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读书心得之《幸福的方法》

邯郸学院2011---2012大学生暑期

读书心得

所选书目:《幸福的方法》

阅读时间:2012-8-4至2012-8-28

阅 读 人:XXX

年级(本、专科注明 ):09级本科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04410309XXXX

《幸福的方法》一书一共分为四十八个章节探讨了关于幸福的问题。其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标题来分述:1、前言:幸福是一门科学2、致中国读者 3、探讨幸福的疑问---识破“幸福的假象”4、协调现在与未来 5、解析幸福—幸福的人不必当总统或亿万富翁6、至高财富—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 7、设定幸福目标—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书中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内容。

细细的品读本书,无论在读的过程还是读完之后都让我感悟良多。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拥有。关于幸福的定义,自然犹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各自的看法,书中作者的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除了赞同作者的观点外,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幸福是一种感 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是一种惬意的感受与状态。即幸福主要是精神的范畴,影响的因素包罗万千,但有时却可能就因为一两个因素而让人感到幸福。物质的的多 寡并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锦华衣服,钟鸣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谈饭的人,也未必就是很幸福。但是也不可否认物质对幸福的影响,至于其 影响程度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幸福有时也很难凭借我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判断出来,那些我们以为活得很开心的人,不一定就幸福;那些我们看上去觉 得活得很忧愁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幸福。幸福没有贵贱,不分等级,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平等地沐浴着幸福的光华,成功人士和失败者,富有之人和乞讨的盲丐感 觉幸福的权利都是平等的,那些我们认为活得很卑微的人,其实也会很幸福。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 西。

现实中主要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幸福就是不断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许多人生目标;很多坚信只有获得 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最幸福的,只有在取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成就时才会得到幸福。书中将这类人称之为忙碌奔波者。继而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很多有过 以上经历的人的心理感受得出结论:其实上述的人到最后并不是都能感到幸福,更多的是“幸福的假象”之中。他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 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相反,当他们获得成功,取得最终成就的那一刻反而感到失落,并没有感到预料之中的那种幸 福。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会在努力过程中追求和体验幸福,不要只看终点而忽略过程的幸福,要避免陷入忙碌奔波型的人生,一生苦苦地忙碌只相信成功会幸 福,很多时候痛苦的消除不是幸福的来临,而且从来没有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记住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切记为了追求所谓的终点幸福而感受 不到过程的幸福。这使我联想到最深刻的是我们学生学习,据我观察,很多同学深受社会舆论,家长,老师的影响,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苦苦地努力学习,苦苦地追 求考试成绩排名和奖励,相信只有考得好成绩,得到奖励就会快乐,就会幸福,忽略了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其实我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特 别是在校学习的过程,可以享受到同学之情,老师之情,恋人之爱,可以体会到知识给人带来的欣喜和充实,感受到校园和学生时代的相对纯洁,而成绩的好坏并不 代表着人生的失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每一个排名也只有一个位置,人生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并能为之付出实践就好。也就 是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期间虽然也会有困难和挫折,但一样式

心甘情愿地付出。

现实中也有一些人由于错误地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盲目地满足欲望,从不认真考虑后果。书中作者称之为享乐主义者, 认为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还有一些人作者称之为虚无主义者,他们放弃了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沉迷于过去,被过去的阴影 所缠绕。对于这两类极端主义者,在我身边所认识的人中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也无法感受到太深入,在此也不作过多的评论。在作者看来幸福者可以平衡眼前和未 来的幸福,同时告诫我们: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 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琐事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学习,攒钱,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长期成果。重点是,就算当我们必须牺牲 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断地去发掘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和未来的幸福感的行动。

在谈及为何追求幸福时,作者认为是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幸福在所有的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它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而我个人觉 得追求幸福是人生意义所在,幸福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东西,幸福的感觉更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幸福有时却很简单,简单到只因一件 小事,一句简单的话语。我们追求幸福更多是因为追求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为了享受幸福所带给我们的美好感觉和满足感以及愉悦感,或实或虚,让我们体验到 人活着的意义。

书中作者不仅论述了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还提出了一些追求幸福的方法。比如,追求幸福从建立好的习惯开始,为此作者还在书中设计了表达感激的练习,首 先让自己能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个练习,就是从表达感激开始,经常想想那些让我们值得感激的事情,让我们感激的人。那些让我们幸福的事情和体验,以及 这些事情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让我们去改变?去感受爱和被爱,给你爱和爱你的人写感恩的信等。更多的练习是,寻找自己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建立学习计划,让自 己成长,简化自己的人生路线图,让自己去做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又如,作者在许多章节的后面设计了反思和练习的内容,建议读者按照其所提出的反思和练习 的内容去做,就会越来越品尝到幸福的甘露。对于书中作者建议的获取幸福的方法,我颇有同感,其实只要我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期间的所听所闻,都能够 体会到作者的许多思想,况且作者在“至中国读者”中也说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因此,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更 加容易理解,感悟更加深刻的。我自信的认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活得都是比较幸福的,即使我的家境不富裕,比起许多同龄人也没有特别优越的成长条件和环境。读 完《幸福的方法》后,我就在思考,思考我一直以来幸福的原因。最后我总结出是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包括家庭,人际,物质,学习,信仰,理 想等等,但最主要是因为我基本上能够按自己的内心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注重享受过程,对于而结果无论成败与否,我都懂得知足,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的道理,因而能够常乐,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的滋味。这个结论完全符合书中作者的观点,从而也使我更加坚定地去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在延续自己的幸 福人生的同时为身边的人享受到幸福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与他们分享的幸福人生。

有句话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越简单越幸福。很多时候,幸福真的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不可触摸,复杂难懂。细细地留心生活,你会发现一个美

美的懒 觉,一顿温馨的晚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良好的心态,一杯清香的早茶...;母亲抚摸着怀中熟睡的婴儿,轻声地哼着儿歌;朋友之间一条问候或祝福 的短信;推掉无谓的活动或工作,蜷在图书馆里读一本喜爱的书或者躺在床上彻底放松地聆听着喜爱的音乐,甚至日夜劳累为自己热衷的事业奋斗,勤奋地为自己理 想的学业努力付出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幸福的源头。

幸福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我们随时都可以启程,去赴这份美好的邀约,给自己一份幸福感觉。

 

第二篇:幸福哲学读书心得

《幸福哲学》读书心得

专 号:2011524126 名:XXXXXX 业:师范学院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样才算幸福?每个人都想要快乐,但真正快乐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头来感受最深的却是空虚和苍白,这是怎么回事?生活中不断遇到的矛盾与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积极心理学》一书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它将帮助我们克服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有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若是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就能够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过重的学习压力、时常出现的焦虑情绪,习得性无助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主观幸福感,重建学习信心,激发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进一步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教室时常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问题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如此突出,随意插嘴、

不受约束、过度表现、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小学科而言,这些在课堂中过分活跃的学生,实在让老师觉得很头疼。往往一贯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对其进行点名批评、课后教育谈心,而实践效果却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屡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某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败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形成,学生就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那么,这些学生很难改变的课堂行为表现是否也是因为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感的结果呢。或许,他们一开始的表现只是因为对学科有一定的兴趣,急于表现和参与其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但是这种不符合课堂要求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影响课堂纪律的表现,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参与热情被泼了冷水,慢慢地,这些学生心中也许会认为老师并不欣赏他们的参与,这些举动会遭致批评,原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丧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成了目的。

积极心理教育技术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避免和控制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就要在对学生内心想法的分析关注、对批评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学生如此表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根据规则和标准进行对错的判断和教育批评。积极心理

教育技术所倡导的“赞美式教学”的力量就是最好证明。对于学生的称赞虽然是无形的,但这股无形的力量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经典的教育格言所说的那样“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赞扬与鼓励,不希望听到的总是批评与指责。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更是需要获得称赞的“力量”,需要成功体验,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和期望,需要发现自身更多的闪光点,而不能被淹没在缺点中。真诚的称赞,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获得认错的勇气、改进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一句鼓励和称赞的话语远胜过数句批评和讲道理,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点燃上进的火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