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年度汇报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年度汇报

滦县兴隆庄中学

张志勇

1.标题:

数学学科《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年度工作汇报。汇报人滦县古马镇兴隆庄中学张志勇。

2.课题内容简介:

一、提出的背景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的教学观所关注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合作学习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不同的方式探究新知,在合作中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使同学间的友谊得到升华,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得到加强。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而且对提高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课堂互动教学活动的实施,凸显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彻底颠覆了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也做了广泛的积极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一教学活动的运用还存在很强的盲目性。单纯为动而动,对动的实效未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没有把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发展上,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预设目标。有了预期目标,课堂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使互动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课堂互动才能产生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超越预期目标产生新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体现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当然有效课堂互动的目标,还不止于解决眼前问题,获取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强调的是不仅注重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更注重学习效益。所以,一线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及其有效性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1、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题和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新课题的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发展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师生行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落实、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学生的认知行为方式、情感参与、交流方式等也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而这一切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促进理论发展。当前国内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促进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师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主要见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之中,它是作为多种师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不是一种师生互动行为的专题研究,且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真正从互动行为的角度的研究还不多见。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前者是以互动行为主客体的关系为依据的,直观明了,易于观察,且与我国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相符;后者简洁明了,但与动态变化的教学行为相套用,显得呆板而不太切合实际。

    以上研究的中心都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我们认为真正的课堂活动并非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多元的。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活动、师本活动等多种形式。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备课、实施、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课堂互动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类的需要时指出,人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这些低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影响到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课堂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和谐,同学之间互助帮助、互相促进、合作交流,满足了它们的这些需要,即归属和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内化教师的教,甚至寓教于不教之中。二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这一研究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平均学习保持率。以语言学习为例,阅读能够记住学校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校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作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学习金字塔”的理论表明,阅读和听讲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中,可以得出实践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即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应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多方面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在做中学,学中做,故教学方法提倡多样性。

有效课堂互动克服了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教学行为,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亢奋中学习,积极思维,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整体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性传递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互动课堂的管理正是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通过研究使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多向交流、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4、通过合作课堂活动的实施,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准备策略。重点研究有效课堂互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备教材,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备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备环节,对教材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备方法,每个环节中适合使用的互动方法以及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选择使用。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要求,对突发事件的预见和处理能力,对课堂互动活动的掌控能力。

2、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教学实施策略。重点从对有效课堂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除常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互动,教师与教学文本的互动,进一步开发出多种有效的互动方式,并对其有效性作深入探讨。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

七、课题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7年级学生及数学任课老师。

八、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边实践边探索,边思考,边归纳,总结出切实有效的课堂互动方法。

2、个案研究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以

及相互听课,对课例的分析评价,研究归纳出共性的结论。

3、文献研究法:从报刊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了解学习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从理论上做深入分析探讨,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在有效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高度,写出经验性论文或研究报告,反过来指导有效课堂活动教学实践活动。

3.课题开展情况: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申报:20##年10月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每个课题组成员写出个人研究计划,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年11月至20##年12月,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并交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年1月至20##年6月,立足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分解完成各项教学目标,逐步归纳出过程性成果。

4、课题总结:20##年7月至20##年10月,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归纳整理工作,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成果,接受课题鉴定。

课题组具体分工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终端性成果:调研报告、论文、结题报告。

2、过程性成果:教学叙事、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论文,有效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各类成果展示。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合作目的,导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知道老师要求自己做什么,教师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组织合作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只是为了自己的课堂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三是学习小组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小组成员在进行相互推诿,没有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支配整个小组的讨论,其他学生默不作声,无真正的讨论。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学困生成了听众,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着眼结果,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

4、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到任务选择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以保证合作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上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或无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监控,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否则合作学习的实效也会受影响。在合作学习后,教师应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然而在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小组各成员活动的评价,这不利于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5、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学生心目中“竞争”的概念比合作的概念深刻,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在合作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受过适当的培训,不具备与人合作的技能。例如不知道如何分工解决问题、不能有效利用时间完成任务、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如何解决冲突等,以至于合作学习受阻,无法继续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今后设想

1、教师应提高自身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设计出难易适中并具有合作价值的任务,并准确地将任务传达给学生。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切忌模棱两可。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教师要将合作任务以尽量清晰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清楚他们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有人提出4人小组比较适合我国人多、空间小的教室现状,4人小组除不用走动外,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初期的最佳组合人数,既两两相对,又便于四人集中交流。

如果安排各小组合作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则合作小组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具体来说,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水平、工作态度、性格(外向或内向)等因素,尽量体现差异,实现互补。合作小组的成员应定时更换,以利于学生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

  如果安排各小组合作解决的不是同一个问题,则应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安排合作小组,可以安排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组,做更有难度的工作,成绩差些的学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分组时,特别要考虑那些弱势学生分组情况,要做到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分组时尽量安排他们与他平时要好的同学一个小组,以使他敢于发言,敢参与合作学习。

3.明确合作小组内各成员的责任分工。

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一般应该具有以下角色:组长(保证小组工作并确保每人知道指令是什么,保证各司其职,帮助化解争端);记录员(记录小组的讨论内容);报告员(向全班或其他组汇报小组的工作);提问者(通过提出问题推动小组工作更加深入);总结者(突出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记录小组活动的进程)。经过一段时间后角色要轮换,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师的组织技能关系很大。有的教师只设计问题,而不加强指导,尽管问题设计得很好,但学生“自由”合作的成果却不是很理想,常常停留在表面,对问题的深层次挖掘则做不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善于调控,让小组合作有深度、广度。教师的调控,要体现以下作用:①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不积极参与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顺利开展。②发现火花。学生交流过程中常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发现,及时给予肯定。③排除障碍。在学生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合作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④引导深化。当学生交流讨论停留在表层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诱导,让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5、灵活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时间限制,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但大多数的小组还在紧张的、团结一致的合作学习,则可以考虑适当的延长时间。

6、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小组集体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评价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过程,其中涉及:成员的参与程度、团结程度;二是学习结果,其中涉及:合作任务是否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完成的程度。这些评价标准可以采用等级评价的标准,最后选出优秀小组,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

  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也可设计评价表,可以主要评价学生是否有促进合作学习的行为产生,包括仔细聆听、称赞他人、提供建议、礼貌的提出不同意见、劝说他人、耐心等待、征求反馈意见等。考虑到评价指标较多,操作时可采用实际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确定好各个指标的分数范围,建议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在小组内完成。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由于合作任务的性质不同,评价标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要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张志勇

2015.12.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