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实训

水资源调查实训》教学与考核要求

一、实训的性质和任务

水资源调查实训是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专科)的重要的、必修实践环节。

水资源调查实训的主要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中的水资源问题密切结合,使学生加深理解已学过的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水患意识;培养水资源管理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引导学生热爱水利科学和献身水利事业。

二、教学目标

学员在实训中,应结合本人所从事的工作,对所学水资源有关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实际应用,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

深化理解,实际应用水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习和掌握解决水法规与行政执法、水资源管理等有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

3、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区域的水资源调查工作,并完成一份相应的水资源调查报告。为完成这一任务,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1)初步学会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初步掌握其主要方法;

(3)使学生在调查报告的编写等方面得到一次较为严格的训练。

三、实训组织

1、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水资源调查实训时间为2周,2学分。

2、实训应安排在水资源管理课程之后进行。

3、为增强感性认识,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和调查,以及面授辅导、讨论,亦可运用录像等教学手段。

4、为便于组织,分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几个方面的内容(课题)进行实训。

四、实训内容和要求

水资源调查实训原则上结合学员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其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调查实训的题目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并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科研任务相结合的题目。每位学生选择一个题目即可。可在以下几方面中,选择某一方面的具体项目或课题进行实训。

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调查本地区地表水资源及地下水资源的数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质状况等;分析本地区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特点;评价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用水结构及耗水排水状况;调查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本地区存在的水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探讨其解决办法;认识水资源对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具体问题在小范围内进行。要求提出具体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论证应有一定深度。

2、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

(1)水资源配置

本地区水资源配置状况调查与分析;运用水权等市场经济手段进行水资源配置的实践与设想。

(2)水资源节约

本地区水资源利用与效益的调查分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与设想;贯彻实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实践总结与分析。

(3)水资源保护

本地区水资源保护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实行水功能区划的实践总结与分析。

有关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实训,可针对以上各项中的某一具体方面、具体问题在小范围内进行。

3、水文测验

可结合本职工作进行降水量、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观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4、年径流分析计算

收集有关资料,根据资料条件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本地区或流域年径流分析计算(参阅《水资源管理》第4章)。

5、洪水分析计算

收集有关资料,根据资料条件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本地区或流域的洪水分析计算(参阅《水资源管理》第5章)。

6、水库兴利调节计算

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或调节流量计算(参阅《水资源管理》第6章)。

7、水库防洪调节计算

收集有关资料,推求水库的设计洪水位,可采用列表试算法(参阅《水资源管理》第7章)。

8、水能计算

收集有关资料,采用简化方法(装机容量年利用小时数法)进行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选择(参阅《水资源管理》第8章)。

9、水法规与行政执法

可对本地区水法规与行政执法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结论和建议。要求案例事实清楚、具体,进行必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论与建议具有一定深度。

以上仅仅是实训要求和部分建议题目,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在保证实训课程质量,满足实训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实训题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课程,写好实训调查报告,举例对以下四个选题及具体要求说明如下:

1、题 目:×××地表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具体要术:

(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河川年径流量计算;

(3)地表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4)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2、题 目:×××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具体要求:

(1)地下水补给量分析计算;

(2)地下水排泄量分析计算;

(3)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及时间上的分布特征;

(4)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3、题 目:×××地表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具体要求:

(1)污染源调查分析;

(2)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

(3)地表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

4、题 目:×××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具体要求:

(1)污染源调查分析;

(2)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

(3)地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五、实训成果

1、学员进行实训后,应完成并提交水资源调查实训报告(不少于1500字)。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实训内容,对调查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图件,做好调查记录,收集积累调查资料。调查资料(数据表格、图件、文字资料等)应整理成册。

2、调查实训报告必须以所调查的资料为基础进行撰写,报告应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字数以1500字为宜,最好附1~2幅相应的图件。

六、实训的考核方式与成绩管理

1、本实训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形式。实训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提纲、调查记录及调查资料的完整程度、调查报告三个方面,以百分制综合评定成绩,成绩60分以上为通过。建议调查提纲、调查记录及调查资料、调查报告三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权重分别为10%、20%和70%。

2、学生完成水资源调查实训报告后应及时交指导教师批阅,拖延不交的要从实训成绩中扣除相应的分数。

3、分校对实训成绩进行汇总和成绩的初审,并填写附表(一式3份),于开课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报兵团电大审核。学生实训报告由兵团电大存档。

附表:

兵团电大            实训成绩汇总表

电大分校(公章)                      人    数        

专    业                              指导教师           

 

第二篇:水资源调查实训 完成

目 录

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 ......................................... 2

二、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 3

(一)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3

(二)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 4

(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 4

(四)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 4

1.水体富营养化 .................................................. 5

2.有毒物质的污染 ................................................ 5

3.热污染 ........................................................ 5

4.海洋污染 ...................................................... 6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的化学式:H2O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01%)。

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供需矛盾

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

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7.2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xx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40多年来,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亿立方米的用水,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xx年入夏以来,在我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一)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不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我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我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19xx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1.2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二)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

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7.7%,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4.2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

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xx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xx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xx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xx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xx年严重得多。

(四)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剂。

1.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有机污染类型,由于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天然水体而恶化水质。施入农田的化肥,一般情况下约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体过肥。过多的营养物质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蓝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时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而形成“水花”,藻类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体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泽化发展。

海洋近岸海区,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使腰鞭毛藻类(如裸沟藻和夜光虫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红色或红褐色,称为赤潮,对渔业危害极大。近年来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发生。

2.有毒物质的污染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一类则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酶类结合的趋势十分强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经错乱,如疯病、精神呆滞、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3.热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余热散发到环境中,会把环境温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适应的程度,称为热污染。例如发电厂燃料释放出的热有2/3在蒸气再凝结过程中散入周围环境,消散废热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机把江湖中的水抽上来,淋在冷却管上,然后把受热后的水还回天然水体中去。从冷却系统通过的水本身就热得能杀死大多数生物。而实验证明,水体温度的微小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4.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激增和生产的发展,我国海洋环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19xx年调查表明,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有66.5亿吨,每年随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质为石油、汞、镉、铅、砷、铝、氰化物等。全国沿海各县施用农药量每年约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约5万多吨。这些污染物危害很广,长江口、杭州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我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鱼群死亡、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体内残留毒物增加,渔场外移、许多滩涂养殖场荒废。例如胶州湾,1963~19xx年海湾潮间带的海洋生物有171种;1974~19xx年降为30种;80年代初只有17种。莱州湾的白浪河口,银鱼最高年产量为30万千克,19xx年约有10万千克,如今已基本绝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