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陈 上 才

在即将过去的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读书的习惯,或默读或个人自由地放声朗读。每节阅读课我都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过去老师所喜爱的齐读,因为学生要照顾读的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而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

这一年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 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潜心、认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潜心、认真、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在收获之余,也碰到了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问题的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现阶段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一文

 

第二篇:高二语文教学反思a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乌丹一中 王春芳

在即将过去的2007---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次谈到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摘引如下: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探究性阅读就是阅读主体(学生)对阅读客体(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追究,

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既看重结果----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更注重过程---探究活动本身的作用。探究的过程,是学习者发挥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体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挖掘作品的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思,领略作品的无限风光。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探究的能力。

而旧有的阅读教学较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很少去关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习惯于教给学生问题的一种确定答案,而很少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更很少去评价和质疑答案;只把文章看成可以肢解为字句段的阅读材料,很少去关注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的、审美的教育资源。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任何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尤其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接触的是文质兼美的、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本,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意识、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熏陶和教育,对构建学生的精神大厦,对学生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如果不能借此培养学生立身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将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读书的习惯,或默读或个人自由地放声朗读。每节阅读课我都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此时教室里虽然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默读能让他们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过去老师所喜爱的齐读,因为学生要照顾读的整齐,因而无法用心感悟、体味课文,只能是“和尚念经”罢了。而默读,因为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恰恰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

这一年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

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潜心、认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潜心、认真、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年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在收获之余,也碰到了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问题的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现阶段我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乌丹一中 郭宗明

在即将过去的2007---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知识积累与文化积淀。教师是一个很“累”的职业---在教学工作之外,无论文科、理科,都还要时刻注意学习,阅读大量的参考书,不断充实自我,否则就会跟不上学科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人人都谙熟“给学生一滴水,你就要有一碗水;给学生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教育工作的准则。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负担也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当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教师们可能正在学习,而这也正是教师们要想把课上得精彩所必须的。既然当了教师,就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在不断渉猎各种知识的同时,不断加深、加厚文化积淀,只有这样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在课堂中捕捉不可预测的精华。课堂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因而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是考验教师才华与智慧的最敏感的地方。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一定要去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精华,用来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提升应变能力,以应对随时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二是要掌握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及时整理、筛选和重组加工信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并不意味着放弃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就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是被反复强调的。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使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具积极意义的因素。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始终不能放弃,并且更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在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事件、与众不同的声音、始料不及的意外时。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形式去生搬硬套,就会迷失在教学中,找不到方向。

把握好课堂的“黄金切割线”。教师要在45分钟之内把一堂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点,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出现。这里面有“黄金切割”的问题,必须对自己的45分钟有很好的分配,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一方面,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一堂课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外思考解决,不要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如果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就占去了一堂课之中大半的时间,那么就不可能在重要的知识点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信息技术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新时代的高科技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然而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一定要“为我服务、为我所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我们要始终明确,教与学才是课堂的中心,一切技术都应为这个中心服务。当今,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把握好使用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即教学设计需要有弹性和留白。当然,这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视具体情况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变换为理性思考,教师们就要更多地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课标是依据,而教材则可以大胆地取舍增删,在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上,更需“点到为止”,不应该生硬地“把窗户纸捅破”。很多问题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领悟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 讲课要有自己的个性。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麻辣”、另类,教师们讲课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教学个性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每个教师都要去寻求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个性,思考别出心裁的研究侧重,挖掘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设计独树一帜的教学思路,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艺术,塑造特色鲜明的授课风格,展现别具一格的学术品位。

上述问题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是日常课堂教学必须注意的。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乌丹一中 王秀娟

在即将过去的2007---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深体会到在学习型社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时代,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学习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教师学习在具备成人学习一般特点的同时,还包含着自身职业的鲜明特征。

我们认为,教师的学习在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的同时,也包含着自身职业的鲜明特征。“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这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同时,这种知识创新的过程也体现出了教师学习的鲜明职业特征和时代特征。

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

教师的职业富有挑战性,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几乎不约而同地要求教师是全面发展的集大成者。高负荷的日常工作和为了专业发展的学习往往在时间瓶颈面前矛盾重重,所以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业发展性的行动学习,很好地把实践和学习结合了起来,学习成为工作中的一个部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又在学习中得到解决。因此,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教师的行动学习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需要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二是教学实践成为学习的资源。教学实践为学习提供生动的素材,学习不超越自己的教学实践范围。三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即教学学习化,学习寓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的行动学习也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句话: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

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片面地强调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准确而客观的反映,以及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内部心理加工

的过程,所以得出学习完全是个人行为的狭隘结论。这有悖于人及其知识的社会性质。正如弗莱尔所言:“藐视团队合作而独自行动无疑是自杀的最好方式。”

作为一个职能共同体,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某个人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教师都要超越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别人看到的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于是,每一位教师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最多地是从自己的同伴那里学来的。在合作氛围浓厚的学校,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由此可见,在教师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中,心与心的对话,手拉手的互助,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最终促进了教师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在合作学习中的整合和全面发展。

以理论建构为追求的研究学习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往往出现的情形是完美的教育理念在复杂变化的教学实践面前可望而不可及,最终成为空中楼阁而搁浅。时代呼唤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时代也要求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教师不仅仅是教案的执行者,还必须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纯粹“教书匠”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实践经验之上的反思学习

19xx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专门召开了“21世纪教学管理与教师教育: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专题研讨会。

在过去,无论是教师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培训,总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掌握了一种好的理念、一套好的方法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诀窍,因此,教师的学习和对教师的培训都是推崇“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论断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因为教师从根本上不是他人观念的储蓄桶,无论这种观念多么正确与科学,都必然要经过教师反思的检验。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而不是全纳性的填充,并且教师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 自身的经验也不

断得到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为今后新知识新理论的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当今也无异于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就会总是认为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当由专家说了算。于是,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任何事的意义,于是任何时候的教学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思想。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奉行专家提出的理论转向教师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不只是个别人对教师发展的良好的愿望,也不旨在对专家理论研究的轻视,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只有教师自身的研究和反思才能触及教学实践的本身,这是植根于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性质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深刻理解与重视提出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是对教师专业角色的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因此说,教师不再是匍匐在教育理论脚下的侍者,而是用批判性的、审视的目光检验理论的法官。与其说是“理论首先指导实践”,不如说“实践首先鉴别理论的真伪”。正如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经验加反思是教师学习的法宝,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对上述教师学习的五大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教师以理论建构为追求的研究学习的特征和在实践经验之上的反思学习的特征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学习品质的更高要求。其中,教师学习的研究性质和反思性质与教师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基本不合格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以压倒一切的魄力去强调以案例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情境学习,这样合格的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教学案例的解说帮助不合格的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基本定位在教学实践操作者的层次;当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基本合格的时候,我们往往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和经验共享,积极主动地寻求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开始提升为行动研究者的层次;当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完全合格并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时候,这种组织的成员开始进入研究的状态,无论是以建构个人理论为追求的研究学习还是在实践经验之上的反思学习,其品质都在质的方向上与教学研究者和理论建树者靠近,并且他们的学习连同学习的结果都与自身的实践密切相关。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进一步提升到个人理论的建构者的层次,并且真正实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融合。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乌丹一中 王丽妍

在即将过去的2007---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深体会到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决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最后会害了学生。

一、要真正理解新教材的开放性。

我感觉到新教材的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了新课标,再看看近两年的中招试题和统考试题,,我感觉在教科书的使用上,首先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要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应该“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结合郑州市、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实际我认为应该把调节教学中的延伸迁移环节放到一个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多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和时间,而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内容、局限于完成每册教材的任务完成上,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空间。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要真正理解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倡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等三种形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也注意了教学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但还是有些形式化、简单化只是稍有活动,但不充分,还是传授知识多、让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少,学生深入活动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协作研

究问题,解决问题,即自己会读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要真正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觉得自己的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因此,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真正让学生多动、多发现,而不能只停留在记住几句诗、知道几个人物和术语上,关键是掌握方法、发现规律。

四、要倡导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问题在老师看来很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找到正确的解答的方式。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教师应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经过两年的新教材教学,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教学的内容要宽,不局限课本;教学的方式要活,多让学生去做;教学目的实现的主要途径:课堂老师的指导、课下学生的自主综合性活动。即内容要充实、方式扎实、结果要落实。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进一步的去探索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合理的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乌丹一中 吕洪军

在即将过去的2007---2008学年中,我担任了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深体会到教师要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即要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像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并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一步是,教师要对他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一学年以来所做的一些语文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正确地使用语文,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民主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全身心融入于教材、融于课堂、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气氛之中,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偕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而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语文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尊重每个学生,把语文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感、动机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人们总是提倡赏识教育,提倡要多表扬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得到赏识,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学生更希望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师表扬学生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和行为给予好评和赞扬,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表扬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使大家产生一种羡慕、向往的心理从而树立良好的风气;相反,那些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表扬,有时不但起不到鼓舞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教师威信下降。所以我一直坚持的表扬的第一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尽量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只在学生确实做得比较好的情况下,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表扬,也只有真实的表扬学生才能快乐才能健康的成长。

教师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学生转变、前进的催化剂。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了解和理解,不能及时地准确地进行表扬,那么对刚刚起步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无声的打击;而如果表扬的时机抓得不准,也会使一些处于自负、骄傲心理状态的学生自以为是。所以我所坚持的表扬的第二原则就是抓准时机。

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我教两个班,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比较自觉,另一个班就完全相反了。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文言文,在考试时都要默写,背诵的任务比较重。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去背,只有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肯去背。这个表扬使得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的故事发生在刘志平(化名)身上。

刘志平这个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懒,上课经常都是用手支着头,很少动手记笔记,眼睛里泛滥的并不是学习,什么事情还没干就觉得累,老师作业还没布置完就觉得多地做不完,还没有说话就先来一个唉声。平时对他绝对是表扬的少批评的多。

事情发生了变化。有一次都已经打了第二遍上课铃,刘志平还在走廊里没有进教室,正好被我看到了。我走进教室,当即就批评了他,并把他带到了办公室。

实际上我正好有一件事情要问他,前几天进行了单元测试他竟然得了满分,我怀疑他是抄的,因为考试题有很多都是参考书上的。我想还有空白卷子正好再对他测验一次看看是不是像我所猜测的那样。我当时也没有因为他没按时进班批评他,只是直接拿出了卷子让他做,结果刘志平仍然得了满分。我想正好也不批评他了顺势进行表扬说必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对他这次考试进行了表扬,也对他前一段的学习进行了表扬,鼓励他以后加倍的努力。

真的没想到在后面的一个多月的学习中刘志平似乎变了一个人,上课听讲积极认真,背默文言文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甚至有几次是全班第一个能积极的完成文言文任务的学生。

在这次教育实践中我切身的体会到了抓住时机进行实事求是的表扬的好处,这也对我的教育理念有所影响,坚定了我今后多对学生进行表扬的信心。不过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总不是那么乐观、完美,现在刘志平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使我深深的明白必须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才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语文本来就是一种快乐的事,因为他们都很感兴趣,可是要让他们持久保持这种兴趣,却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就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并从中感受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我们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教师都有一定的学识,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由于职业,要充当教育他人的角色,接受他人教育则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在教师思想工作中尝试“自我反思策略”,通过反思自我达到教育的最佳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