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

实习报告

    级:               

    名:               

    号:               

指导老师: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1.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和运用GIS软件, 通过运用ArcGIS绘制一幅数字地图,从而对我们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通过实习,加深了我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数据库以及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分析、数据显示输出等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本次实习,要求我们了解ArcGIS9的基本组成,了解Geoway和ArcGIS9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

2.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分为三部分:Geoway、ArcGIS、ArcGIS数据建库及空间分析。

Geoway实习使用I49G037012栅格图,自选邻近的数字化4块公里格图块进行网数字化,使用自动跟踪、边角提取等有效的数字化功能进行数字化。通过具体案例掌握,Geoway软件的工程创建、图像配准、数据采集(包括点、线、面、注记的采集和编辑),并进行检查与编辑,通过图幅整饰出图。

ArcGIS 9实习主要内容是了解ArcGIS9的文件结构和类型,主要进行了利用ArcMap对数字地图进行普通查询、特殊查询以及专题地图的编制、地图布局与报表的设计。

ArcGIS数据建库及空间分析是将所建立的地理数据库文件,使用所学ArcGIS的地图显示、属性查询、空间查询、数据输入、编辑、空间分析、数据管理、维护、显示、打印输出功能,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实习实现思路和方法

3.1 Geoway实习

Geoway实习主要目的是进行数据的矢量化,利用Geoway软件将纸质地图中的道路、房屋、水系、地貌等矢量化。利用Geoway软件进行矢量化的主要步骤如图3-1所示:

本实习的主要过程在于点、线、面等对象的提取与输入,其中用到了边角提取、线跟踪等矢量提取方法,其中边角提取比较适用于提取独立房屋,而线跟踪比较容易提取等高线等地貌要素。

最开始对于Geoway的参数配置不清楚,忙碌创建文件夹并且因为对于软件不熟悉导致常常因为摁错了键导致出现问题而且没有保存,在这一部分,我反复的描画了好几遍就这因为没有及时save,相同的作业耗时过多。对于非独立房屋,开始我用线跟踪的方法提取,发现了很多问题,线跟踪导致房屋拐角处很不规则,因此,我放弃了用线跟踪的方法,而采用折线提取的方法提取非独立房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跟踪等高线的时候,及时的标注好高程,一条一条有条理的画线也很重要。

总的来说,开始用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很迷茫,但是熟悉之后对于画线编注,在什么层画什么东西,注记什么都比较清晰。

对比Autocad,我还是偏向cad给人的画图感觉,能够比较快的给作图者以及看图者一个清晰的地图印象。且cad操作更为简单,本着多学一种软件自己可以操作的情况就更多,多学习多找不同软件之间的通性,更好的运用不同的软件。

3.2建立拓扑关系

在本次实习的前段时间我们一直是在自己在老师的提示,指导书的提示下一步步了解Arcgis的基本结构、基本用法,处理问题的基本手段,深入地体会了老师在地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所反复提到的图层的概念。

在这一部分的我们需要很好地理解下面这几个概念:相交(Intersect):线和线相交,并且只有一点重合(该点不是端点),称为相交。接触(Touch):某线段的端点和自身或其他线段有重合,称为接触。悬点(Dangle  Node):线段的端点悬空,没有和其他任何线段连接,这个端点称为悬点。伪结点(Pseudo Node):二个端点相互接触,连接成一个端点,称为伪结点。在后面的实习内容中,我们只有熟知这些层与层间的关系,才能更快的找到合适的rule来进行拓扑分析。

本实习的主要难点在于编辑及查错改错方面,主要是对悬挂结点进行纠错。分别对过长的弧段进行了删除,弧段过短的结点进行了移动操作。另外,我还对多余的线段和标识点进行了删除,对图中漏了的弧段和不完整地物进行了必要的弧段的添加操作。必要时,我还添加了部分中间结点,删除了多余伪结点。在建立拓扑关系时,对于不同的图形根据自己的正确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规则来约束图形间的拓扑关系。通过不断的纠错,查拓扑关系再纠正获得正确的拓扑关系。实习时,在拓扑规则的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拓扑关系选择中,比较纠结,对于指导书中的那几类情况,确实需要好好理解它们对于几何图形的约束关系。

3.3地表模型生成、显示

主要操作流程是:1由点状要素产生不规则三角网,2 不规则三角网和距离倒数权重法插值比较,3建立设计场地的三角网高程模型,4在场地上添加其他要素,5三维显示。

根据实习指导书的思想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最后做动态效果时,开始画面跟随照相机移动时,画面是导致的,后来才知道我忽略了照相机的高度,导致整个模型出现不来正像。

3.3 ArcGIS数据建库及空间分析

新建 Geodatabase,AutoCAD 的线实体转换成线要素,CAD 的文字实体转换成点要素,使用线要素的拓扑关系,检查数据质量,修正几何差错,重建拓扑,用线要素生成多边形,连接外部表。在建库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在一个数据集A1中建立然后在其中建立元素,而在后面的考核中在准备画图时,不能在房屋的图层画图,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检查错误,最后发现是我是建立了三个数据集,

3.4  专题地图的制作

本次实习中,我利用前面的数据制作了一幅专题地图,并插入了图例、指北针、比例尺、图片等,同时,在制作地图前,我还对各类地块的总面积进行了统计,并制成了相应的统计直方图。最后还添加了标题和说明文字,生成报表,对布局进行了进一步处理,以JPEG格式文件输出地图。

4.实习成果图

4.1 Geoway实习


4.2 Arcgis实习

4.2.1校车路线截图

图4-3-3  ArcGIS缓冲区分析截图

专题地图输出:

图4-3-4  专题地图截图

5.总结与体会

通过本次为期两周的实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熟悉了Geoway、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掌握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方法、数据编辑方法;掌握了影像匹配、坐标变换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构建三维立体并形成动画,掌握了数据显示的基本方法以及布局地图的制作和输出方法。另外,我还学会了用 GIS 软件设计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选址问题、专题地图的制作等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开始不知道及时保存,系统崩溃了,反复了好几次相同的作业。在扫描矢量化中,开始我用线跟踪法提取非独立房屋,但是发现线跟踪法使非独立房屋边角处出现不规则,所以及时改为用折线法,房屋就比较规整。

在构建拓扑关系时,我耗费时间较长,在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中,我概念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去应用,怎么用到实际情况中,经过反复看知道书中的实例并且反复操作观察拓扑分析结果,在后面的分析中就比较得心应手。

在构建三维立体时,前面的几步都没什么问题,看着软件在自己的操作下一步步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但最后的构成动画时,整个模型一直是反的,感觉相机在地下移动,但是因为改相机高度的参数没有概念,给出的数据都不合理,即使改了很多组也没变化,误以为是别的问题,在这个地方也纠结了很久。调整好之后,在我所选择的那条路的尽头是小山坡,但是目视感觉路在山坡上就进去土的那个图层,经过调整纵向比例尺得以改善。

在最后的课程作业中,我的实习过程很不顺利,第一天我在建完目录,纠偏之后,准备在房屋图层开始画房屋,但是一直系统报出建库问题或者是路径问题,老师给看了一下,不能确定指出问题的所在,于是我只有重新来做,因为不清楚问题所在,重做也是很盲目的,一直找不到问题所在,检查很多次没有结果,第二天过来之后仍然因为这个问题纠结,后来通过与同学交流建库过程,才发现我建的是3个数据集,而不是一个数据集里面3个元素,具体为什么会导致在后面不能画图我一直没有理解。重新建库之后不能使用Toolbar中的Georeferncing工具进行纠偏,添加控制点纠偏方向是从被纠偏影像到具有真实坐标的轨迹图上,开始我用的是实习指导书中所做过的空间位置调整的工具,虽然调整了位置,但是仍然不能画图,问题找在纠偏工具用的不对,而且因为没有认真看知道就开始作图,导致纠正方向弄反了,这个我也应该好好反省,因为不认真,在实习中所出的一些不应该出的问题,实习进度之所以那么慢,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看指导书的不认真造成的。

本次实习也让我学会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缓冲区分析中的选址问题,专题地图的制作等等。在课本中所学习的知识在实习中一一得以亲手操作。

由此可见,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在制作专题地图时,我基本上是按照实习指导制作的,在地图小符号,地图的美观方面还是需要自己的调整。

通过本次实习,我还认识到了很多问题。这次综合性实习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刚拿到图时都不知道怎么动手,但后来通过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和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完成了这次实习,并且也对 GIS 软件有了更好的掌握与了解。如今,理论联系实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课堂里学习到的知识如何才可以很好的联系到实际生活,如何才可以将课堂里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些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对于三本以及专科学校来说,我们更加重视理论的学习,在实践这一块确实是我们的弱点,直接给我们一些实际案例,理论结合实际,将书本上的内容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二篇:20xx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学综合实习报告

20xx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学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概况:

20xx年7月5号下午我们开了实习动员大会,于7月6日—7月13日期间,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为期8天的地学综合实习,此次实习我们参观考察了陕北地区、关中地区以及秦岭地区的地质地貌现象等,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巩固,总的来说,此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一、实习时间:20xx年7月6日——20xx年7月13日

二、实习地点:1、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长武县等

2、杨凌博览园

3、秦岭火地塘实习基地

4、柞水溶洞

三、实习目的:

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作为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地理现象和成因是复杂多变的,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经过研究和探索实践总结概况出来的成果,而实际上的地理现象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并且与之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及现象非常错综复杂。

此次实习的目的就是将抽象的地理学理论和实际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此次实习,使我明白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与土壤学等一些科学是息息相关的。实习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的学习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其二,掌握地理各个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地理现象的联系。

四、实习内容以及过程:

地学综合实习时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等课程课堂教学完成后尽兴的综合性实习。

五、实习内容:

1、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形成、演变和基本特征;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综合治理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

3、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建设的影响;

4、秦岭山区垂直的景观带谱结构、特点;

5、岩溶地貌与亚热带景观;

6、秦岭地区天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实习过程:

我们于7月6日——7月7日完成了这一阶段实习。

1、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长武县等

1.1 第一个观察点位于泾阳县口镇北部,沿211国道北行至于冶峪河一段。

该观察点的地理坐标为34°48′6.94″N,108°34′35.28″。冶峪河自口镇以上由于河床刷深,地台上升,在淳化县城至石桥段有河漫滩外,其它均属谷深岸窄,两岸原地高出河床200余米,口镇以下高出百米。冶峪河自口镇流入平原后与泾河同向东南流,相距十余公里,位居高仰之地,汉时左内使倪宽曾于冶峪河上修渠,以溉郑国渠旁高仰之地。

此位置岩石有石灰岩,因为石灰岩是由沉淀物所生成的岩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通常是由海中微生物和珊瑚的遗骸所形成。所以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海洋。除了石灰岩之外,此处还有砂岩、页岩等;另外发现的一类黑色岩石,呈片状,且易碎,主要成分是碳,是煤炭石。黄红色的石头,已经变质,但是变质程度不深,风化后重结晶。石英砂岩,坚硬,刀子不易刻划。

对口镇-关山大断裂口镇段的冶峪河谷地貌进行观察研究。断裂北盘阶段性构造抬升与流水作用形成了山顶面、两级河谷谷坡阶面和现代深切河谷4个地貌面,

反映出本地至少存在3次阶段性的构造抬升活动。河谷中局部发现了相应的山间河流相砾石堆积层,可与乾县大北沟乾县组对比。多级地貌结构反映了新构造时期陕北高原阶段性抬升与渭河谷地阶段性断陷的构造活动历史。

1.2 第二个观察点位于旬邑县土桥镇

沿211国道北上,到达旬邑县土桥镇外,地理坐标为35°5′12.42″N,108°20′2.38″,此处开始显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搞好该区的水土保持是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加强对黄土高原地貌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沟壑很深,落差很大,沟壑深度较大,黄土高原的沟分为细沟、浅沟、冲沟等,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在按规模和频度对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分类的基础上,重力侵蚀具有普遍性、沿河谷分布、区域差异明显等区域分布特点.并且地质地貌因素对各种主要重力侵蚀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塌陷在碳酸盐地层存在地分布较多,高陡边坡地区易于形成巨大滑坡,群发性崩塌、滑坡以及泥流的形成多发生在沟谷密度较大地区, 巨大泥流的形成在沟头地区多有较大的汇水面积等.因此在防治重力侵蚀过程中,必须充分地研究各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地防治不同类型的重力侵蚀.。

1.3 第三个观察点旬邑县与彬县途中山路上

此站地理坐标为35°00′38.96″N,108°10′16.40″E。于此处分析了泾河河流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作用,河流直流过程中享有弯陡,弯流处外侵,主要是受到气压梯度力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泾河河流的弯曲明显,大部分支流深切於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陕西境内多险滩,跌降高差3?7公尺,多形成瀑布急流。夏秋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

1.4 第四个观察点彬县城外淄矿集团亭南煤矿对面的玉米田

此站地理坐标为35°06′19.37″,107°56′51.78″。在此观察点,我们制作了土壤剖面,观察了土壤形成的三层结构,此处的土壤加水混合成泥,搓成的薄片易断,粗粒不成片,分成了明显的三层。

此处南部有一大佛寺,制作佛窟需要的石料要求抗腐蚀并且硬度不能过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处岩石的材质。河水对岩石的搬运能力主要受水深及流速影响,长距离的搬运,沙子越来越细。

此处位于亭南煤矿对面,说明附近底层下面富含煤炭,亭南煤矿主要可采煤层为延安组下段8号煤层,厚度一般在0.80~18.75 m之间。由于受三叠系基底古隆起影响,厚度变化亦较大。

1.5 第五个观察点是位于长武县的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测试站

此站的实习项目主要是了解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创建发展情况以及各种人工和自动的农业测量仪器。

1.6 第六个观察点位于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测试站以东

此站坐标为35°14′23.394″N,107°42′19.946″E,高程1182.86m,11点51分。

地势低洼,水分条件好,植被繁茂,两沟中有山脊,地形复杂多变。

主要观察的是土壤的成分以及类型,黄土成分中CaCO3含量20%左右,滴加HCl之后气泡很多,土壤质地很硬,此地段出现窑洞,证明土层稳定;黑塿土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土质细,可搓成长薄片表层滴加HCl出现小的气泡,中层出现大的气泡,下层大的气泡。

1.7 第七个观察点从长武返回杨凌的途中

此站坐标为34°49′43.817″N,108°2′28.054″E,高程1368.21m,与半山腰处挖掘土壤剖面,土壤粘性较好。

观察路边大的断面,存在卵石是河床上升造成的。

2、杨凌博览园参观土壤馆了解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建设的影响 (1)土壤馆的参观过程,使我们对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及认识,全国分为三大土壤区域即:1、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2、中部干

湿土壤区域;3、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从颜色等各个角度对土壤进行了分类认识,更加具体的对土壤进行了描述与解释。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峡,东界黄河,南北分别为秦岭山地和北山山地。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匹配较好,农业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粮棉高产区域。全区土地面积虽不到陕西省的10%,而粮食产量却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并集中了全省人口的60%;属人口密集的区域。

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出发,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关中平原农业生态系统初步划分为平原东部粮棉区、西部粮油区和近郊农业三个类型。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将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使农业生态系统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 了解知识 (2)通过对博览园的参观,我们大概了解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当于二级阶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

3、秦岭火地塘实习基地

7月10日:

一、第一站:

上午8:35 黑河金盆水库下游

坐标:34°04′16.620″N

108°12′47.950″E

海拔:449.48米

1、此区域富集大量花岗岩

2、黑河:河床中细沙量很大,石块大小混杂,石块呈卵状

3、秦岭山区最大的降水量在1900mm——2000mm左右,此区域降水较多,所以此区域植被种类多,数量大。。

二、第二站:

下午2:20 宁陕县城关镇朱家咀村

坐标:33°18′25.430″N

108°17′7.312″E

海拔:700.67m

1、水稻土:

2、黄土:下蜀黄土:钙的含量较大,脱硅富铝化较弱,所以土壤不显示红色。 7月11日

第一站:

上午9:17 石泉县两河镇

坐标:33°15′39.025″N

108°05′07.138″E

海拔:517.70米

山脊变化:越来越圆

岩石:途中石头越来越小

第二站:

上午11:20 汉阴县中堰村农田

坐标:32°52′43.302″N

108°30′51、660″E

海拔:326.50m

1、地貌特征:该地区大的地貌特征主要是低山丘陵

2、气候植被:该地区植物叶面宽大且薄,树木群落复杂,

第三站

中午12点左右,五一村

制作土壤剖面,土壤分层明显,分为五层,底部层为大量卵状岩石,说明曾经为河滩;

第四站

下午14:00 返回基地途中的一座山下

观察岩层,看到大量花岗岩变质,岩石颜色较暗,是因为含有矿物Fe等,也可能是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造成的。

第五站

下午14:44 十八丈瀑布

坐标:33°24′02.831″N

108°21′48.641″E

海拔:1130米

20xx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学综合实习报告

7月12日:

上午8:10 火地塘林城后山

坐标:33°26′05.163″N

108°26′56.899″E

海拔:1558.93m

1、土壤状况

2、植被:此处有大量油松(叶成对),非地带性植物,分布广泛。典型的植物有华山松(具体特性补充完整)

二、上午 高山草甸

坐标:33°28′59.426″N

108°29′12.160″E

海拔:2357.50m

地学基础总结

通过前面的实习,我们了解到了以下内容:

1.花岗岩 花岗岩(Granite)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的语源是拉丁文的granum,意思是谷粒或颗粒。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其密度最大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岩浆温度最高时形成;密度较小的矿物,如长石和石英,则在冷却的后期形成。形成于熔岩中的矿物,通常可以毫无拘束地生长,并有发育完好的晶形。

2.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3.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

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既含有氮、磷、 钾、硫、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一般粘粒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高达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

(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腐殖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又能调节土壤酸碱反应,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五)刺激作物生长发育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有机酸、维生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间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4.团粒结构

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 :

① 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

② 有多级孔隙;

③有一定的稳定性;

④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

①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②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 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④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①深耕与施肥、

②正确的土壤耕作、

③合理的轮作制度、

④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⑤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5.云母、透石膏(结晶好)

云母是一种造岩矿物,通常呈假六方或菱形的板状、片状、柱状晶形。颜色随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异,主要随Fe含量的增多而变深 。云母的特性是绝缘、耐高温、有光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弹性和韧性。在工业上用得最多的是白云母,其次为金云母。其广泛的应用于建材行业、消防行业、灭火剂、电焊条、塑料、电绝缘、造纸、沥青纸、橡胶、珠光颜料等化工工业。

白云母伟晶岩矿石的主要矿物为微斜长石、长石、石英和白云母等,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铁铝榴石、电气石、磷灰石、绿柱石和钛铁矿等。

透石膏是一种能劈成无色透明的薄片的石膏变种。石膏中的钙离子析出所致。

6.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的简称,又称“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

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这个时间极长、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它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但它形成的仅仅是成土母质。

生物小循环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

7.山间盆地

山间盆地是指处于造山带之间的盆地,按照一个以后可能会很强大的理论(盆山系统),在造山带隆起的同时,在造山带旁边就会相应的有盆地产生,而且盆和山是分不开的。现在的造山带普遍认为是在伸展环境下形成的,造山带在隆起的时候会接受剥蚀,剥蚀下来的物质就会沉积在盆地当中,因此会形成一系列的代表沉积盆地的磨拉石建造;相应的,在盆地下地壳(低速低阻层)会有一部分物质流向山根底部,因为盆地下地壳的物质流到山根底部造成山根底部岩浆热异常,造成下地壳重熔向上底侵喷发。

8.山区河流

山区河流:上流为粗沙,高山峡谷,高度高,坡度大。

下流为细沙,河面宽,高度低,山坡坡度小。

中山区:1500—3500m

低山丘陵区:山脊成了圆的或是平的。

高山峡谷是靠近客流源头的中部地区,而到了河源地区侵蚀又变弱。 秦岭中间地区:花岗岩为主,有一些变质现象,反映挤压方向,南坡下来后,岩石矿物接近一致。

9.柞水溶洞实习

柞水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所谓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在形成喀斯特地貌的过程中,地下水沿岩石裂缝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

形成各种形态的管道和洞穴,并相互沟通或合并,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地壳上升,地下水位将随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转成干溶洞。其顶部裂缝渗出的地下水中含有碳酸钙,可因温度升高,压力减小与水分蒸发而沉淀,形成自洞顶向下增长的石钟乳,自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钙沉淀有形成自下而上的石笋。石钟乳与石笋相接则形成石柱。这也就形成了溶洞中的奇妙景观。溶洞中的石柱形态极富多样性,加之人为的灯光照射,给人以奇幻的视觉冲击。

形成岩溶地貌的条件是同时具有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着较为充分的形成条件,且形成了很多较大的溶洞。在我国北方,形成岩溶地貌的条件不是很充分,形成的大型溶洞也较少,但是在秦岭地区,形成的溶洞还是数不胜数的,只是较大的溶洞很少,能够形成柞水溶洞这样大型的溶洞在秦岭是不多见的。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主要是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它。因此,方解石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是粒状、块状、纤维状、钟乳状、土状等等。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石。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10.钟乳石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了石柱。

四天的陕南实习在一路的奔波中结束了。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但一路的美景却让我们大饱眼福。秦岭的美丽,让我们心旷神怡,秦岭的神奇,又让我们叹为观止。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第一次在汉阴县见到水稻,让我很兴奋,很好奇,终于见到了鱼米之乡的稻米。这也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到南方吧!挺有收获的。此次实习,我们有幸参观了被誉为“北国奇观”,堪称“西北一绝”的柞水溶洞,第一次参观喀斯特地貌,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了解了溶洞的形成和岩石的变化。在返回学校的途中,我们又冒雨在仙游寺附近看了一个土壤剖面,并与前几天实习时所观察的土壤进行了比较。

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觉得很辛苦,但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都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

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通过实习,我理解和认识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初步掌握了地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概括了解了陕西省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

在生活方面,就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短短的几天,整个人黑了一圈,身体也感觉明显没有那几天好了,整个脑袋一直在响,浑身都是酸疼的,原来期盼着去实习,因为大家说这就和出去玩似的,想着顺便可以出去放松一下心情,没想到会累成这样,比没放松之前还累!就这几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年纪比我们大了好多,还要陪着我们上跑下跳,还要时不时的给我讲解,当时虽然很累,可是看着年纪那么大的老师还那么辛苦,我也就跟上了大家的脚步。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仅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对此,我想说一句,谢谢您老师!

地学综合实习圆满的落下了帷幕,在领略秦岭的雄伟、溶洞的奇特和黄土高原壮观的同时,我们也将地理学理论与这些实际的地理现象相结合,掌握了地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培养了综合分析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期待下一次的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