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读书报告

《明清小说的商人形象》读书报告

[摘要]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商人一般避而不谈。即使商人以被尊重、被歌颂的形象出现,也只是在士商关系中充当配角,成为传统美德欢呼的对象。明清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异常发达,人们对八股取士的不满与日俱增,商人形象由“配角”上升为“主角”,社会对商人有了新的价值取向,明清小说中的商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品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生产者最终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自己提供直接消费品,他们同时承担着国家政治生活得以运行的各种赋役。作为整个地主阶级代表的封建国家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都坚持“农本商末”论以把全社会的大多数劳动力束缚在田地上。而文学是时代生活的表现,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往往具有唯利是图、以假充真、背弃信义等的不佳形象。而在明清小说里,虽然这一形象没有完全改变,如《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奸商孙富,但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已开始呈现出新的品质,新形象,如《儒林外史》中轻财好义的周进,《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忠于爱情的秦重等。

但是同时,我觉得商人的形象特质依然模糊,而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的竞争精神在此依然是缺失的,文学中的鲁滨孙依然没有出现。

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变易虽然流露了作品对主人公经商逐利的事业心的肯定,但充其量是作者对自我奋斗冒险追求的刻画让处存在弱的表现。商人们在经营中重然诺,守信誉,无非是力求塑造“诚实不欺”的形象来改变“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他们鼓励人际关系间的和衷为贵,目的是以”宽仁平和“的形象来改变商人“轻薄无德”的传统观念‘他们以义取利,乐施好善,目的是借“重义轻财”之举改变商人“贪婪刻薄”的传统观念。相对于以往鄙薄和蔑视商人形象的刻画,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是提升商人地位的一种描述,但它突出的表现了商人竞争精神的缺失。在小说中,商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一般不取决商人竞争精神的有无,如文若虚是依靠“转运”而发的财,商人的经营之道各色各道,唯独缺少逐利时最必备的精明果敢与勇于竞争,像秦重就只能小本经营,要不是克俭,他积攒不起与花魁相处一夜的银子。在明清小说里,一些商人经商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将所得利润用于再生产以扩大市场份额,而是用于置办田产捐钱买官,创业之初的胆识与追求就这样迷失在对土地的守望与对官僚政治的依附中,竞争精神也就逐渐消泯。

此外,我认为商人经营战略的缺失也是明清小说里的一个短板。在明清的文学作品里,很多商人经营成功、留住“老顾客”的窍门无非是人品好,心肠好,价格合理这样一些传统的经营战略,离现代意义的经营方式,如“集中配遥货源,降低库存,通过专业分工来提高效率,加快周转”等等这样一些概念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的。当然,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总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明清小说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如果以往回看的视觉来看明清小说的商人形象,小说里的商人可以说是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杀入社会,是对植根于小农经济是封建思想的有力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