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 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 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8、货币及其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规律: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9、什么是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其导致的结果 现象: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结果: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导致交换下降,市场萎缩。

“道德风险”使价格机制扭曲,产生“经济逆向性”。

10、什么是金本位制度,什么是金本位制度的弊端

含义:货币价值量必须与商品价值量相符。代用货币所执行的是金属货币的职能,虽然不足值,但能在流通中以其信用机制来代表足值的金属货币。

弊端:

1)由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产品价值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商品价值,使财富效应下降。造成代用货币的法定价值低于金属货币价值(商品价值),导致代用货币的自然贬值。人们将把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属货币储备起来,而只用代用(纸币)流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样,使货币的交换功能下降,不利于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甚至诱发货币信用危机。

2)一旦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诱发代用货币迅速贬值,必然发生挤兑风波。危机转嫁的最终对象:国家(中央银行),导致国家金融与财政危机,使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3)金本位制度基本要求:货币发行量必须与商品的价值量相符。当生产商品的价值高于金属货币价值时,如果金属货币不能有效地供给,就会抑制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1、什么是货币乘数,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如何发挥调节经济平衡的作用

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之比;它反映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投资)创造派生存款的扩张倍数。

12、什么是通胀与通缩,它们产生的机制

通胀指国家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表现为物价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

原因:

1、纸币超发(“纸币溢出”)

2、产业结构性利益机制失衡

通缩指流通中供应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表现为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原因:

1、为了压制通货膨胀,实行银根紧缩战略。

①减少基础货币发行量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有效生产能力下降。

①企业融资困难开工不足,导致生产资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②企业防止产品积压和亏损,导致产品降价出售。

3、有效需求能力停滞。

①预期降价产生“惜购心理”,导致产品积压价格下降。

②由于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导致产品积压,只有降价出售产品。 ③消费停滞,生产出现绝对过剩。

13、经济滞涨的特征

经济停滞、高通胀、高失业以及经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特征:

1)经济停滞或者经济增长缓慢

2)通货膨胀持久,物价持续性上涨

3)生产与消费长期处于低迷与脱节状态

4)企业不景气导致大量失业。

14、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的手段:

生产性投资;

增加出口;

扩大内需拉动

15、PPI与CPI的关系:

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反映生产成本价格的变动程度。

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主要反映消费商品价格的变动程度。

∵PPI最终传导到CPI,∴CPI全面反映物价的变动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产品价值完全转换为商品价值),PPI走高意味着企业生产需求旺盛,导致生产资料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说明企业有效生产能力正在增强。

在通胀情况下,由于货币贬值,原材料价格自然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对企业发展不利。

在正常情况下,CPI走高意味着就业程度良好,消费者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有利企业生产与发展。

在通胀情况下,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产生“虚假消费”,导致价格扭曲,最终产生实际购买能力的透支和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自主总结版)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的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变化为转移的。

抽象劳动可以理解为撇开其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支出的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直接私人劳动的产品,是否在品种和数量上符合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之后,他的私人劳动才被社会承认,一旦卖不出去,他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他在生产这些商品的时候曾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商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他的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被承认为抽象劳动,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而且也不会实现它的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机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其他矛盾都是这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