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以上两句话,当我再次在马克思传中看到时,不禁触动。思想家的魄力让人震撼。这让我想起司马迁的一句话,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其实,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才华和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执着。前者给人崇拜,后者给人震撼。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绝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着物质。

就像《小王子》中所说,我走近大人圈子,听见他们谈论的都是数字。股票,收入,和女人。我突然发现,思想家消失了,他们稀有的就像武汉的星星!而看完马克思传之后,我感觉马克思的存在,就像是孤独的行者,在思想的小路,一路向北。。。。。。。。

最近快看完《苏菲的世界》,除了历代哲学家的智慧让人感叹外,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一直谈论的主题也让人深思。这里是他的一个比喻: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哲学家是孤独的,但哲学家是伟大的,那么是否伟大的都是孤独,抑或孤独才能接近伟大?

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是这样写到:“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了:"精神上是由于失去了我的妻子,生理上是由于病后胸膜硬结和支气管应激性增强"”。

同样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才华横溢,但最终不免毒死。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挠,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我不得不思考伟人与凡人的区别。

我可以说,人有百分之70的时间是活在非自我的状态的。无论是看电影,看书,运动,或者是玩游戏,我们都将思维交给外物,而将自我囚禁。自我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因为自我而有价值,但又因为自我而痛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自我的思考,会让人登上一个精神的高峰,也因此更接近上帝,但一个越精神也就往往越脱离物质。身初俗世,大部分人都穷其毕生,追求物欲,所以很难寻觅到有同样精神追求的人。因而,思想家大多孤独。

孤独啊孤独,为什么伟大的成就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悲凉,莫非,这正和上了老子的刚柔福祸的哲学?

我开始明白,躲在兔子皮毛深处的芸芸众生,虽然安逸,舒适,但却无知迷茫,毫无价值。只有顺着毛尖往上爬的人,才能看见魔术师的容颜。看罢容颜,纵然白发华然,也可坦然一笑,毕竟,古往今来,能窥得上帝容颜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最后一句话:马克思已死,马克思不死,马克思将死。

 

第二篇:读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

《读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读了这本传记,你就会觉得,国人写的《马克思传》,几乎都是弱智的。不谈对人的描写,就是对历史真实关系的描述,都是如此的幼稚浅薄,几乎纯粹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没有一点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客观的态度,对人的理解几乎停留在蒙昧人的水准。这是我读麦氏《马克思传》的最突出印象。尽管就马克思的经历而言,麦氏并没有提供什么全新的资料,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人生,但是在生活细节和历史真实上,麦氏《马克思传》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除此而外,我还有一些感想。当然,麦克莱伦是站在客观性的立场上来描写马克思的。这种客观性,使人对传主有一种冷静的观察,不会为某种倾向性所蒙蔽。但是综观麦氏《马克思传》,不能不使人认为,麦氏的客观性,恰恰限制了传记的质量,使这本传记不能成为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而只能是千万本普通人物传记中的一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麦克莱伦的客观性,仅仅是政治立场的客观性,而不是历史真实,人文真实,和精神真实的客观性。后一种客观性,麦氏努力了,但是只达到了次要的效果。麦克莱伦也受到了揭弊文化的影响,习惯于叮住人的疮疤不放。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麦氏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可以为了一点点的虚荣就与人吵架,翻脸,而没有什么原则性。这一点是极其令人怀疑的,因为这种情况与马克思在思想理论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完全不相符的。比如对马克思与拉萨尔的关系的叙述,就十分含混不请。起初似乎是马克思的小人之见引起不和,然后又是拉萨尔表现得象个混蛋,其间没有一点有机的逻辑关系(历史真实难以复原了),似乎作者认为怎样,情况就是怎样;在个人关系上,麦氏似乎习惯于从庸人的角度来描写马克思。麦氏的客观性,在这里就成了庸俗性。麦氏从个人意气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明显是不妥当的,而由此造成的对马克思的庸人印象,也是站不住脚的。但是麦克莱伦也描述了马克思与群众及群众领袖的分裂关系。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经常是很糟糕的,而且他在世时,并没有多少人服膺他的理论。他派去的代表甚至还被人从会议室里扔了出来。这种客观性,就是国人写的传记所不具备的。国人写的是一个理想的马克思,而麦克莱伦写的是一个现实的马克思。即便马克思与他家的保姆私通,也只能说明马克思是个凡人,而不能据此认为马克思是个小人。我们可以把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与其他西方人的传记相比。比如《尼采传》、《叔

本华传》、,《萨特传》、《罗素传》等等,我们马上可以感觉到,马克思在人品上处于何种地位。即便是依据麦氏的《马克思传》,我们也可以见出马克思乃是一个人杰。至于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西方人也没有做到客观性。因为西方的学术作家们对马克思理论的批评是正确的,但这个正确的唯一前提是:不是将马克思的思想成果与其他现实中的思想家们相比,而是将马克思的理论与理想中的、根本不存在于人间的、绝对的理论标准相比,这样,马克思就错得厉害了。事实上,以现实实践的标准而论,世界上没有任何第二个思想家能有马克思这样的对人类现实历史的影响力,人类历史上对现实的改变最大的思想成果,就是马克思的思想。就此而论(客观性),马克思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甚至不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