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灵源教育办 陈金辉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19至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收录了其在日常工作讲演中的六篇稿件及80岁时在哈佛大学写下的一篇自述生平。怀特海老师一生始终浸润于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中,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独到见解,他那深刻而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中仍具现实意义的一些教育思想深深地引起了我的认真思考。

“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我们知道有一句谚语“见树不见林”,这正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怀特海老师提到了这段话,从我个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可以概括两点,一是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二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首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慢的艺术,更是一种运用精雕细刻、行中有为、潜移静化的慢工活。李希贵校长曾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切不可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要耐心。面对教育理想与宏伟蓝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这里所说的“慢”,并非不进取、不作为,而是指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

教育。所以我们要明白教育是服务人的一生的,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是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别是我们在做教学研究时,也要把研究当成是一种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用心做好教育。

其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书中怀特海老师所说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它们合为一体”(P10),为主讲述了孩子学习课程之间的融合问题,他认为应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及课程中产生的系列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融会贯通,就能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这与我国经常阐述的一句名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含义是相似的。毛泽东主席曾把这句话从哲学上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词解为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确实,远大的眼光和渊博的学识(森林)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习一个个具体问题(树木)的过程中升华出来的。只有当孩子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合为一体,教育才会达成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还有,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特别提倡,教育家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而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学习,让我了解到在八十几年前,怀特海在他教育的讲演中就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

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提倡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曾提到“令人悲哀的是,儿童时代的金色年华却常常笼罩在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填鸭

式教学的阴影里”,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还让我们要记住,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而是生物有机体吸收食物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智力发展的节奏性阶段论,将智力发展的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认为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生活最初的12年,精确阶段包含青少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时期,而综合运用阶段则是青年迈向成人的阶段;指出在浪漫阶段,必须永远侧重于自由,让儿童独自去领会,独自去行动。认为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尚未结束时就对精确性进行训导,必然会妨碍他对知识的吸收,要求要对浪漫应有的地位进行认真的研究。这不正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什么的问题吗?我想只有我们明白了,才不会出现“学业过剩”,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浪漫”成长!

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还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等等。这些精辟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教育思想丰富和教育意识超前的智者对教育的认知。

而至今尚有很多学校还在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表面上、口号上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骨干里、实际教育过程中却还是放不开应试教育的做法,确实是值得我们新一代的教育人深刻思考呀!

 

第二篇: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内心激起小小的波澜。本书包括了七个章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训练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数学课程和大学及其作用。

我之所以感触很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它生动剖析了教育目的的本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作为老师,您明白教育的目的吗?活动老,学到老,您明白教育的目的吗?另一方面,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我自己总结了几点:

一、 当前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是教师备课和上课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学目标全面,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并行提出,形成5个立体空间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整体,紧密结合,互相支撑。这就要求我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不仅要考虑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哪些能力需要发展,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与掌握科学的方法。初此以外,我更要思考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

活动,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健康情感;会增强什么样的良好态度;会产生什么样的正确价值观。如此三维全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节课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 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事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没有一年的我,对于终身从教或许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自己有这个信念就会慢慢树立起来,多看看名师的从教历程,培养“淡漠名利,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心境。

教师是充满爱心和责任的化身,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充满爱心,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科学知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充满爱心和渴求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造就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才有可能通过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教师。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多参加培训活动,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数学新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应该积极与学生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我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红太阳实验小学:陈莉 2013/4/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