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耳朵听音乐读后感

《三只耳朵听音乐》读后感

起先没借到这本书,前几天有机会在网上找到了,但很大的部分是VIP身份的会员才能看到的,很可惜只能看几页,就先写下这一点点吧。我看了自序,很喜欢这句话:人生是一首长歌,它是由弓弦相撞、迸发而成的生命火花编织成的乐章。我的人生路刚刚二十个年头,也只能略感这首唱歌的个把曲调,就像一个人高兴与哀伤的感情,她或他哭泣的时候人生是低沉的,她或他笑起来的时候人生又是另一番色彩,曲调上扬。自序中,作者说艺术离不开情感,无情不成曲,行文又类似于作曲,那么也就是说,行文同样离不开感情,行文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一篇文章可以有跌宕起伏的情感路线,可以有平实的感情流露,可以有的同样是音乐可以带给人们的。中国很早在书画艺术上很讲究留白,就是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给作品增加墨笔以外的书画美。空间里是品读者自由发挥的领域,留白也成了此种功能的艺术手法。这本书里讲音乐也是有如此功力的,在音乐的世界里,你可以走流行路线,在噪杂的世界里找到本我。可以走古典,心与心可以相互沟通,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里的音乐给人的情感是真诚的,给人贴心的安慰,所以,

而立之年的父辈都喜欢这样的没有喧嚣的纯粹美的感情精华,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喜欢经典的《浏

阳河》,喜欢李玲玉。而立之年在书上说是一个追求安定的季节,想来也和这个有关,也许流行对他们来说是浮躁,是冲动,所以他们听见我们播放或哼唱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时很反感。流行音乐,一般都属于年轻人,就和书中说的一样,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尚音乐包含的太多了,极度的高调与极度的低沉,是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而我们爸爸妈妈的年纪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多偏向于经典的乐曲,可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喜欢音乐的年龄划分,也有很多的大人喜欢年轻人的东西,就像在我们的楼道里会有化妆浓艳哼唱

《素颜》的母亲级美女人物。偶尔看见她,真的很感叹音乐的魅力。“穆扎克”音乐的魅力在很久之前我曾遇见过,记得中学时和我们学校的传奇人物住在一起,她不仅在学习上从未输给过别人,而且八门功八百多分,这是学校史无前例的。一次她和我在宿舍时,心情很压抑,我就把p3拿给她听,她听到《大海》时,一下子大哭了出来。后来她说是这首歌太有感觉了。那时候,我们通常把喜欢称作太有感觉来表达某某歌曲超符合自己的口味。要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音乐。这句出现在书中的话大概可以解释这一切了。

也许对我们不专攻音乐的人来讲,不用做到“爱上”全部音乐,对于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选择自

己酷爱的一切,是个性。而在个性之外,应该明明确确的明白其中通感的东西,书中在写到作者和陈钢邂逅香港一段故事时,写到:特别生活在当今社会20世纪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感受美妙音响世界的浩繁信息。我们要怎样去接受怎样的信息,是我们要做要想的事。就像我们应该对音乐所表现的,选择,但都要倾听。因为对于变化丰富的现代社会,你不接触怎能给自己更好的选择,你不接触怎能给自己想要做的事一个适合社会的机会。现在的音乐里有很多的名词,例如说,流行经典。音乐的相互渗透由来已久,“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分身交响乐与爵士乐的领域,足以见到音乐给人的热情。在不亵渎音乐的范围内,你对它的倾听与塑造早已人格化了,所以音乐有它自由不受羁绊的灵魂,我想这也是更多喜爱、追逐音乐的人渴求与想要受其陶冶的内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希望我能有机会欣赏更多的乐曲,读到更多的东西。

 

第二篇:听音乐有感

读《听音乐》有感

最近,读完了罗杰?凯密恩的《听音乐》。这是一本很有名的音乐欣赏教材,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风格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发展,还看到了音乐是如何受到社会、宗教、政治和科学发展的影响。而且这本书所附带的CD,更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史印记。它涵盖了音乐的多方面内容,引导读者深入聆赏音乐,也介绍音乐的要素、形式和各时期的风格,对于各个年代的作曲家生平、个人风格以及代表作的讨论,不仅传递了史实,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热情。

《听音乐》一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聆赏要点”的设计,真真正正地为读者在考虑。我可以在指导下欣赏乐曲,它描述音乐进行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并且指出乐曲中可立刻被辨认出的特征,使我很容易跟进和理解。“聆赏要点”可以培养我们的聆听技巧,加强我对音乐形式和要素的理解力。这本书的所有“聆赏要点”都收录在配套CD中,书里的每个章节都会有歌词内容以及音乐知识的旁注,用来说明歌词与音乐的关系,让我更加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思想、故事以及剧情。

每一章节中都会引入了伟大作曲家的名言,让我们更贴近大师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通奏低音是音乐最完美的基础,它由双手以如下方式弹奏,左手弹奏记录的音符,右手则加入和谐与不和谐的和弦,以创造美妙的和声来赞颂上帝以及获得心灵的愉悦。可见,巴赫是一位坚定地宗教信徒以及对音乐的喜爱是如此强烈。沃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没有什么事能让我比作曲时更快乐,毕竟这是我唯一的乐趣和激情。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师对音乐的那份执着的爱。更让我觉得,应该如他们一样,想要成功,需要一份执着,一份激情,需要去全心地投入。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谓古典音乐,渊源于古希腊的音乐传统,发轫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开始发展为较完善的形式。我们常津津乐道音乐史上的一个个灿烂的名字,正是这些杰出的艺术家,使古典音乐超越单纯的宗教诗咏,而用以抒发人类深刻的情感,并使它成为人们世世代代追求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

从巴赫、莫扎特到贝多芬,从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到肖邦,这些大师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音乐文献。它们决不是空洞的音响游戏。存在于这些美妙音响背后的,是人类对感情世界的探究,对心灵世界深刻精妙的揭示。在这些音乐文献中,记录的是这些艺术家们林林种种的感情体验与形态。其中也不乏与大自然亲近的感受,有时还有它们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索。甚至,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企盼,也会像一种寄托,存在于音乐中。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在时时刻刻打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听众的心。尽管肤色、人种不同,但唯有音乐可以跨越国界和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心灵相通!

贝多芬在谈及自己的《庄严弥撒》时曾说:“出自心灵,但愿亦能到达心灵。” 听古典音乐,不妨把作曲家当成一位知己,那扑面而来的音乐就是一位密友在对你倾诉。如果能从中领悟到感受到什么,那可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听舒伯特的《魔王》,你可以感受到诗歌所描述的父亲骑马飞奔的情景。钢琴部分,通过快速的八度三连音和恐怖的低音部的主题,表现了野外飞奔紧张的气氛。受到惊吓的小男孩以小调在较高音域唱着:“父亲啊,父亲”,每次的呼喊都通过不和谐的和弦加强其恐惧的气氛。结尾时,马蹄声渐渐停止,父亲与孩子到家时,听到一个凄凉的令人心碎的吟诵调:“孩子,就在父亲的怀里死去”。每一个词都产生了强烈

的震撼力。

音乐是诉诸人心的艺术,那是卓越的天籁之音,需要我们用心灵领受。其实只要喜欢听,多次欣赏同一部作品必会触发、积累更多的心得。感谢《听音乐》,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细腻地领略音乐的意境,让我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受益无穷!

金蓓蓓 10.10.07

相关推荐