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最近几年在大众中淡化了许多,几年前崇拜者,嘲讽者都不计其数,是个褒贬不一的文人。他是率真还是轻狂,是“堂吉诃德式”的斗士还是“文化群殴”下的叛徒,我不加评论。我对他是足够虔诚的崇拜。其作品【千年一叹】 【笛声何处】 【借我一生】 【霜冷长河】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等文化底蕴丰厚,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总能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弦。散文文笔达到他这一层次的还真是少见,就算是朱自清活至今,在文化解剖方面也是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吧。

【文化苦旅】作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较早出现在人们视野。意义及价值自是毋庸置疑。

写作背景有一定的感性性。其作为知名学者,外出讲学是经常的事,也便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机遇独自旅行。“我一路讲去,行行走走,走的地方是在不少。旅途中的经历感受,无法细说,总之到了甘肃的一个旅社里,我已经觉得非得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是旅行给了他灵感吧,都到了不写不行的地步,这种思绪的喷涌对作家来说无疑是上帝最好的赏赐。

谈到旅行便有一番话要说了。要么不走,要么一个人走!像三毛,七堇年那样,从行走路途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自己领悟的才是自己的,才是人性最自然的体现。而从书中或其他地方得到的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这种情况就仿佛天才与人才的差别。然而现实却是:旅行是与朋友三五成群或小两口一起出去玩,花钱看风景,并且风景都是别人

看了多少遍剩下的,毫无意义可言。

余秋雨就这样出发了。从甘肃开始,先谈到了道士塔。中国佛教文化的起点,当然也是屈辱的起点。现在看到也是忍不住的心疼啊。一个文盲小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掌管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当然他是不知道的,把大量珍藏版古籍卖到了伦敦,卖到了巴黎,卖到了彼得堡,卖到了东京。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以至于国学家要研究国学还得到伦敦博物馆买自己家东西的复制版,屈辱,可悲,可恨、、、就如同圆明园般。想到了当代青年写的几行诗句,那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伯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这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其中包含的情感,与读这篇文章时是一样的。摇着头离开,开始下一段旅程。

中国值得看的景点大多是与文化相联系的。有的是因为某位诗人的一句诗,例如李白笔下的白帝城,王维笔下的阳关、、、有的是因为风流人物的事迹见证,例如柳宗元的柳侯祠,李冰的都江堰、、、有的则是文化的聚集地,例如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及西湖、、、这些余秋雨都涉足到了并且笔下记录着。若书写到这里,我想应该很完美了,散文集嘛,收录的还是有些不符合整体的篇目。他单独写了一篇【上海人】,然后将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结合写了篇【五城记】,写的内容也只是总体上的文化概括,和其他文人写的区别不大。若敞开写的话怕是每个城市都够出书了。整体的细腻,对文化剖析的严谨

中夹杂着几篇套话总是说不过去的。后面的【家住龙华】只是粗略看了一遍,煞笔!当然这只是小毛病,毕竟这本书出版时有些难产(后面细讲)。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讲的是日军侵华元帅墓,从中不难看出日本人那一份值得敬佩的精神。余秋雨作为国际知名华人文人,该有这份气度。我也是恨日本人的,当然也有理性中的敬佩。面对身边一群年轻气盛把小日本恨的咬牙切齿的同龄人,总有些担心。恨但不能盲目,恨不能什么都不学他们的,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理性出发,学习其长处而研究其短处,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低调,百分之一的时候全力爆发。

【文化苦旅】文笔轻松潇洒,然而懂得的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一提笔就感觉年岁陡增。”“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谨”,笔下一派断肃板正。用几张纸记录一个文化山水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对谁来说压力都是挺大的,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遭人唾骂,遭人敬佩两得那是必然的。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三年前,当时真是爱不释手啊,几乎是连夜拜读。从中懂得的不仅是山水景色,更多的是文化内涵。因诗词而闻名的地点,又因地点而闻名的诗赋;古老的隐士文化,佛学讲义;文人的性情,作为;还有的是对文化的剖析,对众人误读的纠正、、、无一不让人崇敬。为了写笔记如今又读了一遍。发现其太过厚重,若躺着读真是一种亵渎。文化的背后讲的更多是民族性格,或者说是人性,东方人的思维、生活模式。拥有者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说明我们是智慧的,然而后期却被掠夺,受尽屈辱。这便是“苦旅”所在了。

知耻而后勇,就不要无知的妄加评论了,就不要骂余秋雨了。有本事写一本这样的著作出来再吼吼。

时间淘洗下的精品,称之为经典,【文化苦旅】当之无愧。

 

第二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读后收获颇丰。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这本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可是,这样的一个宝库却被一个道士给毁了,没有发挥它的价值。余秋雨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那时的莫高窟,并没有在文化保护之内,于是任由那些来自西方的“游客”将它一卷一卷,一车一车的带走,文化的精华的字画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换来银元的交易品。在那个道士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这样被挥霍掉了,而王道士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买卖却几乎葬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外国的学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时,曾几何时,那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骄傲,而诺大的中国,真的容不下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余秋

雨妙笔生花,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笔触,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正是这样的创作愿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从而引导我们不断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值得我好好品味。

陈秋伊

2011-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