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报告.docx3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心理141班 黄梦萍

摘要 本实验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来测被试面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用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该实验重复进行7次,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通过比较分析各种任务所用的反应时的不同,来分析字义对颜色的干扰,从而验证stroop效应。

关键词 stroop效应 念字 唱色 自动加工

1引言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即同一刺激的颜色和词义相互干扰的现象。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美国心理学家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和无意义刺激词的颜色时,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也就是说,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的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1]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2]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女学生三名,年龄在17-19岁之间,之前无相关实验经验。

2.2 实验材料

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有: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和stroop效应实验程序。

2.3实验程序

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念字即读出字音,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重复进行7次实验,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 被试1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表2 被试2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表3 被试3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通过比较被试在任务1和任务2的平均反应时可以看出,她们在这两个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都不大。通过对比5类唱色任务可以发现,同样是唱色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3和任务7所用的平均反应时要显著大于任务4、5、6。

4 讨论

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结果中三个被试完成任务1和任务2的平均反应时都相差不大,说明字的颜色对念字的认知过程没有干扰,这个结果符合自动加工理论。

对比5类唱色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唱色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3和任务7所用的反应平均值要显著大于任务4、5、6。说明了字义对唱色产生了干扰。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被试完成任务3和任务7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反应就会慢。

5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字义的加工不会受到颜色加工的影响。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意识的参与。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自已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423-433

[2] 陈俊,刘海燕,张积家,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7,30(2):415-418

附录

STROOP实验材料:

中文色词测验表

1 (念字) 红 绿 蓝 黄 蓝 绿 黄 红 绿 红 黄 蓝

  (颜色)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黑

2 (念字) 绿 红 黄 蓝 绿 红 黄 蓝 黄 红 蓝 绿

  (颜色) 蓝 绿 红 黄 红 黄 蓝 绿 绿 蓝 红 黄

3 (唱色) 绿 红 黄 蓝 绿 红 黄 蓝 黄 红 蓝 绿

  (颜色) 蓝 绿 红 黄 红 黄 蓝 绿 绿 蓝 红 黄

4 (唱色)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颜色) 红 绿 蓝 黄 黄 红 蓝 绿 蓝 红 黄 绿

5 (唱色) 心 友 上 放 上 有 心 放 友 心 放 上

  (颜色) 蓝 绿 红 黄 绿 红 蓝 红 红 黄 绿 蓝

6 (唱色) 蛋 草 花 天 鹅 海 墙 火 竹 金 菜 叶

  (颜色) 蓝 黄 绿 红 黄 红 绿 蓝 蓝 绿 红 黄

7 (唱色) 棕 紫 灰 黑 灰 黑 紫 棕 灰 棕 黑 紫

  (颜色) 红 绿 黄 蓝 红 黄 蓝 绿 蓝 黄 绿 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