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xx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内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

B,按学习性质划分: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 ——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很有意义4.

A

B

A,I

B,2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应遵循“祖母的法则”)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或是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的修正过程。

A,社会认知理论

三元交互作用论:个体、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有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与环境存在交互作用。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B,观察学习(论述或简答)

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a,注意: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b,保持: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储存。

c,复制: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观察者选择和组织要素,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

d,动机: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而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受强化的影响。这里的强化包括:直接强化—表现出行为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受到强化;自我强化—自我奖励)

【论述题或简答题】观察学习如何在教学当中进行运用?

1

学校课堂中存在大量的观察学习,教师需明确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按照观察学习的过程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学习。观察所学习的对象称为示范,包括真实示范、象征性示范和创造性示范。示范过程包括a,在教学情境中 确认适当的榜样。班杜拉通过对儿童观察发现,儿童喜欢模仿他心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师,也喜欢模仿同性别的人,和获得荣誉的优秀的人以及同龄人,一般行为独特或曾受过惩罚的人,一般不是儿童的模仿对象。b,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可通过直接强化所示范的行为表现,和预期强化的认知情境两个途径来建立。c,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即教师为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的机会。

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苛勒)

黑猩猩顿悟实验

认为学习是形成新的完形

2.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白鼠迷宫实验

认为学习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

3.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A或事物,二指确定某事物的归类依据。

B,学习是类目化过程。类目化活动,事物正确地进行类目化(概括化)

(2)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A,结构教学观

B,发现法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

特点:a,

b,

c,

作用:a,提高智力的潜力

b,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c, d,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4.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A,有意义的学习

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a,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能与新知识建立适当联系的知识经验。

b,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c,学习者需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指学习以命题的形式表达观念的新意义。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三种。(详见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B,接受教学(针对发现学习而言,与布鲁纳相反)

实质: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成果。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如教学大纲、章节目录等)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

异:a,学习程序上,发现比接受多了一个发现的过程

2

b,学生的思维模式上,接受学习是演绎,发现学习是归纳

c,教学组织模式上,一个以发现为主,一个以教授为主

同:都强调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依赖以及认知结构的可变性;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加涅(信息加工理论)(此章略,详见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第四节: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

A,认知发展

a,图式、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认知结构图见P57。

同化: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根据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过程叫顺应。

b,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c,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目标定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逐渐形成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2.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

最近发展区:指教师在教学时,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

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3.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论述题或简答题】当代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它强调,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三观作为理论基础。

A,知识观。

a b会感到不愉快。

c,诗人

因此,更不能用权威

B,学生观。

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学生想法的倾听者,而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C,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a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

b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的探究者,而是一个社会的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合作性、交流性和探究性的。

c 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存在的。也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因此,对于教师的启示是,学习方法不是唯一的,根据学习的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身构建的学习方法,而不应灌输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应以一种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A,对学习的看法

学习是人固有的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B,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以人为本,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三个基本条件,形成了学生中心模式。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

1.加涅信息加工步骤: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与记忆(消退理论、干扰理论),和元认知。

2.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弗拉维尔提出。

其定义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知;

有意识、有目的地监测和调节自己的知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

其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关于自身思维的知识和意识;

关于何时何地使用所掌握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调控:计划、评估、监督。

3.问题解决:算法;

启发法;

专家与新手型问题解决者的差异(知识差异、策略差异)。见P97表格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从概括化到具体化的过程。)

5.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从具体化到概括化的过程。6.并列结合学习:系。

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

1.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

A

B,组织策略

2.生成策略:

3.生成策略包括:

4.记卡片策略:统性自学最适合的笔记形式。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1.传统智力理论:

2.现代智力理论。

A,多元智力理论:逻辑—数学智力;B

a b 创造能力——经验亚理论

c 实践能力——情境亚理论

3.智力的测量

19xx年,比纳—西蒙量表(智龄)

19xx年,斯腾提出智商概念

19xx年,推孟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量表)

公式:IQ=100+15*(X平—X)/SD

4.【简答题或论述题】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越高,智力越高,但智力越高,不代表创造力越高。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开发不等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外,还须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5.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有作为的创造者,多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高创造力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以下个性特征:

A,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

B,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C,独立感强,常独自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的责任心。

D,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对新信息的接受较少防御。

E,有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

F,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和抱负,希望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4

而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最明显的人格特点为从众性、偏狭和刻板性。

6.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7.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主要从反应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进行计分。

8.“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提出,类似我国的“集思广益”。其具体做法是采用座谈会形式组织人们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相互启发,引起联想,产生尽可能多和价值尽可能大的设想和方案。

9.“头脑风暴法”遵守守则:

A,不批评他人任何观点

B,鼓励“百花齐放”,发言充分自由

C,求量为先,以量生质

D,寻求组合与改进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这便称之为正迁移。

2.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3.顺向迁移: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可以是先进行的学习活动对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之为顺向迁移。

4.逆向迁移:后进行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也会发生影响,叫逆向迁移。

5.逆向负迁移:

6.概括化理论:获得了一般原理,必要条件,简言之,贾德认为,观察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了解原理才是关键。

7.关系理论:的真正手段。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2.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3.精神分析学派

4.

“自我中心”移情阶段、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更高的移情分数。合起来,如呈现一副图片,训练情感情绪表达的准确度;再用语言暗示手法,也可以通过

5.品德形成的过程

A,对社会规范的依从。(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B,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C,对社会规范的信奉。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动机的两大条件:内驱力——内部;诱因——外部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A,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即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维持功能、定向功能。

B,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首先,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

其次,对一项具体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简单。有时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学习效果反而下降。(P261图,画出来并简单描述。)

最后,耶基斯—多德森定论找出了不同的任务难度水平上的最佳的动机水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由默瑞,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提出。在这个理论当中,成功倾向(TS)是成就需要(MS)、成功可能性(PS)和成功的诱因值(IS)的乘积。其中诱因值和可能性成反比,即成功可能性越大,诱惑 5

力越小。并引入失败倾向(TAF)的公式来表示出成就动机的合成倾向,最后得出结论:成就行为除了取决于合成成就动机倾向的强度外,还有环境中引发的外部动机力量的作用,它们与成就需要无关。

2.成就动机理论在教学上的意义: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这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中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结论相类似。成就动机理论还表明:如果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不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同样,如果一些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会很弱。

3.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把自己经历的事情的成败归因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及其他。韦纳把这六因素进一步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来源,即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4.【论述题或简答题】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A,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B,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却是最重要的

C,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个来源:

A,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劝说

D,情绪唤醒

1.不利于学习动机培养的教育方式:

2.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式:求、从成败经历中学到合理的归因

3.培养动机的原则:

A,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B,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C,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D,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E,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4.

A

B,设置合适的目标

C,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D,训练归因

5.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A,表达明确的期望

B,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C,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D,有效地运用表扬

第十三章:教师心理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影响称为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通过对学生做一个叫“自我实现的语言”的实验来验证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 6

 

第二篇:已经整理完超完善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1. 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3. 是人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4.

5. 无意注意: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6. 思维:接的反映。

7.

8.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9. 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的区别):想象的基本材料。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是不

同的。记忆的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现象的重现。想象的表象:某种新形象的形成。在想象过程构成的形象,可以是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也可以是尚未出现过的事物的现象,也可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的现象。

10.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

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

12. 记忆(认知心理学或信息论的解释):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信息论观点:记忆,

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存的过程。

13. 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 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

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15. 实验法: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

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6. 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和行为

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17. 直接兴趣:对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

18. 间接兴趣: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19.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0.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表

现于除痛觉外的所有感觉中)

21.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

22.

2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学校教育既可以利用青少年良好的遗传素质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又可对一些在遗传素质上有缺陷的青少年进行特殊教育与训练,以弥补其先天的不足。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而有效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3)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积极的 1

教育影响过程。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全面关心,促进其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4)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环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的环节。新的教育要求,代表着新的发展水平的方向,为了完成新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就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身心活动,这样就使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4. 个性心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常言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同人的容貌各不相同一样,每个人的心理面貌也各具特色。代表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的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个性倾向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它是个体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25. 注意的外部表现P41

答:1)集中注意时的表现。包括适应性运动的出现,如侧耳倾听、注目凝视、冥思苦想等;无关运动的停止,如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时无关运动都停止了;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出现“屏息”的现象。

2)注意力涣散时的表现。一方面,情绪上的变化。①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②情绪急剧波动(一上课老师就发上次考试的卷子或宣布考试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兴奋或沮丧)另一方面行为反应。①反抗或淡漠(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②寻求承认和注意(上课时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

26.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把引起无意注意概括为两大类: 答: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和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2)个体的主观状态。包括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无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无意注意既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不利因素。在教学中,要正确地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它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首先,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①教室方面。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太花哨。②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不要有多余的口头禅或者多余的动作。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①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②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再次,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问、演示、实验、练习结合;看、听、读、写、想结合。

然后,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熟练的语言技巧、板书技巧、使用直观的教具技巧、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最后,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作,注意集中。

27.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了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

1.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 2

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第一,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第二,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

2.对学生的要求方面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

3)引起期待。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

28. 情感的基本功能

答:1.情感的信号功能: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2.情感的动力功能: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爱的情感往往驱动人去从事各种智力和体力活动。

3.感染功能:情感在一定情境下互相感染和影响。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4.迁移功能: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爱屋及乌” 。

29. 情绪的类别 答: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把应激、激情、心境归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1)应激: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3)心境: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0. 情感的类别 答:由社会需要所引起的高级情感,从性质和内容角度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1)理智感: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

2)道德感: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美感: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31.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答:1)多血质: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和兴趣易于转移,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情感支配且情感体验不深刻。具有明显的外倾性。活泼好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2)胆汁质: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热情主动,精力旺盛,性子急,易冲动,刻板,不灵活。具有外倾性。急躁冲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3)粘液质:反应迟缓,做事稳重,沉默寡言,忍耐自制,镇静沉着,情绪不易外露,不灵活,可塑性差。稳重安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4)抑郁质:反应速度慢,易紧张、疲劳,情绪容易波动且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情,多愁善感,缺乏自信。多愁善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32.心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答:1)行为主义 产生于19xx年,创始人是华生(1878-1958)。 两特点:①否认意识,反对心理学探讨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②反对内省,主张 3

采用观察、实验、测验等客观方法。它坚持客观研究方法

2年,创始人是经验,即关于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重视无意识和心理治疗,用心理学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3,主要代表有斯。自称心理学“第三阵营”,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强调研究人。

420世纪50和奈瑟。 主张用信息加工、综合整体的观点研究人的复杂认知过程。

3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

答: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4.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答: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引起他们的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便构成其内部矛盾(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1)新的需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2)原有的心理水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平稳的因素。

3)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35.知觉有哪些特性

答:1.知觉的选择性:人从复杂纷繁的环境刺激中,把某些刺激或事物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对其他刺激或事物不加理会或不予注意。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主观方面:个人职业意识、知识经验、当时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需要和情绪状态等。

2)客观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某一事物时,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表示出来)的特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2)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

3)实践活动的任务、情绪状态和定势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和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

36.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

2)识记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3)识记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识记材料的多少与遗忘的进程相关。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遗忘得也就越多。

4)学习的程度。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当且仅当会背诵,即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程度, 4

记忆效果下降,但学习程度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而显著增长。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遗忘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所制约,如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学习、记忆方法和环境条件等。

37.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答:1.问题解决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问题解决中,有以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原型启发和尝试性动作。

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知识经验。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以及知识的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2)知识表征的方式。(解几何题可以通过画图来表征事物和数量间的关系。)

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

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4.动机、情绪的作用 。

1)动机:激励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2)情绪: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影响,消极的情绪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

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的

38.动机冲突的种类(常见的心理冲突可以归为四类):

答: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

39.意志的品质(基本特征)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答:1.意志的自觉性:是对行动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行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的人,有行动的独立自主性,表现为一方面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建议而能倾听和接受意见中的合理的部分。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

2.意志的果断性:关于明辨是非,并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5

3.意志的坚韧性: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性或执拗。坚持不合理的意见或行动。

4.意志的自制性:善于控制自己情感,支配自己言行的品质。自制性这种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即积极克服执行中的困难。二是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动,能忍耐克己,克制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障碍。

40.短时记忆(操作记忆)指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

答: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通过组块化可增加记忆储量;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可通过复述或重复记忆实现;短时记忆中存在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曲线呈“U”形,即起始项目(首因效应)和末尾项目(近因效应)的记忆成绩较好。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经过重复和编码(背诵),就能存入长时记忆。

4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事件:心理科学的诞生是以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冯特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42.注意的品质(特性)

答: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3.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3.创造性人才的特征

答:1.创新精神 :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

2.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

3.创新人格: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主动性、独创性、坚持性、自信心、幽默感、抗挫力

4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并适时地加以勉励;要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稍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要适当地采用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培养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善于质疑问难、多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集中思维能力,就要学会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锻炼。

3.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等允许并鼓励学生凭直觉思维回答问题,即使这种答案是不完全的、不准确的,也要引导他们去检验自己的设想,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二是所作所为出人意料,时逾常规;三是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的态度。 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如参加科技小组、文艺小组、各种竞赛等

6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社会,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各项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6.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扩大学生对学科和课程的自由选择,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培养发散思维与培养集中思维相结合,发展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想象能力与鼓励创新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愿。

45.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

答:1)积极做人,乐观开朗。积极自我暗示。

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不要老关注自己的短处,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上去,强化你的自信,驱散自卑的阴影。

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凡事从好的方面想、习惯于赞赏别人而不是相反。

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广交朋友;给自己安排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还要有点阿Q精神,知足常乐。

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分析烦恼的事件、事件的最坏结果、接受最坏的结果、改善这种结果。

46.思维的品质

答:1.思维的敏捷性:善于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善于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考虑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深入事物的本质的思维能力。

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善于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

4.思维的逻辑性:善于遵循逻辑顺序考察问题,所作推论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的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论点明确、条理清楚、结论得力。

5.思维的灵活性: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

4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

答: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种类主要表现在感受性的种类上,感受性的种类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绝对感受性是能够感受最小刺激量的能力,而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阙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阙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E=1/R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