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博览心得

读《教师博览》心得

龙楠 最初听到《教师博览》这本书的名字,以为又是一本满篇都是理论知识和各种大道理的刊物,不曾想,一看便爱上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教师博览》这本杂志,每次拿到《教师博览》,就让我感到一种亲切,“立足教育,面向社会,博采中外,荟萃精华”是《教师博览》的宗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如饥似渴地阅读各栏目内容:里面的文章大都非常感人,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感悟和经验,常给我以许多的启迪。并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 有的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显得那样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他们敷衍塞责,只为养家糊口。在他们看来,教书育人的工作是一种苦役,只有退休才能脱离苦海。他们以聊天、上网和打牌等方式来消磨闲暇时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捱过来、混过去。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到快乐,成为名师,而有的人却只能沦为教书的机器?

主因在于读书。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

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曾看过这样一幅图,脑袋空空的人才会对着别人吼叫,脑袋里装满知识的人只会一笑而过。细看,这有点像我们有些教师,遇到不容易开窍的学生就呈现脑袋空空的人。每个学生有差异,起点不同,有些学生更需要我们耐心,用方法去引导,如每一学生无任何差异,智商、接受能力都一样,这样虽是舒服,但没有任何挑战。人生充满未知、充满挑战才会让人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多年之后,夕阳西下,回想过去历历在目,每一件事都是让人值得津津乐道。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就一定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使其学生受益终生。

但是,有些老师说教师每天要做的事很多,备课上课改作业等等,哪有时间啊?这些就是为读书而找的借口,大家其实都明白,若有心看必有时间,若无心看必有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还有些老师,教书半辈子认为经验多,觉得肚子里的墨水足够对付以后的教学生涯。在这种应试教育读书与教学并没有多大的联

系。乍一听,挺有理,细一想,殊不知,这是老师不愿看书的浮躁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走在世上的前端,你若不读书,怎有最新鲜的知识灌输于学生?说到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的口粮。作为教师,可以利用休闲的时间读读《教师博览》,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神交行动的大师。《教师博览》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的集合,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读《教师博览》,我找到了教育的美丽,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教育、爱上了孩子。读《教师博览》,我悦纳自己,不再怨天尤人。 感谢《教师博览》,教会我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的人,在生活中做一个快乐的人!

我读书,我幸福!

 

第二篇:教师读书心得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读书心得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

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

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