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调查:成年人每天读报比看微信多4分钟(图)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昨日在北京发布。调查称,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最长,为18.80分钟,比20xx年的15.50分钟增加了3.30分钟。

本次调查从20xx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20xx年9月至11月开展样本城市抽样工作,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执行工作,20xx年2月至3月开展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工作。现在完成初步分析报告。

本次调查仍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四套问卷进行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至8周岁、9至13周岁、14至17周岁)分别采用三套不同的问卷进行访问。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对成年人群的调研放开了年龄上限70周岁的限制,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

声 音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太少,近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或读书节。北京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见证了北京阅读季的成长。在她看来,“这一结果与我们收到的反馈有一致的地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可以让很多的读者变成读书人和爱书人。很多人说,自己阅读一本书主要是因为朋友的推荐,这实际是一种阅读的分享。我们北京阅读季举办的多种活动,比如专家、学者、作者与读者直接沟通,这就是一种阅读信息的共享。”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xx年相比减少了0.21本。对此,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认为,“图书阅读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如,一般的出版社、发行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镇和乡村,很多读者的阅读需求没有被满足。据我所知,已经有发行机构致力开发这一市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弘

邪恶彩漫 邪恶漫画图片 h邪恶漫画 编辑:wymmfh

 

第二篇:第12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人均每天读微信超40分钟

本报记者 路艳霞

昨天,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xx年9月至11月开展样本城市抽样工作,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执行工作,20xx年2月和3月开展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工作。调查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也比往年增加一倍,为49802个。

超六成成人手机阅读微信

根据调查结果,有超过六成的成年通过手机,进行过微信阅读。

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此外,微信阅读城乡差别不大,男女差别也很接近。

该调查还显示,聊天、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是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高达80%。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

此外,微信的一些实用功能,同样获得了部分微信阅读接触者的青睐,有27.2%的人选择扫描二维码,有19.6%的人选择QQ邮箱,有19.0%的人选择“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还有15.3%的人选择微信支付,在公众号上进行的如订票、打车、订餐等实用型操作的选择比例也达到7.0%。

社交化阅读成新趋势

面对首次出炉的微信阅读调查结果,有关专家认为,微信作为典型阅读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全新的阅读趋势。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微信公众号中,70%均为趣味性公众号,而其中,15%为文化类。”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则注意到,“微信阅读中,专题化阅读有了相当提升,出现了一些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的内容。”他介绍,在一些有着传统杂志色彩的公众号上,甚至还有几万字的研究分析报告。另据“新媒体指数”团队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在运营得比较好的公众号,无不都是有特色的,要么观点独到,要么解析深入,行文或犀利或幽默,以热点为切入点。

“世界图书馆界曾经有过这样的理想,让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看,但这个理想即

便到了21世纪也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说,现实情况是,手机普及率甚至比书籍更高,因此,依托手机阅读、微信阅读实现这样的理想,看起来更容易。“在图书馆普及率依旧非常低的前提下,这类阅读对图书馆的缺失,有了一定的补充。”

过度依赖微信使人懒惰

“从我个人情感角度来讲,我觉得微信对我们的时间干扰得太多。”王余光尽管这样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微信占据了年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往往对微信过于依赖。

“微信阅读是碎片化、跳跃式的,而且不少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因此认为,从目前来看,完全依赖微信阅读获取知识绝对不可能。“新媒体指数”的研究也证实,微信现在的内容比较杂乱,还有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说,“长此以往,会增大原创及科普成本,使得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生产减少,微信内容库价值被瓜分,甚至贬值。”

而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我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术性著作和经典性著作,也应该坚持纸本阅读,“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他认为,碎片化的东西会使思维更肤浅,变得更懒惰,不愿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尤其对搞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很坏的习惯。

事实上,关于微信阅读的研究目前还极为缺乏。“应该更多研究人们的阅读心理学,在载体改变的情况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引导在微信环境下,进行一些有益的阅读。”王余光如此说道。

相关新闻

近七成国民接触过《红楼梦》

本报讯 20xx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本次调查特别考察了受众对《红楼梦》的接触情况。调查发现,有26.5%的人家中有纸质版《红楼梦》,1.2%的人有电子版《红楼梦》,其余大部分国民(75.6%)家中没有《红楼梦》这部书。

但从人们对《红楼梦》相关作品的接触情况看,近七成(67.5%)国民接触过《红楼梦》及相关作品,包括原著、电影、电视、曲艺、绘本或连环画、电子书等。而从初次接触时间来看,在接触过《红楼梦》相关作品的人中,大部分国民(72.2%)在初中前已接触了《红楼梦》。其中,30.5%的人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了《红楼梦》,初中、高中、大学及工作后接触到《红楼梦》的比例,分别为41.7%、9.1%、1.0%和17.7%。

公益服 我本沉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