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总结知识

一词多义

为: 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人五”,“为楫”。

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 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 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③说。“对曰”

奇: ①奇异。“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之:助词,的。“径寸之木”。

代词,它,指窗。“闭之”。

代词,它,指舱。“覆之”。

代词,它,指刻着字的凹处。“糁之”。

代词,它,指左膝。“倚之”。

代词,它,指船。“为之”。

以:①介词,用。“以径寸之木”。 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连词,而。“以至”。 ②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5、人物: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7、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8、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定语后置

1、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2、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3、原句:为人五

正确语序:为五人

4、原句:为窗八

正确语序:为八窗

5、原句:其两膝相比者

正确语序:其相比两膝者

词类活用

(1)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6句式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省略句

(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

(1)罔不因势象形: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罔,没有;无。

(3)罔不,无不;全都。

(4)因,顺着;就着。

(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句型

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第二篇:《核舟记》重点知识

《核舟记》

重点、难点:

1. 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新课讲解]

1. 作家作品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2. 重点字注音:

yī mǐn wǎng yí y?u jī xuān ru? sǎn rá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én xū yú fǔ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3. 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4. 重点句子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5)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 文章分析:

(1)整体感知:

①结构层次: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②主体段的说明顺序: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2)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1. 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 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

1. 第二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 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4.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6.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7.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8. 第四段文字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总分结构。先总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9.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0. 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1.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2. 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的字和它的意思:

(l)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加点的词

A. 尝贻余核舟一: B. 能以径寸之木: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 如有所语:

E. 矫首昂视: F. 罔不因势象形:

G. 神情与苏黄不属: H.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I. 珠可历历数也: J. 其船背稍夷:

K. 钩画了了: L. 其两膝相比者:

3. 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 《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 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技艺高超。

C. 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 “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 找出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约有两粒黄米粒那么高。

B.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在右边的一个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握住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C.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两膝互相比着,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D.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译文:字迹细得像蚊子脚,是用刀钩画出来的。

5. 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是按照所用材料的样子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B.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这是由简短而窄长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D.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笔画)细得像蚊子的脚,但一笔一画却清清楚楚。

6. 选出理解句意正确的一项( )

A.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开窗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互相可以看得见。

B.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靠近苏东坡两膝盖的地方,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C. 佛印绝类弥勒。

佛印同弥勒完全不同。

D.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上面又盖了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四个字,它的颜色是红的。

7. 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约八分多一点。

C. 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二)阅读:

文段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① ”,左刻“ ②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 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① ②__ __。

2. 如下图所示,根据文意,指出图中的字母所指的人物。

A: B: C:

D: E:

3. 王叔远雕刻的核舟是微雕艺术的杰作。选段的内容体现了他刻画人物时力求“各具情态”的特点。请分别找出文中描述人物神态的语句,并指出是描述谁的神态。

4. 翻译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

文段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记》)

1. 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左手倚一衡木 B.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C. 便要还家 D.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下面画线加粗的实词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一虚皆惊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下面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核舟”的雕刻者是王叔远和初平山人。

B. “核舟”雕刻的内容取材于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

C. 苏东坡等人兴致勃勃地饱览赤壁风光,舟子奋力划船。

D. 苏东坡、黄鲁直与佛印和尚情投意合,他们在共赏一幅手卷。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黄鲁直”________,“佛印”__________,居左舟子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文段三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 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

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 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 ②一: ③识:

3. 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 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 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试题答案】

(一)基础:

1. (1)衡——横,与“竖”相对 (2)诎——屈,弯曲 (3)简——拣,挑选

2. A、赠 B、直径 C、奇妙精巧 D、好像 E、抬 F、无不 G、相类 H、满 I、分明的样子 J、平 K、清清楚楚 L、靠近

3. D 4. A 5. C 6. D 7. C

(二)阅读:

文段一

1.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2. A、执扇舟子 B、椎髻舟子 C、鲁直 D、东坡 E、佛印

3. 如有所语——鲁直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

若啸呼状——右边的舟子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左边的舟子

4.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文段二

1. B 2. C 3. B

4. ①文字的笔画细得像蚊子的脚,但一勾一画都是清清楚楚

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5. 如有所语 矫首昂视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段三

1. 时/邕/才学显著

2. ①以??为奇 ②全(满) ③记

3. 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4. 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5. 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6.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