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心得体会

- 1 -

道德情感心得体会

在卢梭的道德思想中,一个很突出的观点是,“没情感的道德那是猿猴的道德而非人类的道德”。由此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决定因素。当儿童只意识到他自身时,他的行为并无道德意义,只有在他的意识扩及自身以外时,他才会形成善恶的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善恶的道德和观念。这二者便真正使他成为人类中善与人相处的一分子。

根据情感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对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和理解,是从八九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形成的;同时,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和理解,又必须以人的社会情感作为发展基础和背景。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儿童是以情感体验作为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换言之,道德情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道德教育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道德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青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感情冷漠,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誉观、是非观混淆,公德心、同情心缺乏,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现象,甚至在性格方面出现残忍、怨恨,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病态特征。

一、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危机的表现

什么是道德情感呢?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从社会形成的道德范畴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它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和社会情操。它是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人们产生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呢?

(一)责任感的缺乏。这些孩子在学习态度上是典型的“要我学习”,而不是“我要学习”,他们并不把家长对他们学习的督促理解为家长是为了培养其对学习的责任感,是要他们明白“我应该好好学习,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因此,他们的学习成了最让父母操心的一件事。

(二)自尊心的扭曲。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一副惟我独尊

的姿态”;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老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瞧不起自己,一脸妄自菲薄的沮丧”。在小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么因为家长对他期望过高、教师对他宠爱过分以及同学对他盲目崇拜而使他自我评价过高,显得太“自负”;要么由于家长对他的过度保护、教师对他的过重批评而使他自我评价过低,又显得太“自卑”。自负与自卑,代表着自尊心的两极,都是一个人缺乏恰当、适度的自尊的表现。

(三)同情心的缺乏。曾听一位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你别指望他替你着想。你看看,他要是生病,我们当家长的跑上跑下,忙前忙后,那种焦急和心疼就别提了。可是,一旦我们大人有了病痛,你再看看他,一进家门,连个招呼也没有,更别提问候了。大人的难受,他们大都视而不见。”走近现实,我们发现,有这种抱怨的家长不在少数。

二、语文教学对重塑小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地冻死在街头,那一幅悲惨的画面,使学生一读就落泪;小音乐家扬科的悲惨命运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这种感染作用,是每一篇语文课教学中都会产生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根据《课标》的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辨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博士的脚印》一文,学生读后,对博士在丰厚的待遇和祖国的命运之间选择为祖国报效而感动,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也要像博士那样为祖国服务。 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途径

赫尔巴特在阐明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时说,“在这里我要立刻承认: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显然,他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看作是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性。即所有的或全部的教育工作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受教育,培养他们的德性。

(一)阅读训练与道德情感的激发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材中许多语言精美,感情真挚的文章,非常适宜指导学生朗读,让其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境,从而受到教育。

1、表演体验情境。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了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角色的思想感情都有很真切的理解,进而儿童身心会很自然移入所扮演角色,受到教育。

2、以读带入情境。《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说训练与道德情感的唤起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几乎都向儿童展示了生活中的美,有形亦有情。据此,教师应在教学时,有机地创 3

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从而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

1、对比生活情境。在教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故事,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可是,学生往往视这些文章为虚无飘渺的东西,觉得那些都是作家编出来的,不可能的事。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现在的孩子没有挨冻的体验,就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被活活地冻死。学生通过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对比,学生觉得同样的年龄,同生在一个地球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这个孩子是多么悲惨,多么可怜。生活的对比激起了孩子们的同情心,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

2、语言描述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去描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绘声绘色,绘行绘影地烘托出那种特定的氛围,去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3、图画再现情境。画面是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述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讲述《穷人》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感受穷人的悲惨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从而很好地受到相关的教育和启发。

(三)习作训练与道德情感的培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4

实感。

1、续写结尾。学生在读、听、想理解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已形成的良好的道德认识,唤起了道德情感,教师应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延伸下去,以巩固成果。

2、创设写作意境。现在的孩子,只有“人人为我”的思想,全家几位老人加上父母都是以他为中心的, “我为人人”的思想不存在。生日、节日是自己“丰收”的日子,可以收到钱、可以收到礼物、可以享受一切,可父母的辛苦、劳累他们怎么能体谅得到?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写作的情境,捕捉教育的时机,为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搭桥。

3、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以其特有的思想性、情感性、形象性,利用多种方式,是可以“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而且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所激起的情感易于传递情绪,易于感染并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道德情感的认同,使其在原来的情境中积累的道德情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巩固在语文教学中取得的道德情感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情感教育初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奥)克里斯汀〃杜尔翰:《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龄出版社,20xx年版。

4.刘海燕:《情感的力量》,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于钦波、刘民著:《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6.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小学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 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9.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四版。 6

 

第二篇:心得体会

学习讲话精神改变观念促进教育发展

——————学习局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明德小学 杨登寿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讨论,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

一、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三、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这两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以及本人的努力下,无形中学习、渗透了不少关于新课改的理念,对于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读完《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后,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获益匪浅。该书全面阐述了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的各种方法和策略。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并非是该书教我们如何实施新课程,而是对观念转变的阐述。下面就我读完该书后,谈些点滴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老师的教学主要靠的是《教学参考书》、《教案》,布置作业是靠A、B册。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关。在这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不得不迫使学生死读这些书。虽说今天正是实施课程改革之时,可应试教育的势头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老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被扼杀了。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呢?通过细读此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关键。

四、 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功底

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基本功,这是我们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教育部副部长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所以

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努力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五、 教师要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落实与实施,靠的是教师,而观念的转变才是落实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需转变观念。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个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授给学生知识已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学会不断地更新知识,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学的引导者,成为学生智育、情感等方面的促进者。

(二)课程观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教师缺乏了从事教学研究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这种意识扼杀了师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三)转变教学行为

过去我们的教学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什么,学什么;在师生关系方面:我们大部分教师体罚、辱骂学生、不善于赞赏学生;面对新课改,以上我们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需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是:对待学生: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对待教学:强调帮助、引导学生;对待自我:强调反思;对待同事:强调合作。

(四)、转变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多采取传授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倡导发现式的教学法方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适应课改的要求,就必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改变观念。面对新课改,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爱中实施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

2

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对象是构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几个基本方面。其中教育思想居于首位。因为它对其余各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决定作用。

(一)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认识到,教育思想确实不是别人臆造并强加于教师头脑里的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始终与教学活动并存的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客观存在又会在教学活动中以种种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来。比如,我工作的起始阶段,在学生考试或作业后批阅他们的试卷或作业本时,我总习惯把心目中优生的作业、试卷调至上面,先看先改,先知为快。惟恐多看几份差生的作业、试卷影响了自己的心绪。

又如,我所任班级召开家长座谈会时,曾有过这样的现象:同优生家长交换意见时总是喜形于色,而对差生家长尤其是因种种原因没能与教师很好配合的家长,心里老是憋着一口气,等到交换意见时不是痛痛快快地说一通家长应该如何如何,就是告学生一状。有一差生的妈妈曾坦率地告诉我,小孩学习成绩差,一说开家长座谈会大人的心都绷紧了。尽管这样,厚着脸皮还得去。开会时知趣地坐在最后一排,拖到最后才轮到我同老师交换意见。

再如,课堂上学生答问的声音小了或者作业需要改错时,我总爱说:“给我再说一遍”、“把这道题给我改过来”等等。提问时打心眼里不愿意请差生回答,因为他们作答总不像优生那样默契、精彩。

为什么对优生与差生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说到底是个要学生为教师服务,还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问题。这不是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吗?这深深地触动了我。要做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自觉转变教育思想。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态度和方法问题,而是反映教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的根本性问题。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程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的。教学中还要善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诱导和启发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形成技能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作业时却糊里糊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是教师教学中出于好心,但不放心,总是在担心的思想指导下怕学生这不懂,那不会,于是一个劲地反复讲。至于学生怎样想,为什么要这样想等问题,课前没考虑,课中未顾及。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离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不能充分发挥,更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教师必须在学习大纲,深钻教材,分析重难点,构思教学计划的同时,有必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童心,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去思学生之所思,难学生之所难,疑学生之所疑,好学生之所好。从学生好奇、好动、好强、好表现的特点出发,充分理解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我的欲望不仅强烈,而且常处于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状态。教

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特点,正确地对待他们,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充分满足其表现自我的欲望,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觉活动的过程。

下面是十年前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学生,长时间里上课一言不发,我指名问他,他仍无言可答。同学笑他是“哑巴”。一次他刚买的橡皮擦不翼而飞,于是急切地来到办公室找我“报案”。我满以为他告诉我他的擦皮丢了就完了。结果他就这件小事慢条斯理地说了好一阵。什么擦皮的颜色、形状、丢失时间、“怀疑对象”等等。他的这番言之有理的陈述完全出我意料之外,引起了我许多思索。这件事促使我做观察、了解学生的有心人。

我发现在课间活动中,在一起玩耍的同学有说有笑,为了游戏中的顺序、胜负免不了几句争吵。争吵起来口齿伶俐,语言流畅,反映敏捷,理直气壮,互不相让。其中不少都是数学课上少言少语,胆小怕事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这些表现的观察,使我萌发了这样的想法,能否把学生在活动中的“无拘无束,能说善辩”的表现和他们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和课堂的气氛联系起来?也就从那时开始,我在数学教学中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为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合理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述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思维上的障碍,学生相互启迪,师生教学相长。久而久之,改变了学生上课不听不说,只听不说的被动局面,逐渐呈现出又听又说,会听会说的主动、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

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以后,出示了这样三个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它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边看我的演示边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用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人准备的形状不同)进行拼合,一边拼合一边围绕上述问题自言自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仍沿着上述问题的思路,把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以及在拼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形拼成长方形)、不同拼法(不同对应边的拼合)在小组上(就近的四位学生为一小组)开展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把推导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兴趣、情感、意志等相互作用的整体认识活动。活动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教学实践还表明,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实际,包含各种教法的长处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优化组合体。教法的选择应该是围绕目的,区别内容,贵在得法,重在启发。

(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和业务修养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活泼可爱的儿童,并且是在与他们共同活动中用自己的品德和智慧,知识和才能去影响、熏陶和造就儿童。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作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自觉加强师德和业务修养。

加强师德和业务修养,教师要善于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学生学习;要像海绵那样一个劲地吸收,又要像蜜蜂那样在博采中选择。学习的方法可以是平时多看,平时多想,闲时勤写,及时总结。

长期以来我坚持学习,从而对数学教师该怎样学习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我以为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师师德修养应与其他学科相同,而业务修养应有所侧重。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加强师德和业务修养,值得注意以下问题。

1.师德修养和业务修养并重,实现做人、育人和教书的统一。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两个修养并重”,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是可以成为酷爱教育事业,热爱全体学生,深爱数学学科的合格数学教师,就能以良好的师德,深厚的功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示范去影响、感染和转化学生,促其身心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2.在广博中求精深,突出数学教师“个性”。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每个教师所必须的共同的条件和修养外,在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品质上还要有数学教师的“个性”。因此,数学教师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学习一些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在具备了必要的智力、知识水平以后,重在数学教师的思维、语言、动手、组织等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方面加强修养,求得精深以修炼出特性。只要数学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敏锐、流畅、深刻的思维和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熟练、有序的动作和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严密的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建立爱字当头,严在其中的师生关系;以热爱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按照数学的特点和要求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结合上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学生。

3.理论联系实际,变“忙碌教书”为“主动研究”。数学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修养,努力使自己由“教书型”成为“研究型”的数学教师。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教师经过长期勤奋的学习实现了这个转变,就能居高临下,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从更高、更深、更多的方面去认识教材,研究学生,分析研究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思考良策。这样,在研究状态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教学质量高,而且是数学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高层次的体现。

总之,数学教师的正确教育思想应集中表现在:

第一,服务性。数学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数学教学要服务于育人,教书育人要服务和服从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性。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科教学的方向和特点,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数学教师特有的思维敏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3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

教学处 郑琳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电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电大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活动。党员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党员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其次党员教师要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情感,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信而有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其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参加新课程改革学习与实践的体会 4

<b> 编者按:20xx年9月,省级实验区启动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半年过去了,实验区老师、学生感受如何?请听听一线人员的呼声┉┉</b>

自20xx年暑期以来,课程改革便轰轰烈烈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新教材,经过几个月来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感受颇深。

1、 对新教材的认识。

北师大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到八年级上册三本书,我们统读过多遍,具体的感觉是:新教材从学科体系到编排形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之感觉。

这套数学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教材中,每一节设计的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到不同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如有理数中“数怎么不够用了”。“求代数式的值”的“数值的转换机”,一元一次方程中“日历中的方程”“我变胖了”等等。

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有了新的教材,还必须有教师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创造才行。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于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是新教材新理念,还是新教材旧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的世纪,更加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的教师,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适”,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过去的旧传统、旧观念转移到新理念指导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文化重建和课程开发的创造性活动中来。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过去的教学观念陈旧,而且落后,认为“我的学生考试非常优秀,中考升学率”就是教的好,(实际上家长、社会甚至学校也确实是这样评价的)于是,我的教学观念就是我讲的清楚,明白,学生只要认真听,认真记,就一定能学好,考试成绩一定不会差,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在应试考试的考场上,我的学生也真是考的很好,于是我也就成了好教师。今天我反思之后感觉到,过去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和习题步骤的完全照搬照套,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这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只凭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这实际上是以地学生智慧的抹杀和个性的摧残。

3、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在使用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个人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而现在提倡的是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另外,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行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