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

安全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二00八年一月

目 录

? 报告概要 ? 消费者调查的主要发现 ? 零售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 零售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 我们的建议 ? 附录

? 报告的概要:

1

(一) 在政府监管推动下,零售企业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包括:

1. 企业100%执行了供应商管理制度和商品索证索票管理制度

2. 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架构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的设置大幅度提升

3. 商品的质量抽查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并与员工激励机制挂钩

(二) 超市+基地的合作已见雏形,这种农产品经营模式将迅速发展

1. 85%的零售企业认为,基地采购能够提高生鲜食品的毛利率

2. 零售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与基地的紧密合作,5%的企业建立了基地管理制度

3. 基地缺失采后处理设备,农产品冷链的基础设备设施仍需加强

(三) 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对食品的安全与否顾虑重重,因为:

1. 各种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众说纷纭

2. 对众多的认证食品概念不清让人混淆

3. 对认证机构是否严格审核缺乏信任度

? 消费者调查发现:

2

(一) 消费者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在生活中经历过问题食品;

(二)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健康安全的食品支付额外的费用,但是众多的食品认证让消费者混乱;

(三) 城市消费者信赖大卖场的食品安全工作,大卖场已经成为城市消费者的主要购物渠道。

? 零售商调查发现:

(一) 零售企业对供应链上游有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执行,但系统的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与农产品基地进行合作,使生鲜食品为企业带来客流的同时,还带来了利润;

(三) 超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冷链方面的投资还有待加强。

一、对消费者的调查发现

3

食品质量和安全作为一个举国关注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在对食品安全相关法规的推行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食品消费模式的变化正在推动着增值食品行业的爆炸性增长。因此,广大消费者对于食品卫生的重视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96%的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0xx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食品安全消费者调查显示,超过96%的消费者已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与自身和家人健康有关,在生活中,他们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与20xx年的73%相比,这一数值有明显的提升。

大多数消费者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持乐观态度。有9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他们中的40%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感到非常失望;其余58%的受访者认为,虽然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可以解决。

调查中还发现,仅有6%受访者没有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94%的受访者曾经遭遇过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这其中,发生最频繁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次是:农药残留物超标(50%)、过期食品(46%)以及虚假或错误标签标识(45%)。

4

消费者担心的问题与曾经遭遇过的问题有关。调查发现,农药残留(51%)、食物中毒(45%)也是消费者目前最担心的两个食品安全问题。

(二)六成消费者依靠经验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调查显示,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应对手段仍然有限,有61%的消费者依靠他们过去的消费经验,选购商品,过去的消费经验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消费者也会受到电视节目(51%)和产品品牌知名度(44%)的影响。

大多数消费者依据经验来选购商品,但他们对食品知识的了解并不全面。在所有受访消费者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自称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有清楚的认识,剩余三分之二消费者完全不清楚各种认证食品之间有什么不同。这和标准制定机构的不统一、宣传力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同时,有70%的消费者表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比这些经过认证的食品和其他无认证食品,他们会选择那些经过认证了的产品。

在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进行判断的重点各不相同。大多数消费者会在选购过程中,通过食品外观(60%)、存储环境(49%)、保存方法(46%)、以及标签(45%)来鉴别食品是否安全。

5

消费者消极处理问题食品。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有近半数的消费者从来不投诉,有11%的人不知道如何投诉,更多的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认为投诉并不能解决问题(41%),而且太耗费时间(39%),自认倒霉(9%)算了。在曾经投诉过的消费者中,四成表示投诉的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对投诉结果不满意。

(三)75%的消费者愿意为安全食品支付更多的费用

本次调查显示,仅有7.5%的受访者纯粹是基于价格做出自己的购买决定。其余92.5%的人认为品牌、质量等因素都影响他们购买商品。

约有75%的受访者愿意为食品安全支出更多的额外费用,他们平均愿意多支付的商品溢价为8.5%。同时,有25%不愿为食品安全付出更多的费用,他们认为超市中销售的食品就应当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再为食品的安全支付更多的费用。

在愿意支出额外费用的受访者中,有54%的受访者愿意为提高食品安全支付5%以上的溢价,对比20xx年,仅有8.5%的消费者愿意支付5%以上,这一比例有明显提高;而8%的受访者愿意为提高食品安全付出超过20%的溢价,愿意支付的溢价最高达到80%。

6

图一:消费者愿意为安全的食品多支付费用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四)超市大卖场的食品安全备受信赖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向消费者询问了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看法,以城市消费者为主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心中,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平均得分仅为69分(100代表最好,0代表最差)。然而,现代食品零售业态(大卖场、超市以及便利店)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分则达到75,高于平均水平。

由于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和食品保鲜设备相对完善,大卖场和超市仍然是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两类主要零售渠道。消费者在这两个主要的渠道中,选购了他们日常生活中70%的生鲜食品、88%的常温包装食品、92%的冷冻和冷藏食品。

7

图二: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所选择商品的情况(05年/07年对比)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除去食品安全和价格,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时最看重的是新鲜度,而在购买非生鲜食品是,最重要的是品牌,这也是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指标。相应的,在所有的零售渠道中,大卖场和超市由于能够兼顾食品新鲜度、品牌覆盖面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其市场占有与20xx年相比呈整体上升态势。

另外,仍有27%的消费者在购买生鲜食品时选择农贸市场,这一数值与20xx年该比例为25%相比,基本保持不变。 8

二、零售企业发展现状

(一)食品销售是超市大卖场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超市和大卖场中,食品已经成为其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食品的销售已经成为超市大卖场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xx年,食品的经营面积占到受访超市大卖场经营总面积的43%。其中生鲜食品占了12%,另外31%则是包装食品。受访的连锁企业中,平均有51%的销售额来自食品类商品。

生鲜类食品在食品销售中占有重要的位臵。生鲜食品因为周转快,虽然面积只占了食品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到,但销售额则达到食品销售总额的44%;而包装食品面积占食品区域的三分之二,销售额为56%。

图三:生鲜食品的坪效高于包装食品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面积占比 销售额占比

(二)供应商档案管理落实到位,后续审核和退出机制有明显提高

9

受访的企业中,平均每家门店有360个全国供应商,450个本地供应商和170个生鲜食品供应商。因此,供应商的管理非常重要。

在供应商档案管理方面,100%的受访企业已经建立了“供应商档案管理制度”。平均计算,由企业总部向食品供应商索取证照的占比达93%,其余的7%为单店供应商,在门店内进行证照的存档审核。这些证照主要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

对供应商证照的年度审核也在逐步完善。调查中,有九成的企业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违规处罚和退出制度”。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零售企业要求的全部有效证照,而且限期整改无效,零售企业将对其进行清退处理。以北京京客隆集团为例,在进行供应商证照年度审核的过程中,如果供应商无法按时提供有效证照复印件,负责审核工作的人员有权利将该供应商的进货状态直接调整为“禁止进货”,严格把关供应商后续审核工作。另外,有八成多的企业还建立了“供应商信用管理制度”。

调查还发现,有72%的受访企业对全部的供应商定期进行证照或现场审核;其余28%的企业则是定期对部分高风险的供应商进行证照或现场审核,后续审核并不覆盖全部供应商。各个零售企业称,如果对全部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成本,投入大,效果不明显,而且,我国政府对生产企业的监管 10

也更加严格和完善,所以,零售企业更应该相信政府检测的权威性,只对部分高风险供应商进行抽检。

对比往年数据,我们发现,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整体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图四: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审核在逐年提升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三)100%执行索证索票,同时九成多企业对商品进行抽检

调查显示,100%的门店索取食品的相关证明来进行初步的食品安全管理,包括肉类检疫证明、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检疫报告和食品企业准入证等。

另外,有93%的企业对门店的商品进行抽检。同时,93%的企业严格实施了“商品进销存(台帐)管理制度”。

1.在食品安全抽检方式上,受访企业平均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11

有62%的零售企业采取“企业自检”;有62%的企业通过“企业送检”进行检测;48%的企业通过“政府公检”这一方式进行检测;还有24%的企业通过“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

调查显示,有14%的企业只是通过“企业自行检测”这单一的方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仍有7%的企业没有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

图五: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抽检商品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在检测工作的实施主体方面,进入第三方的参与成为发展趋势。

有62%的企业通过总部质量部实施检测;48%通过门店专职食品安全人员实施检测;还有41%的企业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检测工作;但是仍有7%的企业,通过门店的非专职食品安全人员实施检测工作。

12

对比往年数据,零售企业逐步使用两方,甚至是三方共同实施检测工作,因此,各个专业服务机构使用的比例都有大幅度上升。特别是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企业,与20xx年(21%)相比,20xx年(41%)的占比有很大提升。

图六:实施检测工作的主体更加专业化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3.近一年来,45%的零售企业曾面对食品质量问题。

近半数的企业称,近一年中,曾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食品质量问题,通过整理发现,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虚假错误标签、农药残留超标以及过期食品等方面。通过问卷的整理,我们看到企业面临的问题同消费者遭遇的食品问题有着惊人的一致。调查中,这些零售企业的主体消费者,也正是零售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反应的问题也正是零售企业需要进行提高加强的方面。

4.企业进行检测的项目,也正是消费者关心的项目。 13

调查发现,零售企业进行检测的项目与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非常相似。包括:熟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面食及豆制品吊白块、水产品中的甲醛、蔬菜中的有机磷含量、注水肉、以及瘦肉精、重金属检测等项目。消费者就是上帝,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也正是零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受访企业每天平均检测商品次数为1.54次,平均检测合格率为98%。

图七:消费者关心的项目也是企业进行检测的项目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5.不合格商品的处理不尽相同

对于不合格商品的处理,有66%的企业会把产品退给供应商,并不介入供应商对产品的处理;有48%的企业会与供应商进行协议销毁;有14%的企业会把不合格商品进行封存并移交给政府部门;有31%的企业还会进行罚款处罚。

14

令人担忧的是,对于企业自身查出的不合格商品,仅有21%的企业会采取公示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势必造成消费者和社会不知情的状况,也给未来的食品安全供应带来隐患。

图八:处理不合格商品的几种方法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进行协议销毁的数值为48%,接近半数,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协议销毁的商品数量非常小。门店为了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更愿意选择把不符合超市要求的商品退回给供应商,而不是销毁。这样处理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商品的隐患,但是零售企业称一方面这样操作方便易执行,另一方面,零售企业没有权利直接销毁供应商的商品,只能通过双方协议认可的方式,处理不合格商品。

(四)开展基地建设,超市蓄势待发

15

调查数据表明,零售企业采购农产品的模式与20xx年相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各种经营模式的占比与去年基本持平。

图九:超市采购农产品的模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同时,我们调查发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受访企业中,近60%的零售企业关注与农村基地的合作,他们都有计划甚至已经开展了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

从以上数据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了解到,诸多零售企业在关注着开展基地建设的业务,但是真正实施的占比较小。各企业都在探索一条可发展的合作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零售企业与基地找到了合适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将迅速发展起来。

零售企业通过开展基地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保证商品品质”(占比达66%)和“控制食品安全”(占比达46%)是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地采购能够“提高毛利”(占比达85%)。

16

图十: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紧密的基地合作仍处于尝试阶段。与基地进行紧密合作的占比较低。访谈中了解到,多家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与基地进行紧密合作的尝试,基地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项目。但是,目前零售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紧密合作的占比还比较低,仅有几家大型零售企业深入基地,对有针对性的几个品种,开展了紧密合作,对农民进行培训,对种植进行过程的监管。更多的基地合作是企业采购人员通过经纪人,在产地或者销地进行大订单购买。

已经有5%的零售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用制度进行管理,用合同进行约束,基地的建设正在向正规化产业化转变。但是,访谈中发现,零售企业对基地执行管理制度的情况并不乐观,对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对流程记录表的检查是 17

目前检查基地的主要手段。零售企业的基地管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另外,有94%的门店执行了生鲜农产品收货标准。

(五)商品检测体系与员工激励机制挂钩

大多数受访企业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97%的企业总部实施了“商品质量承诺制度”,包括“保证商品质量”(约占企业总部的90%)、“先行赔付”(约占企业总部的76%)、“换货”(约占企业总部的72%)、和“退货”(约占企业总部的72%)。

更重要的是,有96%的企业设立了检测体系与激励机制挂钩制度。主要是通过“员工违规操作多次将被解雇”(占企业总部数的64%)和“门店高层薪金与监测结果挂钩”(占企业总部数的40%)的方式。有多达60%的企业总部也通过其他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激励与检测体系的挂钩,仅有4%的企业总部的检测结果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没有任何的联系。

激励机制的制度已经建立,但各个企业执行状况参差不齐。零售行业基础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培养新员工的成本较高,同时,处罚甚至开除一名熟练、专业的员工也使企业收到损失,如何平衡和约束员工,需要企业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真正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帮助零售企业提升食品质量安全。

永旺集团的员工管理制度中严格规定,员工被发现对食品的包装进行保质期的修改或者“翻包”,将直接开除处理。 18

(六)大多数门店具备良好的食品保鲜设备和基本的垃圾处理能力

受访企业在食品安全(培训、设备设施、耗材等)方面的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3%。调查显示,83%的受访企业有配送中心,平均每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配备的配送中心的容积为0.382立方米;每单位配送中心的容积平均配送的单品数量为0.9个。而冷藏(94%)、冷冻(92%)和清洁(88%)设备拥有率最高,与20xx年(冷冻冷藏设备为90%)调查相比,处于基本持平状态。拥有保温设备和杀虫设备的企业占65%和61%,而与冷链有关的生鲜库的拥有率为45%,冷冻库的拥有率为41%,冷藏库的拥有率为38%,冷藏车的拥有率为38%,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十一:基础设备拥有状况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在垃圾处理方面,有67%的门店聘请专业垃圾处理公司,其余33%自行处理垃圾。但是,只有30%的门店拥有分类垃圾箱,28%的门店有自己的垃圾车,22%的门店有封闭式垃圾楼,另外 19

15%的门店有卫生消毒间,可见企业具备的了基本的垃圾处理能力。

(七)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管理层次逐步提高

调查显示,零售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93 %的受访企业(92%的门店)有“商品质量管理制度”,剩余的7%也正在编撰“商品质量管理制度”。对比往年数据(20xx年26%,20xx年70%),这一数据有了很大提升。企业管理制度的普及,是开展具体工作的基础,也代表着零售企业重视商品质量工作的一个新阶段。

零售企业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设臵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从20xx年12%,到20xx年26%,到20xx年66%。从管理架构和人员的配备上,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保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零售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并已经逐步在质量管理上尝试着进行一些投入。

图十二:零售企业食品安全制度和管理架构有了大幅度提升

20xx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

零售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是安全公示和监督自查岗位的设立,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99%的门店都设有安全公示。同时,约有92%的门店聘请监督自查人员。另有41%的门店还聘请消费者作为百姓监督员。

由于企业人员设臵不同,有14%的门店没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其余86%中,70%的门店中的管理人员并不是专职进行质量工作的,只是承担了质量相关的部分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层次正在逐步提高,已经有企业开始进行诸如ISO9001, 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麦德龙中国的35家门店,历时近一年,已经逐步通过了严格的HACCP认证,并在每个门店配备了专业的内审人员,将门店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行了系统的提升。

三、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仍有提高的空间

在食品安全培训方面,有86%的企业开展了健康证以外的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培训,如:CCFA-CIEH证书培训、ISO9000认证培训、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绿色市场培训等。其中有多达75%的企业每季度开展一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培训,有21%的企业每半年开展一次培训,有5%的企业则是每年培训一次。有86%的企业向所有的员工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但是仍有14%的总部忽略了临时工的食品安全培训,形成一定的安全疏漏。 21

(二)现场加工食品的管理仍需完善

调研发现,超市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散装食品和现场加工食品。全部行业专家对该类商品都表示出非常担忧。

零售企业应主动加强对现场加工食品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食品安全执行力。质检部门从生产企业入手,严把质量关,控制了28大类,几乎是全部加工食品的品质。而超市中现场加工食品和散装食品,没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直接监管,因此,相对来说,这一领域成为了监管空白地带。零售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负责人,应主动加强该类商品的管理。

(三)供应链上缺乏先进的冷链基础设施

目前,供应链上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确保产品能够在持续的冷链环境下,从生产源头送达零售门店。

据调查显示,在20xx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均拥有的冷库容积是0.045立方米,而美国的中产阶级人均拥有的冷库容积是0.37立方米,相当于中国的8倍。20xx年,中国的冷库总容积为708万立方米,而同期美国的冷库总库容是中国的16倍,达到11040万立方米。

一方面,中国的食品供应市场非常分散。据估计,中国约有

1.5亿个农业经济个体和45万个食品生产点,可是这些农产品生产者和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足够的现场冷藏或者分销中心。 22

另一方面,中国虽有超过50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其中大部分只有最基本的卡车设备,极少能够配备具有车载温度调控设备的冷藏卡车。根据调查,在20xx年平均每一万名中产阶级的冷藏车拥有量在中国只有2辆,而在美国是9辆,是中国的

4.5倍。而冷藏车总量方面,20xx年中国的冷藏车有30,000辆,而美国则拥有280,000辆,是中国的9倍。因此在中国,仅有15%的易腐食品能够通过冷藏卡车运输,而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达到90%。从零售和分销层面来看,中国目前的冷库容积也只能满足其冷餐需求的25%。

(四)食品温度控制标准的缺失

尽管零售企业为改善冷链处理环节已经还是投入精力,但是目前零售商只有对冷冻肉制品和奶制品要求使用冷藏卡车运输,并放臵在冷藏柜中。对于长途运输和当地配送,极少有零售商和生产商拥有温控设备——极少部分在转运过程中采取积极的监督和温控保存。就零售层面,零售商也没有统一可接受的标准——通常情况,商店不会对到货产品进行温度检查。

在发达国家,标准化的食品处理过程早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举例来说,欧盟已通过欧盟法规第852和853/2004号,对食品生产、运输、包装和销售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欧盟同时还制定专门的检查监督机制以保障法规的执行。

23

(五)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不愿对冷链进行投资

冷链系统投资大,收益慢,因此,没有政府的支持,零售企业都不愿对冷链进行投资。

目前阻碍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高昂的成本。受到包括能源消耗成本,缺乏规模经济等因素影响,成本问题依然制约着冷物流系统的建设。但是,随着消费者市场的逐渐成熟,规模经济的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投资所能产生的产品溢价将有可能实现,政府的各种政策激励体制将会逐渐露出水面。

24

四、我们的建议

(一)企业参与制订并落实基本的安全食品鉴别标准

1.指导零售连锁企业控制进货安全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零售企业仍然缺乏生鲜食品收货标准,其余的企业也是各自制订本企业的收货标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鲜食品安全标准参差不齐,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协会应协助商务部出台基本的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生鲜食品收货标准,进一步巩固超市大卖场等连锁企业在维持食品安全方面的优势。

2.帮助消费者识别安全的食品

由于食品标签标识、存储环境要求及保存方法是除了食品外观以外消费者最赖以鉴别安全食品的信息,商务部应积极协助有关法规制订部门出台并严格落实相关的规定。对于体现食品安全附加价值的认证,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认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量统一标准,严格审核,避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鱼龙混杂的现象。

(二)制订和推广食品安全标准控制流程

政府委托相关协会,引导连锁经营企业,推行从供应商检查、食品检测、不合格产品处理到退换货制度的一系列标准控制流程。根据调查显示的问题,急需改进的领域包括:

25

1.除了供应商入场时的证照审核之外,应实施对所有供应商的定期评审与不合格企业退出机制,尤其应当提高对高风险供应商的检查频率;

2.在食品检测方面,对于仅实施企业自检和门店非专职安全人员检测的连锁企业,政府和协会应要求其定期进行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

3.对于检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应该通过国家标准进行控制,做到有法可依的监督销毁,情况严重的必须上报有关部门,引起消费者和其他连锁企业的重视,防止事态严重化;

4.当消费者反映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参考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在退换货方面的有关操作流程,提高消费者的投诉满意率。

(三)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共同提高安全系数

目前在硬件方面,政府从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上,发展“无间断冷链”中的冷库和冷藏车的占有率,而零售企业的清洁消毒设备以及垃圾处理设备的现代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在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指导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引导连锁经营单位逐步提高硬件配臵水平,淘汰硬件条件不合格的企业,让连锁经营企业在食品销售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管理体系方面,政府应组织和推广HACCP等管理体系的做法,同时委托相关协会定期为零售企业提供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 26

培训,支持零售企业在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从软件上保障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康运行。

27

附录:

? 受访的消费者基本情况

此次消费者调研,回收有效问卷4128份。受访人员63%是女性。受访人员全部是城市消费者。

? 受访企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访问涉及的企业有229家,涉及百货、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其中,参与调查的超市门店400余家,便利店近600家。

受访企业中,62%只在一个省市、区域开展业务,其余38%都有跨省份经营业务。59%的受访企业经营两种以上的连锁经营业态,其余41%的仅经营特定的一种业态。

在销售额方面,20xx年销售总额最高的是家乐福中国(经营102家大型超市),年销售额达到160亿人民币;销售额最低的是沈阳信盟商业广场(单纯经营便利店),年销售额达到4千万。

此次调研重点访问的门店有138家,分布在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

华北地区:北京(21家),天津(4家),河北(9家),山西(6家)和山东(12家);

华东地区:上海(21家),浙江(7家)和江苏(3家); 华中地区:湖北(12家)和河南(1家);

华南地区:广东(6家),广西(1家)和福建(1家); 28

西南地区:重庆(5家)和广西(15家);

西北地区:青海(1家)和新疆(2家);

东北地区:黑龙江(5家),吉林(1家)和辽宁(5家) 参与调查的企业名单(略)

? 重点访问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研究学者和行业专家有63位。

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