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公德问题的调查报告

有关社会公德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德问题成了重中之重。所谓社会公德,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普遍道德准则,它事关社会的安定有序。当一个社会缺少社会公德,注定是不和谐不稳定的,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为此,近期特地在辽宁工业大学开展了有关社会公德问题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总量为216份,获取有效样本208份。有效问卷率为96%。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均为高校学生。

学历结构:其中本科132人,高职高专:84人

二.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社会公德问题的看法,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产生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因而本次调查相对比较全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某些人头脑中残存着错误观念,不容忽视的负面教育和腐败之气荼毒侵蚀,造成极其可怕的虚伪人格。

有些国民认为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既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别的就可以放弃了。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其他工作上不去,或者下坡也无妨。基于这种将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相对立的思

想,形成整个社会较普遍的“悖谬”,势必出现恶性循环式的阵痛,甚或出现改革的道德代价、文化代价。此悖谬夸而大之,心,就必须牺牲文化。而要保持公德水平、良心标准,文化结构,就不能进行改革了。于是,一是精力光用于赚钱,全力以赴创造利润,举国经商,根本不顾及其余;二是公德等意识形态领域少有问津、倡导不利、不予投资。这悖谬并非今人发明,早在战国时就“有机事必有机心”、“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的论断,以此“证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堕落,从而拒绝使用先进机械。18世纪西方思想家也曾哀叹“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其实这悖谬割裂了改革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辩证关系,甚至将改革与其对立起来,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改革就其广义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体,而发展生产力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或曰狭义的改革。谈到改革,决不能将发展生产力与其他方位的建设和发展相对立。发展生产与道德完善,是有联系的,是互为前提的,而又相矛盾的。然而,改革的结果不是必然道德沦丧,反之改革的结果也不会使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得以提高。生产发展可推动人类道德趋向完善,而生产发展也会促使某些人某种道德观念淡漠。消除这种改革与道德的“悖谬”仅从提高生产力方面进行孤军奋战、单方位出击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改革与道德循着各自轨迹发展,不采取措施促进道德的进步,使其跟上改革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就会人为地加剧改革与道德的距离,使“悖谬”加深。另外,改革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并非径直的、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要通过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这些中间环节,或中间环节出了偏差,就会造成人为的道德退步。

负面教育来自自发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都可以是活生生的教员、教材,与正面教育形成极鲜明的两军对垒。教育者长年累月、苦口婆心的教导,会被社会腐败现象,绯闻丑态,或“新民谣”给抵重实惠、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教育;正面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负面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教育者讲违心之言,导致受教育者从小就形成虚伪人格,在公开场合冠冕堂皇,背后别行一套。这样,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不信任感,这自然涣散人的斗志,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对被教育者的完善人格、品德修养,乃至世界观形成极为有害。

(二)缺乏维护社会公德配套的法律措施。

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一个国家的公德面貌如何,在相当程度上 取决于该社会、该国家能否有效地进行社会调控,以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那么道德调控究竟具有多大作用?其调控作用的效果多大?这其中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也在起着事关重大的作用。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类型,起着一定作用,但决不是万能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另一方面还要有法律来做保证条件。没有法律的道德至少是软弱的。因而公德的建设要有法律做坚强的后盾。只有严刑峻法,建立起完整的社会 法律体系,社会才会发展;同时强调修德,只有突出道德调控,才能淳风化俗,保证社会安定与发展,而法制与修德又必须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正所谓“仓禀实而知礼

节”。因而法律手段和道德修养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保障。这样才会使公德和建设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公德的培养教育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已明确了全体国民共同遵守的国民公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公德培养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德教育建设得好,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开放也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生动的公德环境,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公德的教育又是社会其他道德培养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公德建设搞好。

(三)先知先觉者缺乏改变的勇气 其实有些时候,人们不是不愿遵守社会公德,而是缺乏必要的引导而无所适从。如果法律法规中对社会公德有了更为明确清晰的引导和规范,情况将会大为好转。尤其是,现阶段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是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制定的,现在社会发展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需要一些更加适应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合乎社会公德。

上述简略分析无法解释另一种景象,那就是在高档的地段—例如新天地—则不存在此现象或者说此现象很少,上海还是有些地方很有秩序的,这我们都不否认,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素质确实比较高,形成了良好氛围,在这些地方为破坏良好氛围的行为是需要勇气的。同理反推,在国民素质一般的地方为改变不良氛围的行为也是需

要勇气的!这不是简单的善与恶问题,而是现实中双方的力量对比问题,从个体的角度讲,力量对比是不考虑性质的。

这些并不是讨论人的勇气问题,而是要着重强调:良好氛围的建立或曰制度的运作和维护最终要靠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地铁里要下车的我随手拾起地上的饮料瓶,这时周围的人--包括两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全都用异样的目光盯着我。虽然我坚信自己做的对,但心里还是存有天一丝天然的困惑与不安。既然我们无法证明市民素质一般的地区里不存在高素质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呼吁、鼓励和引导那些先知先觉者鼓起勇气,消除虽是天然的但却完全不必要的困惑,主动一些、积极一些、胆大一些,为形成良好氛围先迈出一步。这个变量十分重要。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应完善公德教育一整套制约机制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强国的堤岸。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都要将这项事业行之有效地统领起来,曾经有人提出设“道德法庭”,这种提法虽说不够准确和妥善,但 起码反映出一种社会伦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趋向。政府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机构,这样的机构应发挥作用,来调整、规范、监督、检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设置机构 、开设学校,办学习班,制订道德规范,考核评价标准,精神及物质褒奖制度等。

(二)转变公德教育思路

毋庸置疑,必须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它应当充斥于小学课本、中学课本甚至是大学课本,让道德真正成为道德,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但在加强公德教育的同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转变思路,充分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所谓的陋习,这个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句“陋习”的定性,等于直接把国人两千余年的生活习惯全盘否定,如前所述,古在代中国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陋习,而是一种文化。在美国的唐人街,这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其之所以在美国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我行我素,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虽然是过时的文化。一种习惯一旦成为文化,就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话语权,在这里体现为思维的延续性。把社会公德行为笼统的定性为所谓的陋习,而国人却基本上不认为这是陋习,难怪国人经常会说:这有什么的啊?何陋之有啊?这种歪曲问题本质的做法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最终造成了国民没有理解公权力所发出的信号的真正含义。

我们应当放弃所谓陋习(不文明行为)的提法,干脆不提它,就单纯地提倡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好的生活习惯便恰到好处了。央视常播的公益广告的思路及尺度把握的十分精准:它从来都是明确指出什么是适应当代社会的好的行为,而从不提或批判那么所谓的不好的行为,这值得借鉴。实践证明,单纯的力量往往是最强大的,单纯的动机和做法反而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如同萨缪尔森说的那样:运作流程越简单的企业效益越好。

(三)端正态度,下大功夫解决问题

这是一项繁复浩大的文化改造工程,那就应当端正态度,真正用心去解决问题。在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其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局限于前述的书本教育和刚性制度。日本也曾面临这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当局者用心了,收效很好,东京市市长曾经在每周的特定时间专门去市民家中做客,宣传社会公德意识,特别是去那些社会公德心较差的人家里。这种用心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无论国人怎样评价日本人,客观地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讲究社会公德的群体。

(四)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舆论,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武器。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曝光,利用当今极为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树立正面典型,批判反面教材,引导人们遵守社会公德。

(五) 摆正心态,做好打持久战

如前所述,所谓的陋习其实是积淀了两千多年的一种现在看来过时了的文化,是文化就要给其文化的待遇。这就要就我们要摆正心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要充分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历时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五.总结

经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的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拥有严于律己的自觉,而这也是一个循序监禁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利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中国才会发展。社会公德建设,必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都是无限的收获,我们不断在社会这堂大课中丰富着人生的经历。我相信,这份报告会有它应有的价值,希望可以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

20xx年10月5日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小组成员(5)2010/12/12思修报告关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2日调查地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龙泉校区调查对象:大学生调查人:略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调查分工:( 叶冰 )设计问卷( 文杰 )分发问卷( 罗成林 )统计数据( 陈文亮 )分析数据( 王琪 )执笔写作最后集体讨论定稿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作为肩负着时代使命的大学生,其社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在20xx年12月12日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调查。此次调查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龙泉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我们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附表见后)对男女各五十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我们对数据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进行了长久的讨论,最终完成了这份报告。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为此针对这五项内容进行调查。1.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在讲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的人员中100%的大学生认为文明礼貌十分重要。95%的大学生表示做到了尊敬师长,81%的大学生能够礼貌接待陌生人,87%的大学生会主动向老弱妇幼和残疾人让座,并且觉的理所应当。但是在对待自己父母亲人方面,69%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对父母不礼貌,如大声呵斥等。另外,70%的人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自觉的使用不文明用语或者做出不文明行为。94%的大学生认为几乎每天都能在校园听见不文明用语或者看见不文明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付诸行动。文明礼貌反应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也体现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文明礼貌切实融入现实生活与学习中。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所谓

爱人者人恒爱之。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社会治安。在助人为乐方面,97%的大学生自愿参加过爱心捐募活动。74%会对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69%的大学生有见义勇为的想法96%的大学生在面对不法行为时选择量力进行制止,只有3%的大学生会选择“路过打酱油”。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帮助他人,见义勇为持支持态度。友善他人,助人为乐能够和谐社会关系,当代大学生坚持开放、友善的态度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在面对不法行为时,又要做到量力而行。3.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在爱护公物方面,49%的大学生对爱护公物态度不够坚定,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84%的表示有过损坏公物的经历(如踩踏墙壁),56%不反对“课桌文化”71%的大学生表示在高中毕业时有过“丢丢族”的行为。94%的大学生表示在看见有人损害公物会加以制止。86%的大学生表示在发现朋友在损害公物后予以隐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爱护公物的意识应该有所提高。社会公物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应该加以珍惜与爱护。这既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财富的节约,有利于资源的使用。4.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在保护环境方面,77%的大学生认为爱护公共卫生极其重要 。76%的大学生参加过环境保护的行动。88%的大学生表示对校园一些破环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丢弃垃圾)表示厌恶。但是对于已在地下的垃圾只有17%的人选择拾起放入垃圾箱。同时在草坪玩耍时,36%的人表示无所谓,60%的人选择视心情而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有很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该加强自制,不做危害环境的行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明,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接受高得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爱护环境的光辉模范。5.遵纪守法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在遵纪守法方面

,79%的大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是在面对校规校纪时却不尽人意,54%的大学生有过迟到或早退经历。87%的大学生有过作业抄袭经历。33%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59%的人认为只需要小小责罚。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纪律意识应该加强,遵守校园的有关条例,履行作为学生的义务。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包括大学生。当前,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存在着一定的不文明行为,少部分同学存在着道德的失范。究其源头,其原因有二。(一)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在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整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道德的失范,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再足够的重视,人们对社会公德意识标杆开始下降,不再奉为金科玉律,社会的浮躁导致了大学的浮躁,也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趋向与追求。社会道德意识的下降是大学生社会道德下降的源头。同时我国教育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中国的教育放松了对社会公德的宣传与教育,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也是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还有在家庭中,父不注重言传身教,不注意言行举止,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当代的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此,一些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泛起,对大学生的的人生价值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乃至引导社会公德意识的加强?1)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个人自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的误导。2)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提升社会公德

意识。3)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注重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因为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大学生以身做则,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存在着着紧密的联系。高等学校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大学生更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为践行和传播社会公德规范而努力!这是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希望广大大学生们携起手来,为维护社会公德而一起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