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xx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历史悠久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古人朴素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种群因此而得到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实际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域,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难得和具有开创意义的。

(二)位置独特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沿着此正北方向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压向当地地区。保护区浩瀚的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阻挡着风沙对此的危害。

(三)资源丰富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属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草甸等四个植被类型及25个群系。根据近几年的科学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6科468属1016种,高等植物总种数占该地区野生植物总种数的43.23%,有大型真菌24科60多种,这些植物和菌类中蕴含有大量药用、观赏、园林、野果、野菜、蜜源等资源植物种类。保护区有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20科22种,近期的考察中还发现该地区植物新记录种7种。

保护区茂密的森林,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据调查,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纲28目77科188属317种,昆虫13目125科9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45种,该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7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成为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四)生境多样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从主体类型看,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中又分为乔木林生态系统、灌木林生态系统和乔灌结合生态系统,在乔木林生态系统中又有针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等,由此可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五)山谷沼泽湿地发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为灌丛或草甸泥炭沼泽,山谷沼泽湿地非常发达,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这些湿地在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涵养和过滤水源,保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以特别保护。

(六)具备典型性和稀有性

保护区的森林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以天然落叶阔叶林居多,并且保存面积大,分布集中,树种多样,这在燕山山脉乃至华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这里的森林崛起于沙地之上。在花岗片麻岩基体上覆盖着厚厚的流沙,其上是10-3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层,浑圆的山体和内部结构恰似豆包,各种乔木、灌木、草丛就生长在这样的土层构造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状态。这是保存最完好的由沙地向山地过渡的典型森林,这种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华北地区,就是在世界同一纬度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极具保护价值。

(七)生态功能强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固住了本地的流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着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区涵养的水源,每年为河流注入38亿吨优质水,成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八)生态脆弱性明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域,土层薄、贫瘠、透水性强是本区土壤的主要特征,

大部分地区不仅山高坡陡,森林植被抗外界干扰能力非常差,很容易遭到破环,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将急剧恶化并很难甚至是不可恢复必须加以保护。

四、保护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温带暖温带交接带中不可多得的,因此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二)科学研究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供科学研究的内容多,对人们研究这一区域和周围区域植物、动物、环境的演变规律,寻求可供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有巨大发展前途的物种基因,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促进物种与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探索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的科学方法等都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三)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山地的交接带,发挥着防风固沙、阻挡沙源的作用,是地区天然的绿色屏障;同时保护区又处于河流上游,水系支流较多,对下游水源的涵养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为当地和当地发挥着净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作用。保护好这一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保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当地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

(四)科普宣传的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开辟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向周边地区及社会各界宣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全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将会大大提高。只有认识的提高,才能形成全民办保护的社会潮流,取得保护为全民的社会效果。

(五)示范带动价值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集体所有的森林在这一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保护区的生态体系保护和建设工作可为周边地区做出榜样,唤起社区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这本“生态教科书”的教育作用,能够更好地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自觉地加入自然保护行列,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这里悠久独特的历史,遗留了许多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继续,同时又是利用现代保护理论和方法进行的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的保护,所产生的价值是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保护这样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五、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同步发展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建设工作,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保护区的宣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保护区晋级、产业开发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加强保护,确保保护区资源和环境安全

为了确保资源和环境安全,保护区在管理上具体做到“四到位”:一是管护责任到位。保护区制定了保护管理目标,完善了保护管理责任制,并层层落实,同时加强考核工作。二是管护制度到位。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了科学规范的保护管理制度,并突出抓好

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三是管护措施到位。重点是完善防火设施,加强队伍建设。保护区拥有充足的防火运输车辆和高效灭火机具,组建了专业扑火队,构建了强大的通讯传输网络,建有现代化防火指挥中心。四是防范意识到位。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牢牢把握“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防火方针,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排查、彻底消除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措施,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护区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区管理处积极筹措资金,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入建设资金1222.3万元,其中保护工程88.7万元;宣教、科研工程57.4万元;基础建设工程1076.2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本底资源调查

本底资源调查是保护区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为搞好本底资源调查,保护区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六期野外考察,考证了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及其在监测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鸟类迁徙、种群变化、河流径流及气候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四)加强晋升国家级的准备工作,推进保护区向高层次发展

按照《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南》的要求,保护区组织专门机构对申报资料做好认真、规范的充分准备,并如期上报。在众多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申报文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好评,通过了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从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历史渊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为当地地区阻沙源、蓄水源,维护当地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保护区所应具备的综合保护、综合治理、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来看,现有规模是难以出色地完成保护职能,充分发挥特有的作用,较好地履行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为此,保护区以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指针,倾全力加快保护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保护能力和环境质量,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争取早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希望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对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在生态林业建设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重点和主体的新形势下,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广大干部职工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该地区委、省政府两级林业发展的指导下,继续下大力量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为再造河北秀美山川,确保当地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居住区规划的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的调研报告

一、别墅篇——F·天下,山水别墅第一城 『整体规划』 位于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的F·天下,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纯别墅区,也是武汉唯一的山地别墅群。“F·天下”大型生态别墅群本着“以人为本” “以社会为本” “以科技为本”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最大限度地保留现有原始生态、环境、地形、植被的前提下,营造出具有不同风格的景观及建筑,并巧妙将原生态的树林、白鹭、天然湖泊与别墅、园林,水系融合在一起。占地面积3160亩,20%的建筑密度、0.33的容积率,为“F·天下”别墅的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整个社区围绕“山、水、林、岛”展开主题,营造“山重水复、天人合一”的意境空间。区内共分五个风情组团,(参见手绘图1)由亚景园、欧景园、奥景园、美景园,地中海风情园和一个大型主题广场组成,全区设计以园林山水为主线,演绎万国风情的现代建筑,山地别墅、森林别墅、亲水别墅、阳光别墅、草原别墅风格各异。F·天下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山水文融入建筑中,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景观设计』 F·天下地形复杂多样,地块以坡地为主,大小湖泊点缀其间,自然林地绿意葱笼,平顶山连绵起伏...... 在景观设计中,水系、植被、小品都以自然地形为依托,充分结合起伏开阔的地形特点。基地内最大高差为40米,三个高地呈品字形分布在小区(西北、东北、东南),从北至南的溪流,通过引入后湖的天然湖水(饮用水源),利用机械提升和自然回落再加以循环,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央景观带,水景随地形起伏,动静相宜。整个园区的五个主题的景观区域,采取渗透、融合等手法将不同风格的景观要素有机统一起来,并通过植物景观和特色小品表现不同的地域特征。(参见手绘图2) 『建筑风格』在后SARS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建筑及环境要求更高,“建筑生态风格”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建筑的关注。F·天下在单体设计中,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及可持续发展,不采取通常别墅设计对欧美等地的刻意模仿,无论是立面外观、空间分割还是个性色彩都努力做到与自然共存,更关心自然与健康的生活本质。别墅单体大面宽、进深短,多面采光通风;材料的选用强调环保性,注重材质的机理、纹理、色彩的对比与搭配。这种含蓄流畅的设计风格与我们古老东方传统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建筑形态』坡屋顶:F·天下外观设计多变的坡屋顶,配以画龙点睛的维卢克斯天窗,灵活多变的观景窗,层层叠叠。巧妙采用经典建筑元素:高贵的门廊、伸展的原木平台,饰以天然砖石的立面,形成多变的间色,凹凸的质感及丰富的造型。内庭院:除了传统的前庭后院,F·天下将三个花园收藏入室。内庭院带来了一个置身于景观之中的室内空间,通过与客厅、起居室乃至室外花园的沟通,为住宅制造出独有的八面景观。(参见手绘图3) 『自然风貌指标』F·天下生态别墅区内的空气环境指标S02、N02、PM10的日平均值优于武汉市区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F·天下生态别墅区的大气环境监测的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二级标准,现所有监测项目的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说明“F·天下”生态别墅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为优。F·天下正好处在武汉环城林带的C区,全长188公里的环城林带一年可吸收20万吨粉尘,建成后的F·天下除了有自身的绿化之外,在外沿更有成片森林的包围。

二、多层住宅篇——万科四季花园,低层低密度的生态社区 『区位特征』四季花城项目总用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东区位于汉口后花园--金银湖畔,占地410亩,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规划总住户约2000户,8000人左右;西区约1500亩,地块位于东区地块的西北方向约4公里处;湖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夏季温度比中心区低2.5~3.2摄氏度。 『规划理念』公园化的小区内部环境,为居民营造生态化、自然化的新生活。以科技为先导,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生活需要(包括日常居家、户外活动、运动休闲、购物散步等),为不同年龄的居民(老年、儿童)提供不同内容的活动场地,提供多种活动空间(公共的、私密的)。 秉承深圳四季花城“欧洲小镇”的设计风格,结合武汉地区人居特点,致力于营造适合武汉人居住的低层低密度生态社区。 『道路与景观设计』四季花城的规划设计在小区人车分流方

面不再强调绝对的人车分流,更多的强调的是人与车的和谐共处,通过道路的深化设计,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其次,在强调人车和谐共处的同时,道路布局灵活,车可以停到每个组团的边缘,大大减少了业主步行距离,出入更加便利为了充分取得景观效果,景观上除保留原规划中湖岸线的规划思想,将湖岸线设计为早晚休闲、运动的亲水公园,同时赋予这个公园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小区内部的水系,由原来的线状设计,变成点线面结合的布置模式,丰富景观资源,提升景观价值,并均衡整个小区的景观特征。 三、高层公寓篇——香格里·嘉园,都市里的生态家园 毗邻洪山广场的香格里·嘉园是用整体的生态设计取代现有的线性思维,将居住者对舒适性的要求和对自然的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设计的。『规划布局的生态设计』香格里·嘉园拥有架空6米高、面积3000平方米的架空底层以及5000平方米的中庭场所。这里运用景观生态学技术在整体上将这些户外和半户外开敞空间构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四幢高层建筑江北朝南、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形成围合式布局,保证了小区整体的南北朝向和自然通风采光;架空底层和中庭园林,形成户外或半户外开放空间,利用空气热动气学原理,构建了清凉宜人的区内气候;围合式的布局把烟囱拨风原理应用于规划中,既可创造局部的遮阳户外空间,又有效利用风压造成空气在架空层和高层建筑间的流动,创造了舒适的微气候。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香格里·嘉园在高层住宅上充分运用了生态气候学技术,其具体措施是:建筑形式上采用了高层板式住宅,做到了南北朝向自然通风采光;将电梯、卫生间、厨房等服务性空间布置在建筑的外层,以减少热辐射;在高层建筑中部引入多处绿化开敞空间,减轻高层建筑的热岛效应;在南向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来塑造遮阳与绿化相结合的阴影空间;外墙大量采用凸窗,营建生态窗,既可遮阳、建筑表面绿化,又可保温隔热;在屋顶设置屋顶花园,改善热工。 『户型的生态设计』香格里·嘉园不仅注重了室外生态环境的营造,还打破了传统思维习惯,首创了室内生态。其一是将空中私家生态的,引入套型,将居室围绕着空中成为布置,形成了生态空间共享,又与不同功能的居室互为借用的灵活空间;其二是凸窗的使用,可形成生态窗,既可遮阳、绿化,又可构建双窗形成空气间层,隔热保温、调节气流;其三,适应人的生命周期变化,利用大跨度结构在套型内形成可变空间,根据家庭的结构变化达到房间功能的优化与更新。 『对武汉居住环境的考虑』对武汉街坊建筑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透彻思考,构成了香格里·嘉园独特的建筑内涵,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精髓和现代生活内容对传统进行的实质性恢复,注入传统街坊里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香格里·嘉园将所有的四栋高层建筑都围合成一个大街坊庭园,形成居住型庭园与园林型庭园合二为一的整体布局,中间留出园林型庭园用空地,单体建筑南北向围合,东西向局部闭合,以营造密切的邻里关系。庭园用空地处理成生态园林与休闲活动的场所,形成良好的景观,营造出邻里交往的随意自由氛围。庭院是整个小区的天井,同时又是一个公共空间、开放空间。中心庭园的园林是由荫院与水院形成,池泉溪流与环绕小区的水系,对武汉水居意识的生活方式也作了表述,实现了现代意义的择水而居。为尊重武汉人特有的遮阳和通透需要,香格里·嘉园以南北向围合式布局不仅减少了西晒,形成了户外阴翳空间,而且还把建筑底层都做成了六米架空处理,形成了一个大的天井回廊,大大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让住户在烈日和多雨的天气里也能如过去在天井回廊中活动。香格里·嘉园将管式住宅的烟囱拨风原理运用于围合结构上,在创造户外阴凉空间的同时,更有效解决了空气流通问题,结合在建筑表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过渡空间和一些镂空处理,使建筑的通透性大大增强,减轻了建筑的热岛效应。 四、综合小区篇——丽岛花园,兼有山水与闹市的生活特区 『布局规划』 小区位于南湖风景区的腹地,漫染着武汉高校风景区,紧临中南金融商贸圈和有“华中硅谷”之誉的洪山电子科技一条街。总占地220亩,容积率1.05,绿化率65%,容纳1000余户,户均1.05个车位,7大居住组团,1个园林式会所。小区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充分体现“临水、亲水、用水”的向湖性设计分区组团的围合式布局,建筑单体V字波浪型错落排列,确保户户视野开阔,采光充足,

通风良好。 『园林景观』小区将中外园林艺术的精粹汇聚一堂,借助花木、草坪、流水、山石、雕塑、灯光等常见元素,结合人的感官和精神需求,创造出真正人景交融、景人合一的居住园林意境。八大园林化的内庭空间摆脱了一般的绿化设计,走向多维空间的立体景观营造和层叠绿化。8000平方米水景广场乃武汉首创,由钓鱼台、爱晚廊、水泻喷泉群、棕林、雕塑群、花架长廊等组成。 『户型特点』120-693多样化成熟户型,动静分离、疏密有致、干湿分区、私密与安全兼善短肢剪力墙结构和对角线布局,消除肥梁胖柱,使用率高达83%-92%。完全角窗,宽幅落地窗、弧形窗、超大低台飘窗,注重采光、通风及风景。武汉市独有每户两个入户们设计,增强私密性和尊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