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最新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

20xx年HN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

考前复习重点

(20xx年5月)

01.管理及其基本要素与特征(P5-9)

管理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其基本要素包括:(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管?(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么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要素和条件是什么?

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

02.管理规律及其类型(P11-12)

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

类型:(1)共有规律(2)派生规律(3)特殊规律(4)技巧性规律

03.管理主体的特征(P22-23)

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有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特征):一是要有一定的权力(支配权、法定权、继承权、影响权,法定权相对符合现代管理原则);二是要有一定的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号召能力,最主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

辨析题: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答: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04.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P31,37-39)

管理机构是指在人员分工和功能分化的基础上,使管理者群体中的各个成员 1

担任不同的职务,承担不同的责任,赋予不同的权力,共同协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管理系统。

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在管理机构设计和建立中,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复杂程度。越大越复杂则幅度越小,层次越多;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越强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越畅通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原则;(5)精简效能原则。

05.管理职能的类型(P41-42)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有管理活动必然也就有管理职能。

类型:19xx年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类。 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类型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等。

总体而言,管理职能由粗到细,由少到多;由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06.管理客体的特征 (P45-47)

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只有与一定管理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客观事物,才能称为管理客体。作为管理客体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有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行规律。

管理客体的特征是:①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②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③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④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

辨析题: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P47。

答:对。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 2

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度和把握能力。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主体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管理客体范围的扩大与可控性的增加,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

07.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与作用(P49-51)

作用:(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地位:(3个角度)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资金、时间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例2: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答:错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因为: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时,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 ,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

08.管理目标的涵义与作用(P61-63)

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1)凝聚作用(2)导向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3

09. 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P65-66)

1.科学预测的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因为只有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准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2.民主参与的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发动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定,不仅可以听取群众要求,集中群众智慧,从而增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贯彻和执行。

3.方案选优原则。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坚持方案选优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所谓满意,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目标要有较高效益性,其中包括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目标要有先进性,即要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目标要有可行性,即要切合实际,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由于以上原因,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必须坚持信息反馈的原则,要在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偏差。

10.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有何区别(P72)(辨析)

目标管理是与传统管理不同的一种管理办法(古典管理侧重以工作为中心,行为科学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结合),它是一种综合了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职工能力充分开发基础上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 4

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

11. 管理信息的特征(P74-76)

总的来说,管理信息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有以下特征:①有用性(体现在时间及时、数量适当、质量上的准确和适用);②综合性(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③经济性(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是每一管理环节都应树立的观念);④共享性。

12.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P92-96)

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有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往往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5.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13.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P96-99)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4)“人和第一”的观念。

14.管理系统观念的涵义(P103)

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 5

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它并不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

15.系统管理的特点(P106)

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

(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

(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系统管理划分为决定系统的创建;进行系统设计;控制系统预定目标运转;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6.管理的整体观念(P107-108)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17.管理的择优原则(P123-124)

(1)整体优化原则。是指对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

(2)全面比较原则。在管理中择优药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①任何事务都是质和量的统一。②定量分析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③任何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表现为一定的度,对度的把握。

6

18.战略与战略观念的涵义(P126)

战略是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 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战略观念来源于管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内容: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19.发展战略以战略任务的分类(P130-131)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层次性差异,由于战略任务、实现战略任务的途径、战略发展机制和内外环境的差异,使发展战略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以战略任务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1)现代化战略。这种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2)赶超战略。这种战略以赶超一定发展水平的国家为战略任务。(3)跨越式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发展潮流的要求,利用自己最有利的条件,超越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直接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4)富民战略。这种战略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直接目标和主要任务。

20.管理权变观念及其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P145,151-153)

管理权变观念的涵义,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权变观念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社会因素、内部条件等。(3)目标-途径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

7

21.决策的涵义、分类、地位与作用(P168-170,P172)

决策的涵义: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必须把握四个要点:(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2)决策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4)现代决策一般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决策的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决策的地位和期限不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决策的条件和状态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决策重复出现的程序不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决策的层次的不同: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5)按管理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地位与作用:(1)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围绕决策开展的,可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2)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决策所选择的方案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方向是否对头和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决策不当还将导致管理效率低,甚至是负效率。(3)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决策及其实施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一切管理者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与执行决策。

22.决策准则(P179)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经济人”和“完全理性”的观点出发,提出“最优化”“最大化”的准则;另一种是西蒙等人从“决策人”和“有限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

例: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指出,人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 8

最理想的捷达,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他的决策准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西蒙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一种务实的、可操作性的概念去决策,通过花费大量“边际成本”,提高标准,得到替代措施,从而产生的“边际改进”会使决策无限接近“最佳”、“最优”。从西蒙本身的观点推证该题目,他自己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本身也不应是最佳”、“最优”,而是“足够好的”、“令人满意的”。

23.计划的性质和计划编制的原则(P189,198-200)

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广义的计划是指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活动。计划的性质主要表现在计划的目的性、未来性、普遍性、效率性、以及控制性五个方面。

计划编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统筹兼顾的原则3、重点原则4、弹性原则5、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的原则6、群众性原则7、计划修正原则

24.实施的涵义、特点与作用(P205-208)

实施的涵义一般来说,实施是指用行动来实现政策、指令等。现代管理中所讲的实施是指决策、计划形成后,为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也就是实现决策、计划而采取的所有行动。

实施的特点:1、目标性2、实务性3、创新性

实施的作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

25.协调的涵义与方式方法(P211,216-217)

协调的涵义:所谓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管理中的协调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解,使之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协调的方式方法:1、召开会议协调(包括例会、合署办公会、现场会)。2、个别谈心通气。3、调整组织机构。4、调整人员。

9

* 26.激励的涵义与方式 (P218-221)

激励一词,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奋发,增强行为的内在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1、尊重激励;2、磋商激励;3、沟通激励;4、奖励激励;5、赞扬激励;6、榜样激励;7、表率激励;8、目标激励。

27.监督的涵义及其功能与基本原则(P222-223,P226-228)

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地管理效果,对管理运行过程中活动民实行的的各项具体检查审核、监督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监督的功能:制约功能、参与功能、预防功能、反馈功能,制约功能确定范围,参与功能指出了监督的过程,预防功能突出监督的重点,反馈功能为监督提供依据。相互联系、配合。

监督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异体监督原则,超前监督原则,经济性原则。

28.评价的原则及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P237-239,P243-244)

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束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

评价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2)客观性原则,再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3)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1)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2)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①通过评价活动,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认定和认可;②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③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④评价活 10

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评价活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29.行政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P257-261)

行政方法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层次,通过下达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的手段,直接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特点:权威性、直接性、垂直性。

局限性:

1.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是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2.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误;

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行政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第二,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第三,行政方法要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相互配套,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30.经济方法及其特点(P254)

答;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经济方法有如下突出特点:

(1)调节对象的利益性。经济方法的运用,以确认个人和组织对经济利益有追求为前提,并且只有在涉及经济利益时,才能发挥作用。

(2)调节作用的间接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不直接干预和控制管理客体的行为,而是通过调节经济利益来引导管理客体的行为。二是经济方法的运用要以市场调节为媒介,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发挥调节作用。

(3)调节手段的灵活性。经济方法调节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多种多样的调节手段,而这些手段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和角度下,发挥同样的作用,因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

11

例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经济方法是主要的,但其他方法也不能少。 答:正确。理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管理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方法以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在实际运用时,虽然经济方法是主要的,但其他方法也不能少,要综合运用。

例题:经济方法运用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生产要素的基础性配臵。

答:正确。理由:经济方法运用的主要形式,一是经济政策,二是经济杠杆。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经济杠杆,都不能直接干预和控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行为,而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生产要素的基础性配臵。

31.控制的涵义与基本原理(P297)

管理学中的控制,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控制机制和控制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基本原理:(1)开环控制。是指受控客体不对控制主体产生反作用的控制过程,也即不存在反馈回路的控制。(2)闭环控制。是指存在反馈闭合回路的控制。

综合理解和论述题(均应联系实际)

01.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P28-31)

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不同层次、领域的应具有不同素质,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率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必要的素质:

1.政治素质: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同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 12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公仆意识。

2.品德素质: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3.知识素质: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管理者来说,既要是精通本专业管理的“专才”,又是博学识广的“通才”。这样才能做到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思维敏捷、举一反三,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4.业务素质:主要是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一个决策者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的预见性,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决策问题。其次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能够博采众长、择优决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是知人善任能力。所谓知人,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对人有真正的了解;所谓善任,就是能够把恰当的人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即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之所以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有关。一个管理者只有眼光敏锐、事业心强、胸怀坦荡宽阔,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否则是难以做到的。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必须要有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在管理中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理解人。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管理不断达到预定目标。

四是开拓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和开拓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否则,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就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

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13

上述四个方面只是管理者应具备的一般素质。此外,不同的管理,对于管理者的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而且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人”,因此,管理者的素质还包括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02.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P92-93,100-102)

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三是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四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主要有以下途径:

(1)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任何管理制度,制定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认识。在西方管理理论中,科学管理学派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行为科学学派以人是“社会人”为假设;决策理论学派以人是“决策人”为假设;权变理论学派则以人是“复杂人”为假设。各个学派所提出的人性假设理论,虽然都有其局限性,但他们从人的假设理沦出发,进而对如何管理的制度、措施进行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则是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典型表现。

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所管理的人是什么人,然后再研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即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之建立在科学而实际的基础上,从而从根本上起作用。

(2)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需要是人的普遍本性,任何管理都应运用激励机制,通过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是人的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为此,树立人本观念,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并进而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

西方行为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否定人的需要,相反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把人类的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 14

相对来说,也就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三个层次。总之,承认人的需要的普遍存在是唯物主义者的态度,运用种种激励机制和激励手段,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鼓舞人的士气,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管理遵循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3)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我国古代早有“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的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任何管理都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是最根本的凝聚力,任何单位只要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就能充分发挥人的“自动自发”功能,就能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无往而不胜。否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组织,而实际则是人心不齐、思想各异的一盘散沙。

(4)创造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在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影响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其中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思想意识等因素。我们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特别是树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最主要的是扫除影响和限制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和出才用才的种种障碍,创造能够使人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其中包括实行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等。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人本观念就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03.管理的择优观念及其主要内容(P115、119-123)

1.择优观念的涵义

择优,从本义上讲就是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东西。管理的择优观念,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以尽可少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管理效果。

具体地讲,现代管理的择优观念,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点:

15

第一,择优必须建立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复杂多变的,管理者必须对这众多的因素,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采取科学的手段,并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管理要素的最大效用。

第二,管理的择优观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体现为管理整体优化。管理活动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一个有机的过程。一方面,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运用择优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综合协调,谋求管理系统整体最优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既注重管理活动中各管理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又要注重各要素相互作用和配合,实现整体功效的最优。

第三,管理的择优观念中必须确立相对满意的原则。由于管理活动中各种因素复杂多变,人们受到当时管理手段和信息质与量的限制,不管是从各种管理方案的提出,还是对方案的评估,以及方案具体的实施,都只能是立足于当时的条件,管理者是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是否创造性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管理要素的作用。可以就,任何绝对的所谓最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追求这种绝对的最优,也是没有价值的。

2.现代管理择优观念的内容

择优观念在具体的现代管理活动中,有各种体现,不同的组织,由于组织目标、管理手段等的不同,择优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常见的择优观念有:

(1)质量第一的观念

质量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指产品满足用户某种需要的用途。在实践中,质量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它不仅是指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生产质量、教育质量,不仅是指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还包括产品的成本质量、交货期质量等。质量是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在我国不少行业一度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少行业工作人员生产和服务质量意识淡薄,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劣质的建筑工程项目和医药、食品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现代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往往成了各国经济贸易竞争的重要方面,有时甚至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因此,我们把质量第一的观念作为择优观念的内容,也正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当然,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16

程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质量意识,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生产、生活的质量,还任重而道远。

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在改革的潮流中,正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其中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的管理方法,80年代被引入我国。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全体职工的参与,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成果,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是产品的质量在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表现本身,还包括产品的数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及满足用户的要求等方面的质量。第二,管理环节是全面的。它是对质量形成全过程的管理,诸如计划、设计、外协、试制、生产、检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第三,参与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包括设计人员、生产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维修人员乃至行政职能管理部门的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储存运输人员等。

(2)时间第一的观念

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时间第一的观念,就是要讲求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或劳动量所需的时间。效率的核心也就是节约时间。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第一,就要千方百计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精简机构,做到人员精、层次少、信息灵、效率高。第二,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第三,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搞好科学预测,正确地确定发展战略,使管理有预见性、创新性。

(3)效益第一的观念

效益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取得的有益的结果。效益第一的观念,主张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现代管理所说的效益,应当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不能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当然,不同的组织,由于管理目标不同,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各自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如各类经济组织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但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获得,必须以维护社会效益为前提;国家行政组织则 17

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在获得社会效益的过程中,也要讲求节约开支,降低成本。

效益还应当体现为整体效益。注重整体效益,就是把效益放在一定范围内的全局来考察,相对于组织整体而言,评价其效益的大小。局部效益则是相对于整体的一部分来考察的效益。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有时局部的效益与整体效益是一致的,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从整体效益的观念考虑,就是要时时注重从组织的整体效益出发,调整各方面的局部效益,确保管理系统的效益都有利于整体效益的获得。

在实践中,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正确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业应当有不尽相同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但在操作效益评价时,建立的指标体系尽可能地实现量化,通过各种可比的方式,力图全面准确地对组织各方面各环节的效益进行公正的评价,对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参与效益评价的人员,必须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原则,根据效益评价标准,公正地作出评价,尽可能地杜绝和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这对于客观评价组织效益也是十分重要的。

(4)人才第一的观念

人才资源是现代管理中最具有创造性和活力的因素。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可以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有效地积聚、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亡。必须要求培养人、发展人,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管理的目的之一。

在管理中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不仅是做到质量第一、时间第一、效益第一的根本保证,而且提倡把人的发展和进步作为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管理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在现代管理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并尽力为人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条件,从而把尊重人、培养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04.★战略观念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P126、128)

1.战略观念的定义、内容

定义: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战略观念来源于管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18

内容:全局性观念、综合性观念、长远性观念、创新性观念。

2.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

一是能够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二是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臵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三是能够使管理主体根据未来而控制现在,激励现在,使每一个“现在”着眼于未来,尽力去实现未来目标。

(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

各层级管理主体都面临着从单纯执行者向决策指挥者,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这种种转变,要求管理主体确立战略观念,审时度势,及时实行战略指导,协调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求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长远看问题,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亲自研究发展战略问题,使战术服从于战略,近期服从于未来,并能够使各种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

(4)联系实际:(供参考)战略是当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我国一些企业和地区的成功源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例如,邯郸钢铁厂通过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成本管理模式,成功运用了“成本领先”的战略管理,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TCL集团通过市场分析,发现低价位的大屏幕彩电在市场是一个空白,于是在彩电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进军彩电市场,通过差异化战略取得了企业的成功。这些都说明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当突出的。

05.★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P148-150)

1.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2.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比如企业生产的产 19

品要在市场上销售,在制定产品经营战略及销售策略时,必须考虑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条件。

(2)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来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

(3)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的规模,改善组织的结构,不断使组织机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3.组织适应环境的步骤:

(1)环境预测。要用权变的观念去观察环境,对环境的表象进行分析研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索环境问题的实质所在。

(2)环境决策。环境决策时组织根据自身任务和环境变化而作出的决策。

(3)环境对策。环境对策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实现决策目标对策、组织对策、人才对策、发展对策。

(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从现象到本质的进行分析、评定和鉴定,得出一个科学的客观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就能作为选择环境、适应环境的依据。

06.★科学决策的原则与程序(P177-179,180-187)

答:一般来说,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情况明了的原则。情况明了是进行决策的首要原则,要做到情况明了,首先,信息要灵。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变换的过程。信息越全面、准确、及时,决策过程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大,不掌握大量的信息就难免作出错误决策。其次,要加强预测工作。预测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对象大量未来情况的重要手段,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可靠的预测基础上的决策,才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决策。

总之,进行决策一定要坚持情况不明不决策;坚决反对“情况不明,决心大;知识不足,点子多”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决策。

(2)系统思考原则。系统性是现代决策的重要特点之一,系统思考是进行决策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强调科学决策必须考虑整个系统与其相关的系统以及构成各个系统的相关环节,以免做出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错误决策。

在当今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各方面急剧变化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在决策时对整体与局部,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20

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思考,加以综合分析,然后再进行决策。只有这样,才可避免更大范围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比例失调,进而影响全局的后果。

(3)科学可行原则。科学可行原则要求决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按照人的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决策是为实施的,因此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如果所选定的决策方案,毫无人力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那么,这种决策即便是从理论上讲是最好的,也不可行。

因此,决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分析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分析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化,分析决策实施后的利弊,经过科学论证,周密审定、评估,确定其可行性和优化程度,有的重大决策还应当经过试点,然后才进行抉择。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策中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

在决策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要在决策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在群众中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其次,是在决策中要坚持集体决策,在决策班子中实行严格的民主集中制。这就要求,一方面班子中的主要负责人要善于、勇于大胆提倡和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互补他短,各扬己长;另一方面,重大决策问题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表决。

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程序:

(1)摆明问题

摆明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决策能够准确、及时地抓住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决策就会是正确的,就可难会取得好和效果。为此,首先要特别注意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以尽可能详细、全面地掌握问题;其次,发现问题后要认真分析问题,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最后,确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合理确定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确定目标

决策确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抽象空洞,否则方案的拟定和选择就会无所适从。确定目标,一是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留有余地,又要使责任者有紧迫感,切忌凭主观愿望,订出不切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二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把主观上想象的条件当成现实。

21

(3)拟定方案

决策目标确定之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拟定方案。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在多方案中选择较好的方案。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拟定一个方案,孤注一掷,寄托在侥幸基础上的决策,不是科学的决策。因此,拟定方案时应拟定多个方案。要真正拟定出多种方案就要在拟定方案时贯彻整体详尽性和互相排斥性这两条基本要求。

(四)方案评估

在决策中,拟定的多个方案,有的可能不行,有的可能有相对优劣之分,为此,要经过分析对比,权衡利弊,同时对方案进行设计改进。在评估方案时,要对方案的限制因素、协调性、潜在问题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具体评估时,一方面要进行效益和效应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防范性分析。

在对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时,要注意各方案之间的差别性。因为差别性显示出了各方案的特点,突出地、鲜明地反映出了各方案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不足。决策者要善于在评估中通过比较各方案的差别性,启发自己和专家们的思路,想出更加有力的措施。

(5)方案选优

在完成前面四个步骤之后,决策者就要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相对较优的方案。在方案选优的过程中,决策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有正确的选优标准;二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战略系统的观念;三是要正确处理与专家的关系;四是要对自己的决策心理素质有自知之明,能有意地修正自己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偏差。

(6)跟踪决策

决策方案选定后,就要付诸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决策实施执行情况与决策目标之间存在的偏差,进行跟踪决策。

进行跟踪决策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客观实在地回溯分析,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二是必须既慎之又慎又当机立断;三是要特别考虑心理效应。

07.如何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P219-220)

激励是批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般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22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尊重激励、磋商激励、沟通激励、赞扬激励、奖罚激励、榜样激励、表率激励、目标激励。

尊重激励,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通知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磋商激励,管理者用商量的口气发问,可诱发人的自尊心,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在能力。

沟通激励,管理者同群众打成一片,彼此之间感情融洽,信息沟通,相互依赖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

赞扬激励,管理者在下属的工作作出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下属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会精神振奋,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

奖罚激励。得当的奖惩,都可以祈祷调动人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

榜样激励。榜样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前进的方向,给人以表率,给人以启示。

表率激励。管理者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来激励人们。领导的模范行为是对群众的无声命令,其激励作用是极大的。

目标激励。有了工作目标人们才有努力奋斗的方向,工作才会有动力,才能激发人们把目标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08.在管理中掌握和应用数量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P275-276)

数量分析方法是管理中进行定量分析、系统分析和方案择优的有力工具,但是与任何其他方法一样,数量分析方法既有其特殊功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在管理中掌握和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镀的把握。没有质的分析,量的分析就没有界限。没有质的规定标准,也就无所谓量上的“量优”“最佳”。因此,离开了定性分析,数量分析方法就只能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公式,什么也不能说明;

②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引进和吸引国外先进而适用的管理技术。

23

③应当坚持各种数量分析方法的配套应用,发挥其综合功能。

09.★联系实际谈领导用人的艺术(P308-312)

答: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中的人,特别是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如何用人,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者要掌握好用人的艺术,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人先要选好人。首先,选好人要有正确的选人路线和标准。关于选人的路线,早在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为我们制定了—条正确的路线,这就是选拔任用人才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只要是才,不管亲不亲都应选用。关于选人的标准,我们党历来坚持“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标准。所谓“德”,就是指干部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表现;所谓“才”,就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德与才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德才兼顾,以德为先。因为,离开了德,才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才,德就成为空的东西。

其次,选好人要有科学的选人途径和方法。选拔人才具体途径和方法是很多的,比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推荐、个人自荐等,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在选拔人才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广大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扩大视野,广开才路,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才情况,避免发生任人唯亲、主观片面等弊端。

(2)用人所长,扬长避短。选拔了好的人才,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使用中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人才的作用是不能很好发挥的。为此,管理者必须讲究用人之道。管理者在用人中一定要用人之长,扬长避短。要很好地用人之长,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职工最能做什么,在哪些方面员工有发展潜力,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些人有一定长处,但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发挥自己的长处,管理者应设法帮助他们打消顾虑,振作精神,做好工作。

管理者在对待职工的短处方面,一是对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影响其长处发挥的短处,不必苛求;二是对影响人的长处发挥的短处,要采取措施,防止副作用的产生;三是对严重影响工作的致命短处,要采取果断措施,避免其给事业带来危害。

(3)充分信任,尊重关心。要使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心。在用人问题上,最忌讳的是既让人工作,又对人不放心。为此,管理者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24

一是不要包办下属的工作,不越级指挥,不轻信谗言;二是尊重职工,在人格上与其平等相处,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三是要关心人、体贴人,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4)善于激励,赏罚分明。在用人中要注意考核人们的实绩,根据实绩进行分明的赏罚。克勤尽职、完成任务好、成绩卓著者奖;玩忽职守、工作失误者罚。在奖罚问题上,一定要注意,“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合理。管理者切不能在赏罚问题上徇私情,凭个人恩怨办事。赏罚分明,公平对待是用人中一种重要的激励方法,管理者应当很好地加以利用。

(5)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管理者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就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些个人的作用,而应发挥组织中每一个人的作用,使单个人的作用经过整体组合产生出新的更大的能量。这要求在用人时要从整体出发,在合理设臵机构,精心设计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人才。管理者必须抓住重点,顾及其余,全面考虑,妥善安排。任何形式的一刀切都是不行的,只有按照合理的整体结构,对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进行设计、调整,在现有人员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组合,尽量减少内耗,那么整个组织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活力。

(6)联系实际:怎样运用。(供参考)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它事关人才流向,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施。研究用人艺术,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握人才标准和知人善任。在选拔任用人才的实际中,要注意几点。首先要 “以德为先”。看干部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为人是否光明磊落,办事是否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否则,纵然才识过人,却心术不正,品质低劣,则对整个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要善用强人。领导者应心胸开阔,要敢于起用在某一方面比自己能力突出的人才,不要害怕危及自己的权力。第三,要注意凝聚士气,关心爱护人才。领导者要鼓励下属大胆地、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对下属的建议、意见,即使与领导的想法、意见不同也要认真听取,择其善而从之。要了解尊重下属,不强迫下属做力不能及的事,对下属在个人和家庭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倍关心和照顾。第四,要善用不完之才。人的长处短处是相伴而生的。用人时要避免用其短处,要善于帮助下属化短为长。

25

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