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读后感(余旖旎)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该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每个人如何幸福,是幸福个人的方法论,我读了前两章便爱不释手。 什么是幸福,我觉得幸福应该是源于人本身的感受,是自己体验,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可能把幸福感等同于别人眼中的幸福感,因此盲目去追求别人眼中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就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就算最后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或多或少地问过?可能当你长久以来的某种诉求或愿望在某一时刻达成时,你感觉很幸福。但是你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在达到某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预期的愉悦?幸福是什么?这是作者摆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一种情绪?就像快乐一样?还是没有痛苦?还是好运气?快乐、运气、满足等字眼经常被当做幸福的代名词,但是这些情绪上的东西都会像时间一样飞逝,感觉很好,却无法成为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书中阐述一个汉堡模型,四种汉堡类型代表了四种人生模式。即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享乐主义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忙碌奔波型是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幸福。虚无主义型是既不享受眼前的幸福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而幸福型则是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动为他们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前三种是与幸福相对立的三种人生态度,我们肯定不能要,而幸福的人生态度就是为了有意义的目标奋斗,既享受当下又为了更加满意的未来,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我们能这么自如的做到吗?

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身边。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看了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之后,想到许多,学到许多。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让我们可以触摸到幸福的书。这本书让我从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时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绿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名字具备充满让人去深入阅读的理由,有很多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结论,里面的很多事实都是我们一直知道或是听说过的,配上相应的小故事,读起来不是很累。全书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篇分为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曾经有个寺庙的僧人在他们的师祖传衣钵时说道:

心似菩提树(就是心就是佛)

身如明镜台(身体想明镜清澈)

时时勤拂拭(就是长观照内心)

莫使尘埃染(别让外在的东西污染)

另一位僧人对道:

菩提本无树(菩提比作“心”,就是在明心见性后知道“心”是没有的)

明镜亦非台(明镜台是纯净的心,这里是纯净也是不纯净)

本来无一物(本来心里就什么都没有)

何处染尘埃(没有东西可以污染)

我认为这两首诗(当然现在我们认为这是诗,当时只是他们的禅悟)从佛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幸福的真谛,简而言之就是凡事不要想太多,要坐到清心寡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已经无欲无求了,那还会愁这愁那呢,况且任何事物都是虚幻的,没不要执着于他们的形态。做到这些,自然不会被外界的一切影响,也不会有贪心,不会自私,自然会体会到幸福跟快乐。 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所以说,幸福就在我们大家身边,用豁达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物,用广阔的心扉去容纳万物,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第二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一经省委汪洋书记的推荐,迅速风靡全国。读完《幸福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说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快乐+意义”,这正是作者作为著名积极心理学导师所倡导的幸福。从人的思想境界上讲,这也应该是最高层次幸福。下面我谈谈《幸福的方法》读后体会。

体会一:如何理解幸福。

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对幸福的理解我琢磨了一下,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体会:一是幸福是很难定义的,它有情感方面,有享受的方面,还有情绪的方面,也难以找到幸福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二是不要过多地自问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因为问来问去、比来比去你是会感觉自己是不幸福的。幸福不应该有终点,也不应该是目标,因为终点和目标始终有达到的时候,那么达到以后你可能幸福感就没有了。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无休止地追求某种幸福(确切的说在这些人眼里应该是某种目标),但目标达到后,幸福感并不持久,往往是随着目标的实现,幸福感也随着逐渐消失。三是要在目前的状态下使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比较长期的

追求,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也就是说,幸福其实是一直在路上,我们边走边要发现身边的幸福,追求幸福是我们终身的目标。上述三个方面是关于幸福的内涵问题,使我们明白幸福是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

体会二:如何实现幸福。

幸福是没有一个终了的状态,是一个永久的追求。这是我看了这本书后对幸福的理解。省委提出了构建幸福广东,我认为这不能叫做目标,应该称为一种理念,更加妥切。因为幸福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目标。前面也提到,幸福本身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它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试图用评分的方式来评价某一个具体的地区或者是某个群体的幸福感,也是有难度的。那么,幸福如何实现呢?该书作者泰勒提出来的幸福模式可以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幸福的实现方式。书中介绍了四种生活模型:

第一种是“忙碌的模型”,这种人就是不断地用很多种目标来要求自己,或认为拥有财富,或者拥有地位是一种幸福,或者认为暂时的放松或者解脱就是幸福,从而驱使自己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另外一个目标。

第二种是“享乐主义型”,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放纵自己,追求享乐。现在媒体报道不少独生子女或者富二代,在前人或者上一代奠定了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没有了自己人生目标,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这种类型的人在我们周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其实就是获得幸福型,这种人经常会利用以前的经验、一些旧理念去做事,去判断,前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那我们也可能会觉得不可能,经常在碰到新的挑战的时候放弃追求。

第四种是“幸福型”,就是眼前和未来的幸福认为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人认为幸福就在眼前,幸福就在身边。第四种人生活模型对如何实现幸福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体会三:幸福与工作

快乐工作,是实现幸福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我们其实是在限制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偏见才能获得更多快乐。结合书中的论述和自身的体验,我认为可从以下方式处理好幸福与工作的关系。

1、把工作当成一种使命。如果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或赚钱的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那我们对工作就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应付态度,我们每天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假期了,那在工作中何谈快乐和意义呢?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思想深处转变观念,将工作当成一种使命和恩赐。对于将工作当成一种使命的人来说工作是一项毕生经营和追求的事业,在工作中可以完成自我的实现、取得社会的认同,这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满足了这种需求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工作成全了我们,使我们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常常这样提醒自己,我们就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心怀感激。这

样我们才会珍惜工作机会,用心去经营我们的事业,就能实现工作和快乐间的良性循环。我们能从“我可以做什么?”转变为“我想做什么?什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意义?”的话,那我们的选择是以幸福为衡量标准,我们离快乐和幸福也就更近一步了。

2、在工作中收获沉浸体验。沉下心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会让我们浑然忘我,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们也会觉得充实而快乐。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找到这种体验。比如和朋友谈天说地,经常几个小时一晃而过,还有我们专心阅读或工作时,外界发生什么我们都会视而不见,这就是所谓的沉浸体验和“在状态”。我们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收获沉浸体验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有清晰的目标。每个岗位都有它的职责,完成工作并非难事,但是要做出色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一个目标,此类目标应该设计得有一定难度、但又并不是太难实现,因为如果任务难度太高而能力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任务太简单时,又会觉得乏味,所以当难度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时,沉浸感觉才会容易出现。当沉浸在工作中的时候,所收获的幸福也是显而易见的。

3、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愿意去做但又必须去做的事情,这事情可能是比较枯燥无味和机械重复式的,这会降低我们对工作的幸福感。但泰勒教授告诉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养成固定的习惯来克服。一旦习惯了,就变得如每天都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了,也就不以为苦了。比如

对于有些人来说早起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如果他能天天坚持早起,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养成早起的习惯,早起便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