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览心得体会

读《教师博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下心来读一读《教师博览》,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裨益。

《教师博览》中有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有课改先锋的经验介绍和优秀案例;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客观深入的分析;有介绍国外师生生存状态的报道;还有教育时事新闻等等。当我在备课或评卷感到疲乏时去阅读,让自己放松一下;在遇到一些困惑无能为力时去阅读,寻找突破口和解决之道;在夜晚临睡前去慢慢品读,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并有意识的去改变??总之,《教师博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从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1.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师要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把其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养成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的专业能力。

1. 教师的工作方法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

教师职业不像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它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1.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教育不是急功近利,不是急于求成,也不是工业的流水作业,它需要耐心地浇灌,耐心地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等待学生的成才。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会不断重复和出现,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耐心、冷静地面对,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要用百分之百的热心和信心去鼓励和引导他们一步步前进,让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自然的发展,不急不躁,不拔苗助长,从容享受教育的过程,感受教育的快乐。

《教师博览》是全国教师自己的书刊,理解、帮助、引领老师,每看一回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徜徉在求知的海洋中。感谢《教师博览》为我们创建交流的平台,感谢《教师博览》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

 

第二篇:《教师博览》20xx第4期学习心得文档

读《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有感

《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讲的是作者自己成长的经历:一个青涩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五年仍是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教师,直到遇见那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何瑞基老师 (恩师)。在他的感召下,作者开始潜心阅读二十四史,十几年的坚持阅读与积累,让他变得明智、博大、清醒,就如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每每惊讶于老师上课时,对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让博引,娓娓道来,连书都没翻开,一切都了然于胸,毫厘不爽。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大量的阅读,能将课本的知识还原到了它们在历史中各自的本来位置上,而它们又是有机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能立足于课堂,又能放飞于课堂。

我们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读书,可我们又能读几本书?我们都没能给学生做个榜样,他们又怎么会热爱阅读呢?读书,是一种汲取,是一种澄净心灵的方式。一个喜爱读书的老师,本身就是奋发学习的榜样。

教师,要教好书,先要读好书。正如文中何老师说的那样:要把书教好,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

我很喜欢何瑞基老师说的那句话:“作为一个教师,身上没有点书卷气,就没有了当老师的底气,怎么能叫教师?”

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不见得是要机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方

式。所以,我们要宁愿做一个假装要读书的教师,也不能做一个真实的不读书的教书匠。

“赏识教育”时代,“惩戒”必须“下岗”?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绷紧了人们的神经。学生只要一出事,教他的老师马上就成为被社会谴责、被家长追究责任的首要对象,弄得老师越来越不敢执行“管”学生的权利了。

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说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 “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教师从自己供职的某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原因是这所学校对老师提出了种种“苛刻”的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该校还特别要求老师: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看完之后,感慨颇多,我对这位老师深感理解和同情。我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学生。现实社会中充满了惩罚,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

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犯了错误连一句批评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充满惩罚的社会?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就要让孩子为违规付出成本。由于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孩子从小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需要教师

的大智慧,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是最重要的。此时,惩戒是必要的。教育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有些老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学生的爱戴,因为学生们能体会出这样的老师心中的爱,理解的过程也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据我所知,学生时代受过教师惩戒的学生,大多数成年后会感激老师。相反一些对学生纵容或放任不问的教师,学生并不买帐。

我们必须把惩戒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孩子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受到损害,而是在接受另外方式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可能所起的作用比上一堂课来要大多了。 教育是连续的,你进行了恰当的惩戒,如果他接受了,会提高他以后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惩戒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长大可能成为高管、科学家、总理,也有可能沦为罪犯。而在学校阶段,就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触的,触了就是犯罪!这不也应该是学校教育应肩负的责任吗? 事实上,现在许多学生的违规行为已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等到他们真的犯罪了再来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我认为,在违纪和违法犯罪之间,学校将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他在边缘处止步。

常有人把欧、美等国的教育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首先孩子不一样,其次国情不一样,他们的教育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 在美国,如有学生将不允许带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

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戒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律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收到特殊学校去。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继承。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时,社会还在呼吁激励教育、呼吁家长教师理解学生;当我们看到有些极端自私、缺少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溺爱之风由家庭蔓延到学校时,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了?

教育不仅仅需要赏识,更需要惩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