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生文献综述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浅析何占豪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演奏特点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音乐系

专 业: 音乐学

年 级:

指导教师: (签名)

年 月 日

文献综述

本文运用了田野调查、史料收集等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何占豪先生于1990年发表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1992年又将其改成古筝协奏曲。袁沙珍藏古筝乐谱手稿初版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进行初步的研究。笔者借由田野调查,试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初步研究,浅析该古筝协奏曲的艺术特色。作曲家通过引子、段落、尾声、这三部分,表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事实,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 以及对自己报国却无门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对于这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目前还未曾有前人对其专项研究分析,只是对其转调手法及表现功能简要提及,如1996年马东风的硕士学位论文《临安遗恨的转调及其表现意义》就提及“古筝协奏《临安遗恨》就是采用各种调式调性的变化来取得调性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但是这首作品的曲调却有五声性的特点,既传统又现代”。作者认为,在创作技法上,何占豪作品及钢琴伴奏部分大多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但是并不墨守成规,结合西方创作技法,融进本民族的特点。因此何占豪的创作作品中常常调性调式复杂多变,和弦结构也采用变和弦、附加音和弦、色彩性和弦并灵活使用五声性和声特有的三度间音来使乐曲更富有变化和个性。

此外,还有杨荫浏发表于1982年我和《满江红》这篇文章,纵观了何占豪先生已整理并正式出版的《临安遗恨》在音乐创作等刊物上发表的古筝协奏曲,经过漫长的沉寂,比较大型的筝协奏曲的创作,直到八十年代后,才出现了李焕之作曲的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琴曲《离骚》为该协奏曲的原型,在结构上,突破了西方“协奏曲”束缚,中西结合。这首作品的创作,为以后这一体裁树立了榜样。后来陆续出现何占豪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树的作曲的《双筝回旋协奏曲》,何占豪的《临安遗恨》等优秀作品。其中《临安遗恨》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音乐会久不经衰的经典曲目。在所有已经公开出版的古筝协奏曲,不论是早期的古筝协奏曲,还是各个时期为新创作的作品,民间旋法中的音调展衍、承递、变奏与动机式的贯穿手法师其最突出、最擅长、最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作者认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富有个性的创作手法使何占豪找到最具中国特色的“形散神聚”的散化音乐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使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的艺术魅力和特色得到较大提升。

对于古筝协曲《临安遗恨》,高亮发表于2008年第3期的《临安遗恨》中,作者认为,“调性化与主题化的演奏技法”,显然给演奏者造成美感把握和技术发挥两方面的困难。

此外,赵毅发表于2003年的《古筝创作曲精选》中,通过分析何占豪古筝协作曲的分析,分为四大段,一个引子,一个结尾。乐曲的前44小节为引子部分,是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段落,在钢琴悲壮的前奏后,古筝采用了强有力的和弦与右手的幅度的刮奏相结合。表现岳飞正面威武的形象。探究其和声语汇、调式调性和伴奏织体,从适应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出发,写出了这有调性、有主题的十二音多调性与民族化的五声性组合序列,使这序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调性因素。

然而这些前人的研究都是从作者创作技法方面分析何占豪作品,并未对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进行了针对性评析。因此,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特点及演奏特点这四个方面对这部古筝协奏曲展开论述分析,弥补对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演奏特点的研究空白。

参考文献

[1]赵毅. 古筝创作曲精选[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2]袁莎. 临安遗恨———袁莎珍藏古筝乐谱手稿[M]. 北京:中国文联音像版2009. (责任编辑:陈景增)

[3]马东风.调性分析方法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3):16

[4]王中山.古筝曲集[C].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5]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马东风.调性的转换及其表现意义[J].基本乐科教程乐理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1996

[7]马东风.变化音的类型与调性分析[J].音乐探索,2004.

[8]盛秧.何占豪的英雄“情结”——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与《西楚霸乇》评析[J] 乐器学堂.1997.

[9]高亮.占曲新韵——U两方面试析《临安遗恨》Ⅱ.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t2).

[10]靳卯君.音乐奇才何占豪fJ.音乐爱好者.1988(6).

[11]方隅.何占豪声声叹[J].华1人世界.2008(5)

[12]陈爱娟.古筝艺术的新起点——首演古筝协奏曲铂临安遗恨》有感[J]福建艺术2000(1)

[13]李萌.古筝曲谮[H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4]杨荫浏.我和《满江红》[J].人民音乐.1982(10).

[15]盛秧.浙派古筝[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16] Guzheng,performance-teelmiques,symbol,standard

[17]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tal science editio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