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

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

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

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的需要(如欲望、心理变态等),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

二、犯罪心理的潜在性

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

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

三、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

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和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加强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

 

第二篇:心理学归纳

绪论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例:小猫毁掉司令部

?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 缺点:

? 难以重复验证

?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 观察者效应(偏见)

? 眼见未必为实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 实验室实验法: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 优点:准确,具有可重复性;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

结论。

? 缺点:人为性,受被试因素影响大,研究结果不易推

广。

? 自然实验法: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 优点:结果较真实,具有观察法的自然性和实验室实

验法的主动性,削减了人为性。

? 缺点:不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 例如:“天气热会使汽车司机变得粗暴”?

? 调查法: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看

法,据此搜集有关资料来探究心理。

? 问卷法

? 优点:时间经济、样本大,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 缺点:问卷难以全面收回,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另外,

问卷本身的信度也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 口头调查:

? 优点:比书面调查更易取得详尽的资料

? 缺点:样本小,费时,受主试和被试的影响大(情绪、

交谈氛围、主试身份等)

?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

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 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

? 优点:时间经济、样本大、易于重复。

? 缺点:受测验本身因素的影响大。

? 产品分析法:通过对被试的活动产品的分析,研究其心理特点。 ? 描绘树木为,枯枝中露出新芽。

? 结论:提示被测者虽然受到心理创伤,但无意识中决心再次努力,奋斗、

使能力自己进行恢复。

? 哲学心理学

? 亚里士多德:知识来源于经验

? 孔子、孟子的人性观

? 科学心理学

? 构造主义心理学

? 机能主义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 创始人: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 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

? 意识流:意识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

? 心理学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 ? 杜威:芝加哥机能主义

? 进步教育

行为主义心理学

? 古典行为主义:华生

? 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 :刺激——反应 (S—R)公式

? “小艾伯特”实验

?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 操作性条件 反应——刺激(

? R—S)公式的一切由外部环境决定。

格式塔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 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精神分析学派

? 创始人:弗洛伊德

?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 技术方法:自由联想 & 梦的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 观点:人是自主的理性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

? 理论:需要层次论

? 来访者中心疗法

认知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没有独立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它指的是一种研究取向。 ? 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

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过程。

? 研究方法:口语报告法(大声想)

?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归纳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 理论领域

?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心理测量学

? 生理心理学

? 应用领域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感知觉

本章概要

1、感知觉的概述 2、知觉的规律 3、感知觉规律与教学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感知觉产生的条件

1、一定能量的刺激 2、相应的感觉器官

感知觉产生的过程

1、外周部分感觉器 2、神经通道 3、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肤觉

? 内部感觉

平衡觉 动觉 机体觉

视觉

? 视觉的适宜的刺激是波长为400至760毫微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波。 ? 人们在夜晚晴朗时可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 你认为什么颜色最亮?红色、黄色还是蓝色?

一般而言,在日光条件下,黄绿色显得最亮。在公路边工作的人都穿黄背心。在夜晚或者暗光情况下,蓝色或者蓝绿色看上去最亮。在夜晚工作时,美国许多州的警车和高速公路巡逻车均使用蓝色警灯。同样,飞机跑道的两排标志灯是蓝色的,也是因为飞机驾驶员在夜间最容易看到蓝色。

? 在总人口中,有接近8%的男性和少于1%的女性为红一绿色盲者。另一

种色弱的类型是黄一蓝色弱,但极为罕见。红一绿色盲者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区别红光和绿光,但对黄和蓝色仍有正常的视觉。

? 在美国和加拿大,红灯总是安装在绿灯上面,井且,绿灯比红灯亮一些。

另外,为了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许多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信号中,“红灯”实际由红光和黄光组成,“绿灯”为蓝光和绿光组成,所以,红一绿色盲者驾车时识别交通信号并不困难。

听觉

? 听觉的适宜刺激物是16至20000赫兹的声波。假如耳朵能听到16赫兹以

下的音高,那么,我们将听到自己肌肉运动的声音。可以想像,如果我们每动一下身体自己都能听到像摇破木船时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声音,该是多么令人烦恼。

? 人类听觉的上限为2万赫兹。不过,狗、猫、蝙蝠和共他一些动物可以听

见高于此阈限的声音。

? 听力一旦受损,将不可恢复。声音对听力的损害取决于音量的大小,以及

人暴露于声音中的时间长度。

? 如果一个人每天处于85分贝以上声音中,就可能出现永久性听力丧失。

如果一个人处于120分贝以上的声音中,只需很短时间就可能出现瞬时性部分听力丧失;如果一个人暴露在150分贝噪声的喷气式飞机附近,只需片刻就可以引起永久性耳聋。

? “随身听’的立体声耳机也会带来同样的危险,因为许多耳机可以达到

115分贝或更高。例如,一个站在你旁边的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如果你可以听到他的耳机中传出的声音,这种音量就可能达到了115分贝,它正在伤害戴耳机者的听力。

? 视分析器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器官。它接收的信息量约占全部信息量

80%以上。 听分析器也是人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它接受的信息约占全部信息10%以上。

知觉的种类

? 物体知觉

? 按分析器划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

? 按对象的性质划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 社会知觉

对别人的知觉 、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常见的人际知觉偏差

? 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刻板印象

? 近因效应

《三国演义》中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和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以貌取人往往是不明智的)

强大的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例: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做对30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题,然后让一些人根据A、B两个学生的试卷对他们进行评价,比较他们两个谁更聪明。 结果是,大多数参与评价的人都认为A更聪明一些。 能否留给别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

例:1、我想小明可能真的有点虚伪吧!2、小明很虚伪的3、我觉得小明很善良很真诚的

在正面资料和负面资料同时呈现在面前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负面的资料。并且在人

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后,很容易从好印象变成坏印象,却很难从坏印象变成好印象。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

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

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

?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

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 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下表显示了早期心理物理学家研究总

结得出的一般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 E=1/R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 视觉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 味觉 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 嗅觉 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 触觉 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

差别感觉阈限

?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

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 K=△I/I

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 、 感觉对比 、 联觉 、 后像 、 错觉 、 幻觉

感觉适应

? 视觉适应:

?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知觉的规律性

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特性:

接近性 、 相似性 、 连续性 、 封闭 、 良好图形

感知规律与教学

? 儿童、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 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 记忆与记忆力的提高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记忆类型分析

第三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

第四节 遗忘规律与记忆力的提高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特点:直观性、形象性、概括性、片面性、不稳定性(模糊性)

第二节 记忆类型分析

记忆是各种心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可从多个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记忆进行分类,以了解不同记忆的特点。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能保持约0.25-0.3秒的记忆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保持从1分钟以上直到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贮存库。

第三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记和忆的完整过程,从记到忆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一、感觉记忆

? 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时间:几十——几百毫秒 ? 视觉表象:视象,大多数视象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秒

? 声音表象:声像,几秒钟。

二、短时记忆

?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时间:20-30秒,如果加以复述,

便可继续保存。

? 储存的容量 1956,米勒, 7+2个组块

? 储存的持久性

? 保持时间有限,5秒——2分钟。

?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保持性复述 、 精细复述

三、长时记忆

? 长时记忆指信息通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容量无限。 ? 编码形式:语义代码为主 、 视觉代码:遗觉像(5%)

(一)、识记的种类

A、根据有无目的分: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B、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分: 机械识记 、 意义识记

(二)保持——信息的贮存

? 保持中的信息变化

保持不是一种消极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是发展变化的,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

(三)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

1. 再认:人对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 .回忆:经历过事物的形象、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 遗忘规律与记忆力的提高

一、什么是遗忘

二、遗忘的规律

三、对遗忘原因的探讨

四、减少遗忘提高记忆力应注 意的问题

遗忘的定义、分类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分类: 完全遗忘、不完全遗忘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二、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 忘 的 规 律

1、 是先快后慢 2、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

较快,量也比较多。 3、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对遗忘原因的探讨

(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二) 干扰说: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干扰排除,记忆则可恢复。 干扰或抑制分为: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三)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也称为动机性遗忘。

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个体会把一些痛苦经历压抑到潜意识领域里而导致遗忘

遗忘是维护自我、自信的动态过程,以避免生活中的痛苦记忆而引起焦虑、羞耻感或不安等,通过某种方式,例如催眠或自由联想等,能够恢复被压抑的记忆

(四)提取失败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

①时间。 ②材料的重要性 。 ③材料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过度学习的量为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效率最高) ⑤材料的序列位置。(首尾易记,中间易忘)。 ⑥学习者的状态

信息储存的变化

①内容更加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 ②内容变得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和更合理;

③内容变得更加突出、夸张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

(巴特莱特的记忆实验、信息储存的变化-黑人成了杀人疑犯、信息储存的变化-冤狱就是这么造成、熟悉的事物未必容易记忆)

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是

1、加强复习。2、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 3、复习要及时。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5、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复习过程多样化 、提高记忆力的策略 、形成图片

记忆 、赋予信息意义 、利用已有知识 、建立特殊关系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学习记忆术

4、提高记忆力

人类记忆机能的潜力

? 人的记忆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这巨大的记忆潜能却远远没有被利用

科学家对大脑潜能的估计

心理学归纳

社会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大脑潜能的估计也越来越大。

挖掘无限记忆潜能的方法:

? 第一,加强注意力与观察力的培养

? 第二, 利用语音转换将短时记忆的内容推入长时记忆

? 第三,利用不同的脑半球活动从事不同的记忆作业

巧用记忆术

? 经典房屋记忆法(位置记忆法)

这是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没有关联的琐碎的东西记住。 具体操作如下:先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屋子,一定要是你熟悉的.最好是你自己的住家,或是你经常去的一个地方,里面还要有各种家具摆设,如沙发、写字台、日历、电脑、电视机、冰箱、书架、床、椅子等,多一点更好。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你需要把想要记住的东西与这屋里的家具摆设一一对应上,建立起特定的联系。

? 数字—形状数序挂钩记忆法

这是一种通过把要记住的东西同数字的形状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什么是数字的形状呢,这就是人为地赋予每一个数字一个特定的形状,在学习数字的时候,有时老师会让我们用一种形象的方法记住1—9这些数字。比如,一支笔像什么?自然会想到数字1;2可以和鸭子联系在一起,3则可以用耳朵来表示,4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交通符号,5是个钩子,6是个烟斗,7想象成个拐杖,8像个葫芦,9可以用鱼网来表示。有了这些形象的数字以后,就可以进行关键的一步了,把要记的事物和这些形象的数字联到一起。

? 连锁记忆法

是通过想像把要记的东西有机地串到一起,这样当提起一样东西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别的要记的东西也跟着出来了。不过这种方法有个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你要想出自然的和有意义的且能够把不同的东西串到一起的联结方式。 例如把单词或名称的第一个音节或字母串连起来组成一个单词,美洲五大湖泊Huron、Ontario、Michigan、Erie、Superion的字头可连成homes,记住后者就容易记住前者。 ? 谐音联想法

利用观念与形象的联想,将材料构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例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就可以用“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来加强记忆。圆周率3.14159,记成“山

巅一寺一壶酒”。

思考题:

? 1.名词解释: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2.叙述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活动有哪些规律(尤其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理论)

如何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 3.如何针对中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利用记忆的规律,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第四章 注意

会走路的“黑板”

?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

“黑板”走去,他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算完,他不知不觉地追在黑板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马车车厢的后背。

香喷喷的大馍蘸墨

? 古时候有一个人酷爱书法,传说有一次书童唤他吃饭,可是几次都没有唤动,那书

童干脆将一盘大馍和一碟蘸馍吃的蒜泥端到他的写字台上,又催他吃。而他是越写越过瘾,嘴上嗯嗯地答应着书童,手仍然挥毫不停,书童无奈,只好禀告夫人。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站在那里,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抓着大馍,蘸着墨汁,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连称赞夫人的厨艺:“好吃,好吃!”

? 他就是晋代的“书圣”王羲之。

本章概要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概念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特点

? 注意的指向性

? 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 注意的集中性

?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

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注意的外部表现

?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无关动作的停止 、适应性动作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 有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

注意的品质:

?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广度

?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里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19xx年,哈密顿的实验:在地上撒一堆石弹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 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 但是如果石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能记住的堆数和单个石子的数字一样多。 研究表明, 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7±2个对象,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握。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

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注意的分配:

? 人在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 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

? 一心可以二用,但是效率不高。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悉,才能做到一

心多用。

注意的转移

?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 注意转移的条件: 1、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2、原先注意的强度:原先的

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注意的功能

? 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

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 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

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 保持功能: 所谓保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

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影响注意的因素

?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

?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新异性、强度、变化性、对比性 人本身的状态: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需要和兴趣、特殊情感

?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

?

? 组织有关的活动 激发间接兴趣 排除干扰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 科学运用教学直观手段

? 善于组织课堂教学

? 着重根据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 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思考的积极性

? 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

?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善于运用两种注意交替规律组织教学

? 恰当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第五章 思维

第一节 概述

一、思维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现象、片面 本质、全面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以思维为归宿,思维以感觉为前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二、特征:

1、概括性

例: 枣树——果树——树 蚂蚁搬家——天要下雨

2、间接性

对事物的把握认识通过中介,可以认识现在无法感知到的,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三、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根据创造性成份的多少: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与形式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思维的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作用 、功能固着 、动机强度 、情绪状态 、 迁移的影响 、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个性影响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卡茨的心理眩惑实验:

A 10.50+13.25+6.89

B 10.50美元+13.25美元+6.89美元

C 10.50克朗+13.25克朗+6.89克朗

可见, 货币名称增加了计算的困难

——不相干不熟悉的东西加入问题解决,形成“心理眩惑”增加了问题解决难度。

1、问题情境(知觉情境) 2、功能固着研究

3、习惯定势,受过去经验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认知结构的限制。 例:用六根火柴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5、动机与情绪状态: 雷勒的情绪状态实验

A组难题——消极情绪——新问题

B组易题——积极情绪——新问题

A组32%正确率 B组49%正确率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有发散思维的积极参与: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参与 、经常有直觉产生 、常有灵感闪现

创造思维的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创造思维的培养和激发:积极组织各种创造性活动 、努力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学会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

想象的过程: 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二、分类:

1、无意想象:

无特定目的,不自觉,不自主的想象。

做梦—— 极端状态的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有预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3、根据其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又分为: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例:央视<千手观音>舞蹈) C、幻想

D、理想 E、空想

第三节 梦和想象

一、定义: 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训练

缺点列举法

【例】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玻璃杯的缺点。

容易碎;比较滑;盛开水后手摸上去很烫手;容易沾上脏物;有了小缺口会划破手;容易翻倒;活动时带在身边不方便;倒上热水后很容易凉;成套的玻璃 杯花色相同,喝水人稍一不注意就分不清自己所用的杯子;有些鼻子较高的人用普通玻璃杯喝水,杯沿压着鼻子会感到不舒服…… 伞、手表

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就是把对某个事物——“如果是这样就好了”之类的想法都列举出来。

? 怎样的钢笔才理想?请尽量多地写出你的愿望;

? 怎样的汽车才理想?请尽量多地写出你的愿望;

联想训练法

见到一事物表象、语词或动作想到另一事物的表象、语词或动作就叫联想。联想大致可分如下三类: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及接近联想。它们的关系如下例: 火————水————鱼————虾 (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

在两端表示某种意思(概念)的词的中间,再写出两个与前后词的意思(概念)有联系的词。 【例]钢笔——月亮

可以写为:钢笔——书桌——窗帘——月亮

(1)鸟——书; (2)铁——月饼;

(3)纸——土; (4)树——皮球

展开性思维训练

? 科学家已发明了一种写上字几天后字迹就会自行消失的纸。尽可能多地写出

这会使人们发生哪些新的情况;

? 老王今天下班未回家,尽可能多地写出老王没有回家的各种可能的原因。

第七章 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特殊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符合需要:积极情绪 不符合需要:消极情绪

生理机制

? 奥尔兹:快乐中枢、痛苦中枢

? 美国生理学家艾马尔的实验研究: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

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发现:

? 在心平气和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将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

钟后大白鼠死亡。

伊本?西拿的公羊

在中世纪,享有“医学之王”美誉的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只公羊分别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以同样的食物。一个地方是平静、安稳没有危险的草坪;另一只公羊呆的地方是旁边着狼群的动物馆。第二只公羊由于经常看到狼在它身边窥视而整天提心吊胆,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久就死了。而前一只公羊却一直生活得很好。 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 、体态表情 、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

悲伤:眉毛内缘提高,上眼睑稍微下垂,嘴角下拉 。

生气:眉毛下压而稍微聚拢,上眼睑上抬,下眼睑绷紧,嘴唇紧闭或变窄 。

惊讶:上眼睑抬高,张大眼睛,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

恐惧:上眼睑抬高到极限,下眼睑绷紧,眉毛上扬而聚拢,嘴唇向耳朵方向横向拉长 厌恶:鼻翼向上抬高,上嘴唇抬高

轻蔑:嘴唇绷紧,单侧抬高

快乐:脸颊向上推、眼睛下的皮肤皱起来、眼睛变窄,出现鱼尾纹。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区别

稳定性

不同

强度不

赖以产

生的需情绪 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短暂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很快减弱或消失 情感 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是以内心体验的形式稳定地蕴藏在人的人格当中 经常带有冲动性和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 Eg: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呼吸节律变化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有关

情绪、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 、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调节功能

踢猫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 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压 死了。可见,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情绪影响个体的行为。 情绪、情感的分类

? 情绪的分类:心境 、激情 、应激

?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情感的理论

?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 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 沙赫特-新歌的认知激活情绪理论

?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 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 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坎农—巴德学说

? 观点:

?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沙赫特情绪理论

? 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 观点:

? 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

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 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

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拉扎鲁斯的情绪理论

? 观点:

? ①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和知觉到有害或有益

的反应。

? ②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包括:

? 一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 二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三再评价,是指

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情绪调适: 适当幽默 、情感升华 、交流疏泄压力 、

合理化效应(酸葡萄 、甜柠檬)、转移注意力、否认、投射

第八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意志的行动特征——丘索维金娜

?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拿奖牌获奖金给儿子治病

?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高难度的体操动作

?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伤病与体操年龄障碍

? 意志同认识、情感的关系

?

? 意志与认识:“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办法。”——目的性 意志与情感:“对我来说,儿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

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动力性

第二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 、确定目的 、选择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 挫折感及其对待 、 成就感及其对待

冲突: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冲突。如一位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既想报北大又想报清华,难以取舍,就产生冲突。

冲突的深刻性:问题越重要,而可供选择的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理由时,冲突就越深刻。 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宁等。

动机冲突

? 双趋式冲突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

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双避式冲突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个时

就会出现这种冲突。“牙痛与拔牙”。

? 趋避式冲突

? 同一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如考试期间复

习很累了,想休息,但是又没复习完,所以又不敢休息,就产生了这种冲突。

如何对待动机冲突:了解自己的动机状况。学会分析自己动机的主次。掌握解决冲突的技巧。

挫折感及其对待:正确认识挫折。 调整期望值,重新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不必逃避也不必责怪自己。 转移奋斗方向,继续拼搏。 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成就感及其对待: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第三节 中小学生意志发展特点与教育

? 意志的品质 、中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和形成

一、意志的品质

? 独立性 相反品质:受暗示性、独断性

? 果断性 相反品质:优柔寡断、草率

? 坚韧性 相反品质:顽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 自制力 相反品质:冲动、知过不改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如跟随潮流、人云亦云等;也可以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

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等。

二、中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 独立性: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需督促;初中生受暗示性强,易受同伴影响;高中生

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可能走极端。

? 果断性: 小学生果断性发展缓慢;初中生易轻率;高中生果断性明显发展。

? 坚韧性: 小学低年级学习动机不稳定,不明确,坚韧性较差,高年级得到逐步发展;

初中生的坚持性与兴趣相关;高中生的坚韧性品质发展到了新阶段。

? 自制力: 小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初中生处于心理狂飙期,自制力较差;高中生

自制力有明显提高。

三、中小学生意志的培养和形成

? 加强世界观教育,注重培养道德情感

?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意志锻炼

?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榜样的教育作用

? 针对个别差异与意志的弱点,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 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第九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 第一节 个性概述

?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一节 个性概述: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点:整体性 、独特性 、稳定性与可变性 、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激发行为的动力系统。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能力 、气质 、性格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 需要 、动机 、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

一、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分类:

? 起源:生理需要VS社会需要

? 对象:物质需要VS精神需要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

? 需要具有层次递进的关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层次越高,越难得到完全的满足。 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对于饥饿的人,食物就是上帝。”

? 需要的层次满足不排除例外情况。

二、动机:是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a)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b) 诱因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正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

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奖励);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

离而感满足者(惩罚)。

c) 动机是需要和诱因相结合的产物。

三、引发动机的因素

a) 内部因素:需要、兴趣、抱负水平、价值观、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b) 外部因素:目标吸引力、外界压力

动机理论

? 本能理论:麦独孤、弗洛伊德

? 驱力理论:赫尔

? 归因理论:海德、韦纳

本能理论

? 麦独孤:本能是由遗传而来,或是本有的一种生理兼心理的倾向。

? 弗洛伊德:人的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

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本能受到压抑进入无意识领域,难以消除,也不能完全控制。 驱力理论

? 赫尔:因某种生物需要而触发的强烈的唤醒状态。这种驱力状态为机体的活动提供

能量,当活动达到目标满足需要后,这种驱力所引发的紧张状态就得以消除。

驱力分类:

?

? 原始性内驱力:生物性需要,如饥饿、睡眠、活动、性交、回避痛苦等。 继发性内驱力:来源于外部情境,如吃饱后无法拒绝美食

归因理论

?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

? 海德的归因理论:个体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他归于个人。 ?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 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等

? 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

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 、引导功能 、激励功能

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 、长远动机VS短暂动机、主导动机VS辅助动机

三、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 社会理想VS个人理想

?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为人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生活准则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是

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加学习的指向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学习目的或学习原因。 ? 学习动机的种类

?

?

? 附属性内驱力: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取他人(家长、教师、同学等)的赞许和认可。 自我提高内驱力:学习动机来源于想要赢得某种社会地位的需要,又称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为目标,活动的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以获得知识为

最大满足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 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

评、奖励与惩罚。 严格要求,适当增加压力。 适当开展竞赛和考试。

第四节 人格成因

? 一、生物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三、家庭环境因素:教养方式:权威型 、放纵型 、民主型

早期童年经验

自然物理因素

第十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能力是个体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使学习、工作、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条件。

?

?

能力与活动

? 实际能力(ability):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 心理潜能(capacity):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

? 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 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能力与才能:才能是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所必须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能力与天才:天才是才能高度的完成和创造性的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区别: 内涵不同 、不同步性以及发展趋势不同

? 联系:

? 能力与知识、技能都是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保

证人的活动顺利完成。

?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掌握知识、技能会导致能力的提高。

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能力包含智力 。智力包含能力 。智能相对独立论。

第二节 能力结构的理论

? 一、心理测量取向的能力理论

? 因素说:桑代克的特殊因素说、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

? 结构说: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阜南的等级层次模型

? 二、多维取向的能力结构理论

?

?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 三、根据智力的功能不同划分的理论

?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 四、信息加工取向的能力结构理论:奈格里瑞和戴斯的PASS模型

桑代克的特殊因素说:

? 观点: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

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批评: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不独立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阜南的等级层次论、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进行而提高的认知能力。面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对信息准确地进行反应一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

划分标准:根据能力在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内涵: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流体能力20以后达到高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

关系:晶体能力依赖于流体能力,然而流体能力高者居于贫乏的智力环境中,晶体能力的发展将是低下的。

智力的PASS模型

?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

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活动,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 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

互影响的。

第三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 能力的类型的差异 :如知觉上有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 。

?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超常 、智力落后、智力正常。

?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中年成才、 大器晚成。

能力类型差异在性别上的表现

? 男 女

? 青春期大脑发育左脑快于右脑 右脑快于左脑

? 空间想象能力发展较早 言语能力发展较早

? 擅长物理、数学学习 擅长语文、英语艺术

?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 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

?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言语流畅

? 喜欢创造性解决问题 善于模仿、加工和分类

联想丰富、观察更细致、全面

第四节 能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

?

? 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 流体智力在中年后有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随年龄逐步上升。 成年期是创造性活动的黄金期。

?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与能力发展:高尔顿的谱系调查。高达德对尤克家族与卡利卡克家族的研究

2、环境、教育与能力发展:产前环境的影响:胎教 。 家庭教育与智力开发。 学校教

育与学生智力的开发

3、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4、个性与智力发展

第五节 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 一、中小学能力发展特点

? 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

?

? 智力的各种成分发展趋势不一致 青少年的创造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智力的发展

? 青少年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 二、中小学能力的培养

1、生理条件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2、适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3、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4、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能力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十一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概述

?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特征。 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

? 气质的特点: 独特性 、天赋性 、稳定性 、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与行为特征

? 划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感受性 、耐受性 、反应的敏感性 、可塑性 、情绪兴

奋性、外向性和内向性

第二节 气质类型学说

? 体型说:克瑞奇米尔

? 运动型(斗志型)——肌肉发达、对事物反应快、易适应新环境;

? 肥胖型(矮胖型)——身体矮胖、善与人相处、性情开朗、平易近人;

? 瘦长型(高瘦型)——身体瘦长、严肃、内倾、甚至孤僻、对批评反应敏感。

? 谢尔顿

? 内胚叶型(内脏紧张型)、中胚叶型(身体紧张型)、外胚叶型(头脑紧张型)

? 激素说:伯尔曼

? 甲状腺型:甲状腺分泌增多者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

处事和观察迅速,容易动感情甚至感情迸发。甲状腺分泌少的人可能发生痴

呆症。

? 脑垂体型:脑垂体腺分泌多的人性情强硬、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喜欢思考、

骨髓粗大、皮肤甚厚、早熟、生殖器发达。分泌少的人身体矮小、脂肪多、

思想迟钝、少自制。

肾上腺型:分泌多的人雄伟有力、精神健旺、皮肤深黑而干燥、毛发浓密、

专横好斗。分泌少的体力衰弱、反应迟钝。

?

? 副甲状腺型:多者安定,缺乏生活兴趣,肌肉无力。少者注意力不易集中、妄想、神经容易激动。 性腺:多者常感不安、好色、具有攻击性。少者易同性恋,进攻行为少,易

对文学、艺术、音乐感兴趣。 ?

第二节 气质对个体心理和

一、气质对能力的影响

(一)气质与智力活动:气质不能决定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成就大小,但影响智力活动的

特点和方式。

(二)气质与能力: 研究表明,有些气质特点有利于某些能力的发展,而有些气质特点则会阻碍某些能力的发展。

二、气质对职业活动的影响

(一)不同职业对从业者气质可能有不同要求,不同气质的人对职业的适合度不同

强调速度的工作,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适合;

要求稳定、持久性的工作,粘液质的人更适合;

要求精细、敏锐的工作,抑郁质的人更能胜任等。

不同气质特质的人,对不同类型职业活动有所偏爱。

(二)气质与特殊职业

如宇航员、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雷达观察员等,职业对其气质特征的要求较为严格。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必须经过气质特质的测定,严格选择和培训。

(三)气质与职业成就

气质不能决定个人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三、气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但每种气质都有有利或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一面。2、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典型或较典型的胆汁质或抑郁质的人、胆汁质--抑郁质混合型的人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生活或成就。

第三节 气质与教育

一、气质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

1、要正确地看待人的气质类型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气质特征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方式。 2、 气质是择业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3、气质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系。

二、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1、了解学生的气质表现:问卷法、行为评定法。 2、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三、气质的自我塑造:1、气质是师范生未来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2、师范生要认识自身特征并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

四、气质与自我教育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

常用于了解气质的方法有:

? 观察法、心理测量法、谈话法、实验室评定法等。

? 我国常用的气质测验量表有:

1、张拓基、陈会昌气质测验量表

2、瑟斯顿气质测验量表(TTS)

其次,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第十二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稳定性。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气质表现范围狭窄,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主要是后天的; 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

变化较快。

联系: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

二、性格的结构和特征

?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人在客观现实的刺激下产生的一定的态度反应。

?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确定程度以及在长期工作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个体性格差异。

? 性格的情感特征:指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性格类型

? 性格类型是指在某一类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或相似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 内倾型和外倾型(荣格)

? 独立型和顺从型

?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 A、B、C、D、E型

第二节 性格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神经活动类型 、相貌特征 、男女差异

二、环境因素:

? 家庭影响:亲子关系、家庭结构

? 学校教育:教师、班级集体

? 社会影响:人际交往、社会风气

二、主观因素:自我教育 、社会实践

第三节 性格与教育

一、性格的了解与鉴定:作业法、问卷法、

投射法:联想法、构造法和表露法

评定法:数字评定、描述评定、标准评定

二、中小学生性格的特点(罗夏墨迹测验)

三、良好性格的养成教育

? 重视家庭的早期教育

? 重视学校的培养和教育

? 建设健康的班集体,以优良的班风陶冶学生的性格。

? 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规范学生的性格。

? 献出爱心,以师爱感染学生的性格。

? 指导实践,以实际行动锻炼学生的性格。

? 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十三章 学校人际关系

第一节 学校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1、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的作用。

2、 情感因素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深浅程度和稳定程度。

二、学校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

? 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注意阶段 、接触阶段 、融合阶段

? 人际关系恶化:冷漠阶段 、疏远阶段 、终止阶段

三、影响学校人际关系的因素

? 促进学校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个性品质

? 妨碍学校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认识偏见、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

第二节 学校中基本的人际关系

一、学校中基本人际关系的类别: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群体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教学效果最佳。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中主要的人际关系

? 学校中教师人际关系:

? 特点:示范性、松散性与纯洁性

? 类型:谦让型、势利型与分裂型

? 亲密型、互利型、勉强型与冲突型

? 影响因素:思想品质、个性品质与工作态度方面

? 学校中师生人际关系

? 特点:主导性、能动性、限定性与规范性

? 类型:民主型、慈爱型、管理型、专制型与放任型

? 影响因素:师生观、代沟与交往技巧

第三节 学校群体心理

? 一、群体的概念: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 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性 、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群体的有机结合性

? 二、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归属感 、认同感 、支持感

? 三、群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

? 社会助长作用:加油

? 社会致弱作用:怯场

? 从众现象

第四节 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 一、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 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心理

? 端正态度,以诚相待

? 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 二、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教给学生正确交往的方法

?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际关系协调者的作用

? 利用纪律的约束力量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四章 学校心理辅导

第一节 学校心理辅导概述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健康不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 心理健康的标准: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生活 、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工作 、人际关系和谐 、情绪乐观稳定 、自我悦纳 、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

三、心理辅导的含义: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 、寻求发展

第二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

?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保密性原则

第三节 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 一、开展有效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同理心、真诚、尊重和接纳

? 二、辅导会谈的方法

?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法、自信训练法、促进学生认知改善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