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生活于当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叹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今天,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像科学这样对我们的世界产生如此深刻、持久并且广泛的影响。科学不仅已渗透到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深深地触及到了人们内心的深处。一方面,它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

就像伟大的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一个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爱因斯坦不仅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灵魂。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的发展必须需要有一个保障与约束,那就是科学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它与科学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在于求真,道德在于求善,只有在求善的基础上,科学所求的的真才是真正的真,才会有利于人类社会,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

今天,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包括科学研究都是基于社会需要的,因为科学技术能带来利益,它就会诱惑人们去急功近利。所以,为个人谋利益也成为一种做科学研究新的动机,搞科学技术的人,不能把自己利益的获取作为一个根本的动力,而是要出于对科学纯粹的兴趣,好奇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由两个轮子驱动,一个轮子来自科学家对自然秩序的兴趣、对规律认知的渴望和对奥秘揭示的欢欣愉悦,另一个轮子的驱动,是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追求,仅仅个人利益的追求动力不可能成就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科学家的品质,既有优秀的科学精神品质,更内含着道德精神的品质。

近年来不断的学术造假事件,也一次次得对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一些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范以及浮躁学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法律与检查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有些人被利益与名利迷住了双眼,绑架了他们内心的对于科学纯粹的兴趣与追求。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我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李某某事件,是我国科研不端行为问题引起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关注的第一次。1993年原淮北煤矿师范学院讲师李某某在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列举了25篇“本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至少有23篇是虚构的,其中21篇不是查无此文,就是文章无此作者,2篇系逐字逐句抄自外籍作者的文章。基金委撤销了李某某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限期取消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李某某为达到基金申请的目的,不惜编造自己的科研经历,这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科研不端行为,也涉及到了其为人的诚信问题。

    德才兼备的标准是要始终坚持的。既要看才,也要看德,如果一个人光有点才而少德,难免不干缺德的事。出现李某某剽窃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学术造假事件是“汉芯事件”。20##年2月,由某高校教师陈某作为总设计师的“汉芯一号”问世,然而三年后,许多细节被披露出来。陈某的“近十年在美国高校和工业界从事集成电路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的直接经验,在各类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集成电路方面的专项论文14篇”和“担任摩托罗拉半导体分部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曾主持多项系统集成芯片(SOC)的新产品开发和重要项目管理”的履历全部是伪造。20##年8月,陈某通过他人在美国购买了10片摩托罗拉DSP56858芯片,随后请工人用砂纸磨掉上面的“MOTOROLA”字样,再打上“汉芯”标识。陈某又通过种种关系,搞到了“由国内设计、国内生产、国内封装、国内测试”等种种假证明材料,从本案例的后果可以看出,除了对陈某个人科研职业生涯的影响之外,科研不端/不当行为的社会影响是相当深重的。“汉芯一号”问世后,陈某先后向国家多部门申报了四十多个项目,累计骗取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他还用假的“汉芯”芯片申请了12项国家专利。不仅如此,这宗事件还登上了《纽约时报》、《科学》、《商业周刊》等世界知名杂志,影响极其恶劣,在世界范围内给中国科学界抹黑,大大折损了中国科学界在世界舞台上的声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厦门大学教授傅瑾博士学位造假、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千人”陆俊盗用他人论文……

    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研上的急功近利是出不了大成果的。中外科技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动力大都来自非个人功利的追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这样。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我们熟悉的物理学领域里的王淦昌、郭永怀等,名单可以列很长,都是把国家民族的发展作为自己献身科学的追求。

王淦昌先生1961年在苏联杜布那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是在基本粒子研究上的一个很大成就,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国家把他召回来,要他参加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他就从1961年开始隐姓埋名了17年。王淦昌这个名字,在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就消失了,好多人问王淦昌哪里去了?谁也不能说,他是去搞原子弹了。

郭永怀先生解放初期从美国回来参加中国核武器研究,力学工作部分是由他负责的。1968年他从基地坐军用飞机回北京,飞机降落的时候失事起火,全飞机的人都烧死了。他和他的警卫员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事故处理时把他们两个一分开,两人肚子之间夹了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是一个保密资料,完好无缺没有烧坏。

这些人的品格高度由此可见一斑。科技创新和繁荣需要有灵魂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科技创新和繁荣的文化精神支柱。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纯粹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人的精神的高贵和伟大。科学探索的激情与科学理性及感觉经验融为和谐的一体,能迸发出奇妙的力量。这8个字同样蕴涵着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是什么呢?就是要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利而不害”。这8个字又蕴含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秉持真理性的认识需经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就必然会派生出一系列的科学道德准则,它们引领和规范科学的实践。科学发展既要有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支撑,又不能离开它们的约束和规范,这是被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所实践和明证了的精神品质。

那么现在的科学道德问题与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有时也称为造假、编造)、篡改和剽窃(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

2002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组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和管理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进行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基本分析及建议》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国际科技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而非我国科技界所独有。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之道,必须依靠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来逐步达到完善。要解决科学道德建设与学风问题,需要主要依靠科技界的自身力量,在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根据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完善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已经成为控制科学不端行为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其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在科技界产生了一定反响。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的设立,是我国在科研领域建立统一的监察制度和机构的良好开端。今后应进一步构建针对科学不端行为的监察网络,包括政府科研资源配置的监察机制,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科学道德监察机制等,使相关制度不断完善。

二要发挥社会各界和社会舆论的作用。近年来,科研道德问题成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学界的委员和代表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媒体增加了围绕科研道德与学风问题的讨论或争论、观点的阐述与评论,以及对不端行为的披露与报道,甚至出现一些专门网站。实际上,近年来大量的学术违规事件,是在网络媒体和民间学术批评中被披露和传播的。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社会舆论和科技界本身的作用,可以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快科研诚信建设的步伐,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某些类型的学术违规事件。

三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各级科学研究机构制定了许多科学道德规范制度,但对比国际科技界仍有很大差距。参照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也应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建设,尽快制定全面和配套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明确科研主体的责任,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的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建立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对违反科学道德精神的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四要建立维护科学道德的有效机制。从实践中看,典型的不端行为,也即那些被称为“丑闻”的事件,是容易辨别的,但是,现实中,更大量的是那些不易辨识的不良行为。而且,这些隐性的不良行为往往带给科学事业更加严重的损害。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科技界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查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全面的覆盖度;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难点;在对披露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方面也由于缺乏相应制度而难以有效运作。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科学道德的有效机制。

    对于我们研究生群体,作为未来科研工作者的主力军,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与宣传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重大意义的。为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治学态度。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 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 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 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 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 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 不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 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 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 注重论文质量, 不抄袭、 剽窃他人作品, 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 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 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 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 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 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 谨治学, 维护学术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忠于真理、 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 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 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 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

 

第二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思考题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思考题

一、 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最重要的3个学会

国内在兵器领域最重要的学会有以下三个,分别是中国兵器学会、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NO1、中国兵工学会

1、名称:中国兵工学会

2、会长:马之庚

3、主要学术代表人的学术职位: 马之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兵工学会董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外部董事。

王德臣:我国航天领域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

王 越:我国著名的信息系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

冯长根: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任副主席。

匡镜明:教授,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评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国防科技进步奖评委等职务。

张文栋: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兼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省政协常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山西省科协副主席、山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青联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微米纳米专家组副组长、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测试专家组组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光子/声子晶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 IEEE 学会高级会员等职。

徐复铭: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军工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火炸药学报》编委,总装火药专业组顾问。

4、学会活动方式:

中国兵工学会是中国兵器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对外交流渠道之一。曾经承担了行业和政府部门委托的大量国际交流和合作任务,特别是在引进智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成绩斐然。

学会以“三主一家”即学术交流的主渠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国际民间交流与交往的主要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之家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还开展了科技奖励、科技咨询服务、继续工程教育等工作。

中国兵工学会作为中国兵工科技领域唯一的学术团体,由于全面认真地履行了各项职责,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被中国科协评为先进全国性学会。

“以人为本”,以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是中国兵工学会开展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为军工企业科技进步服务,为繁荣学术和促进国防现代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贡献,是新时期中国兵工学会最高的追求目标。

5、主办刊物或其他学术平台情况:

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并出版包括《兵工学报》、《JOURNAL OF BALLISTICS》、《弹道学报》、《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火炸药学报》、《民爆器材》、《光学技术》、《车辆工程》、《探测与控制学报》、《兵器知识》和《轻兵器》等在内的十几种科技或科普期刊;每年还出版一定数量的会议论文集。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中国兵工学会曾成功举办过坦克装甲车、火炮、轻兵器、炸药与烟火、可靠性、测试、光学、阻燃等领域的学术会议。

6、相关章程或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兵工学会(以下简称本会),其英文名称为:CHINA ORDNANCE SOCIETY,缩写为:COS。

第二条 本会是由全国兵器科学技术及相关科学领域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兵器科学技术及相关科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兵器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和团结广大兵器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兵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兵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技创新,促进兵器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本会依法维护兵器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会员和兵器科技工作者服务。

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服务”的精神,民主办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第四条 本会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本会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第五条 本会住所: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通信地址:北京2431信箱,邮政编码:100089。

NO2、中国宇航学会

1、名称:中国宇航学会

2、会长:马兴瑞

3、主要学术代表人的学术职位:

马兴瑞: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卫星技术专业组组长、《宇航学报》副主编、《振动工程学报》及《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编委。

阴和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军用电子元器件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军用电子元器件专家组成员、《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主编、《电子科学学刊》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联委员。

王兆耀: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少将军衔。曾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航天技术局副局长、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航天装备局局长,总装备部92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机电与运载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委,曾任国家“863”计划特种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

姜澄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兼工程技术二部常务副主任、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亚太生产力创新学会副会长。

胡海岩:力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20xx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学会活动方式:

学术交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展览,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动,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主办“宇航学报”和“太空探索”杂志,组织编辑、出版、发行航天科技书、报、刊、会议文集以及科技文献等。

科技咨询: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和科技转让。创办以咨询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实体。接受委托对航天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论证、评估和咨询,组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 推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开展对会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及时发现并推荐人才;评选在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及先进技术推广取得优异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表彰、奖励优秀航天科技工作者以及有突出成绩的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 反映会员的建议和呼声,维护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5、主办刊物或其他学术平台情况:

中国宇航学会出版的刊物有《宇航学报》和《太空探索》,前者是全国性的一级学术期刊(双月刊),报道我国航天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阶段成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被多家重要数据库检索,享有较高的声誉;后者是一份科普刊物(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中国航天、探索宇宙奥秘。刊物设有中国航天、太空新航线、宇航博士、载人航天、军事航天、宇宙之谜、探索时空、太空博览、探索俱乐部等栏目。《太空探索》杂志追求知识性和可读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它是青少年和广大宇航爱好者了解宇宙的窗口,学习航天知识的园地,漫游太空世界的挚友,启迪科学思维的良师。

6、相关章程或规范: 第一章 总则

(20xx年3月31日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条 本会名称为:中国宇航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ESE SOCIETY OF ASTRONAUTICS, 缩写为CSA。

第二条 中国宇航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非盈利性、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是联系我国宇航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宇航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宇航科技工作者;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进,促进航天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协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其常设办事机构是挂靠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直属事业单位。

第五条 本会常设机构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邮政编码:100830)。

NO3、中国航空学会

1、名称:中国航空学会

2、会长:刘高倬

3、主要学术代表人的学术职位: 刘高倬:研究员,中共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任中国一航原党组书记、总经理,歼-10行政总指挥。

朱 荻: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会员,中国特种加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特种加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加工学会束流加工学组副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机械组成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张彦仲:航空系统工程及信号处理专家。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航空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航总副总经理;中航二集团总经理,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

怀进鹏: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兼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计算机主题首席科学家、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组组长、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等职。

罗荣怀:原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秘书长,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国航空企业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企业家和中青年专家。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

4、学会活动方式:

学术活动: 中国航空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分会)、地方学会每年均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学会还和中国科协所属其他学会联合举办一些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会。学会及各级组织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平均为40次左右,交流的论文在千篇以上,并评选、奖励优秀成果。

国际交流: 中国航空学会是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的全权会员单位。为促进科技合作,学会推荐有专长的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出席国际会议,同时在中国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会。学会邀请国外专家在国内作技术报告,接待国外学者、科技人员来华进行科技参观和学术讨论,组织双边性研讨会,以促进国内外之间的学术交流。

组织活动: 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学会工作会议等:办理学会所属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分会)编委会的建立和调整;组织两院院士、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评选;发展会员,并为会员服务。

科学普及: 为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普及航空科学知识,学会及其各级组织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学会设有航空馆,展示国内外飞机或模型以及机载设备、发动机,介绍国内外航空技术的发展。

继续教育: 学会以各种形式向会员扩充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组织专题讲座、技术报告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技咨询: 中国航空学会可以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决策论证、提出政策建议、进行科技咨询服务。

5、主办刊物或其他学术平台情况:

学会主办《航空学报》中文月刊,《航空学报》英文版双月刊,《航空动力学报》中文月刊,《航空材料学报》中文双月刊,《航空工程进展》中文月刊;《航空知识》中文月刊,《航空模型》中文月刊。

6、相关章程或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名称“中国航空学会”(以下简称本会),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缩写“CSAA”。

第二条 本会是由航空航天(以下通称航空)科学技术工作者和航空及相关领域的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

第三条 本会宗旨:团结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搭建开放的活动平台、营造适宜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航空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航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航空事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航空科技素质服务、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条 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践行“提升位势、创造价值”的工作理念。

第五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本会是代表中国航空科技界参加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的全权团体会员。

第六条 本会住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北苑2号院

二、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最重要的5种学术期刊

国内在兵器领域最重要的期刊有以下五种,分别是《兵工学报》、《宇航学报》、《力学学报》、《航空学报》和《电子学报》,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NO1 《兵工学报》

1、主办者: 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物。该刊为月刊,大16开本,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刊号: ISSN:1000-1093;

CN:11-2176/TJ

3、主编及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学术职位: 主编:高修柱

副主编:许毅达 黄风雷 编 委:万春熙* 上官垠黎 才鸿年 马大为* 毛 明 毛二可 王 东 王 越 王中原* 王光华* 王兴治 王明洋 王泽山 王彦平 王富耻 王瑞林 王哲荣 叶中付 石庚辰* 伍清河* 刘 勇 刘 莉 刘卫国 刘尚合 刘怡昕 吕春绪 孙逢春* 朵英贤 毕小平 衣景双 宋保维 宋跃进 张玉龙 张伦武 张庆明* 张冠杰 李 伟 李 钊 李世海 李良巧 李鸿志 李魁武 杨华民 杨荣杰* 杨莘元 杨葆新* 苏君红 苏哲子 辛建国* 陈 钱 陈亦庆* 陈庆伟 陈志昊 周立伟 周胜利 庞思勤* 杭义洪 苑士华* 姜会林* 恽寿榕* 是湘全 祖 静* 赵宝荣 徐 诚 徐文国 徐更光 徐滨士 栗保明 袁亚雄* 钱立志 陶 然* 陶化成 萧忠良 黄 峥 黄先祥 喻 奇 覃光明

高修柱:兵器工业系统总体部副主任,教授。

许毅达:中国兵工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黄风雷: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部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自然科学期刊(中文版)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爆炸毁伤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

4、影响因子:

复合影响因子:0.604

综合影响因子:0.415

5、发文特点:

以反映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发展,繁荣学术交流为宗旨,以介绍与兵器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实验分析和工艺技术等为主要内容,是兵器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专业涉及军用车辆、军用光学、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火炮、弹药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力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和应用数学等诸多领域。

NO2 《力学学报》

1、主办者: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

2、刊号:

ISSN:0459-1879

CN:11-2062/O3

3、主编及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学术职位:

主编:郑泉水

副主编:陈立群 冯夏庭 陆夕云 汪越胜 王光谦 周冬冬

郑泉水:博士生导师(1994)、责任教授和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99)。兼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进展、力学季刊和国际应用力学和工程等期刊的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等职。

冯夏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陆夕云:博士、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0.698

5、发文特点:

主要刊载:在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力学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论文,综述性的专题论文以及研究简报,学术讨论等,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力学工作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

NO3 《宇航学报》

1、主办者:

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

2、刊号:

ISSN:1000-1328

CN:11-2053/v

3、主编及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学术职位:

主编:马兴瑞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

4、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0.565

5、发文特点:

本刊内容主要刊登飞行理论、航天器系统、导弹系统、空气动力学、测量与信息传输、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能源、遥测遥感、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惯性技术、推进技术、计算机应用、材料与工艺、结构强度、航天医学工程、计量与测试、质量与可靠性等专业的稿件。包括:在理论上、实践上或两者结合上有创新的学术论文;科研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前瞻性研究成果及反映当前先进科技水平的技术报告;对某学科的科研发展所作的高学术水平综述、评述等。本刊欢迎获国家各级基金资助的作者投稿。

NO4 《航空学报》

1、主办者:

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

2、刊号:

ISSN:1000-6893

CN:11-1929/V

3、主编及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学术职位: 主编:孙晓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总干事,日本燃气轮机学会 (GTSJ)国际顾问委员会(IAC)成员。

副主编:朱荻 张军 杨树兴 徐惠彬 韩杰才 魏炳波 蔡斐

4、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0.669

5、发文特点:

办刊宗旨是及时反映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设有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NO5 《电子学报》

1、主办者:

为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2、刊号:

国际刊号:037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3、主编及编委会主要成员的学术职位:

主编:李衍达 清华自动化系教授,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4、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0.591

5、发文特点: 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