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报告

《人间词话》读书报告

我与书的因缘:初中时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就引用过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问过老师之后,知道了此话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当时就在想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奈何初高中经济困乏,无力购书,到了大学之后,学院所规定的百部经典竟然有《人间词话译注》这一本书,就下载了下来,得到之后,通宵达旦,惊之位传世佳作,恰逢课上要求写书评,就把这一本书拿了出来。

独创宣言:此文为本人独创。

版权信息:人间词话译注/施议对译注 –长沙 岳麓书社 2003 ISBN 7-80665-291-4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xx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内容概要:《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标准对唐以后的词做了大致的点评。 正文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王国维的“境界说”极其对众词的境界的分析评定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 三、诗词特点、诗人及词人;四、后人学填词的弊端;五、近人对词的看法。 正文部分:

初读《人间词话》感觉其内容很散乱,就像散落一地的花瓣,然而深读之,才发现,这本书就像散文一样,形散意不散。《人间词话》在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且影响深远。《人间词话》可从王国维对词的境界的评析、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诗词特点、诗人及词人、后人学填词的弊端、近人对词的看法等方面去归纳。

一、王国维对词的境界的评析

词以境界为上,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的理论核心。王国维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悬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二 苦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三 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其三境界也可用三句充满禅机的话释之,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看自然,所得之物皆为大自然之原景,充满着原生态的美,如早期白居易的《草》,直视自然,道出自然万物之勃勃生机。当人处于这纷乱的社会,被世俗羁绊,就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得之物,自然也蒙上一层阴影,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其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比较,我们就会感觉到境界上的差距,停留在这一层次的诗人词人,他们的人生是困苦的。看透红尘,超然物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境界的诗人词人,已达登峰造极之境界,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境界有上述类别之分,但“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

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经历和思想,在诗人词人的世界里,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词起于唐,盛于宋,词之有北宋,犹如诗之有盛唐。王国维有言:“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者鲜矣。尤痛诋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至此,非不谐美业,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词从产生,到发展至顶峰,是一代又一代词人不断超越前人的结果,长江后浪推前浪,纵横词坛的词人层出不穷。

酒入豪肠,三分啸成了剑气,七分酿成了月亮,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代诗仙李白,他的词也别具风格,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

五代。“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北宋成就了词的颠峰时期,词至北宋而大。北宋之词划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别,豪放派当属苏辛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不服老的气魄,辛弃疾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勇之姿,每每读到他们的词句,我的心中都会燃气一片豪放之气。婉约派当属柳永、李清照,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至南宋末年,又出现了两位词人,吴文英(梦窗)和张炎(玉田),为两宋文坛增添了最后一道光辉。

三、诗词特点、诗人及词人

王国维曰: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曰:“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同忧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诗词的意境的作者感情的外在表现,作诗词要发挥出真情实感,这样所做出来的东西才有感染力。

从词的意境来看,第一:“词之为体,要妙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是王国维对诗和词区别的总结。第二:“隔”与“不隔”。王氏以

为诗文佳妙之处在于即景生情,写景如在眼前。”隔“与”不隔“各有妙处,就像古代的屏风一样,放上屏风,会给视觉一个缓冲,给人朦胧神秘之感,不放屏风,直入主题,直抒胸臆,情韵自然浮现,浑然天成。

从词的用字来看,词最忌用替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运用,才是明智的选择。

四、后人学填词的弊端

拘泥于前人的条条框框,难以打破规则,创造出惊绝天下的文学作品,王国维是这样评价后人学词的:“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近人祖南宋而远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同时白石、龙洲学幼安之作且如此,况他人乎?其实幼安词之佳者,如《摸鱼儿》、《贺新郎.送茂嘉》、《青玉案.元夕》、《祝英台近》等,俊伟幽咽,其他豪放之处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虽然学词很少有成功,但也不乏一些具有独立风格的词人,我们尚可借鉴。

五、近人对词的看法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即使是写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后那双情感的眼睛。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生三境界-悬想、苦索、顿悟,第一种是有追求之心,但却没有方向的痛苦,第二种是有了追求方向,在荆棘之中艰难前行。第三种是跨越重重苦难,终于抵达彼岸。人生三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我们来这人世走一遭,不经历一下那三重境界,这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将经历悬想、苦索最终达致顿悟。

 

第二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静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为文篇开首,奠定了中心,一词知因,至于这果,还是要细细来品。叶嘉莹先生曾提出过《<人间词话>基本理论—境界说》,纵观各位学者,读者的评价多以“境界”而起。

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与诗似而大不同,相对而言,词的规格,平仄,韵律更为严谨,却较多数书读者倾心。我个人自小爱词就甚于诗,有些许受不了诗那种五言七律的正统规格,却作诗多于词,诗的主体更易把握,不易离神。而词虽然熟知创作基准,稍有不慎便易离神,换种说法散神。与静安先生所说“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见得,境界之于词在静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为人不同为人同,故可独树一帜,从词的发展来看,出彩词作便是向我们一一印证了其沉淀的瑰丽。

《人间词话》是静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对词的评价极到位,以西方美学的观点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可是却也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受到中国封建古典文学的影响,使《人间词话》沿用文言体,评价虽简洁精炼,却无法给读者呈现出透彻的品词之想,便略显不足。这也是《人间词话》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这种言尽意未尽的表达方式,其实是给读者扩展的空间。也并不是不可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