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开题报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系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XXX 1010XXXX 10CPAX班 会计学系 会计学 XXX 助教

二〇一三 年 十二 月 十三 日

开题报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1

说明:1.本表需归入档案,请规范填写。2.可根据内容调整表格高度。3.本表正文部分请双面A4纸打印。

开题报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

 

第二篇:0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姓名:王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徐玉霞

20090401

摘要

资产减值政策是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则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判断。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虚报资产和利润的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十几年时间内,我国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了遏制利润操纵行为,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该规定对目前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否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晃争论的焦点。

本文阐述了资产减值相关理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在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着重评价了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一规定。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证实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广泛性,但是由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允许其转回并不会引起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对此,笔者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分别检测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二者的盈余管理状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均不明显。由此说明,新会计准则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

Abstract

AccountingpolicyofAssetImpairmentisit

can

double—edgedsword.Appliedproperly'

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onthecon仃aryitmaybecome

toolofearningsmanagement,affectsthereliabilityand

relevance

of

accounting

situation

are

information,mislead

ofpublic

users

oftheaccounting

informationtojudgefinancial

and

socialcircleshavepaidmore

the

companies.For

occurrence

longtime,thePhenomenonoffalseassets

profits

common

to

inpubliccompanies.Allfinancial

attention

ofAsset

reality

and

accuracy0f

information.DuringImpairment

Period

Impairment

have

use

Accounting

Standardsimplementedinchina,Many

forearnings

publiccompanies

AccountingpolicyofAssetmanagement,which

havebroughtaboutseriousdistortioninaccounting

InordertopreventprofitFebruaryl5,Accountingrecognizedspread

2006

issued

39

information.

ofFinanceinChina

on

manipulation.TheMinistry

new

enterprise

accountingstandards,

Enterprise

Standard

8th-Asset

ImpairmentWasincluded,whichrequiresthatany

impairmentlossescannotbereversed.Isiteffectiveinreducingthewide

itimprovethe

earnings

managementnow?Will

equalityofaccounting

information?These

circles.

questionshavebecomefocuspointforaccountingpractice

Thispaperexpoundsthe

relevanttheory

aboutassets

impairment,the

motivesand

meansofearningsmanagementofpubliccompanies,onthebasisof

contrasttheold

on

and

thenew

accountingstandards,provide

Can

someappraisalandcomments

thenew

assets

policy.Thispaperusestatisticalanalysis

methods,confirmedtheallowance

one

for

impairment

which

bereversedareinthebroadapplication.But

reverse

viewpointsof

of

thispaperisthattheallowed

public

willnotgiverisetoearnings

papermake

management

companies.Inthisregard,this

forthe

distinction

use

betweenthe

impairment

models

New

to

long—term

assetsand

currentAssets,then

before

specificaccrual

judgeboth

theearnings

management

empirical

and

aftertheshow

implementationof

that:Before

use

Accounting

Standards.The

evidencesthe

the

no

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publiccompaniesmainly

impairment

apparent

assets

forthe

long—termassetsforearningsmanagement,andthereis

signsshowingthatpubliccompanies

use

the

impairment

forthe

current

forearningsmanagement;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

Standards,therearenoapparentsignsshowingthatpubliccompanies

assetsuseboththeimpairmemforthelong-termandcurrentAssetsforearningsmanagement.

companiesThus,thenewassetaccountingstandardswilleffectivelypreventpublic

fromprofitmanipulation.

KeyWords:AssesImpairment;EarningsManagement;NewAccountingStandard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的研究成果,获得(

资助,在()课题(组))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一4q;7

声明人(签名):州年拓月p日土强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年

f于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至霞Ⅶ叼年≯月加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动机

资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计要素,其数值常常在会计报表中占相当大份额,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且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设备加速折旧,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资产的盈利能力起伏不定。

同一时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于1990和1991年成立,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走过了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两权分离使得投资者主要借助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资产的价值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机构要求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应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股票市场从最初的“投机市"、“消息市”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理性化,投资者正越来越凭借各种有价值的信息(information)而非噪音(noise)进行投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资产减值政策应运而生并日渐受到重视。

资产减值政策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能够挤掉上市公司资产中的“水分”和“泡沫”,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然而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十几年时间内,我国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却大行其道,使得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法宝。因此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会计利润操纵,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①,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以下称“新会计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②这一规定引起了上市公司、投资者o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同颁布39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定于2007年1月1同在上市公司执行,实现J,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I—J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下文中对该准则的引用不再注释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及会计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评论,舆论普遍认为新会计准则这一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该规定是否能够良好地抑制当前的盈余管理现象,能否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等问题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1.2研究思路与意义

本文阐述了资产减值相关理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在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着重评价了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一规定。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证实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广泛性,但是由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允许其转回并不会引起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对此,笔者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分别检测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二者的盈余管理状况。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均不明显。由此说明,新会计准则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现阶段对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至今,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已有两年的时间,我们应该对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健康发展。

1.3研究框架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现将各部分涵盖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概述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思路与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述中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作简要评论。

第三章是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简要介绍资产减值相关理论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本文中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2

第一章绪论

第四章是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并着重评价了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这一规定。

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分别检测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二者的盈余管理状况。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建议和局限性,总结了研究基本结论,提出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和改善上市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若干建议,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并说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1.4本文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国内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资产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分析,没有区分资产类型来建模。本文区分了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检测了二者的盈余管理状况。

2.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集中于验证对资产减值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管理当局为何进行盈余管理,而且一般都是运用常规的方法,很少运用特定的应计变量进行盈余管理研究,本文运用特定应计模型来进行盈余管理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

3.由于在本文写作之时,部分上市公司还未公布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文中模型采用了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中期财务报告的数据,通过实证来检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时至本文写作之日,相对于在此领域内的其他研究来说,本文采用的数据最新。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文在研究中没有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的变更,以及行业风险、公司风险、盈利能力、盈余管理动机等因素,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当时比较盛行的观点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选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资产减值政策,使得公司盈余向管理层期望的方向变动,而投资者则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无法洞察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多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运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Strong和Meyer(1987)研究了在1981—1985年之间公告计提资产减值的120家样本公司。通过对样本公司净资产回报率、市净率、每股现金流量等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当企业的主要管理层发生人员变更时,企业往往倾向于提取大量的减值准备,为将来的业绩提升进行“秘密准备"。另外作者运用市场模型研究资产减值公告对股票回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公司的股票在宣布期的前十天存在正的超额收益,在宣布期出现负的超额收益,随后的十天又转为正的超额收益。并且在宣布期前有较大的正的超额收益的公司,往往在宣布期会出现较大的负的超额收益。

Elliott和Shaw(1988)研究了1982—1985期间进行了资产减值的240家公司的会计收益与市场回报。他们分析得出:样本公司的减值平均比率(中位数)为总资产的8.2%(5%);其中63%的公司是在第四季度提取并披露报告的,这与年报审计报告不无关系;39%的公司在公布减值的当年发生了最高管理层的变动;并且在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方面显著低于其同行业中没有发生减值的公司,发生减值准备的前3年,股票回报率明显低于行业中位数,资产增长率和盈余与市值的比率也明显降低。与Strong和Meyer(1987)的结论十分相似。

McNichols和Wilson(1988)通过对单一应计项目——备抵坏账的调查来研究企业管理人员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作者认为,当公司收益异常波动的时候,都会选择能调减收益的备抵坏账的处理方法。发现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迸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

Zucca和Campbell(1992)对1978-1983年67家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实4

第二章文献综述

证分析研究,作者运用随机游走模型预测收益,发现77次减值中有45次是在盈余低于预测值时被确认的(“大洗澡”动机),只有22次是在盈余超过预期值时被确认的(“平滑收益")。同时研究还发现48%的公司是在第四季才确认资产减值,有39%的公司没有披露是在何时确认资产减值的,而公司年度预算的考核和审计等事项经常发生在第四季,说明公司管理层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作者还同样运用资产回报率、资产负债率、盈余与市价比,股利增长率等指标对样本公司与对照样本公司进行了比较,发现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财务指标相对较差。

Francis,Hanna和Vineent(1996)选取了自1989-1992发布资产减值信息公告的674家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加权托宾模型对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两类因素——价值损毁因素、盈余操纵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毁损变量对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比例和动机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控制价值毁损变量后,研究结果发现,资产减值的规模与管理层的变动和公司的减值历史成正相关,与预期一致。在研究市场对减值公告的反应时发现,市场对重组公告的反应为正,对存货减值的反应为负,对商誉注销的反应为中性。作者由此认为,计提存货减值的主要动机是使其贬值,而重组费用是将来业绩改变的暗示信号。经理人员发生变更和以前年度曾经提取过减值准备的企业更倾向于提取较高比例的减值准备,但利润平滑和大冲洗动机对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比例的影响不显著。对利润操纵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利润操纵因素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的减值政策影响较小,但对易于操纵的商誉、资产重组费用等资产的减值政策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Rees等(1996)研究了1987-1992年间,共发生365次资产减值的277家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金额与非正常回报间的关系。样本公司在计提减值以前的资产回报和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都显著低于其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值。市场对减值的反应显著为负。作者采用Dechow等人(1995)的修正Jones(1991)模型估计正常回报,发现减值公司在减值当年有显著的负的非正常应计量,而且,这些应计量并未在以后的会计年度进行回转。作者认为:“……减值和操控性经营应计变量都是管理层应对公司经济环境变化时的适当反应”,而不是管理层管理盈余的机会主义。Riedl(2004)对SFACl21发布前后资产减值的报告动机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关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准则发布之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经济因素的关联度比发布之前更低,而与公司“大洗澡’’行为有更高的关联度,SFACl2发布后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不能反映公司的基本经济状况,相反,随意冲销体现的机会主义更加强烈,导致是会计信息质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2.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资产减值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是理论研究,分析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开始对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实证检验。

王跃堂(2000)对1998年A股上市公司执行除坏账准备外的三大减值政策(短期投资减值政策、存货减值政策和长期投资减值政策)的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不是西方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研究表明配股现象和扭亏现象的公司自愿减值的可能性小,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自愿减值的可能性更大。业绩较差的公司,减值的比例越高,证明了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亏损;而扭亏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做大盈余的假设。

李增泉(2001)对385家A股上市公司在1998年和1999年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和长期投资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他发现当上市公司面临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选择权时,一般是选择不予计提;即使计提了,其提取比例也显著偏低。当被强制要求执行资产减值政策时,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而具有亏损动机、变更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并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检验,得出结论为:扭亏公司和亏损公司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配股临界线的公司有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调节资产利润率,以达到配股的资格。

黄婷晖(2002)对特别处理公司、暂停上市公司或终止上市公司在受到处罚的前~年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些特殊公司在相关年度利用减值准备政策给予的自主权进行盈余管理,计提了比正常公司高比例的6

第二章文献综述

超常减值准备,使公司可以在下一年度转回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提高利润,避免或推迟受处罚的危险。

朱炜(2003)以2001年1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司偏好计提减值准备;亏损公司更倾向于在当期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后期转回,扭亏为盈,避免被ST或PT,有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胡玮瑛、徐志翰、胡新华(2003)选取我国2000-2001年30家微利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核函数和正态拟合检验的统计方法,研究微利上市公司在这两年中的盈余管理状况及盈余管理的程度,发现:微利公司在微利当年有明显的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沈振宇等(2004)选取1997年和199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两年样本的对比,考察准则变化前后上市公司坏账准备的情况和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998年申请配股或下一、二年申请配股的公司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以提高利润达到配股资格要求;亏损上市公司通过多计提坏账准备而大亏一把:微利公司也会多提坏账准备。

赵春光(2006)以2002-2004年期间我国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减值进行“大洗澡",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同时有不明显证据表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利润平滑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盈利增长。对较长时期A股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研究也表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成为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之一。

薛爽、田立新、任帅(2006)以2001-2003年间的A股亏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八项准备计提在亏损年度和扭亏年度以及在扭亏样本和未扭亏样本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准备的构成来看,坏账准备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扭亏与未扭亏样本在亏损年度准备计提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在扭亏年度,扭亏样本准备计提比例则显著低于未扭亏样本,扭亏样本在扭亏年度准备的计提与亏损当年的差异非常显著,即在亏损当年多计提准备,进行“大洗澡",在扭亏年度,再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准7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备转回,减值准备为负数,这说明扭亏公司通过在扭亏当年大额冲销准备的方法调高利润达到扭亏的目的。扣除准备计提的影响,扭亏的公司中将有72%以上不能扭亏。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关注逐年升温,主要围绕运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证实,具有避免ST、扭亏、亏损、变更及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些文献的特别意义在于探索了中国特定的制度因素(如ST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是国外的文献所没有涉及的。但是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现在看来还比较粗糙,不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8

第三章资产减值‘j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3.1资产减值的理论分析

3.1.1资产减值的起源和发展

资产减值的思想源于稳健性原则。该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那个时期意大利商业界对库存商品的计价就有“买入价”和“市价",如果“市价’’低于“买入价”,则以“市价”反映库存商品的价值。这种选取计价方式实际上是“成本与市价孰低"的雏形,体现了资产减值的观念。1494年卢卡?帕乔利在其数学著作中提出了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这是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的最初应用。19世纪,存货计价的稳健思想被普遍接受,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资产减值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存货逐步扩大到了应收账款、投资等。

20世纪4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A认)颁布存货计价公告,首次以规范的方式提出企业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会计方法来计量存货价值。并于20世纪50年代在会计研究公报中第一次全面、详细地提出了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计量规定。

1975年12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第1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l2),允许企业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记账;同年出台了SFAS第5号《或有会计事项》准则,规范了应收账款的减值处理并提出了或有损失的可能性确认标准。20世纪70年代,FASB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范了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政策,允许企业选择成本与市价的较低者来计量期末短期投资。

1995年3月,FASB发布的第121号准则公告《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的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在评估长期资产和某些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时,如果使用该项资产以及最终处置可产生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低于其账面价值,就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系统和详尽地介绍了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处理,进而取代了SFASl2。

2001年7月FASB发布的SFASl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对商誉与无形资产的减值作了规范。同年11月FASB又发布了SFASl44《长期资产的减值与处置》,以其取代了SFASl21,将资产减值的确认范围推及到长期资产。9

J: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与美国的资产减值政策相类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资产减值的规范也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IASC于1998年6月发布了认S36《资产减值》,2000年3月得到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的认可;1999年7月正式发布了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IAS36);2002年3月,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对资产减值内部指标和使用价值确定作有关变动的征求意见稿;2004年3月,IASB发布了修订后的IAS36,新准则根据2002年3月的征求意见稿中的建议做出了修改,并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

3.1.2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资产减值在十几年期间内经历了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本文将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

1.坏账准备萌芽阶段

我国在1992年1月1日起执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其中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但未强制执行。1992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收账款备抵法以及在年度终了时,对因残次、陈旧、冷背等原因需要降价处理的产成品和可以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允许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在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两则”、“两制”①中,首次引入稳健性原则,对应收账款允许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进行备抵核算。1997年12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规定对时间长于一年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股票或其他股权投资,在投资时应对资产进行评估,如评估确认的价值小于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将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投资评估减值”。

2.四项准备初始阶段

1998年1月27日,财政部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取代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自1998年开始,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对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lO项行业财务制度,加上《企业会计准则》,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两则”和。两制”10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外,其它三项准备是否提取,则由企业自行决定,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由于计提上的选择权,在1998年年报里披露这三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年报中有关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1998年出台的《投资》准则也首次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3.四项准备成熟阶段

1999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两个文件要求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的相关规定,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并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相关的会计政策变更事项,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稀释在相关年度,对1999年度的利润影响并不是很大,而相关的不良资产被确认为损失,有关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在减值披露上由自愿披露转为强制披露。

4.八项准备阶段

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在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从而形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将这八项减值损失列入不同的费用或损失科目。会计制度同时还对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作出防范性规定,要求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但是会计制度也给了公司管理层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给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5.新会计准则阶段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理论上具有遏制企业运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作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正向国际化迈进,资产减值会计进入了逐步完善的阶段。

3.1.3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占有相当大份额,我国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把资产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和利润的虚增。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资产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减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1.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决策有用观

会计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的管理情况,“受托责任观"是事后概念,侧重现实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是事前概念,即会计信息需要披露前瞻性数据,强调相关性。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上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当今更新换代脚步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提供资产的与决策相关有用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尤为重要。“决策有用观”反对在资产进行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依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主张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其更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决策有用观”就要求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揭示资产真实的质量情况,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资产减值会计在体现“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并非就与“受托责任观”相违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剔除资产中的“水分”和“泡沫”,避免让不实资产12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充斥报表,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反映了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体现“决策有用观"的同时反映了“受托责任观"。

2.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支撑:资产评估与会计计量

资产减值的经济学本质是当期对资产的经济利益评价低于原记账时的评估。这种利益评价比较是建立在两者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评估正是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予以量化的行为。价格评估行为即资产评估实际上是对资产某一时点价格所进行的估算,具体应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照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的现实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资产评估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继而可根据价值评估值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葛家澍①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把会计计量定义为:“会计计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为完成系统的运行目标,提供量化的,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活动的信息,要接受大量具体的,有关会计主体经营活动的数据,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并分配的过程。’’会计计量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计价可反映出资产的价值,为企业资产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计量结果也是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反映。

3.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实物资本保全观

资本保全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资本保全理论形成了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应保全的是货币资本的货币金额,在扣除当期任何与所有者的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就是当期收益。在这种概念下,资本被视为所有者投入的货币或者购买力。实物资本保全观认为应保全的是实物资本,即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当期期末实际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超出当期期初实际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扣除当期任何与所有者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才能计为收益。在这种概念下,资本被视为所有者投入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实物资本保全观是现行会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只有在实物资本或生产能力得到维护的情况下,才能确认收益。根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要求,当资产发生毁损或环境为资产带来负面影响时,其实际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小于账面价值,此时就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这时会计

。葛家澍.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3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报表上的资产余额才能正确反映该资产真实价值。可见,实物资本保全观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3.2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3.2.1西方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最早从19世纪的创造性会计(CreativeAccounting)演变而来,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mingsManagement)的理论和实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目前,对盈余管理的理解主要有“经济收益观”(EconomicIncomePerspective)和“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

1.“经济收益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计价等程序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经济收益观"以加拿大会计学者William

为代表,其在《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R.Sco∥Theory)一书中指出,所谓盈余管理就是“在GAAP②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2.“信息观”以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Schipper③为代表,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盈余管理的概念,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Healy和W曲leIl(1999)④,他们指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

美国蓝带委员会(BRC)@1999年的《蓝带委员会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wjllian.R.Scott,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留GAAP: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atherine

。HealyPrinciple(一般公认会计原则)SehiPPer.CommentaryDarningManagement[J].Accounting,l989.P..andJ.Wahlen.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on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

SettinglJ1.Accounting,1999,(13):365.383.

凹ReportandRecommendationsofBlueRibbonCommitteeImprovingtheEffectivenessofCorporateAuditCommittees,BlueRibbonCommittee,Junell,1999.14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报告和建议》中认为盈余管理是“蓄意选择形式上被GAAP所认可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管理当局所希望的会计数据,而实质上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而对于违反GAAP的处理,蓝带报告则将其表述为“欺诈”。

3.2.2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

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魏明海(2000)@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盈余管理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大量的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揭示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其结果是会计信息被歪曲。近年来,全球财务丑闻不断,呈愈演愈烈之势,有的甚至引发为“利润操纵”、“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因此,如何规避和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国内外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2.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使得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相容,是导致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机。会计准则自身的缺陷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之一。会计准则赋予上市公司的会计选择权和应计制会计,都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在西方的文献中,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本市场动机,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以影响股票价格、迎合财务分析师和管理部门的预期;(2)契约动机,这种研究一般集中在管理当局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来增加报酬或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3)监管动机,这种动机主要表现为回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本文亦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3-9.

。林舒,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j乓研究述评[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15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机。

1.资本市场动机

我国对资本市场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在IPO①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一旦成功上市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与发行公司债券相比,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不需要还本付息。《公司法》和相关法规对IPO有着严格的法定程序,《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原有企业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IPO,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因此,为了取得上市资格,上市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特别是经营业绩不佳的时候。林舒等人(2000)@研究了我国A股发行企业在IPO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工业类企业有“美化’’业绩的现象。《公司法》还将新股上市的定价与公司每股收益相挂钩。因股价越高则融资越多,在发行量一定的情况下,股价高低与融资水平成正比,所以上市公司为获得较高的发行价格,会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2.契约动机

(1)债务契约

银行借款融资有其特有的优点,许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难免有向银行举债的行为,来满足本公司运作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意识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保护个体的利益,必然要求债务契约包含一些保护性条款,对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系数、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有一定的要求,上市公司一旦没有达到债务条款中的要求将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因此,当上市公司发现本年度的某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会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2)管理报酬契约

近几年来,许多上市公司为了扭转经营业绩亏损的局面,更换了高层管理人员,新上任的管理者为了使公司业绩有明显的改善,不辜负广大股东对他们的深切期望以及自身业绩的提高、报酬的增加、政治前途的发展等,往往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3.监管动机

。lPO:lnitialPublic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16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制订了许多严格的规定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然而许多上市公司却是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证监会规定的各项指标。

(1)配股动机

大量上市公司在成功发行股票以后,便会利用配股的机会进行再次融资。我国证监会制订的配股政策是以单一的财务指标即ROEd)是否达标作为配股的主要条件。一些上市公司为使ROE在定量上满足配股要求,会产生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由于配股价格的高低关系到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数额以及配股的顺利与否,上市公司为了提高配股价格也会进行盈余管理。陈小悦、肖星、过晓燕(2000)固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检验,发现具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应计利润总额显著高于非临界公司,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2)维持上市资格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当其连续三年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如在规定期限内未消除亏损状况,则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退出证券市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终止上市政策是以连续亏损年限作为判定标准,一些绩差公司就会对不同会计年度之间的盈余进行管理,通过平滑利润来避免三年连续亏损。我国资本市场就出现过“第一年大亏,第二年扭亏”,“两年不亏,一亏惊人",“相隔一年或两年的间断性亏损"等不正常现象。

由于我国处于转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研究也指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特殊的盈余管理手段和现象。陈晓、李静(2001)@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动机、手段和作用,发现为了在资本市场中争夺资源,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上市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吕长江、王克敏(1999)④发现我国许多业绩一般,但净资产较高的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采用降低净资产即发放现金股利,以达到增加。ROE:RateofReturnStockholders’Equity(净资产收益率)

圆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2001,(12):20---28.onCommon@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12).17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ROE的目的。

3.2.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子公司及附属公司、联营公司等之间存在必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将与其进行的不属于影响收益的业务活动列入损益表来增加收入和利润,影响了会计报表的真实性。2.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的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许多选择权(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以使会计报告达到“可比"与“真实表达”。并且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适当条件下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但在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往往通过任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来操纵利润,以达到自身的特定目的。如利用折旧政策的变更来调节利润就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3.利用调节收入与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收入和费用是利润表中的重要要素,其数额直接决定着利润的大小。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这些手法来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也可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发现公司本年度的盈余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就会把许多的支出、费用和成本摊入这一期间,索性让它一次亏够,为以后收益的提高做好铺垫。相对于提前确认费用,上市公司偶尔也会通过递延当期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操纵利润,是一种常用的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上市公司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也会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导致账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

4.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虽然有原则上的规定,但是更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

第三章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上的估计。如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等的判定都包含了大量的估计,加上我国资产评估市场薄弱和易于操控的特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就犹如囊中取物般轻而易举。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可以计提、补提或冲回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还可以转回原已转销的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可否转回对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转回导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随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再予以冲回,以调节企业利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

(1)“大洗澡":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大幅亏损,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做准备。

(2)“甜饼罐”:以往年度先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其后几年分次缓慢冲回,树立了企业效益稳步提升的形象,修匀了收益,从而表现出管理当局良好的经营业绩。

上市公司大玩资产减值转回的数字游戏,使得会计信息“水分”和“泡沫"大增,质量下降,严重损坏了投资者、债权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秩序。1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第四章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4.1新1日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

在新会计准则中,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对应科目不再是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而是统一用“资产减值损失’’这一科目。相比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更加详尽具体,为资产减值会计工作提供了更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务操作。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扩大适用的范围

旧会计准则只规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适应范围太小。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除了公益性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等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资产,同时明确了凡不适用于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有关资产的减值执行其相关准则的规定。扩大适用的范围使得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范围更加全面,更能体现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1.2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

旧会计准则中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是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没有考虑到资产通常是组合在一起提供经济效益这一客观事实,因此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合"与“总部资产"等概念。“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者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新会计准则还对资产组和总部资产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进行了详细的规定。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伞围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后文中有关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阐述皆引自此处,小冉注释

第四章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要求以其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并确认资产减值准备,既是会计准则内在合理性的要求,也是适应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中虽引入了“资产组”、“总部资产’’等概念,但关于“资产组”和“总部资产”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计量确认的操作过程中缺乏详尽的指导和解释,给企业留下了职业判断和选择空间。虽然新会计准则中有资产组这一概念认定的基本原则,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会导致实际操作中资产组划分界限不明确,辨认困难。况且资产组的认定,是以现金流入的性质和归属为判断依据的?,使得对资产组的明确界定有相当难度。’

4.1.3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旧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部分计量: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其他六项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与本金或其账面价值差额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的多样性给会计处理带来操作的不便。新会计准则对其做了统一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使企业有章可循,易于掌握和运用。

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突破。因为公允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靠人为判断,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规定上市公司只有在存在活跃市场和公平价值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同时新会计准则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使用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保障。但是新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可能不能得到十分有效执行,这是因为虽然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但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带有较大的主观性,要确定可收回金额并不容易。

4.1.4可以转回的资产范围不同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的亮点是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有严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处所指不得转回减值准备的资产是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委托贷款等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则可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不能转回并21

卜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j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存,引来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

4.1.5要求充分披露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未作统一明确的规定,而相关具体准则也只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本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及方法,披露的不充分亦给上市公司任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新会计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下列信息:(1)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2)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3)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披露来保证资产减值准备信息的充分性,大大提高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4.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的评价

4.2.1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与不转回的理论支持

资产在发生减值后,有可能发生价值恢复,在资产价值回升之后是否应该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在资产减值准备能否转回问题上,美国GAAP与IFRS①作了不同的规定。美国GAAP认为减值是永久性的,因此不可转回。FASB禁止转回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主要理由如下: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使资产形成新的成本基础。相应地,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重估价的计量基础类似,这与历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相矛盾。

2.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3.许多情况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导致自创商誉的隐性确认。

IFRS认为减值可能是暂时性的,资产减值准备应该允许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其主要理由如下:

1.资产变现时产生的巨额收益亦会给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留下漏洞,为了抑制盈余管理而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实不可取。

2.资产减值准备在估计的基础上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会计估计变更类似,理应允许其转回。

。IFRS:Intem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锄dard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2

第1九j章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3.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了有关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潜在迹象。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多方面力求与IFRS趋同,但在资产减值准备能否转回问题上,借鉴的却是美国GAAP。其主要体现在新会计准则第十七条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之所以采用美国GAAP标准,其主要理由有:

1.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很小。

2.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

3.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

4.2.2禁止转回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后,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违背了相关性的要求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出发点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了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所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减少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避免资产虚列,以提供资产的相关有用的信息。当企业的资产恢复原有价值甚至升值时,不允许转回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会造成资产少列,会计信息失真,也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2.违背了可靠性的要求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某项资产发生了减值,如果在以后各期价值得以回升,应当确认回升的部分,并冲减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经确认后,如果其价值在以后会计期间得以恢复的,依照可靠性的要求,回升的部分应当转回。

3.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理论依据是稳健性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当归属于当期的损失(费用)不能递延到以后各期,如果已计提

卜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的减值准备又恢复,则应当按照实际恢复的价值减少原已确认的损失,以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情况。如果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恢复,将导致费用有计提无(摊销)转回,使会计信息缺乏内在一致性。

4.违背了谨慎性的要求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依据谨慎性要求,确认回升的部分,并没有高估资产,相反如果不确认回升的部分,有设置秘密准备之嫌。

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违背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初衷,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企业就不能真实地提供资产或资产组合潜在利益的信息,同时也可能引起企业滥用此规定,在当期确认一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导致以后年度确认较低的折旧或摊销,以实现更高的利润。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的十几年时间内,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政策大玩数字游戏,其造成的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带来的资产不实后果。可以说,我国准则制定机构更多地重视准则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力图避免因允许转回造成的利润操纵而采取禁止转回的做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合理的。4.2.3禁止转回遏制了盈余管理空间

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人为粉饰财务会计报告,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客观,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过去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用颇多,新会计准则虽然禁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转回,但是仍然允许存货、应收账款、委托贷款等短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转回。上市公司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是否会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引来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亦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实质上,流动资产的减值有据可循。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有: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明确的依据,比如账龄分析法根据应收账款的时间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而账龄是

第四章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个相对客观的概念,不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并且按照规定,经批准提取坏账准备金的企业,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这样明确的规定也大大缩小了企业利用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存货跌价准备按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由于企业的存货流动性较大,在市场上容易获得其估计售价和估计成本,而?且根据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存货的完工成本基本上不会在很大范围内变动。这

些有据可依的数值常常不易被操纵。

以往的研究以及下文的分析都表明,上市公司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用最多。但是由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如上特点,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小。

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根据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由此可见,对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数值,即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首先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其次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再者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采用的折现率的确定充满了会计职业判断,这些模糊的依据使得资产减值准备可操控空间较大,易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不会有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时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由于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了稳健性,也有利于降低监管难度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综合本章的分析以及下章的实证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总体上其利大于弊,瑕不掩瑜。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j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5.1研究假设的提出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后,如果获得新的证据表明原来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发生了有利变化,就需要转回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于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通过利润表科目操作),盈利上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资产减值准备冲回,就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鉴于上市公司存在种种盈余管理动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其易操作性自然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首选手段。然而,短期资产流动性较大,价值变化速度较快,且其减值准备的计提有据可循,上市公司利用短期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一:

Hl: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很小。

新会计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堵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部分通道。不得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便不能再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随意调节利润,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依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仍然允许转回,但是由于短期资产自身的特点,不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二:

H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均很小。

5.2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5.2.1现有的盈余管理衡量方法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十分广泛,现有的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总额法、应计利润分离法、特定项目法、分布检测法。

1.应计利润总额法

应计利润总额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只有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所有的应计项目都是被管理过的,因此,应计利润总额即为操控性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应计利润。该方法包括Healy(1985)①模型和DeAngelo(1986)②模型。(1)Healy模型

NDAI=墨TATt/T

式中,NDA。表示非主观性应计;TAT。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T表示估计期的年份;i表示事件期年份。该模型假定,企业各年的非主观性应计是稳定的,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行为。

(2)DeAngelo模型

NDAt-号TAt_I|K吨.

式中,NDAt是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1=~l为第t一1年总应计利润;At-l,At.2分别为第t一1和t一2年期末总资产。该模型假定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通过比较应计利润总额的差异并假定在没有盈余管理的假设下差异的期望值等于零来检验盈余管理。

2.应计利润分离法

应计利润分离法是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衡量方法。即用回归模型将总计利润分离分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西方学者认为管理当局主要是利用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应计利润分离法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计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问题。分离应计利润的模型很多,目前常用的有: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截面Jones模型、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KS模型,另外还有一些这些模型的变形。

(1)Jones模型

Jones(1991)③在估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时,成功地控制了公司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Jones模型估量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公式如下:

NDAt----Otl(1/At.1)+她(△REVt/At.,)+ot3(PPEt/At.1)

式中,AREV。是第t期收入和第t一1期收入的差额;PPEt是第t期期末总固定资产价值;At-1是第t'1期期末总资产;∞,蚀,or3是公司特征参数。∞,啦,函Healy,P.TheEffectofBonusSchemesonAccountingDecis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5,(4):85—107

1DeAngeloL.AccountingNumbersasMarketValuationSubstitutes:AstudyofManagementBuyoutsofPublicStockholders[J].TheAccountingReview,1986,(61):400-420.

@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29):193—228.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j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估计期各项数值进行回归取得:

TAt/At.1=al(1/At.1)+a2(AREVt/At.I)+a3(PPEt/At.1)+£t

式中,al,a2,a3是∞,啦,∞的OLS估计值;TAt是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e。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2)修正的Jones模型

Dechow等(1995)①认为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仍然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对收入进行操纵的因素,低估了盈余管理。由此他们提出修正的Jones模型,该模型假设在事项期间内的应收账款是由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并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变化。具体模型如下:

NDAt=al(1/At.1)+a2[(AREVt-ARECt)/At.1】+ob(PPEt/At.1)

式中,AREC。是第t期的净应收款项和第t-1期的净应收款项的差额:其他变量与Jones模型中表示一致。∞,啦,∞是公司特征参数。修正的Jones模型是从原始的Jones模型经变量的调整而来。

(3)行业模型(Dechow等,1995)

行业模型同样放松了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是常数的假设。行业模型假设不可操控型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公司之间是相同的。行业模型中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如下:

NDAt=岛+皮medianj(TAt/At.1)

式中,NDA。的估计方法使用的是总应计利润;medianj(TAj/At.1)是同行业所有非样本公司经过第t-1期总资产调整的第t期应计利润的中值。公司特征参数pl,皮是用估计期观测值通过OLS估计获得。

(4)截面Jones模型

除了模型中参数用截面数据估计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外,截面Jones模型与Jones模型是相似的。因此,截面Jones模型估计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如下:

NDAt=ott(1/At.1)+ot2(AREVt/At.0+a3(PPEt/At.1)

式中,∞,她,∞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TAt/At.1=al(1/At.0+az(AREVt/At.1)+a3(PPEt/At_I卜£t

。Dechow.P-Sloan.R.andSweeneyA.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1995.(70):193.225.28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5)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

与截面Jones模型一样,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参数也是用截面数据估计,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用事件期(即假设的盈余管理发生期)数据估计,模型如下:

NDAt=aI(1/At.1)+c电[(△REvt—ARECt)/At.1】+∞(PPEt/At.I)

式中,∞,她,∞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TAt/At.1=al(1/Atq)+a2(AREVt/At.1)+a3(PPEt/At.1Y,£t.(6)KS模型

Kang和Sivaramakrishnan(1995)①在对各应计利润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以及固定资产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出KS模型。

ACCABAIt/At.1=aq-/31(REVt/At.1)毒(ARTt.1/REVt.1)+32(EXPt/At.1)木(ocALt.1/EXP,_0+33(PPE幽~.1)枣(DEPt.1伊PEt.1)

式中,ACCABALt为扣除应收应付税款后的非现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减去折旧;ART为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为费用,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扣除折旧前的营业收入;DEP为折旧;OCAL为其他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KS模型过于复杂,要求的财务数据较多,数据长度不易满足且有些数据不易取得。

Dechow(1995)对上述模型各自检验了其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发现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能有效地用于假设检验,因此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在国内外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夏立军(2003)圆针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分别对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发现分行业估计并且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基本Jones模型和KS模型最能有效揭示出盈余管理。

3.特定项目法

特定项目法针对具体的应计项目进行研究,一般采用特定应计模型。最早应用特定应计模型来研究盈余管理的是McNicholes&Wilson(1988),主要是集中于坏账准备这~具体的应计项目,运用这一模型来检测盈余管理。模型如下:①IKang.S.SivaramakrishnanK.IssuesinTestingEarningsManagementandInstrumentalVariable

Approach【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5,(33):353—367.圆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住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2).

卜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Provt=a0+aiBgBLt+aEWriteofft+asWrite_offt+l+resprovt

Provt-t期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BgBI广_t期初的坏账准备余额

Writeo厮—_t期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

Writeok+l叫+l期转回的坏账准备金额

reSpr0坩一误差项

ao、al、a2、a3为系数

+l本期注销I

l坏账准备l

模型用resprovt来检验盈余管理是否存在。把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作为期初结存坏账准备、本期注销坏账准备和未来注销坏账准备的线性函数,其中未来注销坏账准备作为预期坏账的替代变量。假定管理当局严格遵守了公认会计原则,并且不管理盈余,那么resprovt误差项就不存在,如果检测出的resprovt存在,则证明存在盈余管理。

相对于上述两种方法,特定应计模型通过对具体应计项目的检验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更为容易识别影响应计项目的特定因素和检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程度,避免了总体应计项目各组成部分加总的误差,也免除了对总体应计项目的分离。但是该方法往往限定于小样本或具体行业和部门。

4.分布检测法

分布检测法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如:零点、上年盈余、本期分析师预测的盈余)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种研究运用较多的是频率分布法,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密度函数来检测的,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分布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分布函数在零点的非连续性来判断是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直方图和统计检验。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仅仅通过检查盈余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出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但其缺点是运用这种方法来计量的盈余管理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30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者程度的信息。

5.2.2模型的选择

本文针对新执行的资产减值准则,检验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相对于总体应计模型,采用特定应计模型更为合适。根据需要,本文对特定应计模型作如下修订:

i=(1-2)分别代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Provit=ao+alBgBLit+a2Writeoffit‘+a3Write_offi(什1)+REitProvi广资产i第t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B。BL广资产i第t期期初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o绣广资产i第t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offi(t+l厂资产i第t+l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Write

Write

RBt_误差项

a0、al、a2、a3为系数

i=(1-2)分别代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运用REi。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该指标越大,说明上市公司利用了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该指标越小,说明上市公司利用了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

误差项如果存在,则由两部分形成:(1)管理当局因盈余管理行为而计提的主观性减值准备;(2)替代变量Writeoffi(t+1)与预期未来资产减值转回的差异。由于外部人员不能从主观性减值准备中区分出未来预期的差异,而且他们不能识别单个具体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笔者认为在多个样本的回归中,预期未来资产减值的差异合计为零,那么REi。就代表由主观性减值准备引起的误差。如果REi。是存在的,则说明存在盈余管理。

5.3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拟以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本期计提及转回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前后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由于在本文写作之时,部分上市公司还未公布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笔者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选用了2008年中期财务报告的数据。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财务数据的行业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差别较大,研究时予以剔除。在上述条件下再剔除少数未能收集到完整财务数据的公司,本文的研究样本包含7384个观测值,每年的公司数见表5-1。

表5-12004-200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统计

20042005

1506

1484200615331511200714661446200815361516合计74907384所有A股上市公司数删除金融类上市公司之后14491427

本文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和Wind资讯数据库,包括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利润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及其他相关报表资料。行业分类根据证监会行业标准。处理软件为EXCEL数据分析工具和SPSSl3.0统计软件。

5.4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应用的倾向性分析

为了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情况,本文将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分类归纳比较。Wind数据库中提供的减值转回数既包括资产计提减值后重估增值的转回数,也包括由于资产处置等原因该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数,由于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2007年、2008年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都属于后种情况。本文虽然关注的是重估增值转回的部分,但是现实中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处置资产达到减值转回的目的,直接使用减值准备账户的转回数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本节从总体上研究样本公司在2004—2008年期间,对哪几种减值准备计提应用的比较多,这些上市公司是否倾向于计提某几项资产减值准备。

表5-2、5-3、5-4、5-5按照八项减值类型,根据当期计提的公司数、计提数、转回的公司数、转回数等数据,分别对2004-2008年的样本公司做出了描述。32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表5-22004-2008年各项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司数

培努\

比叭

2004

坏账准备

127389.21%

132389.15%

134288.82%

133091.98%

115976.45%1285.4087.1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4123.90%

21914。76%

503.31%

O0.00%

OO.0096203.3313.9996

存货跌价准备

76053.26%

77852.43%

74349.17%

76753.04%

32321.31%674.2045.8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32022.42%

33922.84%

24416.15%

80.55%

O0.00%227.7515.4996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4724.32%

31221.02%

30820.38%

30621.16%

795.21%270.4018.42%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92.73%

483.23%

473.11%

563.87%

8O.53%

在建T程减值准备

624.34%

815.46%

815.36%

543.73%

0.46%57.OO3.87%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4O.28%

20.13%

0.07%

O.07%

O0.00962.OO0.14%

比例

2005

比例

2006

比例

2007

比例

2008

比例平均平均

39.60

2.70%

注:表中百分比=提取此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数量/全部样本上市公司数量

表5-32004-2008年各项减值准备转回的公司数

\年份

比掰\

2004

坏账准备

86260.41%

92962.60%

101967.44%

102871.09%

80553.10%928.6062.9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7011.91%

27318.40%

25717.01%

0.0096

0.0096233.3315.77%

存货跌价准备

72750.95%

71247.98%

75449.9096

71049.10%

45530.01%671.6045.5996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7212.05%

19813.34%

20913.83%

90.62%

00.00%147.009.96%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6839.8096

57838.95%

61140.44%

48433.47%

28819.00%505.8034.33%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22.24%

543.64%

442.91%

362.49%

110.73%35.402.409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684.77%

664.45%

654.30%

553.80%

221.45%55.203.75%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60.42%

l0.07%

l0.07%

l0.07%

00.00%2.250.16%

比例

2005

比例

2006

比例

2007

比例

2008

比例平均平均

注:表中百分比=转回此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数量/全部样本上市公司数量

33

E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表5-2、5-3分别列示了2004-2008年计提和转回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情况,横向观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情况,用的最频繁的是坏账准备,各年平均有87.12%的公司计提了坏账准备,62.93%的公司转回了坏账准备;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各年平均有45.84%的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45.59%的公司转回了存货跌价准备;再其次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各年平均有18.42%的公司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4.33%的公司转回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用的较少,计提转回比例和金额都较小。?

由于新准则实施之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都归入金融资产项目下,本文主要关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上市公司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利用程度的变化,故纵向分析中未将二者考虑在内。并且由于2008年本文采用的是中期财务报告,而上市公司较倾向在年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故2008年数据不具代表性,在纵向分析中亦不考虑2008年的情况。

纵向观察,坏账准备在2004年到2007年间,计提比例基本持平,2007年计提的公司比例增大;转回的公司比例则呈现递增趋势,说明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都增加了对坏账准备的利用程度。存货跌价准备在2004年到2007年间,无明显变化趋势,2007年的计提比例略比前三年高。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在2004年到2007年间基本持平,2007年转回的公司比例明显低于前三年,这是因为新会计准则禁止其转回,准则实施之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大幅减少。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明显变化趋势。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在2004年到2006年间,基本持平,2007年的计提和转回比例均明显低于前三年,说明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减少了对在建工程的计提和转回。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比较普遍,2004-2008年计提和转回的公司数都较大;对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应用比较适中,在10%一20%之间;对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应用比较偏低,在10%以内。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表5—42004—2008年各项减值准备计提数

坏账准备

281.07

单位:亿元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4.10

年份

2004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6.44

存货跌价准备

79.3586.5479.90136.02207.18

117.8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37.39

同定资产减值准备

68.8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3.06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O.380.03O.000.00

20052006

20072008

381.88

244.70

9.35

3.46

53.65

22.85O.180.0022.81

53.53

78.9885.63119.9281.38

6.828.154.342.915.26

5.38

11.495.711.075.34

215.7293.48243.37

0.00

0.00

O.OO

0.08

平均5.85

表5-52004-2008年各项减值准备转回数

坏账准备

61.96

单位:亿元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72

年份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4.26

存货跌价准备

51-1469.6680.0659.3375.46

67.13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7.69

12.09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2.4442.4345.9234.4315.1834.08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3.344.924.944.904.34

4.49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O.32O.020.03O.000.000.09

200420052006

2007

137.29

190.78187.4964.69128.44

7.78

11.620.00O.OO4.73

6.823.072.42

0.45

26.59

0.69

20080.379.49

平均

2.90

表5—4、表5-5分别列示了2004—2008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情况,横向观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情况,计提和转回金额最大的是坏账准备,五年平均计提了243.37亿元,转回了128.44亿元;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五年平均计提了117.80亿元,转回了67.13亿元;再其次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五年平均计提了81.38亿元,转回了34.08亿元;而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用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用得的较少,

计提和转回的金额都较小。由此进一步揭示了上市公司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利用的倾向性,分析结果证实了上市公司对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应用的广泛性。

本文在上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个指标来对比分析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利用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倾向性。

指标l: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100%

1S

『H0Ⅷ*F#mm镕。Jme管《日Ⅲ日}“

指标2: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比=(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100%

指标1反映了上市公司倾向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程度,该指柏、值越高,表明上市公刮更倾向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反之,则|兑明上市公司更倾向计提K期资产减值准备。

指标2反映了上市公司倾向转回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程度,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上市公司更倾向转回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反之,则说明r市公司更倾向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利用表54、j一5中的数据柬计算这两个指标。指标值如下表所示:

表5-620042008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与转回比

图5—12004—2008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咀前的年份相比,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没有明显趋势,其c{一2006年和2008年计提比较低,说明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并不会引起㈨J公司更倾向讨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2007年和2008年短期资产》战值准蔷转网比明罹大于2004年、2005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年、2006年,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因为2007年、2008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大幅减小,导致转回比明显大于2007年以前。2004年、2005年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均大于转回比,即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比较小,说明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程度较大。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均小于转回比,并且差距逐渐增大,即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比较大,这是因为新会计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使得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大幅减小,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影响较大。

5.4.2样本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本文计算出2004—2008年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及当期计提和转回额占当期末总资产的份额,得到一系列变量,并对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说明如下:TAi广第i年末t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TAi——第i年末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CAi。——第i年末t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CAj——第i年末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WAi广_第i年末t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WAi——第i年末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占第i年末总资产的比例

t-(0-1)分别代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i=(04-08)分别代表2004年-2008年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5-7:37

高窨器

o6

高高g

..

苫兽

苫g

量o

錾o

昌●

门∞

昌昌£石

昌岛昌丙

兽器器H

兽墨

_

9o一.o∞o⑦ooo

吲皇o

oo

Q。一-o

o皇oo∞

co

睁寸o

..

‘o

一.

ooo

一.

c。

∞o

一.

ooo

o∞∞∞∞①Ho∞④∞∞oo∞oo∞

。。

∞Hoo

co

∞∞

o卜

N甘o

o坠

‘。

oooo

oN

西卜

甘.∞H甘∞∞o

oo

o甘

(。

∞∞卜

Ho∞

N①∞H

?

《o

NNNoNNo

甘∞卜∞⑦NHo

Nco卜

o。

Noo

∞寸∞o∞∞coHo

∞∞HNo∞o

.卜H卜甘卜曲N

∞①o⑦∞Hoo

甘甘∞H∞oo

∞①卜o∞∞Hoo

《U

①寸o①∞ooo

∞ooo∞HNoo

卜∞吲e.Dooo

∞卜寸∞∞甘∞oo

∞do①卜∞∞o

∞婶H寸∞NH

∞NoHooo

o∞∞HHoo

寸⑦④Noooo

oo

∞N卜Nooo

∽卜H卜。。Hoo

∞o∞旧卜NHHo寸寸④∞甘∞寸吲o∞寸‘o甘o卜⑦oo∞o∽寸∽d∞∞o

...

H∞卜NNNoo

∞∞No∞H∞Ho

ocD①N甘o寸o

Ho

co

o寸

co

N‘o寸o寸Hoo

∞oo∞∞∞∞ooHooH

co

∞∞∞Noo

∞卜o∞N∞Hoo

辖求矗螺掣矧辍埝蹈将婪廿

Noo卜oo。oo

卜t"-甘⑦oH

H∞∞∞∞oHH

∞甘N∞甘∞No

∞甘∞o卜甘o

o。

卜N∞∞∞H

∞H

co

HH

o∞∞No

H∞⑦Hooo

_●

∞o。吲o卜●∞

N∞∞ooNooNoo∞cooo

∞卜∞。卜Noo

⑦No寸N∞甘Ho

∞卜∞o∞H。

coo。

oN卜oo卜ocoNo

∞∞∞卜oo

NHH

co

寸Ho

oo‘。HN①HHo

HH∞∞卜寸oHo旧∞N寸寸HH

∞甘

卜∞

o∞卜t"-可oHNo卜

∞卜∞H

co

oHo

卜o。o甘∞H∞

‘o

c。

o。co

co

∞∞o∞卜No

.卜∞寸。o④∞∞

寮‘

■‘■

gggg

量:霎霎善霎重霎薹霎:霎

蜊抖

苫呙

2鐾

昌昌

兽呙

罟昌

兽呙

第Ⅱ章窑uFqf充分析

均值娈化趋势

一i

l一一i而

-TAI

面仳噩P

;_L■

图5—2账面余额均值变化趋势

均值壹吨跫势

鞫图5—3计提比例均值变化趋势

rmoⅧ女P碱m日女。勰g*q¨题”f究

均在变化趋势

图5—4转回比例均值变化趋势

从表57和图52、53、54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8年nIJ,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占年米总资产的比例呈现破浪式变化。2007年和2008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占年末总资产的比例的均值都低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降低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账面余额的比例,|兑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是只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还存在盈余管理囡素。这一变化悦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足有影响作用的。从表57可以看出,2006年的标准差都相当大,特别是计提和转同比的标准差,说明2006年的计提和转回比例分布十分不平均,差距较人,均值受到极值的影响很大。从上图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的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均值均低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而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比例有上升趋势,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山于禁止转回,在新会计准则丈施后,其转回比例有F降趋势。

5.4.3新资产减值准则下各年损益反转情况

新会计准则禁lji同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研,但是仍然允许存货、应收账款、委托贷款等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如前所述,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区别枷定是基f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上市公rd通过转叫长期资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己司空见惯。那么,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如何,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有多大?本文假设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亦禁止转回,按照新的规定对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利润进行调整,由此考察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对上市公司当年利润的影响。

表5-8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下亏损公司的反转情况

20042005

1244

243

270

27

11.11%2006?12271551832818.06%合计37585686488014.08%样本数亏损公司数新会计准则卜了损公司数差额差额占亏损公司比例12871701952514.71%

注:以上样本是在筛除本文样本中数据不全的公司后所得

表5-8列示了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亏损公司的反转情况。从三年的合计数可以看出: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有80家上市公司由盈利变成亏损,亏损的比例将上升14.08%,其中2006年最为突出,如果除去减值转回增加利润的部分,亏损公司将达到183家,比原来的多了28家亏损公司,增幅达到18.06%,为三年中数值最大的一年。

2004年度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最大的前30家上市公司,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了当年的亏损的公司有9家,将近1/3。其中,东莞控股(000828)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16397.4756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24407.2455万元:S佳通(600182)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一9375.2358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17955.6166万元;双鹤药业(600062)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一3377.2671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2796.8529万元。

2005年度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最大的前30家上市公司,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了当年的亏损的公司有12家,超过1/3。其中,东方金钰(600086)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9203.5289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735.3270万元;华丽家族(600503)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41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4263.3066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267.7917万元;SST中华A(000017)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一7115.5161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332.6149万元。

2006年度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最大的前30家上市公司,通过转回前期的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了当年的亏损的公司有1l家,超过1/3。其中,S仪化(600871)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一33151.7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6074.2万元;山东巨力(000880)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12803.7320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408.1922万元;万家乐(000533)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的利润总额是一5601.9275万元,转回后利润总额是3772.8246万元。

通过对比部分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前后的利润总额,均发现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前后,上市公司的利润相差巨大。也就是说,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的利润实现了一个大翻身。由此可以看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对利润的影响是重大的。虽然不能证实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但是证明了上市公司通过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盈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文将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因素,影响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

5.4.4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分析

由于本文所选模型的限制,并且基于工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八项资产数据最为全面、较有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以证监会行业分类为标准)作为回归检验对象,得到样本包含2006年的754个公司和2007年的814个公司。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只能得到2007年的年度报告数据,本文将采取2006年和2007年代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以2006年和2007为基准,选取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会计数据,分别对样本公司2006年和2007年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进行回归分析。

关于委托贷款,有关此类业务的发生和会计处理在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二级科目反映,再加上有的企业没有在年度会计报告中加以单独说明。所以,我们既无法从资产负债表中直接获得委托贷款的数据,也无法从相关附注说明中得到。考虑到上市公司此类业务较少,我们所选的样本中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42

第五章实证研究分析

的公司只占少数,对实证结果的影响不大,故本文未将其进行分析。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并入了金融资产,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较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的计入资本公积,较少涉及资产减值准备,故本文不考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假设一的检验结果

Hl: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很小。

表5-92006年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回归结果

ala2a3

0.394

10.154

0.000

-0.028

—0.753

0.452AdjR2CoemcientREl06t—StatisticProb.一0.147-3.411O.0010.3521.1480.1520.2225.3930.000-0。008-0.2030.8390.202Coe珩cientRE206t.StatisticProb.O.110

利用特定应计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模型调整判定分别为0.202和0.110,说明模型较好地匹配了数据,是有效的。通过对2006年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回归分析发现,短期资产减值准备T期初余额、T期注销、T+I注销的T显著性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El06误差较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说明上市公司在2006年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然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T期初余额、T期注销、T+I注销的T显著性检验的P值分别为0.152、0.839、0.452,在10%水平下均不显著,因变量T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受自变量T期初余额、T期注销、T+I注销的影响,RE206误差较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说明上市公司在2006确实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验证了假设一。43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假设二的检验结果

H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均很小。

表5—102007年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回归结果

ala2a3AajR2

Coe伍cient

REl07t.Statistic

Prob.0.1373.5700.000

-0.081

-3.124

0.0020.0882.162O.03l0.57621.5680.0000.3249.3410.0000.29811.3190.0000.5050.189Coe伍cientRE207t.StatisticProb.

利用特定应计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模型调整判定分别为0.189和0.505,说明模型较好地匹配了数据,是有效的。通过对2007年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回归分析发现,短期资产减值准备T期初余额、T期注销、T+I注销的T显著性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0、0.031、0.000,在5%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El07误差较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说明上市公司在2007年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长期资产减值准备T期初余额、T期注销、T+I注销的T著性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2、0.000、0.000,在1%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E207误差较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说明上市公司2007年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亦不明显。从而验证了假设二。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本期计提及转回的状况,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对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情况,来论证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较倾向于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二者在上市公司中应用广泛。

2.通过2006年回归结果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不明显。

3.通过2007年回归结果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均不明显。说明新会计准则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6.2对策及建议

马秀君(2008)∞认为:“治理盈余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只要内部控制的漏洞还存在,只要会计政策准则还有空隙可钻,只要外部监督还不够全面,只要管理当局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盈余管理就会随之存在下去。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资产减值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要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根据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有必要从会计准则和企业的内外环境方面进行完善。

。马秀君.试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规范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08,(2).45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6.2.1对于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1.尽量减少会计选择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相同的市场环境,发生着不完全相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如不同的收入确认方式不一样、不同企业存货流转顺序有差别,为了使各企业从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原则和方法,以真实公允反映经济事实、最大限度地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适当地赋予会计选择权是必要的。但是企业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已经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建议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应参照国际惯例,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权的范围。

2.当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增加利润

鉴于禁止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价值的毁损,笔者建议对于价值得以恢复的资产,应当允许企业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是转回不再计入收入项目,而是记入“资本公积一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待资产出售时再由“资本公积一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转入收入项目。一方面,恢复重新升值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另一方面,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资本公积而不直接增加利润,可以有效避免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当相关资产出售时,经济利益已经实实在在地流入了企业,此时再将资产恢复的价值部分增加企业利润。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又能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另外必须规定该资本公积不允许转增资本,以避免利用损失转回操纵利润。

3.强化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由于信息获取机会存在不均等,以及上市公司的片面披露和虚假披露,使得信息使用者不能清楚了解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甚至做出错误决策。笔者建议监管部门应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详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和资产的影响,同时应要求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详细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和方法。此外,还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近几个年度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比较分析出资产减值对利润和资产的影响及作用,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有在年度间调控利润的嫌疑。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6.2.2完善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1.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①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参与人策略互动的自我实现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有者虚位、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形同虚设、监管机制失灵等问题层出不穷。在盈余管理的诸多动机的诱导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容易运用会计准则中的真空地带和漏洞随意操纵会计利润,给投资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要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并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各项资产的潜在损失做出适当估计,并根据有关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必要的准备,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企业应该建立管理层、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从公司治理层面上避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编报失真。

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企业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

(1)设计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工作。在资产减值方面,从减值准备的核算、审计和授权审批都应该有健全的规范体系。

(2)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这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障,在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规范体系之后还要确保它的有效运行才能使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应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做到将资产减值准备的测算、审计和审批三项职务相分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

(3)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监督肩负着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要随时监督,随时发现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以帮助公司建立合理的资产减值准备内部控制制度。

①青术昌彦主编.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f}j版社,2001.47

上市公?d资产减值政策‘j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3.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提高外部审计效率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作用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职能的失效,是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主要成因之一。因此,为遏制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应加快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制度建设。

(1)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是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关键。但是会计师事务所由客户选聘并收取费用,如果客户终止聘约,事务所将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当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利益与审计独立性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其间的利益驱动就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针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应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2)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依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定期的同业互查制度。建议对职业道德好、执业质量高的事务所公开表扬;对执业质量差的事务所公开曝光;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务所取消执业资格,建立退出机制。

(3)加大外部审计机构的法律风险。我国目前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追究力度不够,执法不严,以至于虚假的审计报告层出不穷。监管部门应加强相关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加重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增强其风险意识,加重法律责任。从制度建设上来促进提高审计质量,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4)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由于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发生错报或漏报的风险很大。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敏锐的职业判断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审计的谨慎性,对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

6.3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基于笔者自身知识的局限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笔者所选取的模型的需要,本文实证研究只选取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虽然制造业样本具有很大说服力,但毕竟不能代表所有上市公司,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研究样本具有局限性。

2.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到目前为止仅执行两年,本文仅采用了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来研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不够长。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时间跨度,并着重于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研究。

3.本文运用的特定应计模型在国内只是初步尝试,今后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国外特定应计模型主要运用在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递延税款估值准备、风险财产投保人索赔准备以及资产减值的研究,国内研究者较少涉及这些具体应计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全,金融行业的发展,运用特定应计模型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递延税款估值准备和风险财产投保人索赔准备的研究,将成为我们研究的新领域。49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Strong.John.S.JohnR.Meyer.AssetWiltedDowns:ManagerialIncentivesandSecurity

Retums[J】.TheJournalofFinance,1987,(42):643--661.

【2]Elliott,J.Shaw.Write-off

of.AccountingasAccountingProcedurestoManageProcedures[J].JournalResearch,1988,(26):91—119.

DeAngelo.EvidenceofEarnings【3]McNicholsM,GWilson,L

forBadManagementfromtheProvisionDeb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8,(26):1-29.

Discretionary【4]Zucca,LindaJ.DavidR.Gampell.ACloserLookatWrite-downsof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1992,(6):3叫1.

andEffectsofDiscretionaryAsset【5]Francis,J'D.Hanna.L.Vincent.Causes

ofAccountingWrite-offs.【J】.JournalResearch,1996,(34):117-134.

Write-downsandConcurrentAbnormal[6]ReesL.GillS.Gore.R.AnInvestigationofAsset

Accrual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6,(34):157-169.

【7]Bartov,E.ELindahlandW.Ricks.Stock

Forthcoming[J】.ReviewofAccounting

【8]KatherineSehiPPer.Commentary

【9]ReportandRecommendationsonPriceBehavioraroundAnnouncementsofWrite-offStudies,1998,(4).EarningManagement[J】.Accounting,1989.Committee.ImprovingtheEffectivenessofofBlueRibbon

CorporateAuditCommittees.BlueRibbonCommittee.1999.

[10]RiedlEJ.Long?lived

【11]HealyP.TheAssetImpairments[J】.AccountingReview,2004,(79):823—852.onEffectofBonusSchemesAccountingDecis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

Economics,1985,(4):85-107.

[12]DeAngeloL.AccountingNumbers弱MarketValuationSubstitutes:AStudyofManagement

BuyoutsofPublicStockholders[J】.TheAccountingReview,1986,(61):400-420.

During【13]JonesJ..EamingsManagement

Research,1991,(29):193—228.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

【14]Dechow.P.Sloan.R.andSweeney.A.Detecting

Review,1995,(70):193-225.

【15]Kang.S.Sivaramakrishnan

VariableK.IssuesinTesting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InstrumentalEarningsManagementandApproach【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5,(33):353—367.

ManagementLiterature【16]Healy,P.,andJ.Wahlen.AReview

ImplicationsforStandardoftheEarningsanditsSetting【J】.Accounting,1999,(13):365—383.

【17]Willian.R.Seott.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9】葛家澍.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0】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3-9.

参考文献

【2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

【22]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2).

[23]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

(6):94.154.

【24】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251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70一113.

【26】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27】于海燕,李增泉.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来自上海股市四项准备的实证研究【J】.上市

公司,2001,(6).

【28]朱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4).

【29]袁琳,赵建军.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应用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的证据[J】.北京工商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

【30]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1).二

【311q: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一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1.会计研

究,2005,(8).

[32]t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

证据[J】.会计研究,2007,(6)。

【33]林舒,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

【34]陈艳,肖明.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10).

【35]黄蓓莉,赵忠娟,李湘玲。陈良华.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之友,2008,

(1).

【361郭西强.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J.商场现代化,2008,(1).

【37]季晓东.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变迁、理论透析及实施困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5):48.52.

【38]黄婷晖.对ST、PT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Z】.第一届实证会计研讨会,2002:

203.209.

【391舒]玮瑛,徐志翰,胡新华.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2003,(10).Do]沈振宇,王金圣,薛爽.坏账准备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一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

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2):93。111.

【41]薛爽,田立新,任帅.八项计提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2).

【42]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1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43】廖晓丽.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4】于瑾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5】裴素平.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福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6】李春.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5.

【47】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

研究,2000,(2).

【48】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49]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2001,

(12):20~'28。

[501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12).

【5l】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

(2).

【52】青木昌彦主编.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3】马秀君.试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规范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08,(2).52

后记

后记

论文至此搁笔,回首写作的日子里,感触颇多,从最初的选题到最后的定稿,现在想来真是苦尽甘来,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徐玉霞副教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非常庆幸能得到恩师的细心指导与教诲。恩师正直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随和平易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整篇论文正是在恩师的倾心指导下才得以顺利完成,论文从选题、草拟提纲、撰写初稿、反复修改直至最终定稿,无不凝聚着恩师的智慧和心血。徐老师细心纠正论文中错别字和排版的不合理,字斟句酌,尤其令我感动。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师恩永难忘!在此,衷心感谢恩师,并深深祝愿恩师及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薛祖云教授、黄炳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借此机会,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厦门大学会计系各位老师,在厦门大学七年的学习中有幸得到你们的传道授业,你们的不吝赐教,让我学识增长,收获颇多。

感谢师兄帮我处理数据,为我解答疑惑;感谢我的同门和我最可爱的舍友,与你们的沟通交流和切磋给我带来不少写作灵感;感谢亲爱的会计系2006级同学,有你们在身边陪伴,我依然感受着快乐。此外,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家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堡垒,无论我走到哪里,心底深处始终牵系着对你们的爱。还要谢谢我的好朋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帮我反复筛选数据,在我失落的时候安慰我,带给我前进的动力。

又~季风凰花开,我只能挥手作别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七年,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和重要的七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永远催我奋进,是我今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王霞2009年4月于厦门

0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王霞厦门大学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廖晓丽.张勤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资产减值》准则的必要性 -经济师2008(5)

文章研究了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big bath).20xx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文章研究表明新准则中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做法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使得资产减值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

2.学位论文 苑晓明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08

盈余信息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重要参考指标。盈余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其预期的管理目的或私有利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已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重要手段。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沦为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为了制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20xx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更加细化和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中的一些问题。然而,其规定还略显不足,一些规定在抑制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同时,又会引发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出现,仍会给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空间。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些看法。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综述。西方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了资产减值的确认和减值数量是否与盈余管理相关、资产减值与股价或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以及资产减值对公司资产、盈余的影响等等,可是研究者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基础、研究样本以及研究变量有一定的差异所致。由于我国资产减值政策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与国外的研究不同是,国内的研究几乎不涉及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围绕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局限在“四项”或者是“八项”减值的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并通过研究初步证实了上市公司具有避亏、扭亏、亏损、配股及管理层变更等盈余管理动机。 第二部分是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1)资产减值的理论分析,主要从资产减值的含义、资产减值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以及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方法、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3)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有情况,分别从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以及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1)研究假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假设1.1:新准则颁布前后,长期资产转回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假设1.2:新准则实施前后,长期资产计提发生明显的变化;假设2.1:新准则实施前后,流动资产转回发生明显的变化;假设2.2:新准则实施前后,流动资产计提发生明显的变化;假设3:盈余管理动机不同采用的减值准备手段将不同。(2)模型设计。针对假设3,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资产减值转回比例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并将代表盈余管理动机因素的扭亏、大清洗、利润平滑、配股及管理层变更动机,代表经济因素的总资产收益率、行业总资产收益率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代表其他控制变量的总资产的对数、资产负债率及年度哑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最后由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通过CSMAR数据库选取了2004-20xx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象,在剔除金融业和少数未能收集到相关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后,最后得到4946个观测值,样本量大且具有代表性。 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及分析。(1)首先分别对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这四个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做出了均值的散点图,更直观的展现其均值在样本期间内的变化趋势。接着对上述四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以检验提出的假设,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水平下的均值多重比较分析。从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20xx年-20xx年间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验证了假设1.1;20xx年-20xx年间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计提额在α=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20xx年的计提额并不显著异于以前年度,除20xx年度外,从而拒绝了假设1.2;20xx年-20xx年间不但上市公司流动资产的减值转回额在α=0.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20xx年的转回额显著高于2004、2005和20xx年,从而验证了假设

2.1;20xx年-20xx年间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减值计提额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拒绝了假设2.2。(2)通过对假设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具有扭亏动机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时既采用转回流动资产减值的手段也采用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手段,特别是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和固定资产减值;具有大清洗动机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时主要采用转回流动资产减值的办法,特别是转回坏账准备;具有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时倾向于采取转回流动资产减值的手段,特别是转回坏账准备;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主要通过转回长期投资减值来操纵盈余;而具有管理层变更动机的公司更愿意利用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来操纵盈余,特别是转回固定资产减值。而且这些结论并非由于样本选择的偏差所致。 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主要从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以及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部分重点分析了研究结论:(1)虽然20xx年是长期资产准备能够转回的最后一年,但预期中大规模的减值准备转回并未出现,主要是是因为监管部门对可能出现的减值准备转回给予了高度关注,事先打好了“预防针”。(2)上市公司进行的长期资产减值,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地反映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工具。(3)新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同时又引发了上市公司利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4)新准则对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限,仅对具有扭亏、配股和管理层变更动机这三类公司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减少新会计政策的主观性;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往对流动资产减值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且主要是规范式研究,特别是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实施后几乎很少看到对流动资产减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本论文摆脱了以往对流动资产减值的单纯的规范性研究,将该问题纳入实证研究的范围。(2)本文的重心在于研究新准则颁布以来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检验新准则的执行情况。样本选择的是2004-20xx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因此,不仅考察了资产减值准则颁布期,也考察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期。(3)本文的研究结果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所帮助,在对利用不同资产减值准备的类型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所具备的特点形成一定认识后,应当更容易识别“问题”公司。

3.期刊论文 赵春光.Zhao Chunguang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 -会计研究2006(3) 20xx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big bath);同时有较弱的证据说明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也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利润平滑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盈余增长.

4.学位论文 战颖 资产减值政策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09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盈余管理本身来讲,它是一个把双刃剑,但由于被我国上市公司滥用,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并且成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盈余管理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利用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于20xx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原有的资产减值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必然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产生新的影响。但是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在理论上论证及实施后的事实检验。新旧资产减值政策具体有何不同?新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作了哪些改进和完善?新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后能否遏制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新准则实施两年后,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是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成为本文研究的动因。 从国外有关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国外对于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盈余管理的动机,运用哪些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备了。而我国会计界对资产减值盈余

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关于四项准备计提的研究,二是关于八项准备计提的研究,而且主要是根据国外成熟的实证模型对我国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动机进行研究。这些文献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影响,但研究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率先实行的时刻,以实证数据论证新资产减值政策能否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将盈余管理基本理论作为研究的起点,对我国资产减值政策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健全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比了新旧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化差异。然后,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作实证分析:选取20xx年-20xx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率、资产减值净利率进行描述性统计,达到观察新旧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前后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情况的目的,然后利用两相关样本检验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政策变化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给上市公司留有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最后,本文从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角度,在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方面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5.期刊论文 甄颖.Zhen Ying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基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6)

20xx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长期资产减值能否转回问题又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本文试图利用实证研究论证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有利于资产减值转回(尤其是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旨在为<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经验数据.同时重点关注上市公司20xx年对于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方式,以观测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的确出现了部分学者预言的"最后的疯狂"--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的"赶集"现象.

6.学位论文 刘园园 资产减值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008

20xx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力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以后对企业以往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便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分为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重点是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阐述。在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继而分析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现状、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多重选择性,以及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动机。认为:在资产减值这个问题上,会计政策的可选性和会计估计的存在,以及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标准的难以把握,形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在实务研究部分,分别对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前和颁布之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务案例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资产减值准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抑制盈余管理的滥用;但其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针对结论,从会计准则和会计环境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7.期刊论文 王建新.Wang Jianxin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7(5)

本文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以20xx年至20xx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1)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2)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的公司越倾向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具有大清洗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越倾向长期资产减值不转回;(3)未来收益能力和经济环境不影响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文章还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及上市公司管理层提出了建议.

8.学位论文 王丽 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对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检验 2008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利润,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于20xx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原有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一政策的颁布,必然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产生新的影响。目前,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以06年之前的准则为基础,且对亏损公司的研究居多。因此,研究新背景下盈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新资产减值政策为研究背景,以盈利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实证方法检验准则交替年代,盈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变化。本文以累计资产减值准备率和当期资产减值准备率为研究变量,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了两个假设的成立:假设一,05和06连续两年盈利的企业,会在06年大量转回前期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或不提、少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假设二,05和06连续两年盈利的企业,06年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幅度与05年相比变化不大。同时,本文更进一步证明了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中,盈利上市公司更多的采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应对准则的变化。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引起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在同为盈利的情况下,由于新旧准则的影响,上市公司采取了不同的资产减值政策。对于非流动资产,由于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在07年以后将不能转回,因此在准则交替年代,盈利上市公司普遍采取转回前提计提的减值准备或不提、少提该项减值准备的做法,其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流动资产,由于新旧准则相关规定的变化不大,盈利上市公司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幅度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以上结论说明,我国于06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规定,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更有利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监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创新性;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范畴,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寻找新的研究点,并详细阐述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以及资产减值政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持久博弈;第三部分研究设计,介绍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以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四部分实证研究,通过对样本变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寻找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结论,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9.期刊论文 高源鸿.GAO Yuan-hong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 -商业经济2009(10)

资产减值(AssetImpairment)与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始终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明确了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使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实务操作性,并作出已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引入了新概念,使信息披露更加完善等方面.同时,新准则限制了企业利用减少计提基数、变更计提比例操作利润的行为,相对完善了信息披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10.学位论文 王阳 论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4

本文以大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入手,分析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深入加以讨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有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前言中指出自19xx年财政部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提出要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到20xx年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全面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以来,资产减值准备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新的工具。这种现象引起了证券市场、媒体、公众和证券监管部门的极度不安。希望就此问题讨论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第一部分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出发,讨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一般诱因,指出盈余管理内生于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缺陷,又在会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会计判断中存在可行性。而我国的证券监管制度使我国的盈余管理成为政策导向型,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其中包括配股政策、上市发行政策和终止上市政策等。并指出我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关联交易、资产减值等,资产减值的计提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成果显著的盈余管理手段。第二部分说明资产减值是适应经济发展,为达到财务会计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这一目的而产生的,资产减值符合现代会计决策有用观的要求,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之后简要介绍了资产减值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以印证资产减值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后分析了资产减值由于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依赖于会计专业判断,极易被管理当局用于盈余管理,而由于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还不是很完备,产权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也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缺乏判断的基础,导致外部监管困难。之后用案例分析了资产减值用于盈余管理的四种手法。 第四部分提出要治理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应从改革我国证券监管机制,加强公司结构治理,改变公司内部控制薄弱,健全我国的信息和价格市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本文链接:http://d..cn/Thesis_Y1513824.aspx

下载时间:20xx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