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1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2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

3

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4

 

第二篇:实践论心得体会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心得体会 凡是有过生活阅历的人,想必都懂得实践的重要性。现在的招聘会,无论大小,你总会看到些”有经验者

优先”的字样,试问经验从何而来?当然是实践了。古人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现在体会更加深刻了。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以前对于认识和实践,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感觉认知和少许经验(这认识和经验

当然大多来自学习)上,现在看来太狭隘了。进入大学,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实践机会的增多,特别是对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反复研读,我对“知”和“行”的关系有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会。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为真理,不是依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赖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躬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就有着这样神秘而又不可替代的力量呢?我们认识到,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一个意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真理完整地反馈于人的大脑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主观能动地对象化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性的意识也带进了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当中去了。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理论相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失真。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呢我们发现,实践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真理的阳光从不畏惧冬日的冰霜,实践可以将理论中的种种谬误统统暴露无疑,并将人类理论的探索带回到唯一正确的轨道上来。实践是人类找到自身精神与客观真理的唯一契合点的唯一方法,是人类完美解决理论缺憾的不二法门。“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的品格,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给予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运动“让我们辩证的看到

了“秀才不出门,知天下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个例子,亲口尝一尝”这些俗语所蕴含的深刻的唯物主义内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我们真切地意识到,人类的理性认识深深依赖于人类的感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由此而来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人若是否认了这一点,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

在实践论中我们会看到些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社会现象或例子,从而给我们阐述深奥的辩证唯物

主义内涵。在谈到认识的过程时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会说 :没把握。之所以没把握是因为他对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没接触这样的工作再或者接触的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也就无从有把握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现在大学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比较强,有些课程自己课下不下功夫去学习是根本无法跟上进度的,从而就出现了一个现象(问题),有些老师经常会跟我们些时间去提学习中自己有疑惑问题,给我们作答,可是在这段时间里课堂里是一场的安静,偶尔可能会有提问题的,而那问题也不怎么地有“科技含量”。大部分人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追其原因,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连根本的材料都没有,自然就想不出什么有“科技含量”、有水平的问题了。我们只有开始接触了事物,才能对“综合的感觉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我想这就是认识的过程了:感觉阶段和概念判断及推理阶段,当然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呼吁世纪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早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认识开始于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同时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到理性阶段只能说认识到了一半,斯大林曾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时间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当在实践中得到我们预想的结果时,我们对于在某一事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实践论最终给我们的行动指南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能动的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全部理论精华

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实践。是我们认识和行动的指南,思想的规范标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