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赏析 课后心得体会

心的旅程,美的享受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程接近了尾声,还清楚地记得,在教务处网站上查到自己可以选修到+++老师的课的时候开心的样子,当时我对于这么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现在我对这门课程更多的则是的回味与不舍。

在三个月前,“戏曲艺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就像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的,“每次看到电视上有戏曲表演就会毫不犹豫的换台”,但是经过老师十次课上对戏曲知识的细心讲解,和对几部经典序曲作品的介绍和评析,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短短十堂上,我不仅学到了生旦净丑、各大行当等戏曲常识《三;岔口》、《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剧目;许仙、白娘子等等的戏剧人物,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做的精彩示范,让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了戏剧,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美让我被戏曲艺术的古典美感所征服。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课上,老师将校艺术团的优秀学生演员带到课堂上为我们演出,近距离地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使我被深深地震憾,尤其是那段《贵妃醉酒》,堪称经典,让我认识到戏曲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没有用心去体会,去欣赏。

欣赏戏曲艺术的过程是一个荡涤心灵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美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我为之自豪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我想对余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谢意.

最后我想对戏曲艺术赏析课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老师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能不能抽出一些时间来教授我们一些基本的戏曲表演动作或简单的唱段,因为我相信大家都对戏曲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身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第二篇:中国戏曲艺术赏析

我看中国戏曲艺术

——论京剧中的无道具美和唱词美

班号:04121102 学号:1120111015 姓名:马瑞

记得小时候,经常陪奶奶一起在电视里看京剧,那时候看不懂京剧,不明白舞台上的一堆人为什么穿成那个样子,嘴里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还总拖那么长的音,真的是不知所云。但随着慢慢长大,我逐渐了解到,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无奈初高中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欣赏这门艺术,终于在这学期,我有幸选到了余凤霞老师的中国戏曲赏析,让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了。

经过老师十次课上对戏曲知识的细心讲解,和对几部经典序曲品的介绍和评析,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十堂课上,我不仅学到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等戏曲常识;《红灯记》,《西厢记》等经典曲目;许仙,白娘子等等的戏剧人物,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记得刚开始的第一节课,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亲自示范了京剧里上下楼梯还有缝衣服的场景,当时我坐在第二排,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首先,老师手上没有一针一线,却能将缝衣服的动作表现的那样鲜明动人;脚下没有一个台阶,却能就上下楼表现的那样淋漓尽致,不禁让我感慨万分。其次,老师的几句唱词也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戏曲艺术那种强烈的表现力

以及汉语言的魅力,也从此迷恋上了这门艺术。

首先就来说说京剧里的无道具美 拿《三岔口》来举个例子,这个故事主要源于《杨家将演义》中的一段戏,描写的是焦赞王钦若的女婿谢金吾后被发配到沙门岛,杨延昭命任堂惠暗地里保护焦赞。焦赞来到了三岔口这个地方,住进了一家店,任堂惠也赶到此,店主人刘利华与任堂惠都为了保护焦赞,互相起了误会,两人在黑暗中互相搏杀。《三岔口》这个戏就是描写刘利华和任堂惠在黑暗中博斗的情景。在这整个戏中舞台上的道具只有一个桌子和椅子,台上的演员没有开口说话唱戏,只有一番打斗的场面,是生旦净莫丑中武生的看家戏,全靠的是真功夫!演员在舞台上窜下窜的,一会儿跳到桌子上,一会儿翻个跟头,不禁让人叫好!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椅子,他们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表演力,以及深厚的功底,向观众表现出了一个黑暗中在客房中搏斗的场景,时不时还有危险发生,坐在下面的我还真有点为他们担心,足见他们表现的是多么的真实啊。有一些事物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你只有全身投入的去欣赏京剧,才能体会出不一样的韵味。

这样质朴的京剧很少见了,甚至现在看京剧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大家都愿意赶社会的潮流风,不愿意看着国粹了,尤其是在浮躁的现代每每打开电视看到那些飘逸虚幻、打着武侠片幌子的情感片偶像剧就觉得十分倒胃口,当年的热血英雄都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全民娱乐时代,连京剧都可以娱乐化。人不可以失去生命中本有的血性,更不可以变得矫揉造作武侠,是我们最后的世外桃源,还是保留最真

的粗犷吧。我们一定要在学习好的基础上,继续把国粹传承下去。

其次说一下京剧里的唱词美。

戏曲中人物的唱词则往往是最能令人玩味的,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学美。曾经说过,原来诗词读多了,觉得诗不如词好。后来见了戏曲上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诗词都比不上曲的。曾以为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的下句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后来才知道是“愿做鸳鸯不羡仙”,原来是自己傻了,唐诗里面最忌讳重字的。但究竟觉得“愿做鸳鸯不羡仙”不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来得好,因为戏文里,是热呼呼、亲切切的生活。由此也可见,戏文引用前人诗词的很多,有的改了一两个字,有的几句唱词中竟有了几家的诗句。也算是文学中的一种集大成吧,虽是原创性不够,但究竟知道的人大都以为这句话就是戏文上先出现的。而戏曲中有另一种美诗词却无法企及,因唱词皆由人口中出,因而像“不是我无故寻烦恼”这般口语化却又使前后几句唱词连接得极佳的,唐诗宋词中怕是不多见吧?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不用说的了,些微有些文学素养的人都懂得这其间的妙处。而我在课下看《春闺梦》时,“去时陌上花如景,今日楼头柳又青”、“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更是令人觉得妙语如连珠,唱起来可寻味良久。所以,有时戏剧也可以打在纸上,光看字就行了,这样已觉极为满足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京剧,京剧每一种唱腔,每一句唱词都是那么精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精华都可以在京剧中一一体现,那一颦一足,无不渗透出京剧的特色。还有那美妙绝伦的妆

容,中国人以聪明的头脑运用妆容来体现每一种角色的性格和身份。也大大的增加了舞台的效果,提高了观众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

每次听完京剧,再听我们的歌唱演员唱歌,都会觉得他们的功底太浅了,歌曲太没有韵律感了。

这次的通识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未能了解的知识,很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