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 读书心得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摘要

《孩子你慢慢来》记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之间的20个小故事,描写了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和诸多生活中有趣的情节。阅读完之后在对待有关孩子的问题 上给人以许多启迪,本文就阅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之后关于父母为孩子选择童年读物、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以及母亲要公平对待家庭中多个孩子三个方面简述自己的读后感想。

关键词:童年读物;家庭性教育;公平

目录

1选读作品简介............................................................................................................. 1

1.1书本信息简介................................................. 1

1.2作者简介..................................................... 1

1.3作品内容简介................................................. 1

2 读后感想.................................................................................................................... 1

2.1 关于父母为孩子选择童年读物 .................................. 2

2.2关于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 3

2.3 母亲要公平对待家庭中多个孩子 ................................ 5

3 结束语........................................................................................................................ 6

1选读作品简介

1.1书本信息简介

《孩子你慢慢来》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本书为三联书店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的第一版。

1.2作者简介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龙应台的笔调有时批判犀利,有时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知名作家余秋雨认为,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

1.3作品内容简介 《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龙应台描写十五年前她作为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以温柔笔触描写了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和诸多生活中有趣的情节。该书记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之间的20个小故事,有关于孩子幼稚园生活的,有关于给孩子选读物的?这些都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读完之后许多人会感叹道: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能描绘出如此温暖的画面。

2 读后感想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或曾经是个孩子,其中会有人当着或是有一天要当妈妈。读着这本书,有太多熟悉和相似的场景开始回放。我们也有类似于华安和华飞的童年,但又有许多的不同,因为每个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与教育方式都各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位母亲,在与孩子的相处、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

2.1 关于父母为孩子选择童年读物

婴幼儿刚从另一个国度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不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是父母,从出生开始,是父母带着他们慢慢的认识这个世界。许多的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选择一些有趣的读物,如童话故事书、西游记、水浒传?但对于这些许多人已经默认为儿童读物的书,又有谁会去认真思考这些书的内容是否完全的适合孩子阅读呢? 在《终于嫁给了王子》中这样写到: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妈妈心惊肉跳地读着白雪公主的故事,短短的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妈妈抛开书,自言自语起来。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父母引领着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在各个方面都要特别注意,在为孩子选择读物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孩子会受到这些读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安安没有抢到东西时所作出的猎人射击的动作,在《读水浒的小孩》中安安和他的好朋友模仿水浒中的绿林好汉打家劫舍,在楼下街道收过路费,而当妈妈出现准备制止的时候却发现,安安认为自己这样做很英勇像水浒中的好汉一样。只有妈妈知道,安安的这个“杀人” 和“打家劫舍”的灵感是来源于平时她所讲的故事中,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受到书中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这之后,妈妈对每天要给安安讲的故事的内容再一次进行思考选择,当她仔细阅读之后,她却发现了原来童话里也隐藏了残酷与暴力,并不是每个童话故事,每一本经典读物都适合孩子阅读的。其次她也注意到孩子很擅长于模仿,但是他们又对模仿的东西是好是坏的分辨能力不强,所以父母更要对孩子的读物进行慎重选择。

读书能陶冶情操,很多父母都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书籍,但有一些父母让孩子看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对孩子的读物进行选择,有些著名 2

的书籍并不适合在给太小的孩子阅读。而且很多父母都会认为经典读物一定是适合孩子的。在没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有些经典的儿童读物竟然是不适合给孩子阅读的,很多我们熟悉的童话中竟然隐藏了暴力与残酷。我们基本上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但我相信很少人会像作者一样去思考这个童话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对孩子身心发展会不会造成影响。相比较于西方社会,直到现在,像《白雪公主》这类的童话读物仍然是中国父母给孩子的首选读物,因为很多的中国父母都没发现有的童话里隐藏的残酷与暴力,就说说我身边的孩子吧,到现在仍然读着这些童话。我认为父母在给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要自己先阅读,然后认真思考内容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尽量避免在无意中给孩子灌输一些暴力、或是丑恶人性等方面的消极思想,就像作者所说的,在孩子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不可避免的会看见人世间丑恶的事,没有必要从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过早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但分辨好坏的能力弱,所以在一些故事情节上父母要加以引导。希望在父母的保护下,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温暖的,充满爱的世界。

2.2关于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性教育

在中国,可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性教育经常是许多父母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有时父母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作为一个母亲,对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没有避讳,而是很认真的对待,用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说法,科学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值得很多父母学习的地方。 在《男子汉大丈夫》中描写了安安陪妈妈去产检,书中这样写到:安安陪母亲到妇产科医生那儿去做例行检查。褪下裙裤,妈妈坐上诊台,两腿大大的叉开。医生戴上了手套,取出工具。“妈妈,”安安在门边说,“我也要看。”石医师看了妈妈一眼,问着:“你介意吗?”妈妈想了一会,说:“不介意。安安,你可以进来,但是不可以碰仪器。”安安站在医生身旁,仰头,从一个新的角度看着妈妈??在《高玩》中更是详细的描述了作为妈妈是怎么为孩子解答关于性方面的知识的,如什么是睾丸、月经、排卵以及男女之间的一些不同等。作者从不 3

介意孩子陪着她一起产检,到为孩子讲解性知识,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都做得很好,这是很值得其他父母学习的方面。

相同的场景如果是发生在其他妈妈身上,我相信很多妈妈都会选择让孩子在门外等着而不是同意孩子进来看着妈妈产检,在面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比较难以回答的性问题,可能有的父母就会避之不谈。但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会提出一些有关与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比如孩子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孩子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回想小时候,我的父母也几乎没有对我们进行性教育,我们有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上学之后学校少之又少的性教育获得的。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性教育机会,因为难以启齿,回避对孩子说起的性话题,而白白地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家庭中父母如果回避性教育,学校的性教育也不多,那么孩子的性知识就无从获得了。如果孩子真的对性知识有很大的好奇心,那么他就会寻求另外的途径去了解,而这些途径有可能是一些非法的途径。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家庭教育不再视“性”有如洪水猛兽,而是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性教育,帮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性观念。 除了不避讳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外,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首先,父母要自己学习过正确的性知识,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而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打马虎眼。其次,对孩子的性教育要注意把握时机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从《高玩》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小孩对性的好奇和疑惑具有相当大的情景性,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小孩才会提出这些问题,而当特定的情景一过,小孩的注意力和兴趣可能就没了,所以父母要针对特定的情景及时进行教育。比如当小孩尿床的时候可以适时进行有关泌尿生殖系统的教育;当小孩对“准妈妈”的大肚子流露出好奇的眼光时就可以谈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很多小孩都疑惑的问题??只要父母掌握方法,相信家庭的性教育不再是许多父母烦恼的问题。

4

2.3 母亲要公平对待家庭中多个孩子

中国的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是由妈妈带着的,爸爸相对于妈妈比较少带孩子,我们会发现家里不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有的孩子会觉得妈妈偏心,觉得妈妈不够爱自己。其实有时妈妈会在不经意间偏爱自己的一个孩子,而这时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不公平,感到被冷落、忽视甚至遗忘,而其稚嫩的内心必然充满了疑惑和愤怒。当妈妈们的,如果你能深入到这个孩子的表情和内心,肯定会觉得心酸吧。所以对于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的家庭,妈妈怎么处理公平对待孩子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妈妈应该要注意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公平,不要让某一方觉得自己偏心而内心觉得疑惑和愤怒。

在《葛格和底笛》中描写了安安的弟弟还没降生之前妈妈为了避免安安觉得弟弟分了妈妈对她的爱而做得准备,以及弟弟降生之后,不同的人来家里时的表现和当安安觉得妈妈更爱弟弟时妈妈是怎么处理的。书中描写到:“你怎么这么聪明?”妈妈又是感激,又是佩服。“哎呀——”艾瑞卡把“呀”拖得长长的,一面用手无限温柔地抚着新生婴儿柔软若丝的头发,“这可太重要啦!我老二出生的时候啊,老大差点把他给谋杀了,用枕头压,屁股还坐在上面呢!用指头掐,打耳光,用铅笔尖??无所不用其极哩??”??此后,妈妈发现,人类分两种: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过两个孩子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样,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

很多孩子觉得妈妈们不够爱他们大多是来源于较小的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对自己的受关注度降低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个新来到世界上的这个宝宝。这时,作为妈妈的就要注意了,在关注新宝宝的同时也要关注比较大的孩子,就像新宝宝还没出生之前一样,这样会降低比较大的孩子的失落感,让他们不会觉得他不受关注。有时比较大的孩子会故意捣乱,其实他们也只是想寻求关注而已。较大的孩子的失落感不止来自于妈妈的关注度降低,也来源于身边的人,像平时来家里的客人,就像《葛格和底笛》中客人来了,有的人直接忽略他,只是关注新出生的宝宝。当孩子慢慢长大后,妈妈更要注意孩子之间的公平问题,在对待孩子一到要做到公平,不能因为一个孩子还比较小就偏心。就像我们姐弟有三人,因为某些原因,妈妈小时候对每个孩子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我一度都认为妈妈是偏心的,爱我不及爱弟弟,我也不喜欢弟弟,小时候不会说,但那种感觉很难 5

受,所以我希望所有家庭里有多个孩子的妈妈都能处理好公平对待孩子这件事,做到公平,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对妈妈来说都是重要的,妈妈是爱他们的。 3 结束语

读了《孩子你慢慢来》后有许多的感想与收获,如在关于父母给孩子选择童年读物、进行家庭的性教育,以及家长要公平对待家庭中多个孩子等问题上作者就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我很庆幸我阅读了这本书,这本书不止适合当妈妈的阅读,也适合还没当妈妈的人阅读,相信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作者与孩子相处的那些小故事会让你在对待有关孩子的问题上有新的启发。

6

 

第二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而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当兴趣班成为“信仰”

每一年小升初,杭州的顶尖初中都会为争夺两三百名“最最优质的生源”而激战一番。

他们被称作“牛孩”。一位网名“牛爸”的家长为今年刚刚进入初一的这群新生建起了一个QQ群“杭州牛孩集中营”。顶尖的民办初中,某种程度上也是“集中营”。牛孩们来不及骄傲,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焦虑。

在“牛孩集中营”这个群里,记者偶然看到牛孩父母们的一段对话:

牛孩家长A:有没有经常带竞赛的并出成绩的数学老师推荐?电话号码多少?

牛孩家长B:同问

牛孩家长C:我也要,最好有韩剧《学习之神》里的那老师的效果。

这是典型的家长心声。不论孩子已经有多出色,家长们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训班,神一般的辅导老师,孩子则象神一般地学习。一些家长在恐慌和焦虑中无从依赖,于是催生了一种共同的奇特信仰培训班。

在杭州有一位传得神乎其神的奥数徐老师。家长每天写博客记录自己孩子与徐老师亲密接触的过程,很多“孩子还没到年纪”的家长则每天等着看更新,为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被淘汰”捏着一把汗。

一名台北学生敏感地发现了大陆奇特的培训班文化。这名中国美

院的学生对两地进行了比较:台湾没有那么多专为考试服务的画室,而大陆的学生把在画室学习当作人生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问:“画画不是兴趣吗?画画应该没有压力啊。”

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据了解,20xx年杭州建兰中学招生,以特长生名义报名的学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钢琴十级的学生就有60多个,而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钢琴特长生只招收一两个。

问题是,经过如此惨烈厮杀进入民办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

当兴趣班成了“信仰”,这些奇特的场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宫上一天的课,家长就在外面扎帐篷,孩子睡个午觉继续上课。幼儿园也不能幸免,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在走廊上喂饭,这些还没有解决自主吃饭问题,晚上还要抱着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饭要接着学习。

杭州市第二中学是当地重点高中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挑战“轻负高效”教学,希望能“把时间空出来让孩子玩”,结果遭致家长集体反对。“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把时间利用起来给孩子补课?”校长叶翠微说。

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初中蒋锋也有类似苦恼,“我们这两年开始重点查违规补课,有天晚上十点多,有家长打进市长热线"12345"投诉,我以为哪里在违规补课了,结果家长要投诉的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补课"!”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真的很可怜。”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说。即便在看似离高考指挥棒十万八千里的学前阶段,家长们“很急,很疯,很可怕。”

“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政府是GDP导向的,教育是GDP导向的,所以大多数家长不能幸免,无法超脱。”

“另外一个原因,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简单的就是说,输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

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跟人才观、幸福观存在误区有密切关系。”

“我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急,急着嫁人,急着找个稳定的工作,”在浙大新闻系就读的台湾学生李伶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说,“台湾的年轻人大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考虑安定下来。”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说,有一种理论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富二代拼,你怎么跟官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

冯钢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结构开始逐渐固化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如果说一个社会所有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家长肯定都围着高考打转。

冯钢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的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传导蔓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别让孩子跑错了方向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王芳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论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

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在,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

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

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冯钢认为,眼下的教育文化除了违背成长规律、扼杀创造力,培养“木偶”,更糟糕的结果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功利性。“家长总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读中学啊,是因为要读大学。于是读中学的全部意义都在于读大学,如果读不上大学,那这个读中学是没意义的。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要找到个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大学也白读了,于是你当下都没有意义。意义都在后边,最后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坟墓。”

冯钢说,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国内的名校争抢高分学生的时候,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宁夏的高考落榜生。这名孩子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和一个网站,进行一项他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业。哈佛录取他的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世界

的人。

是人,不是冬瓜

大关小学校长金英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剃头师傅在拿冬瓜练习剃头,剃完总是把刀子一下子戳到冬瓜上。他剃了五十个冬瓜以后终于开业了,迎来了第一个倒霉的顾客剃完了以后,也一下子把刀子插进去。

“我始终记得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冬瓜,是一个人。”

“正因为孩子是人,所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全国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管理,最后是统一的评价,搞得不统一的孩子在同一张卷子下面比个高下,那样一来孩子的确只能恐慌。”

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田字格”课题。同样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用田字格书写和在白纸上书写,用田字格书写的孩子不仅认知效果低,而且对他们的唾液进行化验后表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而应急激素水平明显上升这是一种扼杀创造力和认知力的激素。

浙师大心理系教授任俊说,这项研究说明一点,孩子是个人,不能当机器来教育。

20xx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区域内的学生进行了社会适应性测试,涉及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幸福感和焦虑,以及学习兴趣等。成绩领先全区的开元中学有14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他们在情绪等方面的指标并不尽如人意:幸福感低于区平均水平,孤独感全区第2位,焦虑、抑郁倾向全区第1位。

“我遇到过一个家长,孩子只上半天幼儿园,下午就去上各种兴趣班,接受个别化教育了,一年花费数万元,”王芳说,“现在这个孩子上了小学,家长来找我,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

“当年鲁迅说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摆布的木偶,他们是鲜活的生命。”鲁林岳说。

“救救孩子,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整个社会的成功取向改变,但是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的孩子等得及吗?还有一个办法,家长自己的心态改变,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冯钢说。

“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之外的完整个体,作为父母,才

能接受他的全部,而不是把一切不切实际的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不是家长弥补人生缺憾的工具。”

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教育部门,甚至社会上所有一切跟孩子有关的机构,只要考虑过,这个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不一样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就会截然不同。在这种理念之下的孩子,他走上社会以后,也才能把别人当作人。

杭州清河中学校长陈飞说,如果能够基于这一点,孩子是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有自己感情的完整的个体,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摆正位置,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是园丁。园丁的职责是呵护浇灌,助其成长,而不是预设未来,替孩子成长。家长也是一样。

联合国19xx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实把孩子的权利表述得很明确了。

事实上,不少家长和学校正试图为孩子“减速”。用清河中学校长陈飞的话来说,在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这些中坚阶层可以为孩子为抵挡多少,就抵挡多少。

在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的杭州市上城区,八成以上的小学在一至四年级均已推行期末免考制,个别学校正尝试将这一做法延伸到

五、六年级。教育部门希望,用课堂观察、作业批改记录等,替代孩子眼中“黑暗”的考试。

该区督导与教育评价中心副主任马海燕说,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平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说,最近几年,很多家长明确地告诉她,不要把孩子的分数排名告诉我,我不想知道。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女儿在最顶尖的公办小学找不到自信,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最终她把女儿转学到了普通学校,“如今她只从事一份非常普通但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是她孝顺父母,性格开朗大方,让我很自豪。”

“只要承认孩子是人,那么很多教育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金英说,“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多很多。比如孩子会犯错,既然是人,就会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长大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教育的机会啊。”

大关小学给每个孩子的生日礼物,就是3张卡,一年允许他做错三件事,免于惩罚。“药家鑫的悲剧,我的理解,这个孩子怕犯错,做错事以后他觉得没人会包容他,最后他选择了最坏的一种方式来掩

盖错误。”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家长要去发现,”金英说。她告诉记者,一个妈妈找到她,向她哭诉女儿有多不好,她说谎、偷小摊上的东西、不做作业、睡懒觉,顶嘴,离家出走,去网吧,才小学六年级啊!

金英问这个母亲,你说说她有什么特点吧。母亲说,特点,想了就生气,很爱哭。

金英说,教育专家都知道,这样的孩子有爱心啊。学校组织学生去陪空巢老人聊天,就让这个小姑娘去做队长。她做的不要太好啊!人家嫌老爷爷老奶奶太唠叨啊,她不会!

“可能有人会说,金校长,你找到她这个优点又怎么样,初中又考不过人家。可是,她一生就有一个立足的基点了啊,那在这件事上她就可以有成功,有自信,作为家长我们就要欣赏她,给她足够的肯定。”

“现在很多家长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教育被附加上了很强的功利色彩。现在需要回归,需要返璞归真。”鲁林岳说。

这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副会长说,“起跑线的说法是对教育异化的结果,其实教育并不需要比出输赢,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样一个本质,所以她不存在一个输赢的问题,不存在一个你好我坏的问题,如果看清了这一点,家长还去抢跑干什么呢?对孩子没有好处啊。”

“大关小学每年有50%的毕业生去了杭州最顶尖的民办初中,但是我跟家长说,那有什么了不起,这就说明你赢了吗?初中的时候暂时领先而已,有的花是高中才开的,有的大学才开啊,有一朵花六十多岁才开,那是齐白石。”金英说。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