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陈联旺 审核:陈宝仙 郑小玮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为人民“解负”的具体表现及其起到的作用。(4分) ⑶材料二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6分

材料三 ??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出庭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⑷根据材料三、四,梭伦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材料五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⑸根据材料五,指出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6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颁布二十等爵制,不论出身,依军功受爵赏,“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斩“五甲首而隶五家”。而对于私斗,则严加禁止,“各以轻重被刑”。

(法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就是说单凭血统高贵而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这些规定的实行使秦国统治集团的内部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规定意味着什么?(8分)

材料二 (商鞅规定)在战斗中士兵如果怕死退缩,就要在众人围观之下受到黥刑(在脸上刺字),或者劓刑(割掉鼻子)。

——摘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材料三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战国时代著名的勇士)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荻(战国时期的大力士)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引自《战国策·韩策一》

⑵材料三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它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6分)

材料四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

材料五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⑶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⑷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8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8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2分)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石所倡行诸新法,当时无不异议蠭起,而以青苗法为尤甚。惟拟行新法之初,苏辙适任条例司检详文字,曾有说云:“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计,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礼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笞必用,州县事多矣。”

——摘编自邓广铭《青苗法之争议》

材料二 引起最后争论的问题,是青苗贷款法。时任河北安抚使韩琦认为,不可不知的是,每借进一笔钱,短短数月之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不论朝廷如何分辩,说贷款与民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百姓都不肯相信。纵然阻止强迫贷款,要力行自愿贷款,并无实际用处,因为富户不肯借,穷人愿借,但无抵押。他请朝廷中止新法。——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据材料一分析青苗法推行引起异议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中苏辙和韩琦对青苗法的态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青苗法。(10分)

历史答题卡

1、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为人民“解负”的具体表现及其起到的作用。(4分)

⑶材料二中对梭伦的不同评价主要围绕)哪一问题?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评价?(6分

⑷根据材料三、四,梭伦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

⑸根据材料五,指出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6分)

2、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这些规定的实行使秦国统治集团的内部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规定意味着什么?(8分)

⑵材料三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它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6分)

⑶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⑷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8分)

3、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8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2分)

4、

(1)据材料一分析青苗法推行引起异议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中苏辙和韩琦对青苗法的态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青苗法。(10分)

答案

1、⑴原因:贵族独占政权;贵族控制所有土地。(4分,如只答贵族奴役穷人得2分)

⑵具体表现:解放债务奴隶;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4分)

作用:保证了雅典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经济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力提供物质保障。(4分)

⑶梭伦改革中,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2分) 原因:奴隶主贵族特权受损害,必然不满和毁谤;平民获得一些权益,拥护梭伦。(6分)

⑷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

⑸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分)

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任答两点,4分)

2、

⑴变化:英勇杀敌的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在地主等级中位居首位;(2分)宗室贵族的地位下降,在地主等级中排在了第二位。(2 意味着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贵族世袭制被打破,社会激励机制开始由凭血缘封赏向论功行赏转变,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确立。(任答两点,4分) ⑵中心问题:与东方各国相比,秦国的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2分)

关系:二十级爵制的实行,鼓励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2分)严苛的法令与严肃的军纪是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2分)

⑶商鞅的做法:提高粮食价格。(2分)目的:增加农民收入。(2分)

王安石的做法:实行募役法。(2分)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任答两点,2分)

⑷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2分)目的: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2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2分)目的: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2分)

3、(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分)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6分)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8分)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分)

4、(1)原因:吏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答“良民违礼”或“富民违规”也可); 影响社会安定。(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态度:都反对青苗法。(2分)

评价: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缓和社会矛盾。(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但利率偏高,加重农民负担;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政府敛财,失信于民。(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第二篇:育才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下学期)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下学期)

第1卷

一、 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十月革命前俄国落后的表现 ( )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优势 B封建农奴制残余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D 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2.俄国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不同之处是

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斗争 B 工人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C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D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3.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有

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 ②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布尔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俄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根本原因是

A是战时临时政策,不能应用于和平时期 B 超越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C工人农民反对这种政策 D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新特点不包括

A反帝斗争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实际

B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担当起革命领导重任

C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领导

D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7.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其根本原因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在矛盾 B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援助 D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8.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曾说“我的目的是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来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以及增长中的无组织的暴力。”这里的“无组织的暴力”是指

A封建势力压迫 B 学生爱国运动

1

C群众革命运动 D工人罢工斗争

9.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共同点是 A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引起 B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领导 C都采取非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统治 D 都获得了“自治”或独立

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 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 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11.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

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宰地位 ② 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 ③暂时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④ 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 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 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12.下列国际文献中,涉及到中国问题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四国条约》

13.协约国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开始的标志是

A道威斯计划的实施 B杨格计划的实施

C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D 德国取得国联常任理事国席位

14.美国的一位总统说:“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重要际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此语所指的时间是 A19世纪末 B 一战前 C 一战后 D 二战后

15.1929-=19xx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消费能力下降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D 股市崩溃

16.1929—19xx年的经济危机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向更高阶段的演进,表现在

①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导致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③促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 ④导致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A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17.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的最大区别在于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是否确保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的存在 ④和平或武力开拓国际市场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2

18.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是

A天皇 B 海军最高指挥部 C 军部 D 陆军省

19.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已形成高潮

C西方大国极力推行绥靖政策 D 法西斯侵略已成为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20.以下关于二战爆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德意日法西斯妄图消灭苏联 B 经济危机的影响

C英法美等一些大国采取中立自保政策

D世界人民尚未形成阻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足够力量

2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B《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22.慕尼黑协定签订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小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

D捷克斯大林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23.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A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的均势 D英国坚定推行绥靖政策

2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

A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B 苏联保住了很需要的工业基地

C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 大战以来德军遭受到的第一次大失败

25.下列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战役,按开始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顺序应是

①阿拉曼战役 ②诺曼底登陆战 ③中途岛战役 ④ 西西里登陆战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26.二战的性质准确地说是一场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B 起初是帝国主义战争,后来才演化为反法西斯战争 C帝国主义战争 D 弱小民族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2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欧洲第二战场拖把开辟

3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

28.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 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9.19xx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大林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B 法国 C 波兰 D 苏联

31.“完全毁灭纳粹的一种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和敌人永远不致卷土重来”,这句话应出自

A《联合国家宣言》 B 德黑兰会议决议 C 雅尔塔会议决议 D 开罗宣言

3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最重要影响是

A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B彻底改变了二战的性质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法西斯国家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33.二战期间,盟国方面曾召开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说它是“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这应指

A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34.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战”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①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其战备松懈 ②英法等国联合力量与德国相差甚远 ③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④一些小国存在领带心理,未作积极准备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35.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应重演 A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4

班级----------姓名------------考试号----------成绩--------------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第2卷

二、材料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育才中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下学期

5

三、问答题(两小题共35分)

39.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想挤牛的奶,另一些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根据战后的国际关系,说明“敌人策略”的含义,德国是臬根据“敌人”的策略来恢复发展自己实力的?

40.二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6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