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立论战术

--

辩论中的立论战术 [作者:蔡业银 转贴自:摘自《激扬风采》 ]

辩 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就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梯。辩论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立论,反驳就会显 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而且,辩论中如果自己的立论不稳,自然会被对方攻击得只有招架之功,更谈不上对对方的攻击了。可见,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 成败。因此,辩论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立论的力度。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立论战术:

逻辑严密,框架严整

立 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

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 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 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 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

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 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

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 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 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 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

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 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 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 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 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

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 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 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 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 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 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 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 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 “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 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

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 “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 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少下定义,多做描述

在 立论(辩护)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即给概念下定义。可以说,下定义是明确我们的基本观点,澄清我们的基本立场的主要方法。但要特别注意 的是,如果我们在辩论中热衷于给每一个概念都下明确的定义,很可能因此给对方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炮

弹,而且,把辩题和概念交代得大清楚了,辩论中也就没有 了回旋的余地。比如“温饱”这个概念,如果把它定义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无衣食之困”、那么对方马上就可以追问:“你的社会概念 的内涵是什么?它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问:“你的‘大部分人’的含义是什么?是人口60%、70%还是80%?” 对这些问题,如果你继续回答,就又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从而完全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因此,在解释概念时,既要说出什么,又必须隐藏什么,即采用描述 的方法来搪塞。所谓“描述”,也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质涵义,只是从现象上对概念进行描述,甚至是同义反复的描述。如对“什么是温饱”的问题,复旦大学队是 这样回答的:“温饱,就是饱食暖衣”。这个口答实际上是

同义反复,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但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已清楚地阐释了这个概念,而对方又抓不住 任何把柄实施攻击。这样,在后面的辩论过程中,当复旦大学队对“温饱”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补充和说明时,他们就显得比较灵活、自由,不至于被对方抓住什么矛 盾。

总 的来说,在辩论中要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从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 判断并抓住己方观点中根本性的东西来攻击。辩论中的立论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战术也是灵活多样的,上面列举的只不过是实践中几种 最重要的也最常用的故术,还有很多的好的战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地

积累、总结,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篇:辩论如何立论

立论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立论的范围、角度和立论的深度,实际有时候角度新就是有深度,范围小就是没深度,没深度才范围窄。 先就说说范围,范围的划定往往需要反复的讨论,尤其是反方。一般辩题的设计是这样的:正方在一般常识上占据优势,所以经常一个辩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正方占优;而反方的往往有更大的讨论范围和更多的立论角度。因此才造成了一般正方利于防守,反方利于进攻的局面。 范围的划定第一要看对于辩题各个词语的定义,辩题的定义必须逐字逐词的进行,往往对于解释的拆解词语也要进行进一步查找和解释。例如需要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必需或应该,那么你还需要对必需和应该的意义有明确的理解。一个辩题往往存在很多限定性词语,例如中学生,现代社会,中国等,他们本身除了限定讨论对象和讨论的时空范围外,还经常起着平衡辩题双方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对这些词语给予足够重视,充分讨论这些词语的自身特点,从各种特点入手看所要立论的范围。例如,少年一词,少年自身有其心理,生理特点,在社会中又扮演有特定角色,对国家和民族又存在特殊意义,对其态度往往还牵涉到道德论理问题等等。如果辩题中出现少年一词,就要求我们联系题目意义针对以上说的各个方面,综合辩题中的各个词语进行讨论,划定范围,因此一个辩题中限定性词语越多,难度越大。一个合理的立论范围就是要基本囊括己方的有利点,通过合理划定,尽量减少对于己方劣势的讨论。 划定范围时还应该注意辩题的出处和类型。例如曾经有一个辩题:人造美女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人造美女是一个新兴的新闻词汇,本辩题也是一个事实讨论,因此如果把人造美女拆开,定义为人造的美女,因此把基因技术,优生优育都联系进去就有失恰当了。 再谈角度,角度是就是在立论范围的基础上证明己方辩题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可以说是你证明辩题的逻辑点和逻辑线。合理的立论角度必须一、能合理利用理论范围内的有利资源,二、能防备另一方大部分的攻击点。立论角度的最后综合成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说的立论底线,角度的合理选择需要换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试验和反复讨论,最后综合划定。 而往往困扰辩手立论的就是担心辩题讨论没有深度,在立论上就比对方矮一截。而立论的深度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讨论范围是否广泛,立论角度是否新颖;第二、分析问题是否透彻,主次是否分明;第三、是否具有科学性 立论的范围和角度已经说了,就先说说分析问题如何透彻。分析透彻要看二个部分: 一是对于辩

题内涵外延划分的,辩题中往往有一些对立词语,但实际上词语往往不是完全对立,就拿“批评”和“表扬”举例,这两个词在生活中是反义词,但是像“你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这类的话,是算表扬还是批评呢,你可以把它定义成重在表扬,或重在批评,或属于“鼓励”和那两个都没什么关系都行,关键是他要为你的辩题服务,这也就要求你对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界定,才能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区分两者。清晰的划分往往使立论看起来更有深度,辩论中也利于占据主动。 二是是否能抛看问题看本质。讨论辩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辩题讨论的事物本身,把事物上升成社会现象,从更广的角度去看。分析时应该不光注意问题产生的结果,更应该看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原因推至结果,就会使问题清晰化,分析的才有深度。例如有辩题是对“超女现象”的讨论,那么我们在看“超女”造成了什么影响的同时,也要看“超女”为什么会产生,“超女”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中国过去为什么没有,他跟经济有没有关系,跟民主人权的进步有没有关系,还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这样就结合其他事物,其他国家,综合的来论证一个现象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其单一的追星啊,荒废学业的表层现象上讨论了。但是必须注意,辩论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越深越好,稍微引用论证是可以的,但完全变成学术探讨会让人觉得乏味和不知所云,况且我们也都没有那个能力。 最后是立论的科学性,怎样的立论才是科学的呢?首先必须在逻辑上是推进式的,或者可以说要满足证明的三段式。证明中层层推进,逻辑上满足成线,交织成网,互为辅证最为理想。其次最好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哲学,心理学之类的进行论证,常用的有: 哲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什么是形而上 心理学 认知决定情绪 马斯洛的层次论,既认得的需求分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常用逻辑反驳:白马非马,必要不是主要,子非鱼等 这些都是些最基本的内容,使用恰当就会体现出辩论的深度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