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读书报告

 《计算机网络》

 读书报告

            

         

         

                            20##年12月21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飞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被其丰富无穷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深深吸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各种应用要求都推动计算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体,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是指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范畴,是计算机和通信这两大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段时间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阅读和学习,让我对网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也了解到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领域,让我们的学习有了一些新的定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于该书的了解。

首先,介绍一下基本的内容。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

其次,产生拥塞,差错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以及对拥塞控制算法的介绍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思考

第四,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一、    基本内容

1、计算机网络, 链路,通信子网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设备互相连接起夹;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信息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其中通信没备是指网络上的任何设备,包括计算讥通信处理机、终端、外围设备传感器等。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也是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结合的产物。

链路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链路主要是将用二进制表示的信息转变为可在实际线路上传输的物理状态。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数据链路主要目的是在二进制的基础上识别报文的机制,它是通过对等的数据链路层间传送报文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该层数据报文所传的数据可以是一串字符,也可以是一串二进制。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通信子网由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软件组成。通信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通信,微波光导纤维等。 通信子网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方式:点到点通道和广播通道。通信子网的任务是在端结点之间传送报文,主要由转结点和通信链路组成。资源子网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终端组成,包括各种与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负责数据处理,为用户提供透明的信息传输。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2、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通信系统来实现的,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共有五个基本组件,即发送设备、接受设备、发送机、信道和接收机。其中,把除去两端设备的部分叫做信息传输系统。信息传输通信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信源(发送机)、信宿(接收机)和信道。

3、OSI参考模型的主要特征

1.物理层:这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该层规定传输介质和接口硬件的特性和通信机制,为链路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其任务是在物理通信线路上将数字信号"位流"从发送结点传输到接收结点。

2.链路层:该层为网络层提供点到点(相邻的结点)无差错数据帧传输功能,通过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保证数据帧经过一条链路正确地传送到相邻结点。

3.网络层:该层为传输层提供端到端(源结点到目的结点,不一定是相邻结点)的数据传输服务。这种服务能够将源结点的报文分组以"透明"方式传送到目的结点。"透明"是指不会出现报文分组丢失,重复或分组次序出错。

4.传输层:该层利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为会话层提供主机进程到主机进程的透明的、可靠的报文数据传输服务。

5.会话层:会话层在两个主机之间建立通信伙伴关系,包括会话双方的资格审查、付费方法、会话方向控制(单工、半双工或全双工),通信进程的逻辑名与物理名的转换等。

6.表示层:该层为应用层提供一种翻译、解释服务,使通信双方能够理解彼此所交换的数据信息的含义。如代码转换、文件格式转换、数据加密和压缩等。

7.应用层:该层负责管理和执行网络用户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数据库管理、Web服务文件传送、电子邮件、打印服务和网络管理服务等。

二、   问题理解

1、产生拥塞,差错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差错产生原因及解决

产生原因:差错就是指通过通信信道后接收的数据与发送数据不一致,与原始物理传输线路上传输数据信号有了偏差。差错主要由通信信道的噪声产生: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是突发差错,引起突发差错的位长称为突发长度。 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随机差错与突发差错共同构成的。

   解决办法:三种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如下

   1.反馈纠错:这种方式在是发信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 ,加入少量监督码元,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检查,一量检测出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

2.前向纠错:这种方式是发信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收 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

3.混合纠错方式:这种方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 发信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因此,“混合纠错”是“前向纠错”及“反馈纠错”两种 方式的混合。

2.拥塞产生原因及解决以及拥塞控制算法

产生原因:拥塞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网络通信业务陷入停顿,即出现死锁现象。

解决方法:常见拥塞控制方法如下:

1.缓冲区预分配法:这种方法用于采用虚电路的分组交换网。在建立虚电路时,让呼叫请求分组途经的节点为虚电路预先分配一个或多个数据缓冲区。若某个节点缓冲器已被占满,则呼叫请求分组另择路由,或者返回一个“忙”信号给呼叫者。

2.分组丢弃法: 这种方法不用预先保留缓冲区,而在缓冲区占满时,将到来的分组丢弃。若通信子网提供的是数据报服务,则用分组丢弃法来防止阻塞发生不会引起大的影响。但若通信子网提供的是虚电路服务,则必须在某处保存被丢弃分组的拷贝,以便阻塞解决后能重新传送。

3.定额控制法: 这种方法直接对通信子网中分组的数量进行严格、精确的限制,以防止阻塞的发生。从网络吞吐量与负荷的关系曲线中可看出,为避免阻塞,可将通信子网中正在传输的分组数保持在某一负荷值Lc以下。因此,可以设计在通信子网中存在Lc个称“许可证”的特殊信息,这些许可证中的一部分在通信子网开始工作之前预先以某种策略分配给各个源节点,另一部分则在子网开始工作后在网中四处环游。

2.拥塞控制算法

1.拥塞控制策略

策略一:开环控制方法。重在预防,希望通过完美的设计来避免拥塞的发生。

   需精心设计网络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数据重传和避免数据过分集中在某个局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进入子网的数据量以及数据流入的速度。

策略二:闭环控制方法。重在解决,在拥塞发生后设法控制和缓解拥塞。

   需监视拥塞的发生,网络中要定期收集一些性能参数,一旦参数值超过一定的门限,检测到拥塞的结点立即通知有关结点,以便采取措施。

2.基于的TCP拥塞控制算法

由于IP层在发生拥塞时不向端系统提供任何显式的反馈信息,因而TCP拥塞控制采用的是基于窗口的端到端的闭环控制方式

有关于TCP的基本概念

拥塞窗口(cwnd ):拥塞控制的关键参数,控制源端在拥塞情况下一次最多能发送多少数据包。

通告窗口(awnd):接收端对源端发送窗口大小所做的限制,在建立连接时山接

收方通过ACK确认带给源端。

慢启动阀值(ssthresh ):拥塞控制中用来限制发送窗口大小的门限值,它是慢启动阶段与拥塞避免阶段的分界点,初始值设为65535 bytes或awnd的大小。

回路响应时间(RTT):一个数据包从源端发送到接收端直至源端收到接收端,该数据包确认信息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超时重传计数器(RTO ):描述数据包从发送到失效的时间间隔,是源端用来判断数据报是否丢失和网络拥塞的重要参数,通常设为2RTT或SRTT

TCP 拥塞控制的四个阶段

(1)启动阶段:当连接刚建立或超时时,进入慢启动阶段。

   当新建TCP 连接时,拥塞窗口(cwnd)被初始化为一个数据包大小(缺省为512或536bytes )。实际发送窗口win取拥塞窗口与接收方提供的通告窗口的较小值,即win=min(cwnd, awnd),每收到一个ACK 确认,就增加一个数据包发送量,这样慢启动阶段cwnd 随RTT呈指数级增长(1个、2个、4个、8个…),

为了防止cwnd 的无限制增长引起网络拥塞,引入一个状态变量:慢启动阈值ssthresh。当cwnd<ssthresh 时,使用上述的慢启动算法,cwnd 随 RTT 呈指数增长。当cwnd>ssthresh 时,使用下面的拥塞避免算法,减缓cwnd 的增长速度。

(2)拥塞避免阶段

当TCP 源端发现超时或收到3 个相同的ACK 确认帧时,即认为网络将发

生拥塞,此时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在拥塞避免阶段,慢启动域值ssthresh 将被设置为当前cwnd 的一半,当发生超时时,cwnd 被置为初始值1。此时,如果cwnd<ssthresh,TCP 重新进入慢启动过程;如果cwnd>=ssthresh,则执行拥塞避免算法,即cwnd 在每次收到一个ACK 确认时只增加1/cwnd 个数据包。拥塞避免阶段cwnd 随RTT 呈线性增长。

(3)快速重传阶段

在快速重传阶段,当源端收到3 个或3 个以上重复的ACK 时,就判定数据

包丢失,同时ssthresh 设置为当前cwnd的一半,并重传丢失的包,进入快速恢复阶段。

(4)快速恢复阶段

在快速恢复阶段,每收到重复的ACK,则cwnd 加1;收到非重复ACK 时,

置cwnd=ssthresh,转入拥塞避免阶段;如果发生超时重传,则置ssthresh 为当前cwnd 的一半,cwnd=1,重新进入慢启动阶段。

三、对计算机网络的思考

当今社会需要比以前更大的网络规模,以丰富我们的网络资源。而且还需要更加地先进的各种终端设备,组成硬件,传输媒体等。通过查询了一些资料后发现计算机网络要得到质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其网络的基本理论,如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拓扑 网型拓扑环型拓扑 树状拓扑 总线拓扑 混合拓扑)理论,在数学理论层面上还要有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使计算机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和完备。其次就是网络协议,一个好的网络协议可以让网络更加的畅通,用起来也很方便,当今网络上流行的是TCP\IP协议,它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协议方面的研究。第三,现阶段一些比较重要的网络算法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如一些拥塞算法,差错控制算法,路由算法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已经提出来的算法,并且都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它们已经有些显得落后了,需要对他们做出更好的改进。

四、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相互渗透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发展。通信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高速公路更是离不开它。因此,计算机网络对整个信息社会有着积极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及大兴趣。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充满虚拟性的新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有极大的改变。因特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量将超过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量。因特网将从单纯的大型数据中心发展成为一个更加聪明的高智商网络。个人及企业将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将会由软件设计人员在一个开发的平台中实现。由然间的只能网络技术和无线技术将使网络触角向人们所能到达的任何角落,同时允许人们自行选择和接受信息的形式。总体来说,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技术趋势:

1.朝着低成本微机所带来的分布式计算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即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结构;

2.向适应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结构发展;

3.网络结构适应网络互连,扩大规模以至于建立全球网络。应是覆盖全球的,可随处连接的巨型网;

4.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前所未有的带宽以保证承担任何新的服务;

5.计算机网络应是贴近应用的智能化网络;

6.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7.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延展性来保证时迅速的发展做出反应;8.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很低的费用。

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安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它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设计技术、密码学、网络安全与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在理论上,网络安全是建立在密码学以及网络安全协议的基础上的。密码学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利用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加密存储、数据完整性鉴别、用户身份鉴别等,比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存取控制和授权等技术更可靠。加密算法是一些公式和法则,它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变换方法。由于加密算法的公开化和解密技术的发展,加上发达国家对关键加密算法的出口限制,各个国家正不断致力于开发和设计新的加密算法和加密机制。

从技术上,网络安全取决于两个方面: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网络安全则由网络设备的软件和硬件互相配合来实现的。但是,由于网络安全作为网络对其上的信息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人们往往发现软件的处理速度成为网络的瓶颈,因此,将网络安全的密码算法和安全协议用硬件实现,实现线速的安全处理仍然将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在安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安全技术的应用也是网络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即使有了网络安全的理论基础,没有对网络安全的深刻认识、没有广泛地将它应用于网络中,那么谈再多的网络安全也是无用的。同时,网络安全不仅仅是防火墙,也不是防病毒、入侵监测、防火墙、身份认证、加密等产品的简单堆砌,而是包括从系统到应用、从设备到服务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性的安全系列产品的有机结合。

   总之,网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工少数人使用的技术专利,它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

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第5版) 谢希仁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技术及应用》 朱稼兴编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

存档资料

成绩: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课 程:设 计 报 告 书

所属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题 目: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校园网网络构建方案设计    

分 院:电 信 分 院     

专业班级:12通信工程2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讲师)    

20** 年 6 月 25 日

目 录

第1章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3

第2章 校园网设计需求分析 …………… 4

第3章 校园网络设计 ……………………..9

第4章 解决方案 ………………………...11

第5章 网络设备选型 …………………….12

第6章 设计心得 ……………………………18

第7章 参考文献......................................19

第1章 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题目:校园网网络构建方案设计

二、任务:

根据学院现有的两个校区,设计一个网络构建方案。

三、要求:

(1)分析学院的建筑拓扑情况,完成需求分析;

(2)列出所需设备,设计完成网络拓扑结构图;

(3)构建网络的层次结构;

(4)设计学院所需的网络服务(如FTP服务,邮件服务等

第二章 校园网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2.1 校园网网络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设计要求

我们的设计方案遵循以下设计要求:

① 网络建设的技术起点要高

要求一定要利用目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在此基础上考虑尽可能先进,保证在五至十年内所建成的网络能满足进一步的需求并且不会落后于时代。

② 要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易维护性

在建网时要考虑能进行灵活配置,要考虑尽可能的降低以后的维护工作量和维护费用,尽量统一配置设备的规格和型号。

③ 网络要有好的开放性

是指能支持多种通讯协议、多种传输介质和多种主机连接,能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传输。

④ 网络设备配置要合理

网络设备应综合考虑,避免出现瓶颈。

⑤ 系统采用Intranet设计技术

要求提高易用性并可更加方便的与Internet连接。

(2)设计原则

为了将华东交大理工学院校园网建设成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体现现代办学思想的网络系统,在校园网工程建设中,遵循下列原则:

① 开放性原则

随着开放互连标准的制定,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才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连。目前已成熟的国际标准包括: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网、令牌环网。已制订或即将制订国际标准还包括 千兆以太网、ATM(异步传输模式)等,并且这些网络系统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在国内也被广泛地采用。

② 可扩充性原则

网络系统要能够灵活地扩充,比如:能够通过扩充支持千兆网、ATM 网络。具有良好扩充性的网络系统能够让用户以较小的代价,通过产品升级,采用新的技术来扩充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

③ 可靠性原则

用户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这要求网络设备能够支持诸如:MulitiLink Trunking、Spanning Tree等冗余连接协议。比如,在网络系统的关键部位(如主服务器)提供2条以上线路连接,多条链路可同时使用,当其中一条线路意外断开的,另一条线路仍能够自动正常工作,保障系统不中断。

④ 可管理性原则

网络系统应该能够支持 SNMP(简单网管协议),这样便于计算机管理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监视网络的运行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自动报告出错位置和出错原因,管理人员可以迅速发现故障并即时维护,同时 SNMP V2版本的协议还支持很多更高级的网络安全管理功能。比如:用户的财务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保密性,通过 SNMP 的协议管理,可以防止网络上的普通用户访问财务系统。但允许某些特权用户(比如:校长)可以直接访问校园网和军网有关资源,获得有用的统计报表等信息。

(3)实施原则

校园网的建设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可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

具体地讲,主干网的建设应该尽可能全面的一步到位,而终端设备可以分批采购。因为主干网决定了系统的基本结构,不能轻易改变;而终端设备随时在升级换代,可根据当时的需要不断配置完善。

(4)应用原则

应坚持“培训在先、使用在后”的原则。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正常持续运行的软、硬件管理建设的骨干队伍。

(5)维护原则

网络的建成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校园网真正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和细致的维护。学校应把专业维护和日常维护区别开来,应与专业网络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订立长期维护协议,把定期的专业维护交给专业人员去做;同时,普通日常维护依靠自身完成。这样,学校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应用方面上。

2.2 校园网建设需求分析

2.2.1 环境需求

2.2.2 功能需求

对于多媒体形式的数据如语音、图象、动画演示、视频点播等,网络应该及时、高效地完成数据传输,确保电子教学的正常运做。满足学生上机要求.

2.2.3 网络规模需求

网络应该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库应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网络运行基于服务器/客户机的数据库查询检索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经常要进行的活动。如何确保数据库查询迅速及时地得到反馈是网络应该注意的问题。

2.2.4 网络拓扑结构需求

随着校园网对因特网接入需求的增加,应该考虑校园网能够顺利实现与外部网络和Internet的连接。

校园网应该具备使用灵活,管理简单的特性。由于校园网不可能投入太多的专业人员从事系统维护,因此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网络使用和维护应该尽量简单。

考虑到未来校园的扩建,教学发展的需要,校园网应该具备很好的扩展能力,能够保证在需要时校园网能够实现向未来网络的平滑升级。另外校园网应该能够保证新的应用形顺利开发实现。

2.3 核心层交换服务的实现

核心层将各汇聚层交换机互连起来进行穿越园区网骨干的高速数据交换。本实例 中的核心层交换机采用的是(Cisco Catalyst 4006)交换机 , 采用了Catalyst 4500 Supervisor II Plus( WS-X4013+)作为交换机引擎。运行的是 Cisco的 Integrated IOS 操作系统,其镜像文件是 CAT400.6-3-5.BIN。如图3-1所示:

图3-1 核心层交换机 CoreSwitch1

2.4 校园网系统集成预算

第三章 校园网络设计

如图1所示,是校园网网络的总体拓扑结构图

校园网网络的总体拓扑结构

在上面的拓扑图中,学校的6个主要集中接入点(计算机系、管理系、建筑系、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宿舍)通过冗余的光纤链路上连到信息中心的核心层交换机上。核心层交换机通过 Cisco 3640 路由器接入因特网。此外,教工宿舍及移动办公用户通过拨号方式接入路由器3640来访问校园网内网及因特网。图中,以计算机系为例展示了每个建筑物内部的网络设备拓扑结构,并给出了信息中心内部的网络设备拓扑结构。

3.1 系统组成与拓扑结构

为了实现网络设备的统一,本设计方案中完全采用同一厂家的网络产品,即Cisco公司的网络设备构建。全网使用同一厂商设备的主要好处在于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功能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本校园网设计方案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构成:交换模块、广域网接入模块、远程访问模块、服务器模块。整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如图 1-2 所示。

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

第四章 解决方案

校园网主干采用光纤介质,这里选用1000 BASE-LX:1000 BASE-LX 通常采用支持长距离传输的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光纤接至各楼层配线间汇聚层交换机。各楼层设计情况如下: 

1 学生宿舍楼 

    学生宿舍楼共六层,每层30间寝室,每个寝室1个信息节点。按此可以在每层楼安装一台接入层交换机,各楼层选用悬空机架。选择思科接入层交换机 catalysit 2924。配线间设置在一楼,线缆选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UTP)。 

2 教职工宿舍楼 

教师宿舍2幢,14层,每层6户,共84户,每户提供1个网络节点。选择5台思科接入层交换机catalyst 2924.每3层一台交换机以达到节约线缆的目的。由于在住户楼层没有多余的房间用于设置配线间,配线间可设置在地下室

3 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 

    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在同一幢楼,共有1间电子阅览室,每间电子阅览室需要 10个网络节点,同样使用一台接入层交换机。  

4 教学楼 

     教学楼5幢,共5层,每层有13间教室,每间教室提供1个网络节点,共195个信息节点。每层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配线间设置在一楼,放置汇聚层交换机。

5 综合楼

综合楼,共十层,每层配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配线间设置在一楼,放置汇聚层交换机。

第五章 网络设备选型

5.1 交换机

校园网采用千兆以太交换网。配置1台中心交换机和7台二级交换机。各交换机均支持光纤扩充端口并带有扩充模块槽。校园网络主干为千兆网络,百兆交换到桌面,保障所有用户同时调用服务资源时都能快速、流畅,充分发挥多媒体课室教学的作用;同时保证所有用户同时上网顺畅,使校园网络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核心交换机:

三教,五教,综合楼,读书馆,实验楼,汇聚交换机:

5.2 核心路由交换机配置策略

1.给交换机更改名称为A1,方便识别

2.为了方便管理员远程管理交换机所以给交换机设置一个管理ip-192.168.0.1/24.网关为接入路由ip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子网管理交换机.

A1(config)#int vlan 1

A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A1(config-if)#no shut

A1(config-if)#exit

A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92.168.0.254

3.开启路由功能,设置定义到Internet的缺省路由.

A1(config)#ip routing

A1(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0.254

5.3汇聚层交换机配置策略

1.给交换机更改名称为B1,方便识别

2.为了方便管理员远程管理交换机所以给交换机设置一个管理ip-192.168.0.11/24.网关为接入路由ip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子网管理交换机.

B1(config)#int vlan 1

B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1 255.255.255.0

B1(config-if)#no shut

B1(config-if)#exit

B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92.168.0.254

3.开启路由功能,设置定义到Internet的缺省路由.

B1(config)#ip routing

B1(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0.254

5.4 接入层交换机配置策略

第一种适合在某一楼层中电脑较少的情况.由于电脑较少故楼层交换机设为一个vlan,

配置如下:

1.给交换机更改名称为C1,方便识别

2.为了方便管理员远程管理交换机所以给交换机设置一个管理ip-192.168.0.21/24.网关为接入路由ip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子网管理交换机.

C1(config)#int vlan 1

C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21 255.255.255.0

C1(config-if)#no shut

C1(config-if)#exit

C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92.168.0.254

3.为路由器设置vlan,并将交换机接口加入vlan中

C1#vlan database

C1(vlan)#vlan 10 name vlan10

VLAN 10 added:

Name: vlan10

C1(config)#interface range fastEthernet 0/1-20

C1(config)#spanning-tree portfast

C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mode access

C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

第二种方案适用于机房中,由于机房一般会集中排布对每个机房的交换机进行如上交换机同样设置并将该层的楼层交换机的24端口设置成truck使得各个vlan可以向上传输.

4.将端口24设置成truck端口.

C1(config)#int f0/24

C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

C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C1(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all

C1(config-if)#no shutdown

5.为每一个vlan中的电脑按ip表分别分配IP.

第六章 设计心得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首先我觉得老师让我们做的这次网络课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培养我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我们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不管是上网搜索还是去图书馆查相关资料,而且可以用实际的操作能力来考验我们对这门课以及对网络实验的掌握程度。以前我们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面,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去锻炼我们的实践面,如何把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知道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薄弱,知识面的狭窄,自己动手能力差,知道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资料)

[1]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年2月

[2] 胡小强 计算机网络[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年1月

[3].《计算机网络基础》 陈有祺、吴功宜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0

[4].《局域网组建及应用培训教程》 孙江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

[5].《计算机网络教程(第2版)》 谢希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