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力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5.商品两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

(1)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②矛盾性: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联系: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

(2)区别: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问题;抽象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9.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量标准的。

10.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十分密切,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物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最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三个派生职能)

12.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②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总公式:G(资本家的预付价值)——W(商品)——是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矛盾:指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中表现出来的、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实现了价值增殖这一现象之间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它要以流通为媒介,而且也只有通过流通才能购买到能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

14.劳动力成为商品

(1)条件: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2)具有商品的二重属性: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或者物质资料的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16.(1)资本的本质: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产;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产。

1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公式:=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提高剩余价值的途径:提高工人的剥削程度(包括:A.提高劳动强度B.延长劳动时间C.压低工人的工资和增加可变资本。

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1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工作日的界限及其确定

(1)绝对剩余价值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界限: 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工作日实际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19.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又必须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为此,就要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③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为起点的。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它引起资本家之间为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竞争,结果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全体资本家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注: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获得者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作用不同。

2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基本内容是: 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①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至灭亡的全过程。

22.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

(1)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不变的在生产;

(2)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的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3.资本积累

(1)概念:资本家不能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投资,即资本积累

(2)性质(关系):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3)目的: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决定因素:资本积累的规模大小决定于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和资本积累率的高低。在资本积累率(即消费和积累占剩余价值的比例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5)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24.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指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循环公式为:             A(劳动力)                ···P···(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G(货币) — W(商品) < ··· P ··· W' — G'        W'(生产出来的包括剩余价值的新产品)

                              Pm(生产资料)                  G'(价值增值的货币量)

(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阶段、相应采取的资本形式和执行的资本职能:

①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采取的是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其公式是:                       A

                                            G - W <

                                                       Pm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采取的是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其公式是:

                                     A

                               W <  …p …W'

                                     Pm

③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采取的是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公式是:

                                   W — G' (G?= G + ΔG)

(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

①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公式是:

                     G — W … P … W' — G' · G — W … P … W' — G' …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是:货币资本循环形式,是:G — W … P … W' — G'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是:P … W' — G' — W … P

                                商品资本循环形式,是:W' — G' — W … P … W' 

(4)单个资本循环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依次继起,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25.固定资本(GZ)和流动资本(LZ)

(1)概念: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工具、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区别:①价值转移方式不同(GZ多次转移,LZ一次转移)②周转时间不同(GZ时间长)③价值回报方式和期限不同(GZ一次投入,分次收回,收回期限长;LZ一次投入,一次收回,期限短)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GZ使用年限内无需更新,LZ不断更新)

            

26.个别资本(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联系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1)相同点:①运动内容都包含生产消费②运动形式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③运动过程都经过三个阶段④运动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值。

(2)不同点(社会资本运动的独有特点):①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②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③既包括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④既要考察价值补偿,也要考察实物补偿。

27.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C(不变资本价值) +V(可变资本价值) + M(剩余价值) ;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Ⅱ)两大部类。

2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实现过程: ①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②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2)实现条件:①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Ⅰ(V+m)=ⅡC ;②派生的条件1:Ⅰ(C+V+m)=ⅠC+ⅡC ;③派生的条件2:

Ⅱ(C+V+m)=Ⅰ(V+m)+Ⅱ(V+m)。

29.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前提条件:①Ⅰ(V+m)>ⅡC   ② Ⅱ(C+m-m/x)>Ⅰ(V+m/x)

(2)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引伸条件①   Ⅰ(C+V+m)=Ⅰ(C+△C)+Ⅱ(C+△C)

              引伸条件②   Ⅱ(C+V+m)=Ⅰ(V+△V+m/x)+Ⅱ(V+△V+m/x)

30.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用k表示。

 k = C(不变资本价值)+ V(可变资本价值)则商品价值公式为:W = C + V + m = k + m(剩余价值)

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公式: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1.平均利润及平均利润率

(1)形成: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有机构成的差异导致利润率的差异,而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引发的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部门内部的竞争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利润,结果形成了商品的社会价值。

     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让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结果是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3)公式: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4)决定因素:社会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5)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变动,从长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其次,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

(6)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①剥削程度的提高②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降低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斯对外贸易的发展。

3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也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见31.(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2)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3)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4)生产价格形成后,最先改进生产技术的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3.商业资本及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2)商品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的条件:①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②商业资本家独立投资。

(3)商业资本的职能:推销产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质上与商品资本职能相同)。但也有区别:一方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产业资本兼负的,而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商业资本家独立执行的;另一方面,商品资本职能实现只需售卖阶段(W'—G'),商业资本职能的实现需要购买和售卖阶段(G—W—G')

(4)商业资本的作用:①相对节省了流通资本,从而相应增加了生产资本。②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③加快了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④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表象上看,它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售卖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额,实际上,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公式: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34.借贷资本

(1)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主要来源是职能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一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二是部分流动资本暂时闲置;三是部分积累资金的闲置。来源2是社会各阶层的闲置货币。

(3)特点:①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②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③借贷资本有其特殊的运动形式:G — G'

35.级差地租

(1)是指农业资本家因租种较好的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

(2)形成条件:土地的不同等级             形成原因:土地的经营权垄断,与土地私有权无关

(3)两种形式:①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差别和土地位置的优劣,租种肥力较好、位置较优的土地所获得超额利润而形成的地租。②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36.绝对地租

(1)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2)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者社会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

(3)形成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