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材料

爱阅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一)绘本介绍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全图画的书籍。深入了解优秀的绘本是图画的艺术,文字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它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学性,还具有思想传递性。它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赏心悦目,让人眼前亮,体现一种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衍生出精神的享受,毫不夸张的说,绘画是儿童精神成长的营养大餐。

(二)阅读绘本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与大人共读绘本时,他们不仅在听一则他人的故事,他们会与故事中的角色合二为一,身临其境地体验这段故事。每一次聆听,对小孩而言都是新的感觉。因此,大人与小孩一起阅读绘本时,不要先读文字,要让他们先看图画。预留空间,让孩子的想象驰骋,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在诵读文字的时候,我们应忠于原味,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加油添醋。这样,小孩才可以体会到绘本的文学及秩序之美,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

1、 发现: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这就需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1)发现封面,作者、译者、出版社,主人翁。猜想故事,使阅读弥漫想象的色彩;

(2)发现环衬,封面与书蕊之间的衬低,不但与正文故事息息相关,有时也会提升主题;(3)发现扉页,不仅是通向故事的一扇门,它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4)发现正文:每一个孩子都是读绘本的天才,它能发现书中隐藏“神秘”,他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尊重孩子的不同感受,要积极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故事,鼓励他们融入故事中去,在想象空间大的地方可以先让孩子想象,再读故事,情绪色彩浓的的图画可以让学生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5)发现并未结束的封底:许多绘本,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封底上,与封面相呼应,需要和封面连在一起欣赏讨论。为孩子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 思考:在读文赏图过程中或读完故事后,引导孩子再现情节,通过思考产生心灵的顿悟。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能使我们把认识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不要着急说教,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 I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的沉淀,融入自己的生命。

思考的内容:(1)对图画语言的思考;(2)对文字语言的思考。(3)对图文结合碰撞产生语言的思考。

思考的意义:讨论故事是引发思考的途径。对家长而言,讨论故事可以了解孩子对故事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当家长的思考带给儿童时,家长就把均可保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和心灵空间。

3、 表达: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作家”应该是孩子。阅读绘本,能给孩子创造表达的舞台。如何在挖掘绘本自身魅力的同时并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呢?建议家长帮助孩子采用以下表达形式:

(1) 语言表达:讲故事、演故事、续编故事

(2) 文字表达;改写结局,改编情节在扉页处写前言:给书中人或作者写信,谈心得等。

(3) 图画表达:学画书中图画,绘本创作。

无论你是出于对眼前利益的考虑,还是出于为孩子长远发展的考虑,都应补这一课。但是欲速则不达,希望家长在挖掘绘本自身魅力,适当分享绘本的人文价值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让儿童品尝阅读绘本的甜美。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去参考

(三) 如何更好的阅读绘本

在精选绘本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和幼儿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经典图书的美妙故事。“每一个相同的故事会因阅读声音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幅相同的画面会因眼睛观察的不同而不同。”(Thomas,1998)除了常规的阅读外,教育者更是应该和幼儿一起开展绘本的精读。精读时,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运用全身各种感官,尽快地进入自主阅读,在精读中感受快乐,获得心灵滋养。 “耳朵”一一感受精读之“乐”

被人们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强调:“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作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 II

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由此可见,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这是一种成人朗读、幼儿听赏的活动。为幼儿朗读,让幼儿先“用耳朵进行阅读”,是精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用“耳朵阅读”所获得的阅读感悟会令他们心神荡漾,沉醉其中,其乐融融。在为幼儿朗读时,教师或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朗读要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的朗读非常关键。在朗读中,教育者通过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等对作品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阐释,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体验作品情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同时,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与已有经验整合,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他们能从动听的语言表达、夸张的动作表情,有时甚至就是真实的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们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又沉思冥想;他们与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有耳朵就能听,这是天生的本领。但是,“听力”未必意味着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性的“听力”,而听故事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良好途径。在给幼儿朗读故事的同时,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集中注意力,听清故事的大概内容;边听边想:“故事里有谁?”“你听到的哪句话最美?”“谁的话最有道理?”“从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此时的幼儿已不再是单一的听众角色,他们更是用心在与绘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眼睛”——享受精读之“美”

如果说,刚开始听教师或者家长读绘本,幼儿只是在间接地接触绘本的话,那么,当他们自己阅读绘本的时候,这种直接的阅读所产生的感悟,是其他阅读形式无法替代的。在自主阅读中,幼儿会用眼睛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了解故事内容,教育者则重点对绘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由此引导幼儿感受优秀绘本图书的精美,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除此之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对图书上画面以外的文字产生兴趣。尽管幼儿尚未正式进入学习掌握文字的时期,但 III

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培养他们对文字的兴趣,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并引起他们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文字的功用。

“嘴巴”——打开精读之“声”

阅读每一个经典绘本时,展示阅读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教育者应带领幼儿朗读绘本故事,直至熟读成诵,让孩子用“嘴巴”最直接的方式展现阅读效果。不但能感受绘本中的经典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在阅读中,幼儿还可以主动运用一些优美的词汇,与伙伴或者教育者交流讨论图书的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如请一名幼儿凭着自己的理解讲完故事后,可以这样问其他幼儿:“你认为她(他)哪幅图片讲得很好,哪幅图片讲得跟图片意思不一样?”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幼儿的语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你在孩子面前第一次翻开一本书时,你就引领他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你开始给他阅读,让他感受的是形象、色彩和声音。他领略到了想象中的人物故事、耀眼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无论是一首儿歌还是一篇童话,他已经开始亲近阅读。

家有书童少儿图书馆

联系电话 0371-87097635,135xxxxxxxx

QQ群:28539559 (群里都是爱阅读的妈妈)

地址:花园路农业路向南100米路西郑州国贸中心新领地4号楼2单元405室。 花园路新领地入口在国贸中心肯德基南边,丰产路新领地入口在360广场东20米,另外可从大商新玛特、360广场、家乐福通过地下停车场乘电梯直接到达我馆。

小建议:

百忙之中您最好每天能抽出20分钟陪着孩子一起阅读看书,一起探讨享受书中的乐趣。一段时间后您会发现家里少了一个电视迷、少了一个电脑迷、少了一个捣蛋鬼、却多了一个一个小书虫

IV

 

第二篇:如何知道绘本阅读

家长怎样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陪伴孩子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是学龄前家长睡前必修课。在精美的图画中,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在精彩的故事中,让孩子明白生活的道理。针对孩子的特点,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大家是否了解图书的基本常识,绘本在设计上会遵循哪些特点呢?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更专业的分析指导。

? 从封面可以猜故事

比如,大卫·麦基的《花格子大象艾玛》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都是灰色的吗?世界上怎么会有彩色的大象?”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艾玛是一头五彩缤纷的大象。它是大家的开心果,但它却总是不快乐:“每个人都笑我,我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被誉为“现代寓言大师”的大卫?麦基在这本书里与幼儿循循善诱地探讨了一个“如何做自己”的问题。

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的《天灵灵》,封面上两只大猩猩蹲在厨房的餐桌上,一个小女孩推开门,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家里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两个不速之客?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诡异的幻想故事了。《窗外》是两次英国凯特?格里纳威奖大奖得主查尔斯.奇宾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冷色调的封面上,一个蓝色面孔的男孩正睁着眼睛眺望着窗外。翻开它,我们就随着这个名叫雅各的男孩的目光,看到了窗外街道上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 孩子一般不会漏过环衬

可以说,环衬是整个一本图画书里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常常被人一翻而过,然而实际上,

图画书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

环衬印上图案的图画书,也不在少数,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别放过它们,也许看完全书你就会恍然大悟了。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这本幽默的图画书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 会讲故事的扉页

扉页又叫主书名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它还常常是一个引子,作者会故意在这里埋下一个悬念,吊起你的胃口。你看汤米.温格尔的这本光是在日本就卖出了100万部的《三个强盗》,一轮黄色的满月之下是三个头上戴高帽子的人,漆黑的帽子漆黑的脸,只有眼睛是白的??今天晚上他们要去抢什么呢?就这么一个谜雾重重的扉页,就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了。

? 正文

? 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正文即图画书的主体,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阅读一本图画书呢?也就是说,图画书究竟是应该大人读给孩子去听,还是放手让认

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

松居直可以说是日本最久负盛名,同时也是最坚忍不拔的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了,曾经写过《什么叫图画书》、《看图画书的眼睛》、《走进图画书的森林》等一系列关于怎样阅读图画书的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观点,就是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他在新作《图画书的快乐》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图画书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和空间里,存在着图画书这样一个快乐的语言世界,朗读者和听者共同分享和拥有这种语言的快乐。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是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听者的一生当中。这正是母亲给读过的图画书、父亲给读过的图画书、老师给读过的图画书的精髓。”

这也不是松居直一个人的观点,比如美国学者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一书中,也赞同亲子共读:“出声地朗读图画书,不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幼小的听者们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行为??在亲密相偎一起阅读图画书的同时,大人和孩子一起迈入想像的空间。大人越过了自己与孩子相隔的岁月,越过了孩子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界线,借助艺术的翅膀,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现实感。”

? 一边给孩子读图画书,一边让孩子自己看图画

松居直还主张大人应该一边给孩子读图画书,一边让孩子自己看

图画,他发现孩子即使是只看图画,一本图画书的内容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图画比文字容易理解吗?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对这种观点表示了怀疑:“由于图画也受文化的意识形态假设所影响,因此孩子要对文化有些了解之后,才能够理解图画??”

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孩子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孩子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

和大人一起读图画书的孩子,常常会读出让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来。还真是不能低估了孩子看图画书的能力。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安娜的3岁孩子,当妈妈给她读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一样样东西,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安娜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像她这样的小女孩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 封底

合上一本图画书时,图画书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

有时是这样的。

比如,大卫.司摩那本畅销百万的《妞妞的鹿角》的封底,一个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的小女孩,正趴在窗台上望着我们,表情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炫耀的意味??是的,合上书之前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封底与封面是同一幅图画,仅仅是让意犹味尽的孩子再发出一次

欢快的笑声而已

然而,也有时不是这样。

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

——选自《幼教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