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

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

有效教学读后感(一)

开学初期,工作忙碌,匆匆忙忙读完《有效教学》,却只能算读了半本书,因为只是读了其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却是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半年的青年教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效教学只能算是一种并不遥远的奢望。说它是奢望一点也没错,现在的我在课堂上只能够把课堂流程很顺利的进行下来,却不能达到让人很满意的所谓的有效教学。但是说它是并不遥远的却也是言之有理,借着学校实行翻转课堂课改之际,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相信,教学不仅仅是我的目的,有效教学才是我的最终目标。

扪心自问,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教学我一直是处于盲人之际,摸摸索索小心翼翼的前进,生怕碰到悬崖深渊让自己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下错的棋子还有悔棋的余地,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的机会如果被这样破坏,该是怎样的懊恼悔恨。

可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瞬间感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不是最努力的那个,我只要求自己能够做到最用心,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回想起来时嘴角是上扬微笑着的。

作为一个老师,最成功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听到上自己的课时是欢欣雀跃而非垂头丧气的。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有效的课堂,一个活跃的课堂。

教学,原来是这样一件简单却又浩大的工程。要想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把知识收入囊中,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课堂上要有笑声。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上要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所以,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其次,课堂上要有赞美声。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代替批评声,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课堂上要有惊讶声。课堂上有没有令学生'惊讶之处',关键看教师能否挖掘教学

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课堂上真正的活跃是教师以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生动的教学、丰富的情感带来的激情投入,从而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的活跃,并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当然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了。而较高水平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来自于平常教学的不断积累,我想,这应该与平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吧。

有效教学读后感(二)

这几天,我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对此颇有一些感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那么,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辅以生动的教学手段。

原则上讲,针对每节课,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但生动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比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时地配以幽默、打趣,或者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适当且适度地把内容引申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区域,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应当被允许的。否则,均应予以否定。

二、教学重点突出,不要纠缠枝节琐碎。

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可以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要求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而对那些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大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三、教学内容正确,治学态度要严谨。

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正确,否则,就是教学错误。不要以为教师对某些问题都比学生懂得多,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没有把握,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回答?''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咱们可以请教某某老师!''我想和你们共同学习,好不好?'.

四、教学方法得当,表达手段清晰。

教师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方法得当,教师的普通话教学和书写能力也非常重要,毕竟流畅的语言结合规范工整的板书,能够更好地促使师生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互动'.

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创造精品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有效教学读后感(三)

读完《有效教学》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 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 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 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 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 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有效教学读后感3篇】读后感duhouhan.htm。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 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 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

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 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读后感)

把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读《有效教学十讲》的感想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陆静

好久没有这样静静地坐在台灯下看书了,尤其是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要不是校长下达了“任务”,可能这样美好的学习还是会因为众多所谓“忙”的借口而一再推迟。

“开卷有益”,翻开书本,才真正体会这一点。

这几天,一直在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作者的睿智与幽默,读者在本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

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本书,但是发现,平时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想法在这里得到了验证,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答,“把有效教学进行到底!”读着本书,内心不断有个声音在呼喊着!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感觉在书中余教授把新课程的改革说得很透彻,新课程教学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学模式来个大改变,教师的教学就要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发展个性,拓宽知识面。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全部内涵。

读了本书,有三点启发:

1、拓展要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

为了贯彻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师中曾出现了“拓展热”,一种情况是,只要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扯上点关系的就要拓展,事实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拓展结果是忽视了文本内容,语文课像科学课、思品课、美术课??就是不像是语文课。在课改初期,曾听过学校一位老师上《恐龙》一课,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语文课程和其它课融合这一理念,课前让学生收集了许多恐龙图片甚至恐龙的玩具,在课堂上交流恐龙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对恐龙特别感兴趣,因此,课堂上特别热闹,可谓“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当时就困惑,这到底还是语文课吗?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课堂气氛是很活跃,但一堂课后,学生在语文方面又有多少提高呢? 1

现在,余教授对这类课有了形象的评价——“快乐学习安乐死”“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真可谓精辟!

另一种情况是,为了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老师会在课堂上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却不加引导,令人尴尬的是,许多同学到电脑上下载了资料常常连看都没看一遍,结果读的人站起来交流时吞吞吐吐读不连贯,错误百出;听的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造成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无谓浪费。余教授在文中指出:有效课堂应该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显然,这样的拓展是没有效率的。

为了提高拓展的有效性,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我开始转变思想,重新审视课堂上的拓展。

如在执教《夹竹桃》一文时,我考虑到文中夹竹桃的韧性是作者表达的重点,在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后,我适时提问:“作者爱上了具有可贵韧性的夹竹桃,用饱含热情的语言来赞美它,文如其人,你们猜猜,热爱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他该是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季羡林《留德十年》”。这段节选文字的巧妙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那种夹竹桃一样的坚韧与执著、宁静与淡泊、丰富与博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明白了夹竹桃的韧性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教《月光启蒙》一文,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也补充了一段被删除的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原本放在文章开头的,选入课文时被删掉的文字经过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配以布满皱纹的母亲的照片和感人至深的配乐,显得尤其能打动学生,当然,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激、怀念之情,学生也能容易地理解了。这些拓展如课堂的点睛之笔,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又可升华文章主题,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学生深厚的感悟就在相互映照的多重情境中交错而生。

再如古诗教学中,对于作者的情况,古诗的创作背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收集了资料后在课上读一读,或者干脆由老师读一下。而听到一位老师的教法却别具一格,她教的是《如梦令》,在教学时,她在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依次补充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北宋末年时颠沛流离却奋起抗争、晚年时悲凉孤独的背景介绍,并让学生体会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心情对本词进行朗读,可以说李清照尝尽了人间所有的 2

幸福、甜蜜,也品尝了世上无尽的心酸、痛苦,因此不同时期的李清照读起这首词的心情完全不同,所以朗读便更具个性化。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

2、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暑假里备了一堂课《清平乐 村居》,这是一首词,在设计时,我遇到了一个两难问题:如何向学生呈现关于词的知识?如果我来介绍的话,肯定会非常有条理,而且这个环节会非常顺畅自然,但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级时曾在《但愿人长久》一课中初步接触过关于词的知识,我的介绍很可能会与学生的已有知识重复。

这时,我读了余教授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余教授指出: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须在老师教导下,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帮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处在最近发展区,教学正是要立足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还指出:有效课堂应该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这个理论让我受到许多启发,这不就是要求我们在备教案时充分地备学生吗?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关注教材,关注教学环节,却很少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的教案因为不符合学生实际而让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把《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中,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这一环节变成了由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词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我想,这样的设计应该能更加有效。

3、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重视生成,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余教授在书中也为我们列举了一些生成的误区,特别是指出了重视生成并不表示可以忽视预设,并强调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预设?还是应“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把握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兴趣点、兴奋点,把握思维活动的走向。”的确,“备学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条件。

记得上学期,我和蒋老师合作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第二课时,蒋老师在试上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年轻缺乏应变的技巧,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出现与教学设计不符合的地方,她不知所措,因为课前的预设被打乱而无法继续“执行教案”,试上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了教训后,蒋老师认真反思,课后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分 3

析,对每个问题学生会如何回答都预设了多种可能,并虚心地向其他教师请教,出现这种情况时,老师改如何处理。经过精心的预设,公开课那天,还是同样的教学设计,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次经历,让我们都认识到充分预设的重要性。

记得那次在上完课进行讨论时,一位听课老师对我的课提出了质疑:在让学生说樟树外形特征时,你的学生先说了樟树的枝干粗壮、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然后你让他们用文中一词(蓬蓬勃勃)概括樟树的特点,这很自然,学生也配合得很好,正好与你的设计思路相符。但是如果学生一开始跳过枝干和树叶直接说“蓬蓬勃勃”的话,你怎么办?面对同行的质疑,我暗暗得意,因为在备课时,我考虑过这问题,如果学生这样回答,我会换个问题:“蓬蓬勃勃这个词高度概括了樟树的特点,它的蓬蓬勃勃体现在哪呢?”这样,从原来的从分到总变为从总到分,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听了我的一番解释,那位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同样,只有当教师站的足够高时,才能驾驭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以上是读了本书后的一点体会,为了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我将认真读完本书,这样,我一定能从书中收获更多,我的“知识视野”也一定会更加“宽广”!

2010.9.23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