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

读书笔记科学管理原理

内容简介 · · · · · · 《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泰勒的管理理论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并非能被一个时代完全吸收。只有亲自翻阅大师的著作,才能领会管理的真谛;也只有实践大理由的理论,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撰写本文有以下目的:

第一,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几乎所有日常行为的效率低下而使全美国遭受到的巨大损失。 第二,试图说明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药在于系统化的管理,而不在于收罗某些独特的或不同寻常的人物。 第三,证明最先进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学,说明其理论基础是明确定义的规律、准则和原则,并进一步表明可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几乎所有人类的活动中去。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那些需要紧密合作的大型公司的活动,都可以找到其应用。简而言之,通过一系列实例,让读者相信,无论何时,只要正确地运用这些原理,就能立竿见影,其成效着实令人震惊。

本文原本是作为向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提交的报告。这里所选择的实例能够引起工业和制造业的工程师、管理者和这些企业所有人的极大兴趣。希望读者明白,同样的原理能以同样的效力运用到所有社会活动中,这些活动包括家庭管理、农场管理、大小商人的商业管理、教堂管理、慈善机构管理、大学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管理,等等。

作者简介 · · · · · ·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也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当代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都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此外,泰勒本人还是一位发明家。他在技术上有许多发明创造,总共拥有100多项专利权。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xx年,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

[本文是为《财经界 管理学家》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

通常,当文化处于它的襁褓期,留给后世的往往是一些短小精粹的经典。这些经典的作者留给后人的印象,如同开辟混沌的众神。凭借《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就赢得了这种神祗般的地位。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管理者的眼里,泰勒制已经彻底成为史前时代的传说,有着恐龙般的外形与气质。或者说,泰勒制出现刹那造成的震撼本身就不亚于一头恐龙降临在原野上,足以引发弱小动物的恐慌,也因此造成了它不得不急速消亡,随后,它的后裔改头换面,以进化了的姿态悄然渗入现代工业的血脉。

如果要寻找泰勒制在现代工厂的遗迹,那么,如果你清楚地知道泰勒制的精神内涵,你会辨认出计件工资、工时定额、一份清楚地标注了加工方法和工具的工艺卡片。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灌输给一些私营企业,却仍然不止一次遭遇着泰勒当时遭受的阻力。我们的企业界呈现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绝对可以与西部的自然景观相媲美,有着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可以供管理学家们作最彻底的企业进化史研究。

以下事例充分证明,泰勒制不仅是泰勒本人的骄傲,它的精髓无愧于神祗的地位,而它的运用则完全

取决于运用者。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了创造最高的效率,焚尸炉的设计公司与党卫军进行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试验。焚尸炉的工作程序被充分研究并固定下来。每具尸体的焚烧需要多长时间,向焚尸炉中送风多少时间等等,都在事先经过精确的计算予以规定,而且在此后的执行中派人在现场监督。一名军官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这套精心设计的流程下,每天早晨运来的受害者,在傍晚时分已经化作灰烬。” 无产阶级也充分意识到泰勒制的作用。列宁在著名《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写道:“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操作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的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该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勒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于我国的条件。”

怀念泰勒先生并纪念本书出版100周年

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原理》从最初出版的那一刻起距今已经整整的过去了一个世纪。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是否还有必要重新品读这样一部著作?有必要介绍给其他的朋友去阅读这样一本这样老的书籍?是否是在浪费时间?我要说的是在今天这依然是一本闪光的经典著作,而且一旦形成?泰勒观念?立即就会对企业的管理形成效果。

我阅读的这本《科学管理原理》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xx年出版的,他包括了泰勒的四篇著作,分别是《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在美国国会的证词》。再次阅读《科学管理原理》,我记得这是我第5次阅读了,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读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1,泰勒先生胸怀大爱。2,人们普遍误读了《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思想。3,我读到这本书和真正领悟泰勒先生的精神太晚,否则要少走很多弯路。4,中国的很多企业都还没有科学管理原理的观念。

一,持续的误解和争议 (一)现代的误解

提起科学管理,在许多管理学的著作中和中国国内的管理类教科书中,把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简化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句话:“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经验方法;2,科学的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以使之成长;3,与工人们衷心的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已经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适合的工作都承揽过来。”

提起科学管理原理或者是?泰勒制?还能够让人们立即在头脑中反映出?生铁搬运?实验这个例子,泰勒先生通过诱导工人让简单的搬运生铁的劳动功效提高了4倍。 读品《科学管理原理》

提起科学管理原理人们还能回想起来的是泰勒《计件工资制》和劳动的工时分析。这是对工作工作的物质奖励办法和对工人每个工作动作的计时分析。

综合上面的这几点,提及科学管理许多人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泰勒制?和科学管理原则上是把工人当做?经济人?的假设条件下来观察的,既工人只有在金钱的的激励下才会努力的多干活和干好活;科学管理本身有把工人当做机器来分析的偏见,没有考虑到工人的心理感受,从而让工人陷入枯燥、单调的重复劳动之中;科学管理原理只认真分析了个别具体工作的效率问题,而忽视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管理和经营。泰勒的理论不是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而是一系列的标准操作程序。综合上面的各种观念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现今社会已经过时。

假如在提到泰勒先生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时,得到的是上面的联想和基本判断,那几乎可以说我们又再一次的对泰勒先生和他的理论产生误解。至少是我们没有看到泰勒先生管理理论的全貌。

(二)误解产生的原因

社会对于泰勒先生的误解还是主要来源于泰勒先生自己的问题。泰勒是一位实践活动家,对于拿起笔来写文章显然感到不顺手。对于理论的论述泰勒先生也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技巧,这些直接导致了误解的产生。泰勒先生的理论产生误解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泰勒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泰勒先生对于词语定义的不严密,在著作中也缺乏定义体系。?科学管理?一词虽然来自于泰勒先生的朋友和追随者,而且泰勒先生并不喜欢这个词,但是在《科学管理原理》中这仍然还是使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汇。?科学管理?这个词除了让人们想到严谨以外,也会想到冷冰冰和没有人情味,尤其是用在紧密和人相关的管理工作上。在泰勒先生对于?头等工人?的词义描述上存在同样的问题。泰勒先生倡导任何工作都要由适合这项工作的?头等工人?来完成,这就自然带来这样的疑问,那么达不到?头等工人?的工人该怎么办?这也是泰勒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最费口舌来解释的问题之一。实际上泰勒先生的本意是:任何工人都可以通过培训或者是岗位的选择成为那一领域的?头等工人?。类似的语义歧义在泰勒先生的著作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另一方面是泰勒先生在《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体系中,没有按照概念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的一般理论套路去论述自己的理论。泰勒先生在理论著作中过于拘泥于具体事例来展开论述,这体现了泰勒先生实践家的本性。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的用1,2,3,4,的大标题来着重描写的就是本文开头管理学教科书中提到的那四句话,这四句话也是导致科学管理被误解的根源。可以这样说泰勒先生在书中所倡导的其他任何一个概念都比这四句话处于理论更主干的位置之上,对于整体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先生没有成体系的进行论述。这也导致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结合《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在美国国会的证词》这四个部分,一个读者要想读懂泰勒先生和他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可以这样说,泰勒先生是一位蹩脚的理论家。至少泰勒先生的理论功底比起他的实践功底相差很多。甚至在《计件工资制》中泰勒先生用了93段标注序号的话来书写这样一篇论文。

在泰勒先生的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个人和他的管理理论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和误解,这些非议和误解既来自于工人和工会也来自于管理者和资本家。在泰勒执行科学管理的企业中,管理人员和领班们反对科学管理制度,因为这缩小了他们的权限和工作范围;工会更是强烈的反对泰勒先生和他的科学管理,因为泰勒先生认为采取了科学管理以后并不需要工会的存在;工人也反对科学管理,因为工人们认为采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以后会导致更多的工人失业,工人们还对泰勒先生发出过人身的威胁以阻止科学

管理的实施;资本家们也反对科学管理,因为泰勒先生要求工人与资本家共同来分享创造出来的利润。在当时的美国对于泰勒先生和他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的争议和诋毁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美国国会到了要对泰勒先生的理论进行听证的地步。在这次历经四天的听证会中泰勒先生用了16个?它不是。。。?的排比句来解释他的理论思想和他的实践活动,可见他的理论在当时遭受公众误解之深。这是一幅具有现场感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见泰勒先生在面对众多的国会议员用颤抖的语音说出这番话时心中的郁闷、压抑和委屈。

(三)泰勒先生的证词

“科学管理不是任何一种效率措施,不是一种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度;。。。。。。它不是时间研究;它不是动作研究;也不是对工人动作的分析;……它不是工长分工制;也不是职能工长制。。。。。。

科学管理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工人和对所有工作日常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劳资双方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 以上这段话是泰勒先生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科学管理不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必要条件。

(四)科学管理的普及

偏见和误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泰勒先生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内心的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使得科学管理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成为持续的舆论热点。当越来越多的工厂企业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在生产管理中进行实践时,几乎立即就在同时工会的干预和工人的抵制便也同时的展开了,泰勒先生后继的科学管理实践者,所谓的?效率专家?们,大多数应用了泰勒理论中的所谓?科学?的部分,而忘记了泰勒理论中的前提条件?工人和资本家的共同富裕?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双赢?,以至于泰勒先生并不认可这些实践是?科学管理?。?效率专家?们的实践更加深了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管理?的误解。但是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不可能在20世纪初像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理论一样,在广泛的社会公众中得到普及,随着这种普及,?科学管理?中至少是?科学?的那一方面久而久之形成了公众头脑中的观念,而当观念形成之后,它又势必的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因此,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美国的各个企业中都可以看到科学管理的影子。美国社会也是全世界中普及科学管理最广泛的国家。而这也是在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效率领先于全世界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二,究竟什么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我总结的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在立足于于劳资双方?双赢?的基础之上,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的,其次对于管理工作要按照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工,接着对于管理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记录,再并对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定额化和标准化分析,最终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办法,从而提高整体工作过程的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简称为?双赢、分析、增效法?。这是我对于泰勒先生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读品?之后的概括。对于我所总结和概括的每一句话,在泰勒的著作中都有着论述和详解,只不过它们分散在这本著作中的各处,没有在一起有一个完整的论述罢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点像刑事事件案情分析,需要把各种事实和证物根据逻辑的线索拼凑在一起,以便对于案情和事件的经过有一个更清晰的解读。当然尊重各种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本身就是利用了泰勒先生的方法。

我采用的方法是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将泰勒先生的思想从他叙述的大量案例中和言论中摘录出来,通过筛选和比对、分析之后,将重复和重合的部分去掉,最后将淘下的思想精华进行总结,将这些思想研

究之后在去研读整本书籍,有思维矛盾的地方再进行分析。最后的部分我认为可以在逻辑上帮助我读懂泰勒先生的整本书籍和贯穿的各个案例。对泰勒的思想我从从他对?人性的认识?、?管理的思想?、?哲学思想?这三个方面做了一个整理

(一),泰勒的哲学思想

1,雇主和工人彼此的利益并不是一对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雇主和工人这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任何一方的单独的利益增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2,在广义的管理范围内,总是可以划分成两个方面:?主管人为一方,工人为另一方?。这使得泰勒在发现管理问题时总会向正反两个方面都进行观察。

3,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内部劳资双方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和贫穷的减少。这种哲学思想使得泰勒先生反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导致工人失业的说法。

4,劳资双方要将注意力从盈余的分配上,转移到如何增加盈余上。当劳资双方停止对立转向合作,他们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大的惊人。

泰勒先生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既然劳资双方可以合作而不是对抗,而且劳资双方都可以从这种合作中获益,那么关于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可惜的是无论在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在资本主义阵营中利用科学管理来阐明

(二),泰勒对于人性的认识

(1)人人都具有偷懒的倾向。泰勒称之为?本性磨洋工?

(2)人人会受到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泰勒称之为?故意磨洋工?。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工人不但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

(3)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更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成为在那个领域出色的工人。

(4)每个工人都可以在努力工作中找寻到自信和快乐。

(5)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双方都一样贪婪、一样自私、一样狡猾没有一丝一毫的区别。这种思想是极其朴实的平等的思想,很遗憾泰勒先生在将这番话时的用词还是会引起误解。

(三),泰勒管理的思想

1,一种管理制度,只有在劳资双方的最高利益彼此一致,并带来双方真诚的合作,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否则单独强调一方的利益必定导致失败。

2,企业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任务管理”,既要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3,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好坏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企业的成败还和许多其他因素相关,这些

因素包括:企业的财务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半垄断性质所提供的保护等等。

4,在工厂管理和给工人红利分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5,在好的管理工厂(企业)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和不一致。

6,要想有效的实施任务管理就要实现每一项工作的科学分析化和标准化。进而分解出工时定额。这可以让每一项工作的生产效率普遍提高。要改变管理工作中凭感觉和经验的做法。

7,生产管理人员要进行职能化和专业化的分工。

8,工人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工人选材和技能培训后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9,在制度改革中,?认真试行?的注定要失败;?势在必行?的注定要成功。

泰勒先生的思想是连贯的,这在书中不同地方都有合适的材料作为佐证。在综合了泰勒先生三方的思想之后,再结合《科学管理原理》来品读这样一本书,会让我们收获更多。当我们把?工人?换成?员工?;?车间?换成?办公室?;?工头?换成?组长?;?劳动?换成?工作?等这些更加现代一点的词汇之后,我们发现泰勒先生的思想有着极为广泛的适用性,并且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还是普遍有效的。利用泰勒先生的方法不但可以改进?生铁搬运?、还可以改进?砌砖?、改进棒球运动员的动作、外科医生的手术、甚至是学生的学习。利用泰勒先生的思想同样可以对现代的企业管理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无论是在企业的营销工作中,研发工作中,还是生产作业中,抑或是客服工作中都同样有效。而指导的结果像泰勒先生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描述的一样,都可以将工作效率普遍提高30%以上,想必这就是利用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的作用。

三,现代管理技术的基础

(一)出现的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管理原理》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就需要先分析一下《科学管理原理》理论诞生前后的社会背景。人类从公元纪元开始一直到1820年,每年的人均GDP增长只有1.2%,人均GDP也只是从400元提高到了600元的量级。在1700年的时候美国的人均GDP是500元的水平,在19xx年时达到了4000元的水平,而在19xx年时接近10000元的水平(这里面的元是19xx年国际元)。美国的生产力和国民财富迅猛的发展原因是,美国迅速的实现了从一个农业生产方式的国家到一个工业生产方式的国家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代表的社会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停止和极其缓慢的增长。而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远高于以前几个世纪的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而且是持续的增长。

人类的农业文明典型的生产方式是:多人从事同一种类型的工作。这是由于农业的时令性质所决定的,从耕田到播种、从施肥到间苗、从收割到加工,这些农活需要多人从事同一种劳动,否则便会误了农时,地里生不出好的庄稼,便也谈不上收获了。一个好的农民是任何农活都会干的。

而工业文明让传统的农业文明方式有了转变,这种转变是从劳动分工开始的。工业生产的性质让工人常年的从事某一种特定产品的生产,这种常年的同样性质的工作产生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让劳动效率迅速的提高,并且促进了机器设备的发明。在19世纪的最后数十年中,美国工业积累了空前的资金,劳动虽然专业化了(分工的结果),而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生产方法还没有制定,表现为工业生产率的低下和浪费

现象的严重,这些问题成为美国继续提高工业生产率的主要障碍。特别是资本家希望通过某些手段让劳动的效率提高,这引发了工人的反抗,出现了?劳动力问题?。和组织工人和资本家对抗的工会开始大量产生。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在已经进行的较为充分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对劳动进行动作分析、将劳动和劳动成果标准化、定额化和专业管理化,从而进一步的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上,后面的管理学家和实践者又将科学分析后的各种劳动进行线性规划等数学工具的统筹规划,并辅助以流水线等生产技术,又将人类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了。可以这样说人类从1700-19xx年人均GDP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机器设备和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在这一现代化的过程中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理论功不可没。

(二)现代管理技术的基础

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理论中基础的基础。在泰勒先生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强调的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工作标准化;另一个是工作定额化。工作定额化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劳动定额,另一个部分是材料定额,材料定额对完成一个工序的单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做出了详尽的分解。泰勒先生是劳动定额的发起者,而材料定额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泰勒先生和他的科学管理思想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工作定额化是现代一切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基础。无论是工业流水线技术;还是CIMS(现代集成制造技术),还是从丰田汽车倡导的精益生产技术,无论是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生产订单密切相关),还是ERP(企业资源规划)可以说都离不开工作定额化的帮助。

在工业流水线技术中工作定额化是基础,只有工作定额化了以后才能分解和计算出流水线上各个工序上的用工数量和每个工序的完成时间,才能详尽的计算出每个工序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进而计算出整个生产体系中整个的各种原材料单日的供应数量,也才能设计出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计划。可以这样说没有工作定额化EDI便仅仅是电子化合同,没有工作定额化ERP便仅仅是企业办公系统。

工作标准化,包括材料标准化、生产工艺标准化、操作规范标准化等,是现代企业质量控制的基础。而将企业的管理工作按照工作职能进行分工则是工作标准化的基础,正是泰勒先生倡导的?管理职能分工制?,才使得管理人员得以专心致志的研究他们领域范围内的工作,这样的结果也使得对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分析更加细致,也才产生了工作标准化的各项专业标准。无论是最早的通过质量检验来控制标准,还是全面质量管理,还是到现代社会最为先进的六西格玛质量控制方法,离开了工作标准化便都不可能正常进行下去,更不要提受到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四,实践的片段

一家坐落于北京的印刷厂,其服务的客户主要都是在北京的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所使用的设备也是海德堡印刷机、三菱印刷机等具备20xx年水平的现代化设备,并且在20xx年率先在北京的印刷业采用了ERP系统来管理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后发现,这家企业真正缺的课程是《科学管理原理》知识和流水线生产技术,而科学管理原理是流水线技术的基础,是远比ERP要古老的知识。在管理层都普及了这两种知识三个月以后,并且将其应用于工厂管理,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30%,工厂的订单交货时间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个保险企业的callcenter对于参保的老客户进行追访并介绍客户参保新的业务。在对于追访电话的各个步骤进行分析之后,对于整个callcenter的追访过程进行了调整,使得新的参保率由7%增加到12%,电话追访时间从原来的平均每个客户7分1秒减少到4分25秒。而这些仅仅是应用了科学管理的一个方

面的知识------对于企业原来的工作步骤和对应的结果进行记录和认真分析。

在一个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ERP招标过程中,国内知名企业的ERP设计团队在进行ERP项目介绍,这时企业的管理顾问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ERP系统如何和企业的生产定额进行结合;第二,ERP系统如何和生产条码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当这个设计团队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之后,便失去了这个项目。原因很简单,ERP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而企业的生产定额解决的是企业的各种订单和生产任务所能分解出的各种用工和物料的分解情况。连最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规划什么企业资源?

以上的三个小案例都是部分的应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原理的结果。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同时发现,在最现代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管理理念上面,中国的企业并不缺乏,例如对于先进的印刷成套生产设备的引用,对于callcenter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应用;对于ERP系统的理念和应用等等,而对于这些现代的先进管理知识和观念更为基础的知识,如生产分工、科学管理、线性规划等知识和管理观念却没有普及。这就像是盖一栋高楼,在基础和下面的楼层在还摇摇晃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了上面楼层的结构和装修施工,而这样施工的后果是有可能导致上面楼层的所有工作都白白浪费掉。

最后让我们再次引用泰勒先生的话:科学管理原理“这些原则必将为几乎整个文明世界所普遍采用,采用的越早,造福全体人民就越大。”

一、泰勒其人

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18岁前,花3年时间游历了整个欧洲(家境富裕);

返回费城后通过了哈佛入学考试,但是因视力太差未能就学,转入当地一家液压机厂做学徒; 22岁,学徒期满,加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并一路从机械工提升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工长、总工程师;

27,岁,在新泽西州斯蒂文斯学院获得机械工程学位;

33岁,离开米德维尔公司;

39岁,《计件工资制》发表;

42岁,到伯利恒钢铁公司,开始著名的改革,同怀特一起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革,使得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45岁,工作没有得到认可,被解雇了;(下岗)

自此,泰勒开始了无偿的咨询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撰写了很多管理文章;

47岁,《工厂管理》发表;

50岁(19xx年),出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

55岁(19xx年),《科学管理原理》发表,该书被誉为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58岁,在纽约的一次演讲吸引6.9万听众;

59岁(19xx年),病逝于费城,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

二、本书序言上的插曲及逻辑结构:

从时间上看,这本书写作完成于19xx年,是作者向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提交的报告。可是在前言中作者提到的却是美国第三十二任罗斯福总统(任期为:1933—1945)关于效率问题的一段讲话,这可以推断出作者的这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著作是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之后才风靡整个美国工业界的。本书主要针对的效率问题在美国大萧条之后被提升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国家战略问题,当然效率问题是美国工业

史上一直存在的难题。作者在序中的第一句便提到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向美国各州长的讲话,“保护我们国家的资源,只是提高全国性效率这一重大问题的前奏。”(P1)然而作者认为美国人虽然认识到了保护物质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总统提出的“提高全国性效率这一重大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却依然模糊不清。当时的美国人虽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物质资源的浪费,但是却对于工作过程中的“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下或指挥不当”却看的不够真切。

作者认为美国人在效率问题上存在着两个盲点:其一、没有意识到管理中的效率问题;其二,即便是他们在意识到了效率问题之后,他们对于如何提高效率却依然有着方法论操作上的难题。这两点就可以看做是泰勒要在本书中要启发美国人“效率心智”的地方。今天我们当然不觉得那是个重要的问题,然而我们却知道,在任何时候最难改变的就是人们的观念,整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再向美国人普及一些观念。因此,作者“科学管理之父”的美誉在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下面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说服美国人的,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章,主要还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第一章“科学管理的基础”,这是作者要美国人注意到效率问题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效率低下的三个原因,在分析第三个原因时引出了第二章“科学管理原理”,通过与“积极性激励”方法的对比,作者提出的解决效率低下问题的科学措施,并进一步阐述了管理科学。

三、泰勒对于“磨洋工”现象的分析及普及的观念

泰勒用“磨洋工”或“怠工”来描述当时美国工业企业界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被大多数人认识,但却被大多数人归结为“经济萧条、失业、贫困等根本原因”(P7)。泰勒分析了“磨洋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详实的证据和理由展示给美国的工人和企业家。第一,“磨洋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工人们一个悠久的观念:全力以赴地工作会导致工人失业。泰勒的普及的观念如下:全力以赴地工作不仅会增加工人工资待遇,还会降低商品价格;这两个方面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从而达到不断刺激商品需求的增长,进而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经济学上的分析)。第二、“磨洋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行管理制度下建立起来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不良关系,主要表现为计时工资下消极怠工(懒散松懈)以及计件工资下工人对于雇主提高工资承诺的不信任而引发的积极性怠工(符合最高利益)。泰勒在这个原因中的普及的观念主要是开宗明义的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P3)他想要改变存在于雇主和雇员见的对立关系,雇主和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雇主通过压低雇员工资而获得最大产出的方式是不明智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群体关系上的分析)。第三、“磨洋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而造成的无效率操作,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个原因超越了雇员和雇主的知识,是双方都不曾意识到的,泰勒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的,他通过他在工厂里的细致观察而提出以科学方法代替单凭经验办事(泰勒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参与式观察,他是其中的一员,他是第一线的员工,从经验到科学)。泰勒在这里普及的观念就是本书整个第二章里面的内容“科学管理原理”,以一言蔽之,“雇主和雇员亲密无间、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者任务管理的精髓。”(P17)(时间和动作科学上的分析)雇主和雇员需要为了效率最大化承担平等的责任。这些观念为管理科学奠定了合理的基础,合理的证据就是工人工资的不断提高和雇主财富的不断扩大。(马克思讨论的问题并不在这个层次上,剩余价值问题始终难以回避,泰勒的理论如何在马克思的层面上对话?)

四、泰勒对于效率问题的的把握及建立管理科学的步骤

管理是一直存在的,在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之前,美国社会中通常使用一种称之为“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中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如何刺激着工人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并且作为回报,工人可以从雇主那里得到“升迁、提薪、改善工作环境”等特殊激励。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任何成就都必须依赖于工人积极性的调动”,泰勒分析了这种管理方式的效果在现实运作中调动工人积极性的目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科学管理制度则可以做到完全、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只是要求管理者和工人都需要承担各自的责任。管理者的新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他经过长期的系列实验和观察,拆解每个工人在每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一个动作,开拓出对提高效率问题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领域,提高效率用数据为例证而非工人们的主观判断;2、科学

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可能地进行自我培训,当然,他认为要科学挑选工人也并不是要挑选一些特殊的人,而只是从非常普通的人群中挑选少数特别适合从事这类工作的人,问题的重点是要对工人进行科学选择并培训。3、管理者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指定的科学原则行事,争取做到让工人将其主管和指导老师看成是帮助他们挣更多工资的朋友,而非强迫他们做苦工的工头和强迫他们超负荷劳动却只给一般工资的人,这有助于避免罢工;4、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归纳起来,“在积极性加激励”的管理制度下,实际上全部的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半的问题由“管理者决定”,管理者需要预先制定任务计划并实施计划,管理者要告诉工人每项任务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何时完成。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泰勒本书第二章中“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他在书中这样提到,“这些成果的取得,并不是由于一种类型的管理机制比另一种类型的管理机制更优越,而是以一套根本原则替代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原则。在工业管理中,则是以一种管理思想代替了另一种管理思想。”(P88)同时,泰勒在书中总结了建立科学管理原则所需要采取的步骤(P90),1、找10-15个不同的人,这些人对所要分析的工作具有特殊的专长;2、研究其中每个人在完成所调查工作时所采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确切顺序以及他所使用的工具;3,用秒表测算工人做这些基本动作时,每一步所需要的时间,进而确定选择用最快速度完成这项工作时其动作的组成部分;

4、消除一切虚假的、慢的和无用的动作,并把最快的动作和最合适的工具汇集成一个序列。从泰勒对这几个步骤的强调可以看出,他对于上述科学管理原理中第一个要素的强调,毫无疑问,科学管理原则是泰勒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但除此之外,他也主张对其他几个要素要兼顾,比如在书接近尾声的地方,他提到了科学管理中也要详细研究影响人们动机的因素以及后文中的新旧管理制度改革风险(P102),这说明泰勒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管理方法在具体现实中的应用情境,他主张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把握后应用科学管理制度才会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给予了后人在他没有详细展开的部分进行再研究的期望。总之,泰勒在本书中,他核心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制度“科学原则”,他更强调了科学管理四个元素之间集成的重要性,如“正式各个要素的集成,而非个别要素,构成了科学管理。”(P108)

五、小结

通过阅读全书内容可以得知,泰勒归纳出这些原理并不轻松,这与他在车间中丰富经历有关的,他对于效率问题的把握从一点点经验积累和一次次的实验观察基础上而形成的管理科学。而掌握这门科学就需要工厂里有一部分特殊的人来首先掌握,就这样他造就了一个由“雇主”向“管理人员”过度的人群,雇主和管理者也开始有了分开的趋势,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成为工厂里提高效率的必要配备。管理学这门学科也就因为效率问题而立足了。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把管理的定义真正的确定,并且把她全球化说来的话,第一个真正认真研究劳动,真正把管理当成一种科学的人,不用质疑是弗里德里克·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其实包含的思想在现在看来,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就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得不佩服泰勒的能力以及头脑。

在此要谈一谈泰勒的家庭,他家里条件很好,在年轻的时候,泰勒花费了3年时间跑遍了整个欧洲(他是美国人),后来考上哈佛大学,但是由于视力问题被刷了(比高考还行),后来就去液压机场做学徒。之后进入了伯利恒钢铁公司,在那边看是了他的研究生涯,虽然他的思想在他身前有过一些成就,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被打压的,因为觉得是资本家的最高剥削,他自己也深受很大的压力。他的著作《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在后来才被真正的普遍接受。

科学管理的精髓在于,强调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在充分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追求财富最大化,追求生产效率最大化。

以下是四个主题:

1、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的一致

2、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

3、满足工人的高薪酬

4、低生产成本

科学管理开始的时候是针对于“磨洋工”问题而提出的,而且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太勤快,他是会被BS的,你做的好,其他人会打击你,因为你做了箭头,老板会以你的标准来看结果,其他人就会被惩罚。这样的情况如此的循环,造成的结果是老板和员工的利益不一致。

泰勒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每个人和每个机器的产出增加,最终将导致大量员工的失业。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磨洋工”。

3、单凭经验行事的生产方式。

科学原理的四个基本步骤,是在泰勒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得出的。仔细挑选员工、引导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当然还是需要一个基本条件的,就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

根据西方思想史,泰勒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思想体系。对管理的发展的贡献是莫大的。

20xx年,特里伊格尔顿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吊诡的是,英文书名《Why Marx Was Right》既可以译成“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也可以译成“马克思为什么是右派”,还可以译成“马克思为什么是合适的”,从本意上讲,“合适”——即不是绝对真理意义上的判断,而是就作为指导当下实践的理论而言——或许才是最合适的。

同样,说泰勒是错的,并不意味着泰勒在某些具体情境下得出的具体结论是错的,而是说泰勒的整体范式是应当被扬弃的。

在介绍泰勒时,一般会这样来描述:一个在去世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这一连串的描述无疑为泰勒在管理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加冕。

泰勒在论述科学管理原理时提出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第一, 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二, 科学地选择工人。

第三, 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四,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

这几个要素中体现出的管理范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还原论的、至上而下、基于分工而非协作的。

对于还原论的批判来自于列宁。

列宁曾在著作中四次对泰勒制进行评价。

第一次是19xx年3月13日,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署名为W的一篇短文,题为《榨取血汗的“科学”制度》,文中写道,“这个?科学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在同一个工作时内从工人身上压榨出比原先多两倍的劳动。强迫最强壮最灵巧的工人工作;用特殊的时钟――以秒和几分之一秒为单位――记录下完成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最好的工人的工作情形拍摄成电影等等。”

第二次,19xx年3月13日,列宁在《真理之路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姆·姆的文章《泰勒制是用机器奴役人的制度》,文中写道: “所有这一切巨大的改进都是对工人不利的,使他们受到更大的压迫和奴役,同时把适当的合理的分工限制在工厂内部”。“但是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混乱现象依然存在”。

第三次,十月革命胜利后, 19xx年4月1日列宁在讨论关于劳动纪律法令草案的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作了讲话,他说:“在法令中,必须明确规定实行泰勒制,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这一制度所提供的一切科学的工作方法。”

第四次,19xx年4月28日,列宁《真理报》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节中,列宁写道:“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操作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

从四次论述的整体来看,列宁对泰勒的肯定是以对他的批判为基础的,反之亦然。肯定的是泰勒在劳动操作研究中为提升单点效率而做出的贡献,而批判的是“把适当的合理的分工限制在工厂内部”同时在单点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使工人“受到更大的压迫和奴役”。

对于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的批判则来自于玛丽·帕克·福列特。

福列特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组织:“企业管理或者行业组织的第一项测试,应该看企业是否符合以下情况:它的所有部分相互协调,步调一致,紧密结合,各自的活动得到调整,从而互相锁定、互相关联,形成一个运转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功能整体或者整合的统一体。”进而,福列特提出:“如果工人接到一项任务,并且得到允许,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他们就是在管理。如果工人不做一些管理工作,企业将很难运转下去。”

如果说福列特是将管理工作的要素还给工人、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别减弱的话,泰勒则是试图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实现进一步的分工,将管理的职责完全赋予管理者。因此,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当中提出:“作为每个工人各项动作基础的、适用于几乎所有机械工艺的科学,是如此重大、如此深奥,以至于难以对这一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和他共事或领导他的人的指导和帮助,或者其本人缺乏教育或智力低下,那么,即使他最适合做这项工作,也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泰勒进一步推论:“为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管理人员必须接手并完成那些本应由管理者来完成的工作。”

对基于分工而非协作的批判则恰恰来自一般被认为泰勒推动的流水线。

一般认为泰勒的理论启发了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诞生,然而,从直接证据来看,泰勒与生产流水线根本没有关联。而从出发点来看,两者之间更是存在根本的差异,泰勒制是基于分工以及分工下劳动效率的最大化,而流水线则是基于人机之间的协作以及协作后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劳动的立足点是在于工人,而生产的立足点则是在于机器。这是一个管理理念的根本的转变,而自此之后,泰勒的管理范式已经根本上被西方的管理实践所扬弃。

不同于泰勒的还原论,以德鲁克、查尔斯汉迪等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从社会生态的视角来考察企业的本体及功能。

不同于泰勒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论,以梅奥、麦格雷戈、赫伯特西蒙等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从人际关系、组织决策的视角来考察企业中的权力分配与决策管理。

不同于泰勒的分工论,以戴明、迈克尔哈默等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则从协作的、流程的视角来考察企业中的生产运营过程。

就此而言,泰勒是错的,但是泰勒的错误却有巨大的价值,这价值正产生于对泰勒错误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中。

2014/6/15

泰勒 1856年~19xx年;《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xx年);《科学管理原理》(19xx年);科学管理坚信: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反之亦然;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这一最大需求和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标是可能的。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工人和管理者双方最重要的目标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人的技能,以便每个人都能尽其天赋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事适合他的等级最高的工作。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药在于系统化的管理,而不在于收罗某些独特的或不同寻常的人物。毋庸赘言,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及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应该是管理的两个首要目标。过去人是第一位的,未来,体制是第一位的;在好的体制下发掘第一流的人才,并在系统管理之下,发挥作用;补救低效能的办法是系统化管理,不在于独立的人;公司能给出高工资,员工能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在乎谁先谁后,关键是要达成共识,并使双方都能做到;“磨洋工”对雇主雇员都是一种悲哀;因为对谁都没好处,最终使企业倒闭,各走各的路,无端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科学管理原理有四个基本组成要素:第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第二,科学地选择工人。第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第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从每个工人的每项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任务和奖金这两个因素就构成了科学管理机制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正是各个要素的集成,而非个别要素,构成了科学管理: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大的产出,而不是有限制的产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贫困。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能在通常的工资外,另加百分之几的工资;这些任务的定额都是精心计算出来的,要求即迅速又仔细,但又不伤工人健康;科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这种预先计划的任务做准备,并使之落实;例如:铲掘工管理模式:1、有一套严格、科学的制度规定;2、配备所有干活的工具;3、每天2张单,分配当天的工作且知道前一天的工作结果;4、有着严格的淘汰机制,纸的颜色不同,完成情况不同;5、分组管理;如果工人经常完不成,就派老师(熟练的工人)教他、开导、帮助和鼓励他,同时研究他当一个好工人的可能性;给他改进的机会;如果有更适合的工种可以更换;雇员利益结合着雇主的利益;制度的改变一般需2~3年,甚至4~5年;需要过程?变革应从单个典型开始,然后推而广之;裂变链:投入资源----改变管理方法----产量成倍地长----管理成本下降----竞争力增长----市场扩大----雇主财富增长----工人收入增长----人的幸福指数提高;每个工人系统地培训和训练很重要;

泰勒在书中总结了建立科学管理原则所需要采取的步骤(P90),1、找10-15个不同的人,这些人对所要分析的工作具有特殊的专长;2、研究其中每个人在完成所调查工作时所采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确切顺序以及他所使用的工具;3,用秒表测算工人做这些基本动作时,每一步所需要的时间,进而确定选择用最快速度完成这项工作时其动作的组成部分;4、消除一切虚假的、慢的和无用的动作,并把最快的动作和最合适的工具汇集成一个序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