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概述

农村信用社概述

第一节 认识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念及其产生

农村信用社,全称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二、农村信用社的性质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其自身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2)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

(3)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信用合作机构。

三、农村信用社的特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2.业务职能的特殊性。

3.组织形式的特殊性。

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简史

19xx年,我国在河北香河组建了第一家农村信用社。

19xx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辅助农村信用社。

五、农村信用社的联合组织

农村信用社联合组织是众多基层农村信用社以加强组织管理、协调管理为首要目的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其职能主要体现在管理、服务和经营三大方面。其形式主要体现为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及农村信用社省联社。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的设立

(一)农村信用社的设立条件

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银监会规定的章程;(2)以发起方式设立且发起人不少于500人;(3)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且为实缴资本;(4)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5)主任和副主任的人数不少于2名;(6)80%以上的从业人员有1年以上金融工作的经历或具有金融及相关专业中专以上的学历;(7)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8)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另外,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应当符合以下审慎性条件:(1)有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控制关联交易风险;(2)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较高素质的专业

人才;(3)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和补充机制;(4)没有地方人民政府财政资金入股;(5)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二、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机构

农村信用社为保障社员的各项权益,在内部推行民主管理制度,其表现为“三会”制度。所谓“三会”是指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

(一)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信用社的权力机构。

社员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为:

(1)制定或修改农村信用社合作章程;

(2)选举或更换理事会、监事会成员;

(3)审议批准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报告;

(4)审议批准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5)对农村信用社的分立、合并、解散和清盘事项做出决议;

(6)决定农村信用社的其他重大事项。

农村信用社修改章程,以及分立、合并、解散和清盘等事项,必须经社员大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其他议案的修改须经社员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1/2以上多数通过。

(二)理事会

理事会是社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其职权主要有:

(1)拟订农村信用合作社分立、合并、解散等重大事项的计划和方案;

(2)拟订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3)批准农村信用社的部门管理制度;

(4)批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的设置方案;

(5)审议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的工作报告;

(6)聘任和解聘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和副主任;

(7)审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规划、经营方针、年度业务经营计划;

(8)选举和更换理事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

(9)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

(10)召集社员代表大会,并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三)监事会

监事会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督机构。

其职权主要有:

(1)派代表列席理事会会议;

(2)对理事会决议和主任的决定提出质询;

(3)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4)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5)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

(6)章程规定和社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权利。

四、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

(一)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信用社实施监督管理总的原则是: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审慎监管,稳健运行。

(二)各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提示:注意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划分。

1.省级人民政府的监管职责

省级人民政府对信用社风险处置的责任主要包括:(1)组织协调银监会、人民银行、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制定当地信用社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2)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处置信用社发生的突发性支付风险。(3)指导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做好信用社重组和市场退出的有关组织工作。

2.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

省级联社的具体职责包括:(1)建章立制,加强监督管理。(2)指导信用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3)对信用社业务经营、财务活动、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及内部管理等工作进行培训、辅导和稽核检查。(4)改进和完善当地信用社的资金清算和结算的技术支持系统,提高资金清算和管理效率。(5)为当地信用社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6)代表信用社协调有关方面关系,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7)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行使的其他管理职责。

(三)银监会的监管职责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信用社监管的职责包括:(1)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监管制度和办法。(2)审批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3)依法组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作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价,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4)审查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并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管评价。(5)向省级人民政府提供有关监管信息和数据,对风险类机构提出风险预警,并协助省级人民政府处置风险。(6)对省级人民政府的专职管理人员和省级联社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7)受国务院委托,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信用社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报告国务院。

银监会在信用社风险处置中的职责包括: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有关规定的要求,定期对信用社的风险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实施分类监管,并将考核评价结果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和人民银行。

(2)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资本充足率低于2%、存在风险隐患的信用社,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以下措施:①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③限制资产转让;④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⑤责令调整理事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⑥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

(3)按上述措施整改后仍难以化解风险的信用社,应进一步采取停业整顿、依法接管、重组等措施。具体办法由银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4)对违法违规经营造成严重后果、已经发生支付风险或预警将发生支付风险,通过外部救助无法恢复其正常经营的信用社,可及时予以撤销。

(5)信用社发生突发性金融事件,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及时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和人民银行,并协助省级人民政府按照既定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处置。

(四)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

人民银行应对信用社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人民银行特种贷款管理规定、人民币管理规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外汇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以及反洗钱规定的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依法经营。

五、农村信用社的接管和终止

农村信用社可能或者已经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的,应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接管,以便改善该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负债状况,恢复其正常的经营能力。 农村信用社的终止可以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自愿终止(农村信用社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信用社章程规定事由需要解散终止);(2)强制终止(农村信用社因被撤销而终止);(3)破产终止(农村信用社因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人民法院宣告破产)。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由三要素构成: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构成。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有用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社会商品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就是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机制实际上是一回事,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称为市场调节。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1)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引起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甚至两极分化,产生公平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四)信用与信用制度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信用: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者信贷等。

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加深商品经济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对立面是人身依附制)。资本所有者手中的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工人则沦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处于被雇佣被剥削的境地。

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和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的用来买卖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但与一般商品生产不同,它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即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因而有自己的特点。

四、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们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

3、由于价值的生产既需要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也需要劳动力(可变资本),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们必然要求参加对生产成果的分配。并且这种参与也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国家调节经济的形式或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经济计划化、行政与立法。

1、国家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即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干预和调节经济。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收来调节经济,其措施,

(1)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2)对垄断企业投资实行税收优惠

(3)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措施;(4)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总量的调节措施。

财政支出政策:

2、国家货币政策

中心: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即“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能抑制通货膨胀,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即“ 收紧银根”。

措施 :(1)控制货币发行;(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调整再贴现率;(6)选择性信用管制;(7)直接信贷管制

3、社会福利政策

原因:(1)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2)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3)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内容: 社会保障、福利补贴、社会救济

4、计划调节

作用:(1)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2)没有约束力,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实质表现:(1)国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私人垄断资本总体利益;(3)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作用:双重性。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创造了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深的条件。它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能克服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不能解决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2、主要表现:1)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

(一)特征

1、含义:是指由多种市场 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市场总称。

2、特征:统一性、开放性、高效性、规范性

(二)作用

1、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的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2、作用:

(1)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2)发达的市场体系更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二、市场体系的结构

按主体结构划分,可分为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市场、交换中介市场。

按空间结构划分,可分为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按时间结构划分,可分为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

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首先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家财政-----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经济杠杆-----税收、价格、信贷、利息等

审计学

审计概述

一、审计定义

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二、审计分类

按执行主体: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

按审计基本内容: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按审计实施时间: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按实施周期: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

按审计技术模式: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按执行地点: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概念

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包括会计记录中包含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二、种类

按外形特征: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各种原始凭证、会计记录、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各种明细表、各种合同等)、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按证据来源: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三、审计证据特点

充分性:证据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适当性:即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

四、审计证据获取

可以采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程序获取。

审计工作底稿

一、概念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

二、分类

按性质和作用分: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审计工作底稿

三、内容和要素

内容: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核对表、往来信件、文件记录摘要等。 要素: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时间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结论、审计标识及说明、索引号及编号、编织者姓名及日期、复核者姓名及日期等。

四、审计档案保管期限

1、永久性档案长期保管;2、当期档案至少保存10年;3、最低保存年际届满档案,会计事务所决定销毁。

货币资金审计

一、现金审计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是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

现金审计是对现金的内控制度、现金的实存数、现金收付业务的审计。

具体目标:现金审计的存在性;查证企业现金账务处理的合规性;查证企业现金收付事项的合法性;审评现金内部控制系统稳健性和有效性。

现金审计具体方向:库存现金盘点;审查现金收付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审查现金账务是否真实正确。

现金审计方法:

1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制度:询问、观察等手段 ○

2抽取并审查收款凭证;○3抽取并审查付款凭证;○4评价现金内部控制制度;○5核对账目;○ 6盘点库存现金:○人员上采取多方共同盘点监督方式;手段上采取突袭盘点方式;时间上采取同时全面盘点方式;操作上采取出纳员盘点,审计人员监督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