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报告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报告

驿马初中       语文        马国华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市教研室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课堂师生提问的有效性。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有的只是老师在漫无边际的发问,学生只能是有一句无一句得在应和;甚至有的课堂只有老师的滔滔不绝,很鲜见有学生举手发问。何谈师生提问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新一轮的课堂改革的要求下而提出来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二、 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课堂上用提问点击学生兴趣点的的规律、总结出一条让学生产生疑问的的教学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组课堂师生有效提问的典型案例。

3、重视研究过程,在课题研究中习得新的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本项目研究的内容: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四、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研究生活的有效能力,形成有效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语文课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多但却较少是有效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有效。本研究以〈〈新课标〉〉的要求为航线进行实验语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材料学习法。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

2、活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采用公开课的讲课、议课、评课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4、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活动收获,积累经验,改进自我。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材料学习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五、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学故事

六、研究时间及步骤

时间(20##年9月——20##年7月)

研究步骤: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流程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流程设计

一、课标描述

课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共有六个单元,前四个单元为现代文阅读,后两个单元为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三、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其代表性著作阐述的思想和主张系统、完备、深刻,因此可看作哲学著作,而从文学角度看,它们又具有一定的文学魅力,被尊为难以企及的文学典范,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加强诵读,感受先秦散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了解各篇文章阐述的思想主张。

3、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已比较清楚。初步具备了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朗读能读准字音,读得流畅。但对感情以及语气的把握不会很到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也基本上能疏通文意,只是个别词句需老师点拨指导。

五、分解课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是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一篇。结合阅读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加强诵读应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诵读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疏通文意,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最后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准确概括作者的政治/ShowNews.asp?id=174

主张,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六、学习目标的叙写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单元教学要求、教参建议和课后习题的设计,以及学习目标叙写的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我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准确说出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通假

字(“畔”)的意思,

3、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一词多义(“以”“之”“利”)的意思和古今异义词(“去”“亲戚”“池”)的准确含义。

4、通过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能够把重点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能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5、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

法。

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评价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朗读和古诗文教学的评价要求,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制订本课的教学评价任务与设计如下: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导学稿上,在课堂教学流程中,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3、评价的形式:

(1)积累文言词汇环节,学生做在导学稿上,小组评价。

(2)朗读环节,个人朗读,有学生老师共同评价。学生齐读,由老师评价。

(3)合作研讨部分,小组讨论得怎么样由老师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情况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4)“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当堂完成后,由老师评价。

八、教学流程设计

科目 语文 设计者薛慧霞 单位(学校) 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ShowNews.asp?id=174

授课班级 九六班 学生人数 42人

课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准确说出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通假

字(“畔”)的意思,

3、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一词多义(“以”“之”“利”)的意思和古今异义词(“去”“亲戚”“池”)的准确含义。

4、通过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能够把重点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能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5、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

法。

二、评价设计:

1、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并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目标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任务。

2、评价设计:把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导学稿上,在课堂教学流程中,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3、评价的形式:

(1)积累文言词汇环节,学生做在导学稿上,小组评价。

(2)朗读环节,个人朗读,有学生老师共同评价。学生齐读,由老师评价。

(3)研讨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得怎么样由老师评价,小组代表发言情况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4)“课堂检测部分”学生当堂完成后,由老师评价。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根据《新课标》、单元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等形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辨析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

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和师生交流法来突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准确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学习孟子

说理论证的方法。”这是教学难点。

/ShowNews.asp?id=174

为了分散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是采用讨论法和师生交流法来施教。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

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

要条件。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准确说出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通假

字(“畔”)的意思,

3、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一词多义(“以”“之”

“利”)的意思和古今异义词(“去”“亲戚”“池”)的准确含义。

4、通过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能够把重点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并能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5、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并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

法。

(三)了解孟子与《孟子》(3分钟)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

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

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

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

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

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

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

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

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

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

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

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四)预习检测(5分钟)

1.文学常识

孟子,名,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人称《孟子》是 所作, 家经典之一。

/ShowNews.asp?id=174

2. 解释划线词语 环而攻之 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 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威天下 亲戚畔之

3.翻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环节让学生做在导学稿上,由同桌互相评价,落实目标2)

(五)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生成语感。(10分钟)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初中语文课堂流程设计

(本环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1)

2、合作探究: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翻译重点句子。(10分钟)

(1)一词多义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

(2) 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亲戚畔之 古义 今义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3) 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ShowNews.asp?id=174

(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以老师评价为主,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3、4)

3、课文内容研讨(5分钟)

问题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又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 , 然后用

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接着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的结论,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 ”“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环节学生思考后,老师提问、引导明确。评价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本环节的考查落实目标5)

(六)展示风采,背诵佳作(3分钟)

(背诵环节通过提问来完成,有师生共同评价,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落实目标1)

(七)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八)课堂检测(4分钟)

1、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ShowNews.asp?id=174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翻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初中语文课堂流程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流程设计

3、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孟子认为: 。从文中看,得“人和”

的最佳局面是 。

(本环节让学生当堂做在导学稿上一起上交,由老师评价。重点考查学生

课堂学习的达标情况。)

(九)板书设计:

/ShowNews.asp?id=17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