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一)原文:《诗·蒹葭》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然一洒落,一悲壮耳。

评:《蒹葭》确有洒脱,写下这首词的少年心中的苦楚并不能被直白洒脱的诗句所掩盖,洒落只是表象。细想一下那似近实远,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景象,就可以知道诗人的失落与痛苦,比之只是“离恨苦”的“望尽天涯路”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那位在水一方的艺人,和那永不可及的爱情,已经被少年无尽的情思深锁在心,像琥珀一样成为永恒。

而晏殊的《鹊踏枝》把人强烈的带入到那种无人可诉的苦楚中去。一个“凋”字写尽穿透心灵的孤独悲伤。天涯漫漫,何处伊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尽”字,意境全出。西风遽起,独上高楼,抬眼望去,仿佛苍茫壮阔的天地之间只剩下这无法言说的悲伤,绵亘千古不绝。

(二)原文: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评:这个世界上,欢愉只有一种,而愁苦却有千万种。

快乐如此单纯,描来摹去感受总是相若。而这世间之愁苦,千百年来,诗人之笔却都写不清道不尽。同悼亡人,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亦有“梧桐半死清露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同怀故国,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亦有“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同是相思,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有“眉上心间,无计相回避”;同是离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有“对别酒,怯流年”;同抒春恨,有“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亦有“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同慨人生,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亦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伤情逝,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亦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同感乡愁,有“黯乡魂,追旅思”。亦有“故乡何处遇,忘了除非醉”。千样心情,万般意绪,正应了那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原文: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评:心动则生情,心静则忘我。

如果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所观之物则无不是宁静平和的。这样的“无我之境”只能在人平静下来,心绪安宁时才能望见。此时心无所想,已

不知我之所在,世间所谓的怅惘,抑闷,欢欣,欢欣,落寞,都已与我无干。这就是“无我之境于静中得之”的含义。

当人心绪不宁之时,此时或惆怅,或悲抑,或欣喜,或感伤,而世间万象,则无不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我喜则景跃然,有若“红杏枝头春意闹”;我怅然则境深远,有若“断鸿声远长天暮”;我愁则景黯淡,有若“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我慨则境广阔,有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我惘则境迷离,有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悲则境凄冷,有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总而言之,在情绪激荡,意绪纷扰时,诗人笔下就会出现强烈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取得。

无我之境让人觉得恬淡悠远,有我之境让人觉得宏阔壮美,“故一优美,一宏壮。”其实优美宏壮指意境,更指心境。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夏花与秋叶正是这两种境界的最好比照吧。

(四)原文: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评:世无完美之物,亦无完美之景,诗人写下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面。 先看写实之景,以日落为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取其壮美,“斜阳却照深深院”取其悠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取其华彩,“杜鹃声里斜阳暮”取其凄切。这即是所谓的“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虽为写实,其实是融合了自身的感受和喟叹,舍弃了事物的某些特性,这就是所谓的“写实家亦理想家。”

再看虚构之景。比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明月,短松,小山,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境中的景物都是取材于平时所见,读来如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取材于生活和自然之中,不是可以想见的景观,那就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了,这就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从自然之法则”。如上所言,“理想家亦写实家”了。

 

第二篇: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刘千河中学 马彦峰

说来惭愧,第一次听到王国维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我读本科时的一次文学理论课上。当时只含糊不清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对他的“境界”之说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值得欣喜的是,上完本科我又顺利地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幸在知识与学术海洋里作更深层次的遨游。可以说,我对王国维真正了解,对王国维作品的拜读就是从这时起步的。作为近代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生平著述60多种,举凡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翻译学等无不涉猎。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著作当数他的《人间词话》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经典之作,更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它也是中文研究生必备书目。我本人就非常钟爱《人间词话》,几年来,零零散散已经读了好几遍,感受颇深,获益匪浅。其中的一些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书开篇即以“词以境界为上”开宗明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所谓“境界”是什么呢?是情与景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鲜明真切的表达。用词句来讲,“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当然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已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察。换言之,就是以人类感情为其个人一已之感情,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一些诗人,他们一味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呤风弄月,甚或无病呻吟,写出一些肉麻无趣的诗句,是多少的浅薄和拙劣!写诗可以个人化,但更多的应该是关乎民 1

生社稷、人生哲思的。这足以看出王国维本人的境界!事实上,整个《人间词话》参透着王国维本人对人世间对人生真义的哲学思索。在此基础上,王国维对“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类,使得“意境”说更为深入和完善。按我的解读,“造境”乃浪漫主义一派,以屈原、李白为代表。“写境”就是现实主义一路,以杜甫、白居易为典型。至于“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物著我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而“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观物,不知何为物何为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也。与“境界”说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人作家、诗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他的“修养”论,不仅独到,而且精妙。可谓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成经历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这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其实扩充而论,这是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三境界说,是王国维最经典的语录了。它看似爱情诗歌,其实象征着人一生对理想的追求过程。正如古人们所说“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才能见伊人于灯火阑珊。可惜的是,人生三境界,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通通体尝的,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读了《人间词话》,让我感受很深。它让我领略到词的博大和精深,让我看到了人生理想的阔大和高远。有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在我看来,细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然后 2

再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谓人生一大快事也。因此,我希望更多的像我一样的老师们,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是你忙碌工作之余最贴心的朋友!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