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

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第二篇:浅谈教师人文素养提高之道

教师人文素养提高之道

赵和镇雷廉小学 崔波祖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谈到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之道,首先应该弄明白的是什么是人文素养。如果“人文素养”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说一知半解,那么也就不要奢谈教师人文素养提高之道了。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简单的来说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

具体到教师的人文素养,我想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它的核心内容。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方法。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应该从人文知识入手。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文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和美学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现在与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工程师——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存,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历史 ,简单了解世界的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如果对历史一窍不通,不了解过去,就看不清楚未来,又怎么去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伟大领袖毛泽东最爱读得书中就包括《二十四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里面有很多都是留学生,而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却没有到外国留过学,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完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并创立新中国,应该和他熟知中国的历史有关。同样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新课程改革,也应该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结合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实际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做。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得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对于世界历史,做为教师不能一窍不通,不能仅仅停留在只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的基础上,最起码应该了解一下欧洲中世纪和欧洲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所以教师最好了解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只有对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有一个基本正确的立场,和清楚地认识,才能够以它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自身人文素养提高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了解一下,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美育;美学自身。

其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应该从人文精神入手。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