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的简介这样写道: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季羡林谈人生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本书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在这里,你的心灵将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似乎季老的每一本书都在谈论人生,无知的我总是想能收获到季老这位文学泰斗对生活几十年的感悟。但穆然在我放弃走捷径后,平心静气看书时却被这些小小的杂文紧紧的吸引住。这是我第一本季老的书,虽然季老已经去世。书中的季老活灵活现,一个倔强淡然的老头,满腹经纶般的在耳边潺潺细语,让你无法察觉他已经驾鹤西去。当我读着这些文字时,仿佛是一个邻居家的爷爷给我讲着他的人生故事,一句一句的听着,感受不到拗口难懂的词句,然而仔细琢磨,却是句句有深意。这些文字流淌在我的眼睛里,平淡朴实,让我内心平静。其实,又哪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呢,都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却没能力总结出来,我带着一份憧憬,惊喜这些道理是可以这样讲。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些都是我爱的词句,它们真的是神奇的,那样简单,那样难以实现。而那些绮丽灿烂的句子像一阵凉咸的海风吹着我,似乎懂了,似乎又没懂。我知道那些道理只有我遇到了,才能真正懂得。

终究也只是别人的人生。

随手翻到一些书评,有人说道季老的个人光芒掩盖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不知道是好是坏。的确,我一开始也只知道季老学识渊博,却不真正清楚他到底做了些什么研究。他的书中也只是略提一二,他的研究领域并不是我们常人能涉及到的。会为他感到有些失落,更多的是他能给我们带来除了个人领域一些生活上的启示的欣喜,这是他个人光芒带给我们的,是更能让我们受用的。

季老在不止三篇文章里都提到过,“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

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的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人就痛苦。”但是他没有提到,这三个关系的解决次序。我想这三个关系人在一生中是同时解决的,但是对于不同关系的感知的先后、轻重取决于不同的人格。季老这本书的很多文章都是着重讨论后两个关系的,这也是日常大家常关心的话题。我没有都看完,觉得一下都看也记不住,不如以后再来翻翻。

我的读书习惯其实是非常差劲的,一是要读一些高大上的,二是希望读完一本书就能记住些什么的,三是不能让我厌烦的,久而久之,我并没有什么能看的书了好像。我苦恼于读书好而我又看不到效果的纠结的泥潭里,似乎难以自拔。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有意识的记住些什么例子啊,富有哲理的句子之类的,然而我最后并没有得到这些,好像是什么都没记住的样子。读这本书带给我的似乎是精神上的放松吧。像是压抑许久的人在高山上呐喊,把肺里污浊之气排空。

最后用一句季老的话来结束这篇读书笔记,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第二篇: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 一开始,我觉得先生讲的“人生”有点平庸,甚至有些糊里糊涂。看得很慢,有时一天才看上一两篇。直到看到第六篇《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开始信服起先生来,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先生谈人生不会像市面上很多炒得火爆的励志读物,其实作者自己讲的东西可能自己都不能确信,却不断的强调和暗示要读者信奉。先生讲道理,不会非要你接受他的道理,而是喜欢举些例子,古今中外、他人自己,娓娓道来,不过是告诉你他一个老人的经验和思考,先生之说无不体现了他自己做人处世的哲学。

他说,人的生,本来就是被动的。人的本性,不过就是“食色,性也”,他深知,这世上确实是有坏人,他不大相信会有什么良知,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对待生物的生存、温饱、发展的本能的态度上,异于禽兽者是极少极少的。固而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毫不利人,专门利已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却无奈这是事实。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责任感。而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这样,他反而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世事,不会痛心疾首叩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他说,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是真,二是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他教会我们如何冷静客观地面对众生相,告诉我们要清醒,同时,在世间种种丑态面前,他让我们仍应保持真忍的品格面对好人,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紧密相依的重要性。 他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态的平衡和宁静。

我觉得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很宽厚豁达,真诚谦虚并且很积极的人。在我看来,他所说

人生无非是要不可强求、不可太过执着。你必须明白有的事你无法改变,所以你得学会如何平衡你的内心,如何处变不惊。但先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原则的。 我想我并不能完全体会先生的哲理,因为他总是很辩证地去阐述一些问题,很多东西都讲到“度”或者“分”,最难把握便是“度”和“分”,先生也不能给出个十分明确的界限,因为毕竟很多事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不同的。但先生泰然面对人生的这份气概倒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最后我想引了先生的话做结束,这也是我看此书得到的最大启发:“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