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3、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5、结论:

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 燃烧时:①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⑶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    试管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3、托盘天平

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并先大后小,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 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4、酒精灯

a、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c、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d、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e、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f、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e、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① 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放回原瓶、随意丢弃、带出实验室,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3、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五、仪器的装配: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②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③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2、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①连接装置;②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③用手紧握试管加热;④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六、仪器的洗涤: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七、过滤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八、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1、排水法: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

2、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3、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导管应伸入瓶底(如H2)。

九、气体的验满:
 1、O2   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2、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第一节  常见的盐

l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l  几种常见的盐

l  消毒用盐

n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n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n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l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l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l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

第二节  粗盐提纯

l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l  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l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回收。

l  实验仪器

l  蒸发时要经常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l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

第三节  盐的化学性质

l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

l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l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l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

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第四节  酸、碱、盐的溶解性(室温)

l  酸:大多数都可溶。

l  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l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l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

l  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l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l  下面是化学课本中《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一般情况下,掌握上面的信息就足够了。

第五节  化学肥料

l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l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l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

l  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n  氮肥

u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的表现:叶黄)

u  常用氮肥

u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化肥,并且尿素是有机物。

u  铵根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取样,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NH4NO3+NaOH=NaNO3+NH3↑+H2O
如果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加热。
方法二: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u  氮肥的简易鉴别

1)        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区别。

2)        对于剩下的氮肥,首先加碱研磨,没有气味的是尿素。

3)        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铵。

4)        接下来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铵,否则是硝酸铵。

u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n  钾肥

u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的表现:叶尖发黄)

u  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u  农村最常用的钾肥是草木灰。

n  磷肥

u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u  常用磷肥:磷矿粉(磷酸钙)、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
过磷酸钙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

u  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5。

n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u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u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l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n  土壤污染:产生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n  大气污染:产生一氧化二氮、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n。

n  水体污染: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现象。

n  长期使用硫酸钾、硫酸铵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l  对待化肥的态度: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

l  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l  初中需要掌握的唯一一种农药就是波尔多液,农药也需要合理施用。

第六节  计算题

l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例题】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l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l  求化肥纯度:
【例题】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解:设该化肥的质量为100g,该化肥的纯度为a%。
                           
                                                                                           答:这种化肥的纯度为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