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最新消息20xx:建立分级诊疗纳入医改重点

医疗改革最新消息2015:建立分级诊疗纳入医改重点

分级诊疗纳入医改重点 有望破解“扎堆”看病难题

日前,国家卫计委官员在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xx年重点工作时表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已纳入今年医改工作重点,要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此前,国办出台《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表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首先必须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在培养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生制度、改革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上继续推进。其次,要逐步转变老百姓就医的理念,通过加强基层、提高基层的能力,引导患者到社区就诊。孙志刚强调要通过宣传、医保支付方式等政策的调整,引导居民有病先到基层看,强迫是不行的。

孙志刚认为,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应明确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分工、定位。“比如手术完以后应该到社区进行康复,高血压诊断之后的日常控制应该在社区,不应该一直由大医院直接管理。促使把强项和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把能够转到基层去的尽可能转到基层去。”

许俊堂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社区医院不能做“跟大医院竞争的事情”,他建议患者的家庭保健、家庭护理、私人医生、临终关怀等需求,可到社区医院寻求帮助。

三甲和社区医院“冰火两重天” 患者抱怨社区治疗不规范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是当下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一些患者表示,由于对社区医院医疗水平没信心,宁愿到大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在社区“将就”。

北京市民王先生向中新网健康频道讲述了自己的社区就诊经历:“去附近的小医院拍了个x光片,黑乎乎的一片,那里的医生看了半天,说你还是去大医院看吧。你说这样的医生能让人放心吗?”因此,遇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一般都尽量选择大医院。

小病在社区搞定,大病才到大医院就诊,是“分级诊疗”制度所提倡的就诊格局。不过从一部分患者的反映,以及目前的就诊现状来看,这种理想的看病局面还没有形成。

据悉,目前国内社区医院从业人员有50万左右,每年的诊疗人数超过5亿人次,从数据上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这并不代表患者足够信任社区医院。有患者吐槽,

在社区医院经常会遇到“误诊”,甚至不能应付一般的常见病。

医生:患者去大医院、找知名专家并没错

社区医院水平有限、医生技术没保障,这是患者的怀疑心理在作怪,还是事实确实如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俊堂是知名的心内科专家,他介绍,自己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些“小病”患者。他认为这不单单是心理问题,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下,生了病优先选择大医院并没有错。

许俊堂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社区的医疗水平跟三甲差别非常大,患者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患者来说,不能完全区分什么是大病、什么是小病,比如感冒很难受,但一周以后就会好,一些肿瘤往往到了晚期还没症状。社区医院水平较低,患者挤着到大医院无可厚非。”

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许朔持同样观点:“我们现有的社区医生具备了一些经验,但是跟大医院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老百姓不太信任社区医生。”许朔认为,建立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体系,把远程医疗、远程会诊、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支持结合起来,有望提升患者的信赖。

除了对社区医院的水平耿耿于怀以外,还有一部分患者面临“缺药”的窘境。许俊堂介绍,仅仅为了开药,扎堆到大医院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社区医院药品种类并不多,一些药只能到大医院才能开到。”他表示。许朔举例,糖尿病是慢性病,如果能在社区医院开药,患者能得到很多便利,实际情况是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只在大医院有,社区医院还开不到。

 

第二篇:分级诊疗优缺点

三、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防范医疗差错 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医疗知识,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的医学技术水平,努力提高正确的诊断率和良好的治愈率;加强医疗操作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防范医疗差错的发生。由于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医务人员思维的局限性,误诊误治、医疗缺陷甚至医疗差错都是在所难免。因此,提高医疗水平对于防范医疗纠纷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加强医疗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依法行医

? 1、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理,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的权利。(《医师法》21条)

? 2、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与医院不负法律责任。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33条)

? 3、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高院《若干规定》第4条)

(三)、尊重患者的权利,选择认同的诊疗方案

? 1、“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证得患者同意,并应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它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理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

? 2、“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后果。

四)、加强医患沟通,消除误解,减少纠纷

? 出于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患者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医者必然是为患者着想,耐心地认真地去与患者沟通,以利于准确诊断和求得最好的疗效。 ? 杜绝“三少”现象:“说的太少” “问的太少”“听的太少”

? 2、医患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 现代医学模式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它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的同时,确立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对象中的地位,把生物学的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运用整体的方法,全方位的探索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 《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

? 3、医患沟通,现代医者的必修课

? (1)关爱生命――医患沟通的前提

? (2)执着追求――医患沟通的动力

? (3)为病人谋利益――医患沟通的目的

? (4)尊重和保密――医患沟通的保障

三、我市实施分级诊疗制度面临的困难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推进实施好还面临相当多的困难。

一是对群众传统就医观念的纠正。由于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布的悬殊、群众生命意识的提高、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实施,长期以来群众养成了一旦有病均往大医院就诊的传统习惯,认为只要到大医院就诊,疾病诊疗才能得到保障,而分级诊疗制度要改变群众就医习惯到基层首诊,在短时间内十分困难,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和艰苦细致的工作。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当前群众看病不管多难多贵仍要往大医院挤,追根溯源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虽然我市近年来采取多形式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强化对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一定提高,但其服务能力与群众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要实施好分级诊疗制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基础,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三是现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方式的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改革后,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购置、绩效工资核定、财政补偿落实等问题,使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竞争意识丧失,技术骨干外流,对基本医疗难以胜任,要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打好基层诊疗服务基础,必须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对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统得过死的状况。 四是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目前我市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间尚未实现卫生健康信息共享,分级诊疗患者信息不能通过网络传递,对实行双向转诊造成一定制约性。同时,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服务价格对市级、县级、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价格分级没有明显拉大差距,难以引导患者基层看病就医。

分级诊疗是指按疾病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分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疑难病和危重病在大型医疗机构治疗的新型就医模式。建立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是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制度,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合理就医格局的关键环节,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建立完善并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对于有利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保基金安全运用、政府投入最大效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分级诊疗没有固定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积极参与,加强统筹协调和正确引导,必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分级诊疗是为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城乡参保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城乡居民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有序地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一项制度措施。重点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包括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公立医院、区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下医疗机构、民营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包括三级医院)治疗,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