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

原典读书笔记

题 目: 《资本论》读后感 院(系): 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金融三班 姓 名: 王今 学 号: 2012200198

2014 年6月9日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马克思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宏篇巨作。这本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力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完这本书,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和观点被颠覆,以下是我的感受: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当生产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的形成要素时,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经过一次轮回。它从以消耗的躯体转到新生成的躯体。但是这种轮回似乎是在现实的劳动背后发生的。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劳动,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因为他总是必须在一定有用

的形式上加进劳动;而他不把产品变为新产品的生产资料,从而把他们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他就不能在有用的形式上加进劳动。可见,由于加进价值而保存价值,这就是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自然恩惠,这种恩惠不费工人什么,但对资本家大有好处,使他能保存原有的资本价值。当生意兴隆的时候,资本家埋头赚钱,察觉不到劳动的这种无偿的恩惠。但当劳动过程被迫中断的时候,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资本家对此就有切肤之感了。就生产资料来说,被消耗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由于这种使用价值的消费,劳动制成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实际上没有被消费,因为也不可能再生产出来。这个价值被保存下来,但不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对这个价值本身进行了操作,而是因为这个价值原先借以存在的那种使用价值虽然消失,但只是消失在另一种使用价值之中。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地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劳动力在不消耗生产材料的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生产材料增加了新的价值,而这新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力所创造的。这个过程是劳动力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的价值上,生产材料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产出品。工人的劳动力不仅仅提升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还保留了这些价值。例如:一家生产果汁的厂家,工人运用劳动力将原料水果加工成了果汁,不仅增加了价值还保留的水果的价值。如果没有工人通过劳动生产果汁,那么原材料水果可能会很快变质腐败,价值减少。所以工人的劳动力在保存价值上也非常重要。劳动力的增值作用并不能使工人获得很大的利益,因为工人通过出售劳动力来获取钱财以换取生活必需品,这部分钱财已经包括在生产成本之中,所以工人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完全为资本家所有,而资本家把这当做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生意兴隆的时候资本家完全感受不到这种自然的恩惠,而当资本家周转不灵的时候,他才会意识到工人给他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为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劳动力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用来弥补劳动力的价值的,而资本家不会满足于只补偿劳动力的价值的生产,他一定会要求工人延长时间再进行生产,而这部分时间所生产出来的价值全部为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家的剥削。他将本来属于工人的、工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归为己有,无偿地占有了工人用血汗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但我认为虽然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非常正确的,但他略有一点偏激。如果没有资本家的资本购买原材料、生产机器和厂房等等,工人们就无法通过生产来创造价值。而资本家虽然没有参与生产、参与劳动、参与价值的创造,但他应该由于付出资本的得到一定的补偿。也就是说工人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不应单纯地归任何一方所有,而是应该有资本家和工人分享。可是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资本家处于完全的领导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所以往往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归为己有。

“我们已经知道,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因为他是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状态下进行生产,所以他不是直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而是以某种特殊的商品形式生产出同他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或者说,同他用来购买生活资料的货币相等的价值。他为此耗费的工作日部分是大小不同的,这取决于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取决于每天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对象化劳动小时,那么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工作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的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因为工人

在生产劳动力日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内,只是生产资本家已经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成为必要劳动力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成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的形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是必要,是因为工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工人在一段时间内只生产他的劳动力价值,这一部分是资本家付出工资应得的。而这部分工作时间只占工人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里的思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条件下,经济学不再只是经济学人必备的功课,即使只是普通人,要想顺应社会的变迁,甚至进一步洞悉财富的奥秘,读懂经济学也是必备的功夫。对想了解经济学的人来说,阅读经典是最好的捷径,而现在是读《资本论》最好的时候。金融危机后,资本论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中国曾经是马克思的读者最多的国家。《资本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也是“有产阶级”的知识经典。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的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定义,并且对其做出了很明确且精辟的说明,有很大的理论和科学意义。《资本论》序言和跋阐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经济学者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分为四大部分: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和家庭的关系。在生产中物质生产首当其冲,而在生产阶段所共同的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抽象要素却不能理解历史的每一个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介绍了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并指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资本论》序言和跋说明了《资本论》创作的原因:进一步阐释前一本书未能阐述的内容,对书中大致内容作出了简介: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介绍了正文的写作内容与马克思的创作思路。从序言和跋就能看出《资本论》的创作内容。

马克思在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被这段话所感动: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著吗?为什麽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於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变,马克思也时常在变中探索真理、探索哲学。从孩童到成人,无时无刻思想不再变化,无论身后发生了什么,都只有向前看,人如此,社会也如此,历史的长河推动着我们向前进,而不是一汪宁静的湖面,困难不在于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在于何以仍然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马克思给了我们一条思想的大河,是要我们在这条大河中舀出水来仔细琢磨,而不是捧在手心里一动不动,这样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更不要说反过来批判马克思的了。

读了《资本论》序言和跋,我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而且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资

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资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都无法解决其固有矛盾,它的逝去是必然的。

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正确。

在《资本论》序言和跋中,马克思大胆的批评了黑格尔辩证法。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他担心辩证法会被灌进新的神圣的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头脑里去。批判黑格尔的原因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马克思说“他的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任务就是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指出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可以说,马克思一直都在履行这句话。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和跋中介绍了他的创作《资本论》的背景、创作内容、写作目的、他的思想变化。在跋中介绍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为之后的阅读坐下了基础。在第二版跋中,作者指明德国在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内的落后现状,接着说明自己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又向我们介绍了庸俗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为接下来说《资本论》被批评埋下伏笔,另外马克思介绍了辩证法和分析法。《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写作而成,是马克思的伟大结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总结,是对世界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资本论》序言和跋已足以看出《资本论》对整个无产阶级、对整个世界、对整个人类的巨大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自己探索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他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以不怕下地狱的精神,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他表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对任何社会都适用。是一般规律,但只作为指导,在各类不同社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社会规律,要以这一般规律作为指导,对各类不同的社会做具体的考察。马克思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做了全面的概括,做出了十分经典的表述,概括如下:社会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把人与人、人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然系统,构成了人的基本领域。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活跃因素,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生产关系改变,社会中的上层部分会随之改变。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日社会的胎胞虽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社会革命要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社会革命、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研究社会问题的一个科学、严密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部分专门论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回顾了历史,“好像是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摘到谁先尝。这就是说,财富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礼物,与人类劳动无关。也就是说,财富已经存在,劳动最多是取用的过程。总体感到,马克思的这片导言写得比较朴实、通俗,而《资本论》也着实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字宝库。马克思的理想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或者是和平的手段,或者是暴力的手段,摧毁国家机器,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了。

人们怎么忍心去侮辱马克思呢?人大抵总是有良心的。15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没有忘记他。对我国来说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生产力水平不高。

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一个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我们不同于马克思讲的,我们是从封建直接接到社会主义,我们又不同于苏联,我们是农村包围城市,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发展生产力是很重要的方法。

读了这四篇文章了解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问题,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思考,对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对辩证法和分析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有了进一步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