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中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都中心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知心姐姐”3月中旬在我园召开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获益匪浅。

他告诉我们:“健康”除了生理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重视,但却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爱,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心理健康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走近幼儿 聆听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幼儿就是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人们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来形容幼儿,因为幼儿的心地是十分纯真的,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们的小脸上。

(二)尊重幼儿 多些宽容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

二、自信心,心理健康的基础

自信心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基础。自信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是不会快乐的,在与同伴和成人相处时也会有困难。

(一)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不难发现,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而一些幼儿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甚至是“反面角色”。其实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教师应毫不吝啬的对幼儿鼓励表扬,经常给幼儿输入一些积极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的小手真灵巧,画的画真美”“你的回答真棒”??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二)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探究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可能会获得成功,但对于培养自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幼儿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个性、能力各不相同。为让每一位幼儿都获得自信,在活动中我总针对不同个体制订不同任务。如能力较低的幼儿,我会为他们制订一些简单易完成的事情。简单易完成的事让幼儿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三、游戏活动,无形的心理宣泄室

我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活动也就是一个无形的心理宣泄室。

(一)游戏活动,使幼儿善于交往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缺乏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游戏活动改变了这一现象。在活动中他们互相给对方搭建着“脚手架”,他们互相模仿着、比试着、商量着、冲突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与日俱增。

(二)游戏活动,使幼儿心情愉悦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所做的、所忙的才

是他们自己的事,而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游戏活动使幼儿有了自由活动的场所,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活动。

“不怕做不好,只怕想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篇:关于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于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家长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注重的身体方面的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种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实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幼儿

前言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里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大量事实也说明,成年后许多心里健康都源于儿童时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据有关研究发现,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在我们当地,由于外出务工潮流的蓬勃发展,家长们经济宽裕了,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衣食住行、身体素质、疾病防治、智力开发等;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与幼儿聚少离多,对于幼儿成长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被忽略了。同时,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需求,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所处地区的幼儿教育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小学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保教工作中,往往偏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幼儿许多的心理问题。诸如,社会行为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幼儿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除某些先天因素外,绝大多数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正是由于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导致了农村幼儿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关于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更多的都落在了幼儿老师的肩上。

一、何为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关于幼儿的健康,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纲要”的目标、教育要求和指导要点,我认为,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要求幼儿达到如下标准: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自我接纳,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初步懂得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集体,不使小性子,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知错就改。

6、有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要达到这6条目标,就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成因

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xx年就提出了 “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相当多的幼儿老师和家长,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 2

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和老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它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3、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老师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农村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老师在开展此项工作时,缺乏有力的指导,仅凭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幼儿。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4、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 3

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三、教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与教师友好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只有幼儿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他们才有被尊重的喜悦。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 4

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转变。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作为幼儿,他们也非常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联合国于19xx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用真诚的爱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3、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学习环境布置一些小朋友的作品、令人愉快的粘贴画、可爱的小动物等,玩耍的地方布置一些自然环境的画面,给幼儿一个优雅的活动空间;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另外,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 5

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因此,要加强家园合作。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加之现在,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幼儿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非常溺爱幼儿,孩子的要求都会会想方设法满足。所以,幼儿园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使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鼓励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入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园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a、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9xx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由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规定了” 6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并指出”游戏是对幼

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

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

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

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对自我意识的良好

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不是所

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

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

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

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

识,提高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

地。

b、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理念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

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

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以及年龄逐渐趋于小龄化,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

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审美能

力;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

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

础。

c、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7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手工、种花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孩子在不停地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一名农村的幼儿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农村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