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析血液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N )

   中性粒细胞增高:(1)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球菌感染、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2)生理性增多: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沐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但是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严重缺铁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L )

淋巴细胞增高:(1)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结核病、疟疾、百日咳、梅毒螺旋体感染,肿瘤性疾(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2)生理性增多: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百分比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粒细胞比例逐渐增加,达到成人水平。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也可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M)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结核病活动期等)、某些血液疾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 (E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临床意义甚小。

嗜碱性粒细胞(B )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4)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5)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备注:以上信息主要摘自百度网络,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临床症状请教专业临床医师。

 

第二篇:简单分析大便常规化验单 (1)

大便常规

1)颜色和性状:

临床意义: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约100—300g

鲜血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痔疮、肛裂及直肠癌等,或者是食用过多的西瓜、西红柿;

柏油样或黑色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动物血、肝脏或口服铁剂;

白陶土样便: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导致胆红

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粘液脓性血便:见于肠道下端病变,如细菌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直肠癌等;

米泔水样便:可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

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者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水样、蛋花样便及稀糊样便:可见多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肠胃炎、小肠疾患等;

球形硬便或细条样便:前者便秘时可见,后者可见于直肠狭窄。

2)白细胞:正常便中偶见或不见白细胞,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LP。

备注: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ml以下者,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称为隐血便,隐血便需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3天,并禁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备注:以上信息主要摘自百度网络,仅供参考,具体需根据病情参照专业临床医师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