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与生产资料共同创造财富;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两种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不变;

2、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新创造的价值量和转移价值量的统一,构成商品的社会价值观;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依据商品的价值等价交换,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为有用劳动;

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商品只有作为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

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中体现价值,

在经济学中,‘= ’往往具有方向性,交换两边的内容,可能引出不同的含义,涉及时间的等式中 ,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两边的内容甚至不可以相互交换。

货币

价值的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一个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等价形式,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相对价值形式,使用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等价形式,价值;(等价物,价值镜)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会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一般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

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适合充当货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货币具有价值,转化为商品;

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便于分割,少量的金属包含大量的劳动,不易变质,易保存);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商品的内在价值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观念);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现实);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独立价值,社会财富,足值;

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形式,金属、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银行贴现)

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单位纸币代表的货币量=流通中必须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物价指数,两个时期内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指标,

物价水平,一般物价水平,各类商平和服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基本稳定,2%-3%;温和性通货膨胀,3%-9%;恶性通货膨胀,大于10%;

受害者;依靠固定工资;未被预期,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社会需求虚增,过度投资,劣质滞销商品旺销,资源浪费;货币贬值;短期内,促进,长期内,危害;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纸币升值、物价下降;

起因:需求不足、政府支出缩减、制度僵硬、效率低、贷款不良;

信用:定期的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产生基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商业票据(期票、汇票),

银行信用,贷款,负债业务(吸收存款)、资产业务(发放贷款),

国家信用,国债,公债券(长期 短期)、国债券,

企业信用,融资,发行债券、股票,

消费信用,贷款,赊账、分期付款、发放信贷,

基本形式(商业、信用),主导地位(银行信用),基础(商业),

本质,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

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流通中的价值增值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总合,劳动能力,

资本的价值增值,

预付资本价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具体劳动,产生新价值),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被雇佣者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流通过程只发生价值形式的转移,没有发生价值增殖;但购买劳动力商品和生产资料需要在流通中,完成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在流通中;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产生在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

预付资本价值: 劳动过程,

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具体劳动;再生产 生产剩余 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值 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超过一定点的价值的形成过程;

资本划分(依据,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不变资本,表现在生产资料上,实物形态被耗费或转换存在,形成新的使用价值;一次或分次转移,量不变;

可变资本,表现在劳动力上,劳动力凝结在产品中,创造新价值,价值增值(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产品价值超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全部资本的价值增额), 可变资本,决定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反应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或,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影响因素,剩余价值率高低、可变资本总量,

剩余价值绝对量, M = m /v * V ,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劳动日,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劳动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多得的部分价值,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

资本主义工资,表面上,是劳动的报酬;本质上,是劳动力价值下货币的表现,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不是商品,本身独立存在,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劳动全部价值=工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成本价格和利润

成本价格 K = c + v ,

生产商品耗费生产费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得到产品和剩余价值(利润P), 商品的价值 W = K + m = c + v + m ,

商品的价格 W = K + P = c + v + P ,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P’= m / C ,

年利润率, P’= M / C = m’* v * n / C ,(预付总资本 C = v + c ,年剩余价值 M ,剩余价值率 m’,资本的周转次数 n ),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品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平均价值、个别价值),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P~= P’~ *( c + v );

产生: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不同,利润率不同,(资本转移)竞争,利润趋于一致;

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利润率与产业利润率平均化,分获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职能资本,

借贷资本,为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货币资本,让渡了货币作为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使用价值,收回并取得利息作为报酬,

所有权收益资本化,货币资本所有者,把货币作为资本要素贷出,定期获得利息收入, 借贷资本,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G = G + 利息 ,

利息,报酬,源于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利息与企业利润;

利益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利益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益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率在0与平均利息率之间变动), 影响利息率因素,平均利润率的大小,借贷资本的供求,

银行(投资于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货币借贷中介、支付中介、发行信用流通工具,) 银行利润==存款利息+贷款利息,

(股票、债券)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所有权实现==地租,

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

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资本家向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 1 、2 );

绝对地租,各类土地必须缴纳的地租;

资本主义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过程,个别资本总额不断扩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集中,在竞争中兼并与合并);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变化的,资本的价值结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比重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企业资本

资本,在不断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企业生产与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

(基本特点:数量可变,目的是追求自身的价值增值,在生产与流通中增值,收益与风险并存);

企业,基本的微观经济主体,(资本循环、资本调整、存量资本调整重组)

实体资本,以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表现,定期带来收入的资本;

虚拟资本,资本商品,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

企业资本(实体资本,虚拟资本)

企业的资本构成决定资本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资产状况,

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购买、生产、销售,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循环:企业资本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出发点的过程;

资本形态与循环阶段的统一,

资本周转,资本不断循环的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

影响因素:周转时间,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投在劳动资料上;一次投入,分次转移),流动资本(投在劳动对象与劳动力上;一次投入,一次转移;或一次投入,重新生产);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经历一次循环的时间;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资本流通时间,商品的购买与售卖,(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资本周转次数,一年周转的次数/一次所用时间;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社会总产品构成: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

实物构成(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实物构成,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重工业部门、提供原料的农业生产);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轻工业部门、大部分粮食生产);

社会简单再生产,

生产规模不变,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的交换关系,一内部、二内部、两部之间,

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第一部类的 V + m 等于第二部类的 C ,

ⅠC +ⅡC = Ⅰ( C + V + M ) ;

Ⅰ( V + M ) +Ⅱ( V+M) = Ⅱ( C + V + M );

Ⅱ C = Ⅰ ( V + M );

(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交换,两大部类按比例得到相应补偿);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互相交换的比例关系;

社会扩大再生产,

生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个人总结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 要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努力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2. 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坚持政企分开,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并非一般的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再次,研究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 科学的抽象法; 数学和建模;

名词解释: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本质的,社会属

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并且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规律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资本: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

值。(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 资本经营: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

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示的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再生产周期: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为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

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

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股份公司:是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的资本或财产组织形

式。是在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关系解释类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2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还原为抽象劳动,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在量上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流通。

资本集聚与集中的关系:

? (1)二者相互促进。积聚增强竞争力,加快了集中;集中迅速增大单个资本,使积累能力增强。

? (2)二者又有区别。积聚与剩余价值有关、受社会生产能力制约、对社会总资本直接贡献;但速度与规模上增长慢等。

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

?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 (1)同一性,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是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的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存在性、规模和周期);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有影响。

? (2)矛盾性(斗争性):表现在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体资本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利息率决定,价格变动呈现独立性。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 它们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其发展阶段、水平、结构、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状况;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盲目膨胀 ?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表现在正反作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运行风险。

价值规律的作用:

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这不仅刺激了技术进步,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

1.对象是高技术,新型产业的项目或企业。2.追求高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3.投资同时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4.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 风险投资支持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成为高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支撑

点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

第二, 风险投资优化了资本的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 风险投资完善了市场机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 风险投资使新的就业机会得到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

资本经营的方式:

?

?

?

? (1)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和租赁等行为; (2)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 (3)对存量资产进行调整,改变投资方向和规模等; (4)无形资产经营等。

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 二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体。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无论在何种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信用关系。

(1)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 使社会闲散资金得以利用;

? 加速和推动资本的集中和积聚;

? 丰富流通工具,节约交易费用;

? 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竞争的结果是社会各经济部门获得平均利润。

(2)加深了市场经济的社会矛盾

? 信用可能造成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加深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 信用还会引发货币危机。生产过剩的危机往往造成商业信用危机,进而引发银行信用危机,最终全面引发货币危机。

? 信用刺激投机,信号失真,加剧经济危机。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平均利润的形成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总是相等的。

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2.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3.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形成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第一,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日益向行业内部专业化发展;

第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巨大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第三,国际经济一体化也是促进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等方面。 经济全球化最实质性的内容是金融全球化,即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就是说早晚变成浮云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

果,又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激化。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基本矛盾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下降、资本

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二, 二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 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

2.

3.

4.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二战后的主要形式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初形态,对于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促进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变成的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又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局部调整。以信息技术俄日先导的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变化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并将产生新的各种问题)

6.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在于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1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 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制度的内在矛盾。

第一,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

盾。

第二,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第三,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