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指导: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13例护理干预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护理

长期以来,冠心病一直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急剧上升,发病年龄正呈日益年轻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xx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面临冠心病的“流行”高峰。从临床工作实践来说,冠状动脉造影可使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5%,大大地提高冠心病的诊疗水平。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属有创性检查,术中、术后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部分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因此,如何防治术中、术后并发症是临床工作应重视的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我科近2年来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xx年5月-20xx年5月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06例,男134例,女72例,年龄30~79岁。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心绞痛149例,胸痛待查36例。AMI病人在发病2周后,心绞痛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无禁忌证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采用穿刺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做好导管、药品(阿托品、硝酸甘油、多巴胺等),除颤仪、监护仪等用物准备。术前指导病人正确咳嗽方法、床上大小便等,做好心理疏导,术中严密观察病人反应、生命体征、心电图情况。术后严格压迫止血,沙袋、宽胶带加压包扎预防出血,绝对卧床,右下肢伸直制动12h,严密观察术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生命体征。如病人术中出现心室纤颤、血管迷走反射(面色苍白、大汗、心率降低),术后穿刺处出现假性动脉瘤(皮肤青紫红肿、搏动性肿块)、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伤口出血均视为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206例手术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6.3%.心室纤颤1例,穿刺局部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部位出血8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低血压1例。并发症经积极处理无一例死亡,均恢复正常出院。

3讨论

3.1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3.1.1心室纤颤

心室纤颤是冠状动脉造影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的原因为导管插入过深,阻塞圆锥支血供;注入造影剂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造影剂排空不畅,长时间淤滞于右冠状动脉内。本组发生了1例心室纤颤。为一69岁老年男性,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先后推注2次造影剂后,病员诉胸闷难受,HR50次/min,随即心电示波显示心室纤颤,病员意识丧失。分析该病例,术中造影剂推注过多,时间过长,造影剂排空不畅,术前未行有效的正确咳嗽指导,而诱发心室纤颤。

3.1.2出血

是股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共发生出血并发症8例,其中3例因反复穿刺所致,5例发生在病房,其中2例是在沙袋移位所致,2例是未到时间即下床活动所致,另1例是未严格12h内术侧肢体制动,卧位不当所致。

3.1.3低血压

冠脉造影术后低血压多认为由于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1]。原因多为低血容量,术前禁食、水,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及渗透性利尿和失血;心输出量有关等。本组共发生低血压1例,年龄70岁,因病人是第四个造影检查,故禁食时间较长约7h,考虑可能与低血容量有关。

3.1.4血管迷走反射

本组共发生迷走反射2例。1例发生于穿刺股动脉时。1例为术后拔除鞘管时,与病人精神紧张、压迫用力过猛发生疼痛或低血容量有关。

3.1.5假性动脉瘤

血肿在动脉穿刺处与动脉相通,收缩期血流从动脉内流出到血肿腔内,舒张期则可回流到动脉内。本组1例病人发生了假性动脉瘤,于出院后1周发生,返院后观察可见穿刺部位形成一搏动性肿块,皮肤青紫色,听诊可闻及明显的血管杂音,诉剧烈疼痛。形成原因可能为术中穿刺不当或动脉鞘过大造成创口过大;术后压迫止血不当或护士对病人的术后指导不周到,或病员遵医行为差等。

3.2护理干预

3.2.1术前准备

3.2.1.1心理干预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根据病人焦虑的原因进行开导,减轻病人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及负担。

3.2.1.2物品准备

掌握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程序和要求,术前作好导管、物品、药品准备。

3.2.1.3病人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各种相关检查。术前一日作好备皮、手术同意书的签订、碘过敏试验。告知病人术前训练的重要性,术前一天让病人练习平卧位时深吸气-屏气-用力咳嗽,以加快术中造影剂的排泄。据报道[2]曾有患者在CAG术中咳嗽无力,使造影剂从冠状动脉排出缓慢,导致一时性心肌缺血,而诱发室颤。术前1~2天练习床上排尿,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且术侧肢体术后要伸直,不能取蹬位或坐位排尿,如不练习床上排尿,则可能会出现尿潴留。为减轻CAG病人的消化道症状,避免禁食时间过长引起血容量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可适当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同时安排的手术较多时应恰当掌握后面病员的禁食时间。

 

第二篇:医学护理职称论文发表写作指导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医学护理职称论文发表写作指导

医学论文中文摘要常见的写作缺陷

很多核心杂志要求论文摘要要采用结构式摘要,即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并以之作为小题分别描述;要以第三人称写,即可采用“对?进行了探讨”、“进行??鉴定”等,而不能用“本文”或“我们”等作为主语,亦可省略主语;摘要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文献。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作者在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摘要结构松散、叙述不明

例1:目的 尿素酶基因(UU)上的不同引物对UU 14个血清型的检出率和检出敏感性进行了比较。方法以UU尿素酶基因为靶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PCR扩增UUI~14个血清型和系列稀释的 UU8 DNA,用 OLIGO程序分析引物序列与PCR敏感性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不同位置的引物对14个型的扩增结果反应出其生物型间的差异,且不同引物的检测敏感性相差40倍。结论对引物参数的分析表明,引物自由能谱之比影响着PCR扩增敏感性。对临床标本的检测证明,仅 UU1+B引物组合检出率达100%,其引物组合均有不同程度漏检。

改:目的筛选解脲脲原体(UU)尿素酶基因上的不同引物及扩增模板区,使扩增敏感性达到最佳。方法以UU尿素酶基因为靶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UI~14血清型和系列稀释的UUS DNA,用OLIGO程序分析引物序列与PCR敏感性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种的引物对14个血清型的扩增结果有差异。引物U1+B、U1+2、UA+B、U2+A、及U1+C对14个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l00%,86%,78%,64%及64%。结论 引物自由能谱之比影响着PCR扩增的敏感性。U1+B引物扩增敏感性最佳。

例1原摘要的缺陷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作者常把属于方法的内容写入目的,而目的缺如;方法介绍不清楚结果无具体数据结论中混入方法、结果,缺乏明确结论。

摘要过简、内容空泛

例2:用重叠延伸多聚酶链式反应(OE—PCR)制备含鸭乙肝病毒前核心区终止密码突变的基因片段。通过不对称多聚酶链式反应(ASy-PCR)制备单链DNA模板,测序证实该点突变存在。简略讨论了OE-PCR制备人工向点突变的优缺点及减少PCR成熟渗入的条件。

改:目的 制备含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前核心区终止密码突变的基因片段,以对此基因突变作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用重叠延伸多聚酶链式反应(OE—PCR)制备含此人工定向点突变的基因片段用不对称多聚酶链式反应(ASyPCR)制备维链DNA模板测序。结果凝胶电泳显示OE—PCR产物与克隆DHBV DNA酶切片段位置一致,测序证实该点突变存在。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结论 用OE.PCR作人工定向基因突变,不需要克隆制备单链模板及筛选阳性克隆,2天内即可出结果.较传统方法简便、快速、有效。

例3:简述了激光衍射型红细胞变形仪的工作原理,选择了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悬浮介质进行红细胞变形性观测定的实验条例、测定了参考值并就156例临床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进行了测定,对取得结果进行了讨论。

改;目的 探讨低就度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悬浮介质在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国产激光衍射型红细胞变形仪,以PBS为悬浮介质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结果在探讨了有关试验条件后,建立了红细胞变形性的参考值,在150切变率时,变形指数(DI)>35%(男、女),200切变率时 DI>37%(男、女)。初步应用于血液病、糖尿病、肝、肾疾患等患者,可见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尿病、肝硬变及尿毒症患者其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结论用低粘度PBS作悬浮介质测定红细胞变形性是可行的。

例2和例3原摘要的共同缺陷是摘要内容过简,字数均为100字左右,未能包容论著的主要信息与精华,不利于引导读者阅读。

医学论文正文写作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 “ 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 ” 。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 “ 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 CT 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 , 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 “ 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 ” 。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 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 , 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 , 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 3000 ~ 5000 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 150 ~ 250 字较为恰当。 ② 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 “ 首创 ” 、 “ 首次发现 ” 、 “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 “ 填补了国内空白 ” 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 “ 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 ” 等。 ③ 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 D 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 D ,什么是骨质疏松。 ④ 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 ⑤ 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 “ 怎样做 ” 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 “ 对象与方法 ” ,临床试验则用 “ 病例与方法 ” 。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 ①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 ② 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 ③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 ④ 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 ① 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 ② 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 ③ 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 - 效应观察。 ④ 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 ⑤ 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① 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 “ 盲法 ” 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 ② 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 80% ),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 ③ 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 / 样本数,如 54.41% ( 37/68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 + 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B3358-82 有关 “ 统计名词及符号 ” 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 ① 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 ② 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 “ 材料与方法 ” 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 “ 自明性 ” (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 “ 自明性 ” 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 “ 正常 ” 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专业职称论文:叁肆伍叁柒捌壹壹玖)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 ② 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③ 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 ④ 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 ⑤ 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专业职称论文:叁肆伍叁柒捌壹壹玖)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 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 ②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 “ 可能 ” 等。 ③ 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 “ 唯我正确 ” 的态度。 ④ 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 “ 技术指导 ” 、 “ 收集资料 ” 、 “ 提供资料 ” 等。

医学论文撰写格式统一的必要性

医学论文内容的表达虽然有不同的形式及体裁,但不同的体裁又具有专门格式化的要求。因此,在撰写医学论文之前,有必要了解和熟悉这些格式标准,才不至于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

1、国际通用的温哥华格式19xx年1月欧美19家医学期刊的编辑组成一个小组在加拿大温哥华聚会作出规定,凡向他们所编辑的期刊投稿都要按统一的技术要求;19xx年这个小组发展成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了《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迄今已为第5版将其列于书后(见附录一)供查阅,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温哥华格式。这个技术性文件,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通用标准,它不仅规范了世界各国医学期刊的编辑和出版格式,同时也统一了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温哥华格式大致由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组成。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基本结构主要由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等四大部分组成。

2、国家标准格式我国于19xx年正式颁布了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87)列于书后(见附录二),其目的也是为了统一医学论文的撰写和编辑及出版格式,有利于医学信息传递和国际交流。GB/T7713—87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期刊也几乎都采用了温哥华格式。医学论文撰写的统一要求,规范了论文撰写的格式,提高了写作效率,避免了因格式问题而被退稿的事件发生。

3、常用文体的写作格式目前医学论文基本上都按温哥华格式撰写,其正文部分的基本

十年专注于期刊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向导网

结构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但是这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写作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性质、体裁或类型作适当调整和变通,使其结构更趋合理,使编者或被读者更乐于接受。常用文体的格式有:①实验研究类: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等组成;②临床研究类: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临床资料、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组成;③病例(理)报告类:由标题、作者、关键词、引言、病例摘要、病例(理)分析或讨论、病理报告、总结、参考文献等组成;④专科护理类:由标题、作者、引言、临床资料、观察与结果、讨论(体会)等组成;⑤个案护理类:由标题、作者、引言、病例介绍、护理问题和措施、讨论(体会)组成;⑥文献综述类:主要有叙述性综述和评述性综述等两大类,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或总结、参考文献的组成。

总之,根据论文发表向导网10年的医学期刊学术论文发表经验指出,医学论文格式的统一性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这个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